有人寄了醫療保健了解椎間盤突出的信給我, 洋洋灑灑看的我頭大, 可見治療更是不容易.
能量共振就是反射身體活動釋出的能量, 和受傷的組織細胞產生諧振.
諧振時, 細胞活化, 組織肌肉放鬆; 所以疼痛得以改善, 進而恢復正常.
能量共振 讓椎間盤突出 的治療變簡單.
能量共振 讓椎間盤突出 的患者很快恢復正常.
你每天坐辦公室10小時,開車2小時,回家坐沙發半小時,在書房看書或上網工作2小時,有時應酬吃飯桌前坐2小時……久坐傷腰,你的腰一定累壞了。雖然每天走路要用到腿,但坐下時腿已經休息了,腰還在支撐著體重。所以,腰椎的保養非常重要。
人體腰椎位於身體中段,上連頸、胸椎,下連薦椎、尾椎。腰椎一共有5個。脊柱越靠近基部,負荷的重量就越大,因此位於下背部的腰椎也就比較粗大強壯。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海綿骨組成。腰椎,從靈活度上來說,它不如頸椎,從穩定性上它不如胸椎,但是從生物力學上,腰椎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腰椎的連結和支持除了椎間盤外,周圍的韌帶、肌肉、髖部、胸腹部的肌肉也發揮重要作用。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脊間韌帶、及脊上韌帶。一旦腰椎韌帶發生損傷,也會造成腰部不同程度疼痛。
腰、腹部、髖部支持腰椎穩定的肌肉相當多,直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闊背肌、後下鋸肌、腰方肌、髂腰肌.....。間接作用的肌肉群有腹部前外側肌肉群、臀大、中、小肌群、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這些肌群以腰椎為軸心,前後、左右相互平衡與協調。
腰椎活動範圍在脊柱中居於中等程度,即是比頸椎少一點,但比胸椎又強一些。
1. 前屈:一般只能前屈(骨盆固定時)約45度左右。
(骨盆不固定時,作用在髖關節)前彎可成約90度,正常狀況下手指可碰地。
2. 後伸:約30度。
3. 左右側屈:約30度。
4. 左右旋轉:(骨盆固定)約30~45 度。
*腰椎的活動範圍與年齡成反比,即隨著年齡增長,腰椎的各個方向的活動範圍逐漸減少。
從另一個方面,腰椎的活動範圍大小與平時的鍛鍊有密切關係。
圖一 腰椎間盤
圖三 腰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
|
圖二 腰椎椎間盤橫剖面圖
圖四 腰椎間盤突出及神經壓迫
|
超過80%的成年國人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姿勢矯正、休養及藥物治療,95%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卻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且疼痛可延伸至大、小腿,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使脊椎可以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有如避震器的功能。
腰椎有5個椎間盤(如右圖一),是下半脊椎主要的活動關節。
腰椎橫剖即可見椎間盤主要是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中央的髓核組成(如右圖二)。
纖維環是數十層環狀及放射狀的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的緻密組織,將各椎體緊密的連接成一體,由於纖維具彈性使脊柱有相當的活動空間。
髓核是白色半流質的膠狀物質,填充於上下軟骨板及纖維環之間,是由極具黏彈性及柔韌的多醣體和水分所組成,可以如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椎間盤是脊椎骨骼間負責減震的裝置,所以有彈性是它的最大特色。包括3種結構:上下軟骨、作為圍牆的纖維環和膠狀的髓核。
在這3種成分中,軟骨最堅固,彈性效果最強的是髓核,最容易磨損的是纖維環。當纖維環受到磨損後,膠狀的髓核就會溢出,並擠佔神經的居住空間。隨著神經被侵佔地盤的多少,又分為膨出、突出以及椎管狹窄。
椎間盤最主要的成分是水,這種物質從20歲就開始減少,負責維持椎間盤彈性的「蛋白多醣」開始減少的時間下限是30歲。這意味著,從30歲以後椎間盤就走上了逐漸退化的道路。調查統計顯示,中國30~40歲的人群中59.1%人患有頸腰椎病。
椎間盤突出症椎間盤的纖維環於成年後因磨損、退化及含水量的遞減、外力的撞擊等逐漸出現裂隙,髓核的含水量由超過80%漸漸的減少,彈性及緩衝的能力也遞減,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尤其是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工作,或因瞬間扭腰、突發的受力過重,或車禍外傷等原因,髓核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如右圖三)。
突出的部位常見於椎間盤的後側方或後方,後側方的突出將直接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的神經根(如右圖三及圖四),90%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於下面兩節(第4-5腰椎間及第5腰-第1薦椎間),造成腰痛、腿麻、下肢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椎間盤突出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造成坐骨神經痛是一個可以去除的疾病,但卻常因醫師的無暇解釋,或患著的誤解,被廣泛的以「骨刺」通稱帶過,而未進一步的去解決病因。患者服常服用止痛藥,或各樣偏方終至延誤治療良機。
- 當髓核逐漸擠進纖維環裂隙時,因纖維環內有痛覺的細小神經纖維,患者首先出現的症狀是腰痛,下背痛或背部僵硬,此時因還沒有壓迫到坐骨神經根,並沒有下肢的麻痛現象,經由平躺臥床休養數日後症狀大多可減輕或消失,但若回到工作或腰部活動增加,腰痛可能重複復發。
- 重複的復發或瞬間的重創將造成纖維環的裂隙擴大,髓核及纖維往後突出並壓擠神經根,此時腰痛的現象常反而會減經,但卻有神經根壓迫的症狀,常造成臀部痠痛,並放射到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甚至於腳背等處。
- 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經適度的休養、腰椎牽引復健、及藥物治療,症狀仍可改善或逐漸消失,但同樣的有復發的可能;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壓迫,經由藥物及復健治療效果可能有限,嚴重時症狀持續,疼痛不已,甚至不良於行,必須藉由手術治療才可症狀解除。
- 少數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時可造成脊椎管、脊髓腔內狹窄及多數神經壓迫,將可能出現「馬尾症候群」,此時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連緊急手術都無法挽回已造成的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再多的治療也回天乏術了。
醫師很容易可由詳細的詢問病史,及一般的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典型的病例常見於青壯年因腰部操勞,或有急性的腰部扭、創傷造成腰部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檢查時將患者腳伸直並上舉,正常人可到80-90度仍沒有腳痛現象,腰椎間盤突出時腳上舉30度以上就可因神經的牽扯而腳痛加劇,嚴重時腳拇指上抬或下壓無力,甚至腳踝無法上舉形成垂足。
要確定診斷必需藉助於影像檢查,一般的X-光檢查只能顯現骨骼結構,可以看出是否有脊椎骨的病變,如骨折、關節變形、側彎、或滑脫等,在嚴重或久症的椎間盤突出者X-光可見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間距減小,但要真正的看到突出的部位必須經更精密的掃描,藉由磁振造影檢查(MRI)、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可將脊椎、脊髓、神經根、軟骨等結構顯露無遺,更可做出三度空間的重組顯像使病灶清晰呈現。以目前的科技,在一個設備完善的醫院,應該很快的在門診就能確定診斷,而對症治療。
輕微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經休養、藥物及復健治療應可改善,在急性期必須平躺臥床休息,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避免復發,需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座椅,最好使用腰墊以增加支撐力,開車或長途旅遊時亦應如此。
復健治療以熱療及腰部牽引為主,需積極有恆心的接受數週的治療以期有神經壓迫減輕的機會。已經由掃描證實的椎間盤突出不會因為藥物、偏方或復健治療而縮回原位,更不會如坊間或電視宣傳的藥物將椎間盤回復到原來的功能。
在較嚴重的情況,或經過復健治療仍然有持續性的坐骨神經痛症狀,就需請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拖延治療可能使突出部分硬化或鈣化使得日後治療困難,萬一出現下肢無力,或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算在半夜也要馬上緊急手術,若有拖延即使接受手術也無法痊癒。
一般而言,在接受過積極的復健治療6週後仍有下肢疼痛或腳麻現象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青壯年需工作但症狀反覆出現的患者也大都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手術可以解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問題,但須慎選醫師及選擇適當的方式,不可相信秘方,或非專業人士的傳播,也不應在未接受磁振造影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前就隨便接受唬人的雷射手術。
正統手術方式有傳統手術,鈦金屬椎間支架(或PEEK支架)或人工椎間盤植入,顯微手術等到最新的內視鏡(含雷射)手術(見下頁),需由專責神經脊椎手術的專科醫師依情況判斷,成功的機率很高,風險很低,以現在的技術,腰椎椎間盤突出手術根本不應有癱瘓的危險。
以下4種情況,如果有一項屬於經常發生,說明腰椎開始出現問題了,應該引起重視,去醫院照一張腰椎的片子,平時也要對腰部多加關照了。
1.如果腰疼,輕輕咳嗽幾聲,發現腰疼加重了。
2.熟睡一夜後腰痛仍沒有緩解;向左側臥如胎兒狀時疼痛仍不能減輕。
3.平躺坐起,雙腿因為疼痛而伸不直。
4.平躺,將雙腿的膝關節伸直,並抬高,抬到一半就疼痛難忍。
晨起洗手盆不要過低。熟睡一夜後,肌肉、關節都會因沒有運動而不太靈活,腰椎間盤也因為一晚上的放鬆,吸收了水分而膨脹僵硬。此時,如果彎腰比較低會對腰椎間盤產生較大的壓力,讓神經受到擠壓。晨起最好活動一下腰部,做做前後伸、左右旋轉、「伸懶腰」等動作,使腰部不至於從靜止狀態馬上轉變為增加腰部負荷的動作。
倒退的行進方式是腰椎最欣賞的。倒步走時,兩腿交替向後邁步,增強了大腿後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這讓腰部韌帶的彈性增強,就像自備了腰椎保護帶。骨骼、肌肉、韌帶的功能恢復,不但可以讓腰椎的穩定性增強,還能使腰椎疼痛減輕甚至消失。倒退行走時,最好每分鐘走60步~100步,每次10分鐘。
強健的腿部能有效分擔腰背部負擔,阻止和緩解腰疼形成。游泳、尤其是蛙泳可以主要練習這些肌肉群。此外游泳還能夠保障脊椎間組織的營養供應,維持它的彈性,提高脊椎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
統計表明,正常人的腰椎每天前屈的次數會高達3000~5000次。如果有個顯著的啤酒肚,這些贅肉就是腰上掛的一個個沙包,會讓身體的重心更加向前,既增加了腰椎的負擔,又使腰椎深埋在脂肪之中,得不到鍛煉。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