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公告的位置,跟大家報告分享『長河‧典藏』誕生的念頭。原規劃案有很多頁,但是真正的思想在這兩段。
一、前言:
兩個世紀的工業發展、資本主義價值觀縱橫,於是我們都沉迷在便利的物資、以貨幣作為衡量尺度。一直到全球化,部份文明挾著強大的渲染力、用豐厚的資金無所不在滲透到日常生活;一直到,我們突然發現下一代朗朗上口的,是『麥當勞』。幢幢鋼骨水泥陸續建起,行走被規範靠右的磚道上;記憶起小時候,那些可以恣意飛奔的廟埕,或是四合院自家屋舍的稻埕。我們在獲得、也同時在失去;失去記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找不到記憶的蛛絲馬跡。
作為一個親眼目睹世代交替、景物變遷的人,我們可以幫忙留下什麼?或是,我們可以給自己、為下一個世代留下什麼?談區域性的人文特質發展、地方的文史工作室,不正是在作同樣的企圖努力。於是,『典藏』的想法形成;但是『典藏』似乎像是一路追尋過去,如果將概念延伸、或許從現在開始,那就可以將網路平台作成一個記事本,記錄時間軌跡。
網際網路發展日盛,雖然提供更多發表管道,同時也因為資料的無限制氾濫湧進,實質上造成時間、資源浪費。這些原本是網際網路的優勢,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累積成為負擔。因此,我們認為利用網際網路作這樣長期的記錄,必須找到突出的特色。
二、找到真正的價值:
平台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絕對不是依附潮流。當Blog成為風潮,Vlog隨之而起;微網誌抓住了輕薄短小、群聚的趨勢,但才過幾年,剩下FACEBOOK一支獨秀。因此,議題不是價值,價值是平台到底要作什麼?缺了價值經營議題,就可能只是PLURK。PLURK抓住了趨勢,但是只停留在這點上;FACEBOOK創造出更多元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發表、群聚、對話,還有維繫群落的應用軟體(話題)。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什麼是有真正價值的?我們認為在任何世代變遷中,『人文』才是一種累世的價值,所以回憶、所以溫存。但是『人文』又太過寬廣鬆散,我們選擇『記錄軌跡』作為平台要創造的普世價值。當然,光以記錄來看,隨手可以比對YOUTUBE,那也是記錄;那麼,我們的平台要如何有別於其他的記錄平台?
......
這就是長河的發想來源,起自小小的思考念頭。其他的,我已經陸陸續續在前幾篇中提過。我並不打算再設任何規矩,之前已經談太多。這是個『人與人文』的城市,我不會也不需要用尺規要求方正。一個市長能作的,是分享自己的信仰,讓大家看到我們在朝理念前進;相信自己作的到,自然就會發展成一個自發性、自主自律自我維護的環境。
『阿甘正傳』中提到,『生命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吃到那一種口味。』我認為,『生命可能是1,000pcs或是2,000pcs的拼圖;我只能朝著拼完去作。』未來,以愛默有限的能力,希望可以很驕傲的對大家說『我認真的拼了10片...50片...100片』。我們在起步的開始,愛默要先感謝大家不吝參予支持。
再一次感謝大家。 這個回應篇名『長河‧典藏』是原來想定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