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1 這是什麼邏輯
先看一篇 什麼是邏輯? 撰稿人:冀劍制
http://www.hfu.edu.tw/~cchi/critical%20thinking%20web/Logic.htm
有的時候,我們會說某甲的想法或說法不合邏輯。這時我們通常指的是,某甲的說法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也就是說,他的說法很有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很有問題”可以有很多的意思,重者可以說是自相矛盾,例如,某 C 國的領導人反對 A 國去攻打 E 國,因為 C 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但是,在另一方面,C 國的領導人又經常恐嚇要攻打 T 國。那麼,我們會說他的說辭互相矛盾。輕者,可以簡單的認為某人的說法沒有說服力。然而,這種沒有說服力可能是客觀的也可能是主觀的。你可以發現,在台灣的社會上,支持某政客 A 的和支持某政客 B 的人們在辯論時,誰對誰錯是幾乎不會有結果的。沒有人能說服任何一方。在這裡,先入為主的想法和情緒障礙決定了辯論的立場和堅持。這樣的討論其實是毫無建設性的。
哲學討論則不是如此。即使哲學問題通常比較複雜且更難獲得解答,但是,經常會產生某些共識。而且經常會有「被說服」的情況發生。當然,我說的是哲學家之間的辯論,不是哲學愛好者的辯論。哲學提供了一些比較客觀的思考方式與規則藉以判斷該想法是否較有說服力。而這個工具就叫做邏輯。
首先,當你要提出一個想法或說法時,你必須提供一個論證。一個論證具有三個部分: 前提、推論過程和結論。舉例來說,
1. 一個國家須具備土地、政府、主權和人民。
2. 台灣具備土地、政府、主權和人民。
3. 所以, 台灣是一個國家。
這是一個論證,在這論證中,1 和 2 是前提,3 是結論。推論過程省略了。
並不是所有論證都能推理出正確的結論。前提的真假和推論過程的對錯都會影響結論的可靠性。如果一個論證具有一個正確的推理過程,則此論證稱為有效論證。反之則為無效論證。
上面那個論證其實就是一個無效論證。但是,雖說該論證無效,並不表示該結論就是錯的。”無效”指的是推論過程是錯的,而錯誤的推論過程碰巧推出正確的結論是可能的。
前提1, 是對國家的一般定義,所以,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前提2 也應該沒問題,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只能推出, “台灣具備一個國家須具備的那四樣東西”, 但是, 這並不表示具備這些就夠了。其實,當我們在談論這個論證時大家已經認定那四要素不只是必要條件也同時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這論證事實上有個隱藏前提,即,如果 X 具備那四樣條件則 X 是國家。當加入這條前提時,這論證就是有效的了。這意思是說,該結論就可以由前提在符合於邏輯規則的情況下推理出來。
隱藏前提經常是爭論的焦點所在。這樣的邏輯方法的一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把隱藏前提找出來。
一個論證的前提若全部為真,而且論證有效,則結論必為真。
所以,當我們要提出一個說法來說服別人時,可以使用這種論證的方法。它具有相當大的說服力。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簡單的發現問題的所在而針對該問題來討論。
例如,一個共產黨員或許不同意上述論證,他若學過邏輯,則他就可以指出上面論證的問題所在。例如,他可能說,台灣政府不具有對台灣的主權,因為台灣的主權屬於大陸共產黨政府。那麼,我們便可針對究竟怎樣才算是有主權的問題繼續討論。討論不一定有結果,但至少可以找出問題所在。我們可能有不同的對主權的定義或甚至對國家的定義,但只要知道問題所在,我們還是可以針對什麼樣的定義比較好來討論。這樣的討論方式則是具有建設性的。
但有個問題是,如何去判斷一個論證過程是有效推理或是無效推理呢? 這就需要知道一些邏輯規則與分析技巧了。這所需的篇幅太大我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基本上,這樣的討論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能將問題點清楚,針對真正的問題所在來討論。更重要的,當一個人自己思考問題時,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一個人的大腦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避開不必要的思想陷阱和情緒障礙。
………………………………………………
立法院 議事
民進黨立委題提出 退休軍公教有年終年終慰問金不合理‧
國民黨 總統 立即換行政院長 向立法院審議‧結果 取消‧
………………………………………………
探討:
1 這是 李總統的【德政】。
2 陳總統八年沒有變
4 每年國家預算有通過。
5 國民黨是執政黨應該維持原狀。
6 國民黨在立法院是多數。
7 國情不能與國外比。
6此事件處理之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7好像對人不是對事。
8退休(伍)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發給辦法
[DOC]
退休(伍)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發給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