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pomerry台灣自由行個人遊
市長:pomerry2001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pomerry台灣自由行個人遊】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佛學筆記/陸*來怡客
 瀏覽507|回應9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啾
親你一下聖嚴法師親你一下
一、佛學與學佛
很多人都以為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為專門性的名詞太多、經典太多、論書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別也太多,初進佛門的人,頗有望洋興嘆而不知何取何捨的困難。即使是專門以研究佛學的學者而言,也很難找到幾位精通全部佛學而了無疑問的人來。因此,佛學兩字,對於一般人來講,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實,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法,是將他親自體證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來修學,他沒有希望他的教義,被視為一派哲學的體系,當然不會希望學者們把他所證得的佛法,看作一門學術,放到研究室和圖書館裡去,讓人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它。所以,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聖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型態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展,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團史和教理史,做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視之為佛教的考古學、社會學、文學和哲學,它並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為有密切關係。所以,我敢向諸位肯定地說,學佛很容易懂,大家以為難懂的,是指佛學。凡一樁事物,歷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積的東西,必然愈來愈多,清理這些堆積物,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假如要想從這些堆積物裡,找出最簡單、最根本、最平實的方法,來讓大家實行,便是學佛的工作,可是,要做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夠辦到。這就是我們身為法師者的責任,法師們應從難懂的佛學之中,找出易懂的學佛的方法,來告訴廣大的群眾及佛教徒。
因此,我們要弄清,佛學雖難,學佛卻易。佛學的研究,雖非釋迦佛陀設教的目的,站在文學的立場,對佛教做學術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對於廣大的信眾而言,佛經不是讓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實踐的,實踐佛的教義,便稱為學佛。
二、學習成佛的方法
佛教,當然不是唯物論的宗教,卻是無神論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各種對於道德生活的教訓,那是為了求得神的眷顧和救濟,信徒們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神的啟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信的經典中記載的神,是宇宙間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們除了接受神的啟示,沒有別途可以選擇。所以,他們是為信仰神有權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訓,他們無權因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達到與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無權向神要求,非把他們救濟到天國去不可。
這在佛教,頗不相同,佛教以為,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由我們生活在這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業力感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無數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類的行為,結果,便形成一個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任何絕對權威的神。
佛教,同樣強調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釋迦佛陀所說的法——成佛的方法,絕對正確,絕對真實。可是在你信仰之後,便該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實行於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雖將佛陀視為崇拜的對象,與他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寧可說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來做,漸漸地,便能達到解脫一切身心苦惱的目的。佛陀,是從一切的身心苦惱中得到了解脫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偉大人格,但是,佛陀的偉大,雖充滿於時間與空間,卻不占固定的時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個項目的範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三項。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為有漏之學。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學這三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學到佛的程度為止。戒定慧雖分三個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係,如同一物的三個支點,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禪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禪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愈清淨,愈可助成高深的禪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產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鑑別禪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三、
的定義是:有所不為,有所不得不為,它含有訓誡、規勸、警告、指導等意思。通常的人,僅以為佛教的戒是消極地防止犯罪,事實上,那只是就有所不為的一點而言。這點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有所不得不為的積極態度,更為重要。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佛教徒不可有,此為消極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損己利人的行為,佛教徒不可沒有,此為積極的要求。一個初信佛教的人,當做到第一點要求,信佛學佛較久的人,必須從第一點進展到第二點,第一點是止惡,第二點是行善;止惡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礎,而不推展利他事業的話,便無從達到成佛的目的。因為,戒的內容,是從「貪」、「瞋」、「癡」的凡夫行為,淨化復轉變為「喜捨」、「慈悲」、「智慧」的聖者行為。
佛教的戒,雖因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條,稱為五戒。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做為佛教徒行為標準的五戒。因為這五戒是戒「貪」、「瞋」、「癡」三種心理行為,藉身體四肢及口舌行為所做的具體表現,故其雖為在家戒,實際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準。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沒有完美的人格做基礎,便無從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類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一)不殺生: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聯,卻並不等於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於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為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殺,固然是為了對一切有生命的,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二)不偷盜:除了以正當的謀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為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占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三)不邪淫: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係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玷汙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係,視為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為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寧、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四)不妄語:此可分為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為了名聞利養,自己不是聖者而妄稱是聖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聖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的。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為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的。
(五)不飲酒: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做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趣於狂亂如獸或愚癡如泥的狀態。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在今日的社會中,多一分清明的頭腦,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駕駛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飲酒,在有重要的會議之前不可飲酒,在重大的決策待考慮之前不可飲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與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對照起來,貪瞋癡被稱為三毒,由於這三種毒物為害,不易行善,縱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會達到純潔的程度,三毒好像是三個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為了補好這個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學三無漏學。最初著手修學之處,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將三毒的毒焰壓住,然後再用禪定和智慧的水,來把三毒之火徹底息滅。
五戒是戒除五項惡行,五項惡行與三毒的相互關係,即是身口意的相互關係,可用一張圖表來說明:
由貪瞋癡的三種心理行為,表現為身及口的動作,便成為五種惡行。五戒的功能,是從外表的身及口的動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動,得不到向外表現的機會,同時用禪定的工夫使它平靜,又用智慧加以觀察、分析,漸漸地使之轉變為喜捨、慈悲、智慧的活力。這便是戒的定義:從「有所不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為」的地步了。其前後的關係,也可用圖表加以說明:
四、
貪瞋癡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動而表現於身及口的動作,再藉身及口的動作,發洩於人事物等的對象。戒的功能,是約束身及口的動作,定的功能,是將向外散漫的種種心理活動,拉回到內心,並且使之安靜而至於物我合一,乃至物我雙亡的心理狀態。但是,定的工夫,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學,可分為九個要點和兩重層次來加以說明。
(一)第一重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堅固的信念
無論做任何事,無信則不立,當在對自己的立場和能力了解之後,也會明白何者能做與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動妄念;能做的事,應該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時要考慮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當聽聽他人的忠告。如果對那件事的了解已夠深切,那麼,對於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後,便可衝破一切難關,百折不撓地來進行你的事業了。誠之所至,金石為開,堅固的信念,可產生無比的力量。
2、冷靜的思考
凡在從事一項工作或任務之前,應當多做準備,《中庸》所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通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開始得順利,必須多做事先的準備。在準備階段,就應該考慮到實行的步驟,和可能發生的情況。到了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則要隨時審察、檢點缺陷、糾正錯誤。好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更好,壞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改善。這種判別力和決斷力,均係來自冷靜的思考。
3、安詳的言行
一個人如果希望被人視為有品德的、可讓人尊敬和信賴的人,他就必須謹慎他的言論和行動,一個輕言狂語和輕舉妄動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評的,當然也不可能促成偉大的事業、博取崇高的社會地位。
4、專注的精神
不論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專注,縱然做成了,也不會是傑出的。中國有一句諺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說:工作和職業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從事的那一份工作或職業上,全心全力,將整個的身心投注進去,便可能使你成為你這一門行業中的最傑出者。
(二)第二重層次——坐禪的原則和要訣
1、堅信修行的方法
在你實際進行坐禪之前,對於你所學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絕對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會騙我們上當,也要相信指導你坐禪的老師,是從親身的經驗中過來的識途老馬,你是一匹小馬,跟著老馬走,絕對不會有問題。當然,誰是值得被你信賴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對他的信心不夠,對他指導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學,否則那將對你有害無益。
2、思考修行的情形
修行禪定,不能沒有檢點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禪時,發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現象,有的使你覺得輕暖舒暢,有的使你疼痛難受,有的使你歡喜,有的使你恐懼,這些很可能發生在一個初學坐禪者身上的情況,如果你自己能夠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則,你當隨時請教你的老師,他會幫助你,使你安下心來繼續修行的。
3、調身
定的工夫的表現,是在身、口、意的三方面,也可以稱為身定、口定、心定。要達到這三定的目的,便得從調理它們著手。調身,是使身體完成一種適合於坐禪要求的正確姿勢。
4、調息
坐禪時的呼吸,要細、要長、要均勻。
5、調心
把向外衝擊、浮動和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最初的方法,是以念頭看住念頭,最後做到被看的念頭不起了,能看的念頭也不見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內心卻是寂寂靜靜地不波不動,好像鏡子的鏡面雖映現出鏡外的各種或動或靜的景物,鏡面的本身是靜寂不動的。但是,這樣的工夫,說來容易,得來卻頗不容易。
一般的人,從第二層次的坐禪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層次的四點功力。不從第二層次中下工夫,第一層次的功力,便強不起來。我雖把它們分作兩個層次來說明,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時,我也常向跟我學禪的人強調,靜坐有三樣好處:1.能使身心健康,2.能使頭腦清明,3.能使人開悟。入定與開悟,當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強健你的體魄,堅實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業。
現在將我為美國佛教會週日坐禪會所擬的「坐禪須知」,抄錄如下,以供有心學習靜坐的讀者參考。
五、坐禪須知
(一)坐禪的準備
1、坐墊
四方形寬大鬆軟及圓形高約四吋的坐墊各一個。
2、場所
整潔、寂靜、肅穆莊嚴的室內。
3、時間
(1)精神飽滿之每晨,起床漱洗之後最佳。每日定時進行,每次二十分乃至四、五十分鐘。
(2)在飽食、暴飲、性行為、激烈運動之後,以及疲倦欲睡、正午中夜之時,不宜坐禪。
4、飲食
每餐以八分飽為佳,食後暫做三十分鐘休憩,開始坐禪。
(二)坐禪的方法
1、調身法
(1)坐法:
◎結跏趺坐
A.吉祥坐——右足架於左腿上再以左足架於右腿上。
B.金剛坐——左足架於右腿上再以右足架於左腿上。
◎半跏趺坐——右足置於左腿下,左足架於右腿上。
◎交足坐——左右二足隨意交叉平放。
◎椅子坐——端正坐於椅上,兩足自然垂直。
◎日本坐——兩膝長跪、兩足向後伸直足尖相疊,腰幹伸直,坐於兩足跟上。
(2)手式:二掌向上左掌置於右掌上,二拇指輕輕相接,中間成圓形。
(3)身姿:左右搖動數次,以確定坐姿的平穩,背脊骨伸直,顎向內收。
(4)視線:
A.閉目——精神飽滿時。
B.注視正前方一公尺處或壁之一點——略感昏沉時。
C.閉目及注視交替使用。
2、調息法
坐下後做數次深呼吸,最後一次吸入丹田(下腹部),便恢復平常呼吸。
3、調心法
A.數息觀,調息後即由一數至十,反覆地默數呼吸。
B.出息觀
C.入息觀
六、慧
慧是包括知識範圍的「認識心」和「簡擇力」,知識不能涵蓋慧的內容,從知識可以昇華到慧的領域,佛教不是知識的宗教,卻是使知識昇華為智慧的宗教,那是因為除了肯定世間的知識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識的「悟」的經驗下而獲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識的「認識心」和「簡擇力」。不過,慧的獲得雖在於悟,慧的尋求,仍不能離開知識,它有「聞」、「思」、「修」的三個連環性的步驟:
(一)聞慧——虛心學習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稱為學佛,在煩惱沒有斷盡以前的人,稱為住於「學地」的「學人」,並且每天應該記誦四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成佛的願望,你當斷盡一切的煩惱,救度無數的眾生;如何斷煩惱?怎樣度眾生?那就非得學習種種方法不可了。因此,對於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學習,假如最初你是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當你對佛教產生信心之後,你便不會不學了。
聞慧的學習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聽人開示佛法,講解經論,是用耳朵;自己閱讀佛教的經論,看佛教道場的莊嚴神聖和僧尼的威儀齊整,是用眼睛。凡此種種,只要能夠使你的身心得到若干乃至少許益處的,均稱為聞慧。進一層,悟性高的人,或者修學佛法有了相當工夫的人,他們可以從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接觸之中,學習到佛法,也能從人與人的平常應對接談之間,學習到佛法,尤其在中國禪宗的記載,這種例子特別多。因此佛法不一定在佛經之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才是真實的佛法。不過,人們最初理解佛法,需要通過佛經的說明而已。
(二)思慧——縝密研究
對於已經聽到和看到的東西,應該下一番研究的工夫,來消化它們,將你從各方面學得的東西,當作沒有經過處理的原料,然後,依照你的理解程度,分類研判,把你覺得適合你程度及當前用得到的,接受下來。被你懷疑的東西,你尚無法理解的東西,或者覺得無關緊要的東西,便把它們擱置一邊,做為參考,當你的程度高升到某一階段之時,現在以為沒有用,不合理的東西,也正是那個階段覺得最有用、最合理的東西。因此,佛教徒的學習態度是精密而且客觀的。
(三)修慧——實際體驗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慧的表現,是全部身心的實際體驗,它與知識的最大不同者,知識可以販買,可以現買、現賣,一般的知識分子,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慧則不同,慧是身心內在的體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以傳授如何獲得慧的方法,慧的本身乃是無法傳授的。又所謂「大智若愚」,正因為慧不是知識,無從說明,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是不善於辯論的人,但他必定是有完美人格的人。如果要認識「慧」是什麼型態,也許可以從考察一個有道之士的實際生活中,得到若干印象。
修慧,修什麼呢?修習如何獲得慧的方法。關於這一點,我已告訴了諸位:從聞、思所得的慧,指導我們持「戒」和習「定」,便是修慧的具體內容,再由持戒和習定,產生更強的慧力,如此循環不已,最後,便是最高、至尊、無上人格的完成——佛陀。
(一九七六年五月九日講於美國佛教會佛誕法會

來怡客Ⅲ 第9集 來怡客Ⅲ 第8集 來怡客Ⅲ 第7集

來怡客Ⅲ 第6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855396
 回應文章
聖嚴法師說,不要求佛教徒必須吃素,但絕不能殺生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聖嚴法師說,不要求佛教徒必須吃素,但絕不能殺生】

佛教徒的吃葷吃素與是否殺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比如說,某個佛教徒,一直恪守吃素的守則,從不吃葷,但殺心常有,並不忌諱殺生,那他還是佛教徒麼?當然不是!

很多人誤解了殺生與吃葷吃素的關係。

佛教徒絕對不能殺生,這是準確無誤的,這也是不可更改的,這是死命令。但吃葷吃素是你自己的事,佛教教義中並不要求佛教徒一律吃素不可,只是鼓勵佛教徒去吃素不要吃葷,但這絕不是必須的。

素食是漢傳佛教與其他佛教宗派重要的標誌之一,也就是說,只有漢傳佛教要求素食,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而小乘佛教與藏傳佛教並沒有這種要求與習慣,這不是全部的。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有區別的,它們的流傳地區,以及所倡導的宗旨,還有起源都是不同的。佛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倡導與要求,對於這點,學佛的人要仔細區分清楚,別見風就是雨。

比如,有些人總是拿一些佛教徒吃葷的照片,特別是喇嘛們的照片,發出來,在質疑佛教徒這不也吃葷麼?佛教徒怎麼還吃葷呢?那怎麼還說佛教徒不吃葷不殺生呢?佛教直接就是虛假的,直接就是騙人的等等,其實這是對他們的很大誤解,他們有些人是吃葷的,但絕不殺生。

因其信仰程度,以及修的佛家思想或自己發心而各有不同,鼓勵你去吃素,慈悲一切有情眾生,這是確在的。信佛之後,如能實行並堅持恪守素食,那是最好不過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殺生,也不可指揮他人去殺生。

也就是說,你可以吃葷,但不可以殺生,所食的肉食一般以不食「三不凈肉」為最低的標準。

三不凈肉是指:1、見殺,見是生物,而為了我而被殺;2、聞殺,可信之人,聞此生物為我食用而殺;3、疑殺,此處無有屠家,亦無自死之物,有為我而殺之嫌疑者,這三種肉是不凈肉,是絕對不能吃的。

與之相反,三凈肉就是可以吃的。

三凈肉是指:1、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為了給自己吃肉而殺死動物或看到殺死動物的慘相的;2、耳不聞殺,即沒有親耳聽到動物被殺死的聲音或從可信處聽聞是為了自己而殺的;3、不為己所殺,即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食物,此三種凈肉就是可以吃的。

佛家為什麼不提倡吃葷,鼓勵吃素,這就如孟子所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其實就是貫徹的這種精神。

吃素的精神與一般以養生為主的素食主義不同,素食主義者大多是以養生為目的,而佛家是以培養慈悲心為宗旨。

梵網經》中說:「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佛家本以慈悲為懷,既是佛家子弟,或者以佛家思想來修心養性,本該慈悲,結果卻以殺生為樂,殺生為食,這是哪來的道理呢?

眾生皆有命,各自又有情,怎能殺生,養其戾氣?戾氣滿滿,談何佛家,又談何慈悲?

君不見,眾多殺生者,橫肉堆積,戾氣滿滿,此等之人,如何有佛在心?

讀本文,你要明白,佛家子弟有些是允許吃葷的,吃葷而不殺生,也就因此消除了你的一些錯誤的執念,更不會見到佛家弟子吃葷,而驚訝得大呼小叫,或者因此懷疑我佛。

眾生皆愛惜各自的性命,勿有殺生之心,勿有殺生之舉,請保重,阿彌陀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7244091
煩惱不斷?/星雲大師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煩惱不斷?閃

星雲大師

人有了煩惱怎麼辦?一般人,聽到別人講一句自己不歡喜聽的話,他就煩惱;看到別人做一件自己不高興的事情,他就生氣。其實這就是上當了。

別人的一句話,我就生氣;別人的一個動作,我就吃不下飯;別人的一個眼神,我就睡不著覺。如此輕易就讓別人影響、左右,自己也太沒有定力,太沒有力量了。

現在的人大都犯了沒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別人的一句話。

如果是好的東西,它必定能禁得起。佛光山當初建西來寺的時候,所用的琉璃瓦都要經過測驗,能受得了幾千度的高熱,才能采用。我認為煩惱也是一種壓力,我們在煩惱面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憐了,永遠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處。

俱舍論記》云:“煩惱障重,以煩惱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障,如是皆以煩惱為本。”

煩惱來了,你要面對它、化解它,如果你躲到房間裡,還是會煩惱。煩惱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它,把它趕出身心之外,才能得勝。

煩惱就叫“無明”,不明白道理,就會產生無明煩惱。煩惱來了,就像壞人來了,我所結交的良朋善友都會離開;煩惱來了,就像颱風過境,山崩地裂,讓我的心情不能平靜。

煩惱從哪裡來?有時是受外境引發而來,例如聽不慣別人的話、看不慣別人的作風;另有一種是來自內心的煩惱,如疑惑、嫉妒、心量狹小等,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都是自己找來的煩惱。

有的人說話,說錯了,被人家怪,當然要煩惱;有的人做錯了事,被人怪罪,他也不開心。不過如果能夠轉念一想,這是在“學習”,也就不會煩惱了。

我們常常因人煩惱、因事煩惱、因語言煩惱。我們自己要有力量轉化煩惱,要轉煩惱為菩提。如何對治煩惱?以下提供幾點看法:

一.和人相處不要比較,不要計較

煩惱大部分都是從比較、計較而來的,我不比較、不計較,自然就少煩惱。

二.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

例如你起大樓,我沒有錢買房子,沒有關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個雨,對我還是有利益。你買電視機,我沒有,也不要緊,你坐著看,我可以在後面站著看一下。

你建大廟,我只是個小廟,沒有關系,我以後掛單,總可以到你那裡吃一餐飯吧。世間有很多事你要想得開、看得開,不要嫉妒,自然就不會有煩惱。

三.凡事不強求、不執著

不一定要求別人非要做到怎麼樣,也不要事事要求別人依著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來就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自由,如果別人不合己意就生氣,煩惱就會趁著你心智脆弱、愚昧、無明的時候入侵。

四.平時要有自己正當的興趣、工作和習慣

這些都可以抵擋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發心工作,讓自己忙起來,自然沒有時間煩惱。

平時多結交善知識(善知識:佛教語,梵語意譯。即善友、好伴侶之意。後亦以泛指高僧),不跟煩惱人來往,因為借酒澆愁愁更愁,跟煩惱人來往只有跟著一起煩惱。

五.常常自我反省

成佛之道》說:“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回入於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經常自己原諒自己,總認為“我就是這樣的看法,我本來就是這樣嘛!”如此就不能改進自己,煩惱就無法去除了。

六.待人親切,奉行“三好運動”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能少煩惱。因為你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別人就會贊美你、尊敬你,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7243105
修行要注重德行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修行要注重德行

宣化上人

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魔王想戰勝聖人,獨霸一方,所以處處找麻煩,令聖人投降,俯首稱臣。各位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絕不能竪白旗,一定要奮鬥到底,最後的勝利終是屬於我們的。所謂“要成佛必受魔,要學好冤孽找。”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就墮落了;有足夠德行,則不會被魔王所搖動。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也不怕。

我們所犯的毛病,是歡喜人家贊嘆,愛戴高帽子。如果有人贊嘆一句,就感覺飄飄忽忽,迷迷糊糊,怎樣成佛?自己也不知道,也搞不清楚。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便能毀譽不動心。誰毀謗你,心中也沒有一個不高興;有人贊嘆你,心中也沒有一個歡喜。其實贊嘆毀謗是世間一種風,所謂“八風吹不動”,何謂八風?就是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如果被八種風一吹,心就動搖了,那是你的地基沒有打好。什麼叫地基?就是德行。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想要消除業障,必須要供養。供養可以培福培慧,要修道修德,不然的話,六度都沒有用處。六度是專為修道德而設的,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7242881
人與人的四種缘
推薦0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父母兄弟妻子是緣,

善緣還是惡緣, 無緣不聚

六親眷屬是宿債, 

討債還是還債, 無債不來。

人與人的四種缘, 討債、還债、報恩、報怨,。人世間如此多的悲歡離合, 恩恩怨怨, 說白了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如是因, 如是果, 無論何種因何種果, 都是緣.....。 

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份。你在到馬路上, 一個陌生人對你點頭一笑, 也是從前的緣份。看到陌生人, 素不相識, 一看到就不順眼, 也是過去的緣份。

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 我們真是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 千萬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 不要跟一切眾生有債務的關係。

六親眷屬都是前生宿債, 或是欠債、或是還債。這個前生不是講一世, 是多生多世以前的, 是這個關聯。所以不要再怨恨了, 欠的債必然要去還, 勇敢面對現實苦報。苦受盡了, 就沒有苦了。債還完了, 就可以走了。

人是带業來的, 來這娑婆世界, 就是要"還債",  受輪迴生死煩惱苦、受五藴之苦。世間的六親眷屬, 父母子女, 朋友, 都是相互債主, 今世做你父母, 撫養還債, 他世做你的子女, 受你的養育, 如此一世一世, 怨親相繼, 彼此互養, 無有終止。夫妻之間, 不論是善緣、惡緣, 皆因是有情緣因果所聚, 就隨緣善待吧。 父母與子女之間, 不論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等等現實情况的出現, 皆因是宿因宿緣所導至, 也就隨緣善待吧。

每位佛教徒, 應堅信佛教 ”三世因果觀” 之真理, 以正知正見、正行的 “随缘” 原則來處世, 以 “理智” 來善待家人, 善待六親眷屬、朋友, 善待一切眾生, 善待世間上萬事萬物。

要想解脱人生的苦難、家庭的煩惱, 應勤修 戒定慧, 熄滅貪嗔癡, 堅信三世因果,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專心修行, 求生淨土。

而出家就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 將俗世爱

別離苦, 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 同來念佛、 拜佛, 度他們出離娑婆世界, 免生死輪迴, 這才叫大孝報恩, 否則, 父母未度, 這點恩情, 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

實則無始以來, 世世相生, 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 因隔世相遠而忘失, 今生為父母兄弟, 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 有的甚或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三恶道中, 所以, 我們度眾生, 必須怨、親平等, 慈悲一切, 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 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眷屬,故要發大悲心, 誓度一切眾生, 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7242869
來怡客Ⅲ 第90~114集 〈世界最大的羅盤112〉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來怡客Ⅲ 第97集  來怡客Ⅲ 第98集 來怡客Ⅲ 第99集

來怡客Ⅲ 第100集 來怡客Ⅲ 第101集 來怡客Ⅲ 第102集

來怡客Ⅲ 第103集 來怡客Ⅲ 第104集 來怡客Ⅲ 第105集

來怡客Ⅲ 第106集 來怡客Ⅲ 第107集 來怡客Ⅲ 第108集

來怡客Ⅲ 第109集  來怡客Ⅲ 第110集 來怡客Ⅲ 第111集

來怡客Ⅲ 第112集  來怡客Ⅲ 第113集 來怡客Ⅲ 第114集

來怡客Ⅲ 第115集 來怡客Ⅲ 第116集 來怡客Ⅲ 第117集

來怡客Ⅲ 第118集 來怡客Ⅲ 第120集 來怡客Ⅲ 第121集

來怡客Ⅲ 第122集 來怡客Ⅲ 第123集 來怡客Ⅲ 第90集

來怡客Ⅲ 第91集 來怡客Ⅲ 第92集  來怡客Ⅲ 第93集

來怡客Ⅲ 第94集 來怡客Ⅲ 第95集  來怡客Ⅲ 第96集

來怡客Ⅲ 第84集  來怡客Ⅲ 第85集 來怡客Ⅲ 第87集

來怡客Ⅲ 第86集 來怡客Ⅲ 第88集 來怡客Ⅲ 第89集

來怡客Ⅲ 第79集 來怡客Ⅲ 第80集 來怡客Ⅲ 第77集

來怡客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855401
來怡客Ⅲ 第73、74集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來怡客Ⅲ 第74集 來怡客Ⅲ 第73集 來怡客Ⅲ 第72集

來怡客Ⅲ 第71集 來怡客Ⅲ 第70集 來怡客Ⅲ 第69集

怡客Ⅲ 第68集 來怡客Ⅲ 第67集  來怡客Ⅲ 第66集

來怡客Ⅲ 第65集 來怡客Ⅲ 第64集 來怡客Ⅲ 第63集

來怡客Ⅲ 第62集 來怡客Ⅲ 第61集 來怡客Ⅲ 第60集

來怡客Ⅲ 第59集 來怡客Ⅲ 第58集 來怡客Ⅲ 第57集

來怡客Ⅲ 第56集 來怡客Ⅲ 第55集 來怡客Ⅲ 第54集

來怡客Ⅲ 第53集 來怡客Ⅲ 第52集 怡客Ⅲ 第51集

來怡客Ⅲ 第50集  來怡客Ⅲ 第49集  來怡客Ⅲ 第48集

來怡客Ⅲ 第47集 來怡客Ⅲ 第46集 來怡客Ⅲ 第45集

來怡客Ⅲ 第44集 來怡客Ⅲ 第43集 來怡客Ⅲ 第41集

來怡客Ⅲ 第42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855400
來怡客Ⅲ50集~65集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來怡客Ⅲ 第60集  來怡客Ⅲ 第59集  來怡客Ⅲ 第58集

來怡客Ⅲ 第57集  來怡客Ⅲ 第56集  來怡客Ⅲ 第55集

來怡客Ⅲ 第54集  來怡客Ⅲ 第53集  來怡客Ⅲ 第52集

來怡客Ⅲ 第51  來怡客Ⅲ 第50  來怡客Ⅲ 第61  來怡客Ⅲ 第62

來怡客Ⅲ 第63  來怡客Ⅲ 64集  來怡客Ⅲ 第65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855399
來怡客Ⅲ 第23集~第49集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來怡客Ⅲ 第49集  來怡客Ⅲ 第48集  來怡客Ⅲ 第47集  來怡客Ⅲ 第46集

來怡客Ⅲ 第45集  來怡客Ⅲ 第44集  來怡客Ⅲ 第43集  來怡客Ⅲ 第42集

來怡客Ⅲ 第41集  來怡客Ⅲ 第40集  來怡客Ⅲ 第39集  來怡客Ⅲ 第38集

來怡客Ⅲ 第37集  來怡客Ⅲ 第36集  來怡客Ⅲ 第35集  來怡客Ⅲ 第34集

來怡客Ⅲ 第33集  來怡客Ⅲ 第32集  來怡客Ⅲ 第31集  來怡客Ⅲ 第30集

來怡客Ⅲ 第29集  來怡客Ⅲ 第28集  來怡客Ⅲ 第27集  來怡客Ⅲ 第26集

來怡客Ⅲ 第25集  來怡客Ⅲ 第24集  來怡客Ⅲ 第23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855398
來怡客Ⅲ 第10集~第22集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來怡客Ⅲ 第20集  來怡客Ⅲ 第21集

來怡客Ⅲ 第22集  來怡客Ⅲ 第19集

來怡客Ⅲ 第18集  來怡客Ⅲ 第17集

來怡客Ⅲ 第16集   來怡客Ⅲ 第15集

來怡客Ⅲ 第14集  來怡客Ⅲ 第13集

來怡客Ⅲ 第12集   來怡客Ⅲ 第11集

來怡客Ⅲ 第10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85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