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pomerry台灣自由行個人遊
市長:pomerry2001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pomerry台灣自由行個人遊】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佛學筆記/八
 瀏覽11,358|回應266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474 為何學佛後反而更不開心 (3:12)





本文於 修改第 1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1149
 回應文章 頁/共2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引我?*把貪瞋痴捨掉,這叫真布施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淨空老和尚: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引我?

448 把貪瞋痴捨掉,這叫真布施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8943
如何保持真心長久不退?*名、利、情這三個都放下,魔王波旬就對你投降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246 如何保持真心長久不退?

452 名、利、情這三個都放下,魔王波旬就對你投降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7571
如何因應金融風暴的危機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493 如何因應金融風暴的危機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7107
如何判別學佛有沒有進步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246 如何判別學佛有沒有進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6413
"求往生"與"盡義務"會衝突嗎?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淨空法師答同修提問:"求往生"與"盡義務"會衝突嗎?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6083
戒律的開緣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淨空法師答同修提問:戒律的開緣

http://tw.myblog.yahoo.com/hwazantv/article?mid=4250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5424
在地上跌倒,還在地上爬起!千萬次境上歷練,方安心。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元音老人:在地上跌倒,還在地上爬起!千萬次境上歷練,方安心。


‘不是不見,不是不聞。’這教我們做功夫,不可死做,而要活潑潑地歷境練心;不要閉目不見,塞耳不聞,須要見無所見,聞無所聞,才能靈活妙用,證成大道。我常見一些錯用功者,閉著眼睛,不見事物,塞住耳朵,不聞音聲,以為這樣就能把心練空,成道了。


殊不知縱然你閉目塞耳、心不接境時,可以做到心死不動,一旦開眼去塞,心對境時,妄心又不免隨著色聲轉動不停。以除境滅心,非真了故,何況在閉目塞耳時,內心未必不在暗暗蠢動哩!


另外,閉目塞耳,更有一大過患,假如學者用閉塞的功夫,真正做到心死不動了,那又做到黑山背後死水中去了,非但不能成佛,且有淪為土木金石之虞。所以學者不可不慎!要真正做到心不為境轉,還靠在境界上鍛鍊。宗下所謂:‘在地上跌倒,還在地上爬起!’離境趨空,終成泡影!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聲,皆因緣生,無有實體;任你美色當前,妙聲充耳,俱不過陽焰、空花、海市蜃樓,一時假現。認清此理,再經時日之推移,和千萬次境上的艱苦鍛鍊,自然心寧神靜,遇境安然不動。洞山禪師“五位君臣頌”頌第四位‘偏中至’修道位云:‘偏中至,二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如火中蓮,丈夫自有沖天志!’即教我們活潑用功,歷境練心,不須回避見聞,以啓將來之大機大用也。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4288
佛經多以“放光震地”開始,為何《金剛經》偏偏以穿衣、吃飯開始?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佛經多以“放光震地”開始,為何《金剛經》偏偏以穿衣、吃飯開始?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經開頭大多以佛放光震地為說法的開始,但是《金剛經》卻是以穿衣、吃飯...開頭,如“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這樣做,是為了示現平常就是道。


因為般若是長養眾生的慧命,繼承和發揚佛法種子的要法,就好比衣服、飲食對於我們的重要性。那麼金剛經開頭以衣服、乞食、洗足等事開始,正是為了讓發大心的人,明白這個般若法食是不可須臾離開的道理。


另外,經中說:“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可見持戒修福,是般若入道之門。乞食是佛陀制定的戒律,現在世尊示現了著衣持鉢,次第行乞,既是引導眾生持戒,也是要讓眾生積極修福。《金剛經》是智慧的經典,但是沒有戒、定,智慧就變成了狂慧,就不是正慧了。所以,乞食是戒;敷座而坐,所以入定。先示事相,然後說甚深般若。


我們修行,要從衣食起居方面進行鍛鍊,在日常生活磨礪,是降服妄心的最好方式。要知道我們為了貪求衣食,而不怕忙忙碌碌,固然是著相,但是怕辛苦、忙碌,卻又起了煩惱,也是著相啊!因此,日常中對境隨緣,既不迷,也不煩,才是真正安心的方法。要知道,我們對於衣食,既擺不脫,也貪不到。


再則,世尊示現乞食,次第乞已,即還至本處。而反觀我們,只知道為了生活奔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向外馳求,從不知返照本性。又世尊示現食已,即收拾一切,攝靜入觀;而反觀我們,則以吃的飽飽的為享受,飯後又躁動不息,哪裡有片刻安靜,更不要說修觀了。


我們可以看到世尊穿衣吃飯,穿街過巷,洗足敷座,這些日常小事,並非一時這樣,世尊度生說法四十九年,天天這樣,這是世尊給我們凡夫最好的示現。


綜上所說,可見第一法會因由分發起一序,全顯第一義空。你看世尊示現跟凡夫一樣,是為了利他,無我相!般若妙法,在穿衣吃飯這些小事上自在流出,無法相!因此,我們要在穿衣吃飯、行住坐臥時、隨時如是觀照,當下就可受用。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3872
你想修智慧,就從一遍又一遍誦經做起!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你想修智慧,就從一遍又一遍誦經做起!


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誦經開智慧,這些話很多人聽說過。我們用自己的體力,花時間一遍又一遍地誦經。


佛經通過我們的嘴巴念誦出來,一遍又一遍地響徹在這個世界上。功德很大,利益很多。在反復誦經過程中,經典一次又一次地加持我們,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和諸佛菩薩對話。


我們應該清楚,誦經的過程就是修智慧的過程。凡是想修智慧,就請一遍又一遍地念誦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楞嚴經等大乘佛法經典。


早起誦經,下工夫誦經。早上時間很寶貴,我們能夠每天早起,洗漱後完成當天誦經的功課,這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以堅持每天念誦金剛經為例,念一遍金剛經用時十多分鐘,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剛經,完全不會耽誤當天的事情。


在金剛經加持下,我們的智慧不斷增長,正知正見逐漸樹立。內心的煩惱、嗔恨和痛苦,隨著每天誦經逐漸減輕且越來越輕。不僅要早起誦經,也要下工夫誦經。


推薦跪誦地藏經,跪誦不僅是下工夫的表現,而且對經典十分恭敬。人們想升職、想賺錢都要起早貪黑地下工夫。我們修智慧更應該早起下工夫誦經。


如果早上四點起床,即使七點出門,也能安心誦經三個小時。三小時就是一百八十分鐘,如果十五分鐘念一遍金剛經,早上就可以念十二遍金剛經。


除去起床、洗漱、間隔休息等時間,即使減去四十五分鐘也可以念九遍金剛經。每天這樣精進誦經,堅持一輩子,這一生肯定有所成就。


作父母的想讓自己孩子有智慧、懂事、勤勞、惜福、有定力,建議讓孩子堅持每天念誦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


在經典加持下,孩子很容易走上正路,容易避開邪路,越來越有智慧,學會鑒別並遠離各種邪知邪見。


我們自己想擁有智慧,想把工作做好,想戒色成功,想搞好科研,想有好人緣,想寫好文章,建議堅持每天念誦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


恭敬經典,相信經典,念誦經典,經典自然會不斷地加持我們,提升我們。一個人內心不安,煩躁,嗔恨心強,埋怨別人,嫌棄別人,沒有智慧把心安住,沒有智慧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建議堅持每天念誦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堅持誦經,反復誦經,下工夫誦經,時間久了,功夫深了,我們自然會懂得如何把心安住,會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誦經是很深的修行方法,不要小看、輕看了誦經這一方法。首先,誦經不需要花很多錢。在網上或寺廟請一本金剛經、地藏經基本上都是免費的。


每天下功夫念誦,非常切實可行,不會耽誤原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筆者每天上班,接送孩子上學,同時堅持每天念經或在路上背誦經典。


其次,誦經是很穩當的修法,不用擔心遇到邪師。虛雲大師告誡我們:“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參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


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是千百年來無數高僧大德念誦且推薦的,完全可以放心持誦。


第三,古人精進用功地念誦金剛經、法華經等經典,得到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在相關誦經感應錄中,這方面有太多記載。


第四,誦經很適合當代人,尤其適合青年學生、自由職業者和上班族。搞好學習乾好工作,需要好的定力。一個人沒有定力,坐不住,浮躁,是不可能搞好學習乾好工作的。


希望大家認識到誦經的過程就是修定力的過程,誦經十分鐘則是修了十分鐘定力,誦經二小時就是修了二小時定力。


好的口才和寫作能力是我們都需要的,誦經功夫深了,這方面的能力必然突飛猛進。增加善緣,記憶力,戒色,理解能力,誦經對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效果。


總之,修智慧是人人需要的。通過念誦經典,把智慧修的越來越高,越來越深,不僅切實可行,而且穩當可靠。


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楞嚴經等大乘佛法經典,可以全部念誦,也可以每天念誦這幾部中的一部。


也可以每天念誦法華經、楞嚴經的一卷或一品,如普門品、藥王菩薩本事品、楞嚴咒、四種決定清淨明晦等。


還是那句話,誰堅持每天誦經,誰就能得到誦經利益,絕對真實不虛,絕對如假包換。關鍵要堅持,要真抓實幹,要下真功夫。(佚名)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2750
法無異法
推薦1


pomerry200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omerry2001

聖嚴法師:法無異法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沒有相對的東西叫作「法」。若說「有」便與「無」相對,若說「好」便與「壞」相對。西方的哲學、宗教都講求從這個追求到那個,從好的看壞的,從壞的看好的,從有限追求到無限,這些都是有問題的。佛法不講相對,也不講絕對,就是教人既不執著也不否定,因此說「法無異法」。


就修行而言,如果說「我是他,他是我」,那就錯了。為什麼?就一般宗教或哲學而言,到這種說法已經不易理解,而從禪與佛法來講依然是錯的,因為還有個東西在那裡。所以修行是從散亂心到集中心,由集中心變成統一心。統一先是自己身心的統一,再是內外的統一,然後只有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心。最後連統一心也放下時,即是無心的悟境。


一些人有了身心統一的經驗,因已沒有身心的對立,便以為是放下了一切負擔的悟境,其實還早。有了內外統一的經驗之後,便覺得很不容易了,在他的經驗裡─「山河大地就是我,我就是山河大地」,這種境界只是化個人的小我成為全體的大我,尚不是無我,這種人並沒有解脫,煩惱隨時仍會產生。內外統一的下一步即是心念的統一,即停在一個念頭上,沒有前後念,此時既無內外,亦無身心,但這還不是禪宗的悟境。


「法無異法」就是教人不要心外求法,也不要心內求法,因為心外、心內都沒有法,有法就有執著。因為有一也就一定有異。許多人認為要見性成佛,佛性在我們裡面,那是錯的!如果說有個佛性在那個地方,那一定是沒有見到佛性。


很多人認為開悟後一定會見到什麼。我可以告訴大家,開悟後什麼也沒見到;如果有所見,那一定有問題!佛性本是空性,怎能見得到?不執著、不追求,才能體驗空性,而開悟就是體驗空性。若有所執著,又怎麼體驗空性呢?《金剛經》裡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要我們不要執法相、非法相,因為執有執無都錯。當然,在未修行前或開始修行時說「我有佛性,可以成佛」是對的,但在修行時就不要執著有或無了。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將心用心」是開始修行時一定要用的方法,就是把心來用,用前面的妄心來對付後面的妄心,用一個妄心來減少更多尚未產生之妄心,也就是用妄心來對治妄心。因為不用方法便無法離開妄心,所以要用方法。雖然這個方法本身也是妄心,可是比起散亂的妄心要好得多。早期的禪宗或真正的禪修是不用方法的,沒有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坐在那裡心中不想任何東西,而且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不在想,有念頭出現時就再回到沒有念頭的情況。


如果能有一、兩支香坐到這種心態與情況,那我今天下午問你們從哪裡來時,你們大概就能答出一句話來。如果我問時,你們心裡轉了很多圈:「我應該怎麼回答?」盤算著要如何回答我,那麼回答出來的話便無用了。譬如我問甲︰「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不知道。」我又問乙相同的問題,但乙回答時心中卻想替甲回答剛才的問題,那就錯了,因為乙只想到甲,而沒想到自己是乙卻為甲回答,或是想了一下「我該如何回答」才回答,那又錯了!這時心裡沒有相對的東西存在,只有一個直心、一個平直的心,清清楚楚,這與一般所謂的直覺不同,直覺往往是錯誤的。


所以「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說的是不用心、不用方法。其實對你們來說,能做到用心的話就不錯了。這是因為過去的禪師有的是時間,可以十年、二十年一直坐下去,而諸位時間有限,白天上班,回家還得照顧家庭,實在沒有辦法像古代禪師一般不用方法一直坐下去,所以還是得用方法。但是,你們仍須明白,如果還有方法可用、心仍須用方法,就不是真正在參禪。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六祖壇經》說︰「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迷」與「悟」是相對的。對於迷者、尚未開悟的人而言,有寂靜與散亂的分別,所以想著有散亂可除,有涅盤可求。但對悟者而言,是沒有喜好、厭惡的,無散亂可除,無涅盤可求。


有人誤會「寂」就是不動,沒有任何聲音、任何現象、任何反應,這是錯誤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離開紛擾的世間去求寂靜,猶如緣木求魚。真正修行人不厭離混亂,也不一定要到深山修行。過去禪宗祖師有許多在山中修行,那是因為他們的廟就在山裡,自耕自食;但有些禪師並沒到山裡去,而是在離城市不遠的地方。


迷時喜歡到寂靜的地方修行,悟時則無所謂喜歡安靜、厭惡嘈雜,全看時節因緣,能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在熱鬧的地方不會厭離,獨自一人也不寂寞,這便是無分別心。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676&aid=4752677
頁/共2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