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奧羅舞訊第32期
羅馬尼亞土風舞解讀
要了解羅馬尼亞土風舞,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無他,「似乎不太容易說出它的特色」。跳起羅馬尼亞舞來,總感覺到它有著其他國家、地區的影子,到底,什麼是羅馬尼亞土風舞呢?以下的說明,是筆者針對手邊資料整理出的一份羅馬尼亞舞清單,期望以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較,提供讀者一條認識羅馬尼亞舞的路,期待你在舞得開心外,也能舞的「滿心收穫」。
本資料,共有109支舞,分別針對以下項目列表:舞名、原名、地區、地方、教舞者、音樂來源、節奏、預備舞姿、舞型、類別。其中,舞名係指中文譯名;地區、地方則為舞蹈發源地,地區為大區域的區分,主要是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西部和中部地區)、歐達尼亞(Oltenia 、南部)、蒙坦尼亞(Muntenia、東南部)、摩達維亞(Moldavia、東北部)、和巴拿特(Banat 、西南部)等地區;教舞者係指蒞台教舞之老師;音樂來源係指該舞在台第一手之音樂來源;節奏指該舞的節拍,2/4、4/4、6/8 等;預備舞姿則包括V舞姿、W舞姿、搭肩舞姿、及前、後搖籃等舞姿;舞型則是閉口圈、開口圈、短列等;至於類別,則再區分單人舞、雙人舞、男子舞、女子舞。以下分別針對各項目做分析:
★一、教舞者:羅馬尼亞舞進入台灣的數量和年代並不成正相關。如果,要選一個界限作為羅馬尼亞舞進口年代的區分,第九屆亞洲土風舞營應是最好的標的。在九亞以前,能見到的羅馬尼亞土風舞不到20支,而在九亞之後迄今,它的數量就增加了近一百支。如果問:「誰是羅馬尼亞舞最主要的進口來源?」曾小星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號人物,從五亞到23亞間,他為我們帶來了近30支舞。另一位則是大家最熟悉的羅馬尼亞舞老師Nicolass Hilferink,他在17、22亞分別帶來了兩次羅馬尼亞舞的饗宴,此外,11亞的David 、14亞的Bruce 、12亞的Jerry Duke、和七汎〈第七屆泛亞土風舞營〉的Richard ,也都零星的帶給我們一些訊息。要說到舞蹈來源的全面性,曾小星和Nico老師帶來的舞,確實能給我們一窺羅馬尼亞舞全貌的機會,此外,David 帶來的舞,則明顯集中在羅馬尼亞南部蒙坦尼亞和歐達尼亞地區,算是在11亞〈第十一屆亞洲土風舞營〉中十分專家式的一次介紹。另在九汎〈第九屆泛亞土風舞營〉,Bob 曾帶來15支羅馬尼亞舞,香港的何志雄,也先後帶來了8支舞,是羅馬尼亞舞另一批重要的引進,惜現在聯歡會上少見這些舞,殊為可惜。
★二、地區:以地理位置做區分,是土風舞者最直接的想法。在收集的109支舞中,可查得地區來源者78支,其餘31支未列明其來源。
?歐達尼亞和蒙坦尼亞:歐達尼亞舞是羅馬尼亞土風舞的大宗,統計有32支,另外蒙坦尼亞的舞,則有13支。為何把這兩個區域放在一起討論呢?實則,歐達尼亞是羅馬尼亞南部的一塊較小區域,而蒙坦尼亞則涵蓋了南部較大的區域。這兩塊區域受到保加利亞的影響,加以土耳其民族的長期佔領後,舞蹈均呈強悍風格。另在蒙坦尼亞近海區域,可見一些風格較柔和的舞。〔代表舞蹈:風笛(12亞)、曼第尼男子舞(11亞)、歐達尼亞之旅〕。
□外西凡尼亞:這地區的舞共計有11支。這兒涵蓋了羅馬尼亞的中、北、西部整個地區,最受注意的舞蹈就是匈牙利風格影響下的產品,單人舞較多,整體而言擊踵的動作也較多,可以說是「簡單的匈牙利舞」。不過,在西歐和亞洲民族的多重影響下,使得它們呈現出混血的風貌。〔代表舞蹈:特連西巴尼亞男子舞(17亞)、亞娜(12亞)〕。
□摩達維亞:共計有12支。羅馬尼亞雙人舞的主要產地,緊臨蘇聯,舞蹈中東斯拉夫風格瀰漫。〔代表舞蹈:摩達維亞雙人舞(17亞)、佩蕾斯笛(17亞)、布初村圓環舞(5亞)〕。
□巴拿特(Banat ):共計十支。此區與南斯拉夫緊臨,深受其影響。〔代表舞蹈:波索伯亞卡(17亞)、卡拉巴素(22亞)、亞米娜(17亞)〕。
□多布魯甲(Dobrudja):共計三支。此處位羅馬尼亞東南方,是羅國近年才從保加利亞取得的一塊土地,因之,此處至今紛爭不斷。此地的民俗舞蹈十分發達,但分類上多隸屬於保加利亞舞蹈。〔代表舞蹈:美吉笛亞(17亞)、尼芙達(7汎)〕。
★三、舞名:這裡討論一下我們所接觸的中文譯名。
□如何翻譯舞名:在109支舞中,有44支舞是採用完全音譯的方式,佔所有1/3強,這在舞名的記憶上,顯然有較大的困難,對舞蹈推展不無影響。這是一極為值得用心的部份。
□命名的規格化:長期以來的紊亂,命名常造成混淆視聽的現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原名中查出為Hora的舞共有19支,但舞名中有稱「呼拉」,有稱「圓環舞」,甚而有不予列出的,似乎應有統一之命名,以協助舞者體會與認識舞蹈。
□重覆命名:在收集的舞曲中,中文譯名計有117支,但原名只有109支,係命名不一致所致。以下列出原名相同,而中文譯名不同的舞曲:
哈茲那重踏舞(九亞) 巴爾塔(九亞) 利西比提呼拉(一汎)
活潑的跳豆(九亞) 沼澤(九汎) 域士比圓環舞(15亞)
Alunelul Batut Balta Hora de la Risipiti
菲特娜呼拉(一汎) 文迪利卡(19亞) 他鄉遇故知(23亞)
女郎與我 小圈子(四汎) 烏梵腰帶(七汎)
Hora Fetelor Mansfireanca Oves
曼第尼男子舞(11亞) 洛克西巴舞(八亞)
歐特腰帶(九汎) 洛克梭巴(九汎)
Briul de opt Sirba pe Loc
★四、原名:原名是了解土風舞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面對原名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看懂這一串不熟悉的文字。對羅馬尼亞舞而言,許多的舞名都遵循一定的規則命名,規則是:
舞型 + 介系詞 + 地名
所以,經由對原名的重新排列整理後,可以了解到許多有意思的結果。
□介系詞:羅馬尼亞舞名中常用的介系詞有"de la"、"ca la"、"de"、"din"、"pe",經過多方查詢的結果得知,"la"即英文中的"at",而"de la"、"din"則代表"of"的意思。
□地名:舞名中的地名,通常是指該舞發源的城鎮。由於此一部分,可了解該舞確實發源位置,對舞蹈研究十分重要,因此筆者曾針對舞名中的地名部份仔細翻查過地圖。經由仔細翻查地圖(羅馬尼亞地圖,德國製,購自中央圖書出版社),卻祇能查得其中11支舞的來源位置,此點令筆者十分訝異。是否是由於所列原名,已經過美國人重新拼音,以致與地圖所列不符,這就不得而知了。對於此方面的阻礙,導致進一步研究難以進行,深感可惜。
□舞型:從原名可抽選分類出7類,48支舞。
□Hora:19首,除了外西凡尼亞地區外的羅馬尼亞都可見到。Hora全部都是採W舞姿,大多為群舞,少數為雙人舞,群舞中並非全部為圓環舞,亦有以短列方式進行的。所以,如果有意統一中文命名,應以「呼拉」為主。其舞曲節奏2/4、4/4、6/8 都有。〔舞曲包含有芭娜蒂娜-亞(17)、新緬拿呼拉-亞(18)、奈布呼拉、布初村圓環舞-亞(五)、查耐圓環舞-11汎、曼第尼男子舞-二十二亞、域士比圓環舞-亞(15)、高山圓環舞-亞(五)、米娜呼拉-九汎、利西比提呼拉-一汎、波哥利亞呼拉-九汎、歐達尼亞女子舞-亞(17)、菲特娜呼拉-一汎、女郎與我、伊莎妮塔-亞(17)、布科賓之舞-二十二亞、吾愛吾國、輕快圓環舞-亞(九)、銀樓夢〕
□Sirba :8首,有譯作「梭巴」、「士巴」。此類舞出現在歐達尼亞地區,舞姿為搭肩舞姿或V舞姿,節奏為2/4 或4/4。〔舞曲包括普連尼達之舞-亞(11)、雍容貴婦-亞(13)、歐塔尼亞士巴-亞(23)、尼芙妲-八汎、風笛梭巴-九汎、沙天那、歐達那斯卡-亞(14)、洛克梭巴-九汎〕
□Allunelul :7首,即「阿路娜」,Allunelul 原意為「跳舞」。全部發源於羅國南部歐達尼亞和蒙坦尼亞地區,舞型均為短列,節奏以2/4或4/4為主。〔舞曲包括:標域阿路娜-亞(20)、阿路娜、吉諾-亞(11)、哈茲那重踏舞-亞(九)、歐達尼亞風光-亞(24)、卡拉沙德瓦-亞(14)、烏吉卡〕
□Briul :4首,羅馬尼亞西南部的舞,短列,節奏為4/4 。Briul 為「腰帶」之意,故有譯為「腰帶舞」,此舞舞姿並不一定為握腰帶舞姿。〔舞曲包括:巴村腰帶舞-亞(15)、法哥拉斯-九汎、西域-亞(15)、曼第尼男子舞-亞(11)〕
□Trei Pazeste:5首,發源在歐達尼亞臨近保加利亞邊境,2/4 ,短列。Trei係「三」的意思,同樣在保加利亞也有類似的舞,亞營曾介紹的「原地三次」即為一例。舞名中有"Trei",但舞蹈節拍不是3拍子,亦看不出舞中與3有何關係。〔舞曲包括:柏卡鄉村舞-亞(11)、羅國短列-亞(八)、如履薄冰、喬西亞-亞(12)、歐達尼亞三拍舞-九汎〕
□Invirtita :2首,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地區的雙人舞。〔舞曲包括:鄉村旋律-二十二 亞、花籃〕
□Restemul:2首,羅國南部歐達尼亞Oltenia、蒙坦尼亞Muntenia的舞。"Rustemul"是牛枷的意思,在此地區的許多鄉鎮,都有他們自己的Restemul。〔舞曲包括: 拉斯狄摩舞-亞(11)、農家子弟〕
★五、預備舞姿:
單就預備舞姿分類,竟也發現幾件有趣的事:
□V舞姿:25支,大多為歐達尼亞Oltenia、蒙坦尼亞Muntenia的舞。
□W舞姿:27支,其中所有Hora的預備舞姿都是W舞姿。
□後搖籃舞姿:5支,2/4 ,短列,都是歐達尼亞Oltenia、蒙坦尼亞Muntenia的舞。
□搭肩舞姿:11支,以南部舞蹈為主。
□握腰帶舞姿:3支。
★六、類別:
若就類別來看,大部份為男女混合行列舞或圓環舞。此外,
□女子舞有8支,以歐達尼亞女子舞為主,其中的「活潑的女孩」和「菲答洛」確屬同類型舞蹈,但無法查知其來源。
□男子舞有6支,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的兩支,均為單人、匈牙利風格。
□雙人舞有11支,以摩達維亞Moldavia為主,另在蒙坦尼亞Muntenia、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都有匈牙利風的雙人舞。
★七、節拍:以2/4 為最大宗,54支,其餘4/4 有24支,6/8有4支。總括而言,羅馬尼亞舞的節奏相較於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兩國,普遍地簡單許多。至於與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兩國相臨的地區,則也有一些節拍較複雜的舞蹈,資料顯示,7/16的舞有4支,全部集中在羅國西南部巴拿特Banat和南部蒙坦尼亞Muntenia地區,顯見其受影響後的結果。
羅馬尼亞舞在巴爾幹舞中,是不可缺的重要角色。但可發現在一百餘支舞中,目前仍為聯歡場上可見的舞蹈不超過35首,其他的多已消失,或在少數不知名朋友的記憶中。加以,國內仍未見有相關表演錄影帶的資訊,更使得佐證上更困難。此次邀請羅馬尼亞籍老師蒞臨,或許可為國內羅馬尼亞土風舞打上一劑強心針,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