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北面鄰接蒙古和俄羅斯,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中國建立最早的自治區,簡稱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的面積較小,後將綏遠、察哈爾蒙古族聚居區劃入,現轄8盟、4地級市,13縣級市、17縣、51旗、3自治旗;總面積110多萬平方公里,從東北向西南伸展,人口2207萬,民族有蒙古、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朝鮮等族。
內蒙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
內蒙古四大城市-呼和浩特、包頭、二連浩特、鄂爾多斯。
內蒙古三大盟→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
珠穆朗瑪峰
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Mt. Qomolangma,位於西藏定日縣境內,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公尺。
珠穆朗瑪,藏語是「聖女」的意思,珠峰被稱為「祥壽神女」,是至高無上、聖潔無瑕的象徵。
香格里拉為中甸,意為“心中的日月”,這是一片永恆、和平、寧靜、與世無爭的淨土,暟暟的白雪、無垠的草原、無邊的花海、神秘輝煌的廟宇,奇險靈秀的峽谷、淳樸的人民‧‧‧‧‧‧
驅車離開麗江壩子,進入山巒起伏的金沙江縱谷區,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伴隨著怒江和瀾滄江由青藏高原咆哮而下,將橫斷山脈攔腰切斷,形成縱深的虎跳峽高山峽谷,哈巴雪山站於北,玉龍雪山立於南,瀾滄江飛奔而過,江流湍急濤聲如雷,白浪隆隆;峽谷深四公里,江面最窄三十公尺;從碩多崗河入口至哈巴峽出口全長二十五公里,峽分上中下三段,其中上虎跳峽是最窄處,江心有一巨石,將江水一分為二滔滔白浪飛虹喧洩,傳有猛虎借石躍江而得名,立於江傍欣賞此景,羊腸小道盤山而上,陣陣江水翻騰拍岸,心頭為之振奮。
長江第一灣所在,江水自此江面開闊,水勢平緩,水中泥沙沉積,向來是淘金之所,長江上游更因此而有金沙江之名,相傳諸葛亮“五月渡瀘”,元、忽必烈征南詔、都以此為渡口,諸葛亮立碑謁,圓厚如鼓,自今仍佇立江邊,明、嘉慶、麗江土知府木高,征服土番後又刻記功勳於石上。
南絲路或稱茶馬古道的門戶,上為青海、甘肅,東為四川,下為雲南、越南、高棉,西為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各方貿易多以馬背運輸,有銅鐵器,絲綢,茶葉,瓷器等輸出,換回香料,食鹽,翠玉,棉花,琥珀,琉璃等,至古馬幫馱運由來以久,但此路多險阻,山道崎嶇,其中最艱難的是麗中段,位於中甸縣城南七十里處的奇險十二欄干山,更是險中之險,此段古道懸崖峭壁插入天際,緣崖岩腰矇馬迂迴,人馬至此莫不股慄心悸,不敢俯視澗底更不敢仰望峰巔,屏息斂氣魚貫而行;由於人皆求觀音庇佑,故崖頂有觀音崖、菩陀崖之稱。自今馬幫仍活躍在西南山區,穿梭於山巒峻嶺間,峭壁千仞的羊腸小徑上,進出各方勢力擁武自重的殺戮叢林中,長年在外,過家門而不入,替偏遠山民補給民生物資,也走私玉石賺取利潤,走在刀口上討生活,自負安危;現代公路網已遍布邊境的平原地帶,但在舟車難行,人煙罕至的叢山峻嶺間,仍然聽到響徹山野的馬鈴聲,許多感慨依然隨風而至,不絕於耳,馬幫的神秘傳奇更令人暇想。
山路轉進高原,簡易的木愣屋厚實的氈毯帳蓬,三三兩兩散落在草原上,寬廣的草場伸展於群峰懷裡,呈波浪起伏的綠色山丘,終於到了迪慶州首府中甸,這片海拔高3276公尺,四面環山美麗的高原壩子,斜陽把牧草染成一片金黃,映著“卡瓦格博”主峰後的一輪明月,領略日月同輝、氣勢磅礡的自然之美,也感受到人在世間的渺小。
瑪尼堆是藏區特殊人文景觀之一,本來是崇拜山神的習俗,人們行經於此順時鐘繞行,或放上一塊石頭,或換上一面抄寫經文的幡旗,或獻上食物甚至金錢以祭先人,而當地藏族是於七世紀吐番南征滇北時結合土著羌人、旅者、移民、的藏族康巴後裔,藏族由于都生活在雪山碧林中,最初信奉“苯”教,教義為萬物皆有神靈,以祭山神來保平安消孽障,遙拜雪山以祭先人求福,後佛教傳入,教徒在瑪尼堆刻上佛教六字真言,或立佛經幡旗,或佛像,甚至祭上風化的牛羊頭,象徵集功德鎮鬼神去疾病,而瑪尼堆多立於村口、山啞口、驛道上。
碧塔海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城東25公里,整個面積1400公頃,湖水面積160公頃,高原盆地,丘陵渾圓,“碧塔”在藏語意為櫟樹成氈的地方,湖傍四周,蒼松古木,群山懷抱,水色晶瑩,湖面如鏡。天光水影兩相照、半湖青山半湖水,每年冬盡春初,碧塔海湖畔開滿杜鵑,落花謝跌入湖,串成圈圈花繯,群魚爭食醉浮水面,形成有名的杜鵑醉魚絕景,保護區內珍稀動植物品種繁多,林木以冷衫,雲衫,棕紅杜鵑,松,山柳等為主,湖區以篙草為主,水生植被以光葉眼子菜、狐尾、梅花藻、香滿為主。湖中所產碧塔重唇魚是第四紀冰川時期存活下來的活化石;動物有棕熊、黑熊、狐、雲豹、麝、獾、鼬、鹿、金貓等;珍禽有黑頸鶴、綠尾紅雉、赤麻鴨、藏馬雞等。驅馬馳騁湖傍,林蔭幽幽綴花其中,蔓草糾結漂浮成洲,步行於上搖搖晃晃如立船首,環顧四方哈巴雪山挺拔孤傲,上裹素裝下著翠裙,雲霧飄緲彩帶輕繞,絲絲縷縷蕩漾峰間,呈現一片秘藏風情,顯得十分清新。
藏族的日常起居無時不溶有宗教信仰的氣氛,其中宗教與世俗相融後再突出的文化就是藏文化的特殊處,以禮佛為例,一般在俗者也在自家佛堂點燈拜佛,定時進香、布施、參加法會,還有就是轉經活動:小有進寺中拉著木製經筒“轉經”積功德;大願者包括轉寺、轉山。每年秋季許多雲南、四川、西藏甚至青海的藏民攜家帶眷長途跋涉,到滇藏邊界朝拜太子雪山一周,三拜九叩,五體投地,朝行夜宿月餘時間,其虔誠之心、艱苦之情,實非常人所想像;再以天葬為例,佛教信仰中可歸結於施捨內的輪迴,藏民於生時把收穫的食糧,積蓄的錢財敬奉給寺廟以表對佛的虔誠,對萬物不分等級,共棲並存、相互轉換,如此輪迴不已,藏族的葬儀正是力求回歸自然,順應佛義,施及是福,以身相許。
中甸藏族一般住碉樓,一律三面沖土牆,樓分數層,底層養牲畜,二樓居家,三樓堆放雜物,頂部為平台便於曬糧,建築正面完全仿照白族和漢族的建築造型,改作木製格窗,雕花門扇,圖案多以松鶴龍鳳為主,二樓也多出了走廊通道,梁柱也多採用白族漢族的設計,前簷甚有雙層斗拱,獸吻雕樑,至於屋頂多採納西族木楞房做法,屋內立有一根兩人合抱的大中柱,頂端刻有龍雲象徵家長權威,家裡佛事社交活動皆繞柱舉行,過年時用紅紙寫上中柱吉祥以示吉祥,帶有庭院者多立門樓並掛有甲馬紙用於驅邪,上繪漢族合和二仙,由中甸的藏式建築可見,藏族已將不同的文化融和,並將民間特色表現的更為鮮明。
藏族宗教被外人統稱為喇嘛教,屬於大乘佛教的密宗,七世紀時佛教由中原及尼泊爾傳入,尤其唐貞觀年間,松贊干布(棄宗弄贊)受文成公主及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影嚮,篤信佛教,並創造文字,翻譯經文。到八世紀末葉,藏王赤松德贊廣建佛寺,並延聘印度高僧善海、蓮花生、來弘法,而蓮花生將印度的密教融入苯教,創造藏密自成一格,分為長老、禪修、徒弟,長老藏語即為喇嘛。藏王赤松德贊強迫苯教徒改信佛教,甚至屠殺苯教徒。西藏史學家稱“前宏期”,西元837年,藏王赤松德贊被刺,苯教勢力的朗達瑪即位,迫害佛教徒,逼僧尼還俗,在位雖短短四年,但對西藏佛教的傷害很大,藏史上稱為“毀法期”;經過此一打擊,西藏佛教沈寂了一個多世紀,在十一世紀初才逐漸復興,到了中葉發展成寧瑪、薩迦、噶舉、噶當四大教派,佛法大興,是西藏佛教的“後宏期”。寧瑪派(紅教),又稱古教派,尊蓮花生為祖師,弘揚舊密法,僧侶戴紅帽,故也稱為“紅教”;薩迦派(花教),西藏喇嘛孔道卡爾波建薩迦寺,宣揚他自創的密法,稱為“薩迦派”,此派的寺廟上塗有紅、白、黑三色條紋(分別象徵文殊、觀音、金剛手三菩薩),故也稱“花教”;薩迦派曾得元朝皇帝的景仰而握有西藏政教大權,西元1260年,薩迦派的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尊為“國師”,聲譽盛極一時。噶舉派(白教),噶舉派為十一世紀中葉由馬爾巴所創立,師徒傳承重口頭授而不重經典,因其寺廟塗成白色,僧侶修法時著白袍,又有“白教”之稱;格魯派在十四世紀,由宗喀巴改革宗教創立,其前身是重戒律的“噶當派”(十一世紀阿提沙所創立),宗喀巴鼓勵僧人過清淨無欲的生活,此派僧侶戴黃色僧帽,故也稱“黃教”,黃教的勢力在十七世紀達賴五世時達到巔峰,曾受清順治皇帝冊封,此後格魯派地位即屹立不搖,其領袖達賴喇嘛也成為西藏政教的最高統治者,達賴五世時曾有七年莊稼不收,以致民不守法,僧無清規,政教兩位領袖問卜後決定在藏區建立“十三林”的大寺廟借以收斂民心,經五世達賴向康熙奏請敕建,其中之一的歸化寺建成之後,五世達賴賜名葛丹松贊林寺(中甸),〝葛丹〞表示黃教始廟葛丹寺的傳承。
松贊林 意為天界三神游戲之地;中甸葛丹松贊林寺經多次擴建,房宇層疊而上,似布達拉宮規模宏大,佔地五百畝,扎倉、吉康、兩位主寺聳立中央,主寺中供奉金龍牌位“皇帝萬歲萬萬歲”,七世達賴擴建時,特從布達拉宮中選出釋迦銅像一尊,金銀供器全套,唐卡,錦緞法飾一批,供於寺中,文革時期,僧侶遭受批鬥,松贊林寺成為廢墟,直至1984年重建松贊林寺這個中甸藏族精神生活的中心。喇嘛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家家戶戶都以送子弟入寺做喇嘛為榮,雖然入寺費用雖多靠家裡承擔,但為長老職事後,可支配信徒差役,征收佃農糧款,有的僧侶因經營有道成為巨富,又為此組織武僧護寺,甚至擁槍自衛,所以喇嘛寺但以禮佛為務,更具有學校、銀行、法院、軍隊、的功能,喇嘛教實行政教合一制也由此而更為鞏固。
由於中甸游牧區氣候高寒嚴酷 ,服飾多上著藏袍,下穿褲(女穿裙),藏袍均以犛牛織成布做成的菩盧、毛呢、毛料,顏色多以黑、灰、褐為主,樣式以大襟寬腰袍為主,領口、袖口鑲花邊,腰繫腰帶,男裝兩袖寬大,天熱時脫去一袖,餘紮於腰間成為藏族袒露一臂的獨特裝束,盛裝一般右襟齊腰,著高領鑲金銀邊的短衫稱為對通,講究層次重疊、選色醒目,外穿布呢綢緞製成的楚巴,佩飾有銀刀,護身符,錢包等飾品,上戴皮帽,下穿長統靴。
青稞、小麥為主食,河谷亦有生產稻米、玉米,慈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加入蘇油搓捏成糰來吃,如遇過年,則吃一種似餃子的藏族食品〝膜膜〞;酥油是由牛羊奶稍為加熱倒入雪董桶中攪拌,致表面浮起一層脂肪,把脂肪舀起裝入袋中冷卻後即成蘇油(Cream cheese),而蘇油茶是將很熱的濃茶汁和鹽、蘇油、在蘇油筒中攪至乳化後飲用,喜歡的人認為很好喝,不喜歡的認為像肥皂水;青稞酒倒是很好喝,味道酸甜,是喜慶宴會不可缺少的飲料,肉類以牛羊肉為主,亦吃醃製的火腿稱為琵琶肉,因為實行天葬和水葬,故不吃鳥肉,雞肉,魚肉。
藏族的婚姻制度 完全依經濟為第一考慮,在遊牧區裡生活艱辛,常有多個兄弟共娶一女為妻,如果經濟許可也有大房小妾,一般也就一夫一妻了,藏族輕年決定結婚時需先合一合八字,如果八字相配,男方即贈上〝哈達〞求婚,隨後即擇日舉行訂婚,之後便開始準備結婚典禮,結婚的前一天,男方將新娘禮服珠寶首飾先送去女方家,結婚當天迎親隊伍一身潔白,牽一隻毛色和新娘八字相配又懷孕的母馬作為新娘的坐騎,代表去時,尚要帶去一面鏡子,一袋彩箭,一個璁玉,一面八卦旗,一進女方家就將彩箭袋讓新娘背上,表示她已屬予男方的人,再用璁玉掛在她的額頭上,表示新郎的靈魂已附在她身上,當新娘離開時,家中一人爬上屋頂一手抓著彩箭,一手抓著一只羊腿,反覆的叫著不要把我家的好運帶走,直到新娘走遠;迎娶隊伍一身潔白,手舉八卦前導,若是路上遇上背水挑柴的路人,表示吉祥需下馬送〝哈達〞致意;到男方家時新娘踩著預先鋪好的一袋袋青稞和小麥進入家中,然後獻上切瑪、敬酒、掛哈達,接受長輩祝福等儀式後進洞房,大伙再一擁而入,鬧起洞房來。
在藏族地區旅遊 要注意藏族的禮俗,獻哈達是藏族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敬意,哈達有蘭藍、白、黃、綠、紅、五種顏色,最常見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五彩哈達是最隆重的獻禮,僅獻給菩薩和迎親等特殊場合用,獻哈達在不同場合,不同顏色,不同的儀式,有不同的義意內涵,不可隨便。另外要注意無論是寺院、佛塔、轉經台、燒香台、瑪尼堆、參觀都需順時鐘繞行,忌用手去指或去摸佛像、經書、法器,要指也要〝五指並攏手心向上〞以示敬意;不可亂翻動瑪尼堆,搖動幡經旗,去朝佛僅能早上去,接物取物忌用單手,如見門外有青枝松柏或見用石壓荊棘,是用以謝絕訪客。在火塘旁僅能盤坐或跪坐,切勿跨越火塘,不准將雜物放在神桌上,更不可用石頭丟人或畜。不可直接在湖或泉中洗衣或洗澡。對於長幼輩份的順序更是在一般生活中極為重視,進寺廟經堂或家中經堂不可抽煙,可向喇嘛購買哈達祭佛,亦可請求到該寺堪布處進行布施,而後堪布會回賜護身結,尤其不得未經許可就進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間,離開時一定要先退兩步才可轉身離去,由此可見,藏族是注重禮貌,尊重生命,保護環境,團結互助的一個民族,對於旅遊者而言不可不知。
麗江的納西族約有二十萬人,其先民在這片風光明媚但土地貧脊的壩子,創造了極豐富的文化~東巴文明,所謂“東巴”是指古納西族的祭師或巫師,他們僅主持宗教儀式,沒有特殊社會地位;而由東巴創造了一種目前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納西語稱為“思究魯究”,用來紀錄古納西族遷徙、征戰、天象、民俗、占卜、或頌經等活動歷史,而這種象形文字即稱“東巴文”,所書寫的紀錄則稱為“東巴經”,是研究古宗教人文不可多得的活寶庫。
另外不可思議的是“納西古樂”,在麗江這個“太平盛世時為交通要道,烽火戰亂自成封閉格局”的地方,納西族在時間的長河中不僅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並且大量吸收漢族文化,將盛行於唐宋的道教洞經音樂、儒家宮庭音樂,融和了納西族自己樂器,呈現出古漢曲絲竹樂風的納西古樂,加上知名的納西音樂家宣科先生於1986年著手收集古譜,將失落的部份曲牌、樂曲重建,再配上原詞,使今日今時能聽到古樂重現:李後主的浪淘沙、南宋張炎的水龍吟、元曲張養浩的山坡羊、步步嬌、一江風、到春來、唐玄宗的八卦....等曲牌,實可稱之為矌世絕響。
玉龍雪山是中國緯度最低的雪山,喜馬拉亞山脈的盡頭,山勢綿延壯闊,從麗江城看去,一種絕對歐洲的感覺對映古城,令人嘆為觀止。
觀賞玉龍雪山應至雲杉坪,這是雪山半山腰上雲杉林中的世外桃源,也是自古至今納西男女殉情的聖地,由此仰望玉龍十三峰,峰峰相連,仿若白色巨龍蜿蜒、風嵐飄緲中忽隱忽現,雲杉坪四面被雲杉林包圍,林木挺拔修長、壯闊有致,仰望雪山,英姿險峻,山腳下綠草如茵、牛羊成群;遊人至此,或放懷徜徉,或策馬山林,或與當地山民攜手共舞同歌,置身絕美畫境,心情為之大振。
如果遊人自認為身體狀況不錯,更可以在甘海子(玉龍雪山腰上的草甸)搭乘玉龍雪山大索道直上4700公尺的冰河區,一覽萬古冰川的壯觀勝景,冰塔林在燦燦陽光下透出冷峻的湛藍,景色壯闊,難以言喻。
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房舍清一色的人字屋架,玉泉水悠悠穿牆過院,垂柳絲青青拂橋枕河,風光綺麗,小橋流水、盎然古貌、彷彿置身於蘇杭,故名“麗江”,古城多為紅磚烏瓦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的建築,全城五花石板鋪成的小巷,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外發散,沿溪接橋、雜而不亂,信步所至莫不秀麗典雅,令人興思古之幽情....。
從昆明搭機約四十分鐘,或由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約三百公里,車行時間約三小時,即可到達海拔2400公尺高的麗江壩子(山谷中的盆地),這是中國極富特色的少數民族~納西族的聚居地,自古以來即為中原通往南亞諸國的交通要道,在抗戰時期,由陳納德將軍率領的飛虎隊以此為基地,展開聞名全球的“飛越駝峰”後勤運輸,在近代史中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然而,麗江的自然美景與豐富人文在今日所放出的光芒,更遠超過昔時人們所知。
彩雲之南---雲南
位於北緯21度9分~29度15分、東經97度31分~106度12分之間,土地面積達383000平方公里的雲南,在這塊土地上,居住著25個民族,自然環境擁有高原(雲貴高原)、山地與河谷(滇西縱谷區)。
雲南之名,始於西漢,初為縣、郡,唐代南詔首領曾被封為「南詔王」,元代正式建立「雲南行省」。又因此區古代居住著滇部落,戰國時,莊蹻在此稱王;漢皇帝授此地首領為「滇王」,賜「滇王之印」,故此雲南又簡稱為「滇」。
雲貴高原是由海底地殼板塊互相推擠的造山運動而推高近兩千公尺的高原地形,經兩百萬年的溶蝕風化沖刷,形成了初級喀斯特地貌、溶岩地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石林。
路南石林俗稱「李子菁」,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芝雲洞、奇風洞、黑松岩、藏湖等。位於昆明的東南方(路南彝族自治縣內),距昆明83公里,是中國的國家級重點自然風景區,面積達四十餘萬畝。
目前景點主要集中於大、小石林,其地形地貌複雜,有千姿百態的石峰、石柱、石箏、石花等,遠望猶如一片蒼蒼茫茫的森林,環視四周,群峰壁立、一潭碧水潭映峰景、粼光閃爍,其間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似人、似瓶、似花、似燭、如佛、如蓮、如爪、如鶴,佇足暇想,引人入勝,使這座天造自成的石景藝苑,妙趣橫生、絢麗多姿,其間蓮花峰、劍峰池、人間仙境、凌峰千仞、雙鳥渡食、象踞石台、鳳凰梳翅、出水觀音、千鈞一髮、石柱擎天....等二十三景,景景天成、千姿百態。
石林風景隨著光線明暗而有不同的變化:當晴空萬里時,黑白有別、明暗有致,壯觀的石柱群好似拔地而起支支銀色的寶劍,陰雨霧起時,淡淡峰嵐,儼然一幅潑墨山水。
此地居住著彝族的旁支撒尼人,以農為業,他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製作的桃花工藝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每當夕陽西下,撒尼族的青年男女便聚集在村頭寨尾。小伙子彈著大三弦,姑娘們拍掌跳起節奏強烈、粗獷奔放的傳統民間舞蹈;特別是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世界博覽會期間,舉辦“天天火把節”活動),石林叢中舉行具有民族傳統的摔跤、鬥牛活動;夜晚,營火映紅了手持火把的青年男女,他們奔逐求愛,徹夜不眠…這些情景,使中外遊客大開眼界,興奮不已。
撒尼族流傳著一段淒美的阿黑青年和阿詩瑪姑娘的故事,因此一般稱撒尼青年為“阿黑”,姑娘為“阿詩瑪”。
姑娘們的頭飾上左右各有一片三角紅布飾,如果已訂婚就只帶一片三角紅布飾;已結婚就沒帶三角紅布飾,以示區別,決非僅供參考,當山歌響起時,可別不看就對唱了起來,到時下山的不是阿詩瑪,而是阿媽喔!
置身石林,不僅可以得到大自然賜予的壯觀享受,還親身體驗到這裏多采多姿的風土人情,是您決不能錯過的景點。
瓷都/江西景德鎮→西方人將此地出產的瓷器(China)作為中國的代名詞。
前往牯嶺鎮,因此地有一座狀似牯牛仰天長嘯的奇特山嶺,故名牯嶺;
前往仙人洞,洞中有清泉下滴,純陽殿內供奉有石像,傳說中呂洞賓即在此修道成仙。
遊覽錦繡谷,此處四季花開猶如錦繡,相傳為晉代東方名僧慧遠採擷花卉和草藥的地方。
參觀聞名中外的渡假官邸美廬別墅,各式各樣精美的留存物品,包括立式鋼琴、雕花梳妝台、銀質茶餐具、1.2米長的透雕象牙、精裝英文書籍、廬山溪流水彩畫、燃燒煤油為動力制冷的菲賽爾冰箱,以及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等,十分具有歷史價值。
驅車前往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美稱的兩у굇,抵達後前往遊覽花徑公園,相傳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吟詠【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園中繁花似錦,亭台碑碣,曲徑通幽,湖光山色,風景如畫。
香格里拉主要景點共四處︰千湖山、碧沽天池、松贊林寺和碩都湖。
應縣木塔世界稱最 雁門關外英雄夢斷 |
‧zhuzhu 2006/02/11 |
|
第二天還是風狂雨驟,在用過酒店的免費早餐後,幾經思量決定放棄五臺山的行程,一是自駕車旅遊基本原則「絕不走回頭路」,二是大雨天也難滿足登山的癮;而且這趟行程看夠了廟和寺,加以渾源縣還有一個我未排入行程的「應縣木塔」。 |
|
【文/朱仲賢】 | 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在山西應縣佛宮寺內,大遼清寧二年建造。(攝影/朱仲賢) |
| 第二天還是風狂雨驟,在用過酒店的免費早餐後,幾經思量決定放棄五臺山的行程,一是自駕車旅遊基本原則「絕不走回頭路」,二是大雨天也難滿足登山的癮;而且這趟行程看夠了廟和寺,加以渾源縣還有一個我未排入行程的「應縣木塔」。於是在大雨滂沱中我反方向往應縣而去。五臺山嗎?如果我的佛緣夠,以後應該還會再來,終究它是中國四大佛山之一!
應縣木塔從渾源縣城往山陰的303省道上就可看到,在路上也終於看到往五臺山去的205省道;作日為貪圖捷徑,不肯繞道規矩走此道上山,結果浪費更多的時間,如今只能咬咬牙放棄五臺山往應縣而去。
半小時後經西坊城收費站(過路費10元),到達應縣木塔,門票不便宜要45元。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在山西應縣佛宮寺內,大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造。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爲九層。總高67.13公尺,底層直徑30公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
| 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爲九層;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攝影/朱仲賢) |
| 塔建在4公尺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樑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據傳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
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豔,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
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拹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佈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近年來在整修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在進一步研究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活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應縣木塔雄壯高聳,近千年來歷經6次大地震、多次的狂風吹襲、洪水泛濫與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的炮火襲擊,依然屹立不搖,這完全得歸功於54座斗拱、24根立柱、橫樑與飛簷之間巧妙地結合,不論是楯接的緊密度、或是預留熱漲冷縮的活動空隙,都計算的恰到好處。顯示中國老祖宗在沒有現代結構力學等相關建築知事時,就已能建築如此宏偉的巨型木塔,愈令人驚嘆。
而我更佩服的是來自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五千年中國人自己戕殺中國人的爭權史,加以中國人獨特皇權史觀,造成每次戰爭或朝代更迭之後,必定是燒殺擄掠,燒什麼?兵賊所過之處,民宅屋宇不存,特別是前朝或敵人所建築的偉大建築物;加以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造,保存本屬不易,那還經得起人禍的蹂躪?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項羽焚阿房宮,大火七天七夜,令人好生感嘆!如不是如此無知,今人到西安遊覽阿房宮,恐非兵馬俑或西臘神廟所能比擬。在走遍中國的歷程中,每到一處遺址,所見皆為戰爭摧毀時,此等感嘆就自然湧出,除了有對古人無知的不諒外,更多的是對現代當權者無知重蹈歷史宿命的喟嘆!
就是因於這樣的歷史,我對這座號稱世界第一的「應縣木塔」得以保存,才會更覺得驚異!其實,吾人今日遊歷中國,目前能觀看的古建築,多為寺、廟、觀、庵的原因,就是在如此背景下,兵賊們對宗教或不可知的力量的畏懼,才得以保存,說難得倒不如說是中國人無知之福了。而應縣木塔也就因托身於佛宮寺,才得以有機緣去經歷千年天災人禍而屹立不倒。
其實,目前應縣木塔塔身因風向的關係,已輕微地向東北方位傾斜,基於保護古蹟的原則,只開放到第3層樓面,且一次只能容許40至50個人同時登塔,而登塔時嚴禁吸煙。或許因於這樣的限制,才得以使蝗蟲般的旅行團未安排此景點吧!也才使我今日第一個行程,能在寧靜悠閒中快樂走過。
| 雁門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是可貴的古代軍事文化遺迹,這裏至今仍具有交通上的重要性。(攝影/朱仲賢) |
| 離開應縣木塔後續走303省道,于山陰上大運高速公路,大雨中經過雁門關,高速公路雁門關隧道前標誌即表到達雁門關,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西北約20公里處。我於路肩暫時停車,以望遠鏡遠眺古城垛,並用遠鏡頭拍下關隘相片。
雁門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是可貴的古代軍事文化遺迹,這裏至今仍具有交通上的重要性。關城石座磚身,有關門三座,即東門、西門和西門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門。北門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現僅殘存部分關城及三座關門。雁門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古時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內地的要道,自古爲邊防戍守要地。
而我對雁門關的所知,除了歷史不斷記載雁門關內外的戰爭外,最主要是來自稗官野史中無數草莽英雄,在雁門關曾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最深刻的是金庸天龍八部開章中契丹蕭遠山在雁門關遭蒙面大哥伏擊,其後衍生蕭峰錯綜複雜的武俠情節。這些故事在我成長時期也都留下深刻的激勵作用,也冀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如那些英雄豪傑們,鎮守邊關為國盡忠,可是成長後迫於世事的複雜,國非故國,國不知國,只能將這一點滴來自兒時內心深處的冀望,寄情於山水間遨嘯,實是萬般無奈………!
.朱仲賢的旅遊城市:《自駕車走遍中國》 .朱仲賢的旅遊網誌:《zhuzhu自駕車走遍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