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孔子的家庭生活
孔子二十歲喜得一子,當時魯昭公送一條鯉魚祝賀,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因此孔子將兒子命名為孔鯉。孔鯉早年師從父親,但在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的十幾年中,他卻在家奉養母親亓官氏。據《曲阜縣志》載,魯哀公曾以幣召他出仕,他因看到世道無常,而婉言謝絕。另外,孔子還有一個女兒,孔子將她嫁給了弟子公冶長。孔子六十九歲時孔鯉死了(約五十歲),給孔子留下了一個孫子,叫孔伋,字子思。
可見孔子是兒女雙全的。但孔子與兒女的關係如何?今天我們只留下了一個「過庭之訓」的成語,簡稱「庭訓」,即「父親的教誨」,典故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可看出孔子重公棄私,對兒子似乎也不願意表達親密的親子關係。但也為後代兩千多年的父親,樹立了「嚴父」的典範。
再從<<論語鄉黨篇>>第八節記載孔子的飲食哲學: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及鄉黨篇第九節記載 「席不正不坐」,充分反映出孔子的居家生活嚴謹、守禮、欠缺情趣。若從妻子的角度來看,真是一個難以侍候的人。從「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反映出孔子重視飲食衛生安全。但在那個沒有冰箱的時代,這樣嚴謹的日常生活細節要求,若遇上個性大而化之的另一半,是否反成了夫妻失和的導火線?
九 孔子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之二十五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顯然這是一句出自個人生活經驗的名言,雖然女權主義者看了不滿,但和孔子的婚姻經驗應有密切關係。尤其「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恐怕道盡了許多男性的心聲!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孔子遊於泰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孔子問曰: 「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 」
期對曰: 「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
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
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
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
孔子曰: 「善哉,能自寬者也。」
此段記載中,孔子並未反駁榮啟期之說,反有點頭稱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