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Paddy Republic
市長:Pharos  副市長: Stupid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Paddy Republic】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湮沒的歷史:老子、孔子與釋迦牟尼
 瀏覽4,826|回應0推薦0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湮沒的歷史:老子、孔子與釋迦牟尼

【正見網2006年05月07日】

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除了佛家,沒有哪一個學派能比儒家和道家能夠更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了。因此,這三家的鼻祖??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長久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

巧合的是,這三位的出生年月前後不超過二十年。從歷史的長遠眼光來看,他們是屬於同一時代的人。公元前571年二月十五,老子出生於楚國苦縣曲仁裡(今河南鹿邑縣)。五年之後,公元前566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又過了十五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於山東曲埠。

三位聖者出生於同一時代,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天意的安排?

老子

「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相傳老子氣質稟賦與眾不同,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和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老子在周都洛陽住了很久,見到了周王朝的衰微。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老子受到牽連而被罷官。老子深感人世的險惡,就離開了,「自隱無名」,流落四方。

公元前478年9月的一天,93歲高齡的老子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裡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尹喜說:「先生您就要隱居了,以後就聽不到先生的教誨了,就請先生勉為其難著書傳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帶都沒有傳授過什麼,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裡作了短暫停留,寫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經》。之後,老子西出函谷關,過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沒有人知道他最終去了哪裡。

孔子曾到周都,向老子請教禮制。公元前五世紀的某一天,孔子乘坐一輛破舊的牛車,顛簸著進入周都洛陽城。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觀看「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學習「道德之規」,因此,拜訪熟於禮制的王家藏室史官老子是此行最重要的安排。孔子在完成此次考察之後,說了一句流傳後世的話:「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商代的基礎上制定的,孔子主張用周代的禮儀。可見他此行確實是受益匪淺的。

孔子拜見了老子。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如果你修道,那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

老子又問孔子,「你覺得自己得道了嗎?」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對道的正確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的心中。」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見了七十多個國君,但他們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老子說,「你說的『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東西,你說那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

孔子請教完了周禮,就決心回到魯國不折不扣地恢復周禮。老子對此持保留意見。因為禮雖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復周禮,恐怕是無法辦到的。世易時移,一些周禮已不適合當時的情況了。因此老子對孔子說:「你所說的這些人,他們的屍骨都已腐朽,只是他們的言論還在罷了。並且君子遇到合適的政治時機就從政,時機不合適就像蓬蒿一樣隨遇而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密藏,不讓別人看見,雖然富有卻象什麼也沒有。德高的君子往往象個愚鈍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去掉你的驕氣和慾望,去掉你所表現出的姿態與神色,去掉你那過於苛求的志向,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我所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

孔子不知該如何回答,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志向:大丈夫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參觀完了其它地方之後,孔子就向老子告辭,帶著既有點興奮又有點失落的心情離開了周都洛陽。興奮是因為問禮的收穫,失落是因為老子的勸告。而在他身後,洛陽東關留下了一塊「孔子入周問禮碑」。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很奇怪,就問老師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網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絲線去釣它;能飛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乘風雲上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像龍一樣深不可測啊!」

這便是度人的覺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區別。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指的就是這種情況。老子之道,微妙難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過是人的學問,是規範人類行為道德之法。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昌平鄉的陬(zōu)邑。

孔子長大之後,曾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出納錢糧算得公平準確;也曾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吏,牲畜長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覺得他與一般人不一樣。

孔子入周問禮之後回到魯國,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可以說,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像擴大到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來到了齊國。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象國君的樣子,臣子要象臣子的樣子,父親要象父親的樣子,兒子要象兒子的樣子。」景公聽了後說:「對極了!假如國君不象個國君,臣子不象個臣子,父親不象個父親,兒子不象個兒子,即使有很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吃得著呢!」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管理國家最重要的是節約開支,杜絕浪費。」景公聽了很高興,打算把尼厙的田地封賞給孔子。

晏嬰勸阻說:儒者這種人,能說會道,是不能用法來約束他們的。他們高傲任性,自以為是;他們重視喪事,竭盡哀情,厚葬而不惜傾家蕩產;他們四處遊說,乞求官祿。因此,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現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上朝下朝禮節,刻意於小步快走的規矩。這些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不是引導老百姓的好辦法。」

晏嬰的勸阻生了效。之後,齊景公雖然很有禮貌的接見孔子,可是不再問有關禮的問題了。齊國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景公對孔子說:「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於是就離開了齊國,返回了魯國。

在魯國,孔子雖在政治上很有成績,也幹了幾件大事,如頗具轟動效應的「墮三都」和誅「少正卯」,但是他仕途並不順暢。在一次國君主持的祭天典禮中,三桓大夫故意不分給他一塊祭肉。這在周禮中是一種最嚴厲的處分。孔子知道自己在仕途上不會有什麼作為了,就出國流亡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當時孔子五十歲左右。他不辭勞苦,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奔走遊說。但是,他的主張在各國都未被採納。在六十三歲的時候,孔子回到了魯國。魯國最終也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來做官了。

雖是一個行將就木的年齡,但思想的火花卻在人生最後的九年放射出燦爛奪目的光華。孔子潛心於授徒講學,編篡典籍,儒學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在這遲暮的九年裡最終形成了。

孔子的時代,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殘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尚書》、《禮記》。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復了原來的曲調。」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複的刪掉,選取其中合於義的用於禮義教化。開頭的是敘述男女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於《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先王的樂制從此恢復舊觀而得以稱述。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書簡的牛皮繩子也磨斷了多次。他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說:「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於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事跡為借鑑,推而上承夏、商、周的傳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吳、楚之國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襄王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說「周天子巡狩來到到河陽」。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最終,孔子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的編修。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至於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生病了,子貢來看望他。孔子嘆息,隨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樑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下了眼淚,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奉我的主張……」過了七天孔子就死了,享年七十三歲,時公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的,它成為今天我們認識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資料。孔子告訴了人們什麼是中庸,為後世奠定了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規範,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司馬遷說:《詩》中有這樣的話:「象高山一般令人瞻仰,象大道一般讓人遵循。」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作為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司馬遷的評價是很中肯的。

釋迦牟尼

當中國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傳的時候,與此同時,在同是東方文明古國的印度,釋迦牟尼的佛法已經弘傳開了。

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劫比羅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於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南部)生下釋迦牟尼。後世傳說釋迦牟尼出生後,前行七步,舉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完全是後人瞎編出來的。這宇宙中有無數的諸天神佛,誰敢妄自尊大?釋迦牟尼決不會這麼做的。這種說法其實是狂熱的宗教感情在作怪。佛陀更樂意看到後人按照他的教法去修行,而不是這樣無中生有的吹捧。

釋迦牟尼從小就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喜歡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歲的時候,釋迦牟尼拋棄了王位,離開了王宮,出家修行。當時的印度,有各種宗派的修煉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存在。釋迦牟尼先修 「無想定」三年,最後修成了。但他認為那不是道,不是究竟,就捨棄了。釋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後達到了這個境界。但他發現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丟掉不要了。釋迦牟尼兩次「知非即舍」,當時再也找不到明師,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個乾果,餓得不成人形。他這樣苦修,是要找出一個真理來。但是六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釋迦牟尼來到恆河邊。瘦弱的他餓得實在撐不住了,昏倒在河邊。恰好有一個牧羊女經過,供養他很好的乳酪,釋迦牟尼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但他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能夠指導他的明師,便渡過恆河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頭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這一望,神通與功能瞬間炸開,他的思維在剎那間被打開,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煉的東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種種開悟後應該知道的事情。由於開悟時釋放出的能量衝擊波,很大的一個地理範圍在釋迦牟尼開悟的那一瞬間震動起來。當時的人認為發生了輕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嘯,其實是釋迦牟尼佛開悟所致。當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會傷害到人。釋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為他已經具備了開悟後的智慧與能力。經過十二年艱苦卓絕的修行,釋迦牟尼佛終於睹明星而悟道。之後,釋迦牟尼佛便開始了四十九年的傳法生涯。

釋迦牟尼佛那一法門的特點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慾望和執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開悟開慧。大藏經多少萬卷,都不離這三個字。當然,它具體的表述鋪展開來相當龐雜,但其實質就是這三個字。

當時,印度有八種宗教同時流傳。釋迦牟尼所傳的佛法和另外七種宗教一直發生著意識形態上的爭論。當時的婆羅門教勢力很大,與釋迦牟尼佛的爭論最多。李洪志先生在其著作中告訴我們:「大家都知道婆羅門教是釋迦牟尼最反對的,他認為是變邪了的教,它和釋迦牟尼這個佛教是最對立的。其實我告訴大家釋迦牟尼反對的是婆羅門教可不是反對婆羅門的神,而婆羅門教最原始時期信的神都是佛,信的是比釋迦更早的佛。可是由於時間長了,人背棄對佛的正信,把這個宗教就搞邪了,甚至於殺生來祭奠佛。最後信奉的那個神哪也不是佛的形像,開始信奉那些怪物形像的妖魔鬼怪了。人把宗教搞邪了。」(《在休斯頓法會上的講法》)

人們的所言所行都與史前佛的教誨相違背了。這樣,婆羅門教就走入了末法。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便在印度傳播開來。因為釋迦牟尼佛傳的是正法,在傳法過程當中,釋迦牟尼佛不斷駁倒其它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斷有外道中人捨棄外道皈依佛教。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原先是婆羅門外道,他與釋迦牟尼佛辯論,知道釋迦牟尼佛傳的是正法,就離開婆羅門成為釋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這樣,釋迦牟尼的佛法越來越強盛,而其它宗教就越來越衰微。佛法漸為其它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間的矛盾激化到最後,出現了裸形外道殺害佛弟子的事情。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被裸形外道從山上推下的滾石壓死,成為佛弟子中第一個殉教弟子。外道還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綁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滅度後,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個單位地砍頭。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

在釋迦牟尼佛涅槃 以後,其它宗教又開始興盛起來。印度的佛教經過多次改良,最後結合了婆羅門教的東西,演變成了一種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釋迦牟尼,也不供奉什麼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產生,最後卻在印度消失了。然而在東南亞,在中國等地,佛法廣泛地傳播開來,深刻的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文化。

參考文章

1、《在歐洲法會上講法》 
2、《轉法輪》 
3、《在休斯頓法會上的講法》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4004)


http://blog.udn.com/pharos01/articl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569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