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一直想到應縣木塔去看一看,北京前往應縣從時空角度上,感覺不遠,但卻沒有直行的道路,要麼北繞大同,要麼南下太原。即使如此,到達這兩地之後,還是要轉乘其他的車才能到達應縣。從太原前往應縣的高速路有二百三十公里,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最為難受。這次到太原辦事,偶然跟朋友聊起,他們馬上幫我安排好司機,第二天一大早就直奔應縣而去。
仿古街
從太原向北的二廣高速我跑過許多趟,但今天司機所走之路我卻不認識,他告訴我說,太原入口因為修路而封閉,故只能繞道陽曲縣。沒辦法,這麼一繞,至少又增加了四十公里的路程。好在還算順利,從黃寨駛上了G55二廣高速。路上車不多,但進入忻州地界後開始有了團霧,濃度到不大,能見度可達三百米以上,昨夜下了一場雨,這霧一定與此有關。到達原平時,能見度降到了一百米以下,這種危險狀況,還是小心為是。我馬上讓司機降低了車速。
遠眺
今日的尋訪目的地有兩處,時間打得太滿,果真有問題。進入代縣境內,眼前是連綿的群山,雲在山腰飄蕩,司機說這是到達了雁門關。此關在歷史上太有名了,不知有多少詩詞詠嘆此關之雄險,然而司機卻告訴我,現在修了高速路,不走舊關而是從山腰下穿隧道而過,行車確實是方便了很多,但此關之雄偉我卻未能目睹。汽車連續穿過了幾條隧道,最長的一條超過了五公里。
山門
穿過雁門關,進入朔州地界,而後轉上G18高速路,前行不遠就穿過了桑乾河。此時太陽已漸漸升起,濃霧業已消散,太陽確已照在了桑乾河上,可惜河裡看不到一滴水。過河不遠,就進入了應縣地界。下高速路後,駛上了一條寬闊的大馬路,鄭師傅說,他十幾年前來過這裡,進縣之路極其破爛。看來眼前的方便只是近幾年的成果。
進院第一眼
其實在還沒有下高速路之前,我已遠遠地看到了那座木塔,但真正開到景區附近,這座名氣極大的塔卻並沒有照片上看到的那樣瘦高玲瓏,而是一種粗壯敦實的姿態。整個木塔的周圍已經變成了一個新修的景區,車只能停在景區之外,而後我穿過步行街來到了塔院門前。可能不是旅遊季節,售票廳里的工作人員要比買票者多幾倍,票價50元,持此進入了院內。
進入塔院的第一眼,就感覺到這裡的整修跟這個票價不相符:除了正中的那座塔,餘外看不到像樣的建築,而院落的兩旁已經蓋起了一些較為簡易的仿古建築,排在兩側的鐘樓和鼓樓,看上去同樣與這座著名的大塔不相匹配。細看鐘樓的建築格局,似乎其年齡要比這著名的木塔差很多年。
空曠的院落
我先在右側的院落探看一番,覺得那裡應該有一些實物展或者圖片介紹。這個院落里沒有遇到工作人員,僅在一個廳內看到了擺放成會議室的模樣。在座椅之前有一些弧形的螢幕,可能是讓貴賓在此聽介紹的地方,餘外既無圖片也看不到出土文物。
走出此院來到對面的一側,這一側的平房頂上寫著「佛牙舍利展廳」。這個佛牙展也是我本程來此希望看到的重要文物,可惜展廳的門卻緊閉著,敲擊幾聲,未見回應。這是我本次參觀的遺憾。佛祖釋迦牟尼牙舍利傳世者有四顆,而這應縣釋迦塔竟然獨占兩顆,可見當年這應縣木塔有著何等的重要地位。
佛牙舍利展廳關著門
這兩顆佛牙分別發現於1966年和1974年。關於這兩顆佛牙的發現,當地宣傳部長唐學仕曾寫過一篇《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佛牙舍利》一文,此文中稱:
1966年6月18日朔縣人遊覽木塔時,在三層發現一個花式銀盒,當即交給文保所負責人劉德,內盛七寶、佛牙舍利與摺疊的《釋迦說法像》三幅,均為四層主佛所出(另據應縣文化局退休幹部劉乃卿1973年日記記載,日期為10月19日),是十年動亂之初有人從四層主佛像凹槽內移藏於三層佛座後未能取出。
明代的鐵獅子
這個過程講得很簡略,其實我還看過其他的文獻,那些講述要比這個過程複雜許多。而對於第二顆佛牙的發現,我還是引用唐學仕的敘述吧:「1974年9月,釋迦塔的維修工程已局部展開。一日,國家文物局、省古建所、雁北文物站的幾位專家、領導正在二層議論佛像的保護工作,談到了二層主佛像里的裝藏物該如何處理的問題,當時二層下面的暗層里正有幾個木工師傅施工。沒過幾天,雁北文物站的張暢耕同志再次上塔查看時就發現二層主像胸部被人撬開,有文物被盜現象,及時向公安局報案,經刑偵人員現場偵查,從施工木匠中鎖定了作案嫌疑人,通過審問,見財起意的木匠王某供出了全部作案過程。公安局迅速追回了被盜文物——七寶與佛牙舍利。」
建起了圍擋
塔的入口處也搭起了絞手架
此文中所說的「佛宮寺」,就是應縣木塔所在的寺院,而這座木塔的正式名稱則叫「釋迦塔」。在此木塔中發現了這樣的珍寶,即使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是個重要的事件。1977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從北京趕到這裡,細細瞻仰了這兩顆佛牙,後來還給這裡題寫了「佛宮寺」的匾額。
不知這裡為什麼塞滿了錢
佛牙舍利是佛教界的聖物,為什麼會來到這偏遠的釋迦塔?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這自然就引起了各界的猜測。是真是假,各有各的說法。比如,太原大學教授馮巧英有《珍貴的歷史見證——略談應縣釋迦塔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此文的結尾部分有這樣一個段落:「還有一重要事件,就是二、四兩層發現的舍利佛牙,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妄加評說。此前曾請教根通老和尚,根老只說佛牙究竟,茲事體大。如果把是說成非則是大罪過,把非說成是也屬罪過。我只有些感想。非得證成什麼佛的舍利佛牙嗎?大乘講有如恆河沙數諸佛,越到後來有許多高僧住世時人們已尊為大菩薩,他們也發願,『乘願再來』。木塔內舍利佛牙肯定是當時人們心中的真佛、大菩薩。欣逢盛世,佛牙現身,應該說是佛法大弘和太平之說的吉兆,我們以敬佛之心供養就是了。」
細看之下,原來裡面擺放的是一塊隕石
由此看來,無論是說真或說假,其實都有問題,因為兩種論斷都拿不出確切的證據,但是根據以往的慣例,佛舍利都會藏在地宮之內,而在本塔內發現這些舍利之處,卻都是在佛像里,黃夏年先生在《舍利崇拜歷史及其理論基礎》一文中也提到了這個疑問:「應縣的舍利是裝在了佛像的身上,而不是像其他地方將舍利裝進了佛塔的地宮而進行珍藏,這一現象頗值得研究。」
黃先生認為,舍利藏在地宮是蘊含了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並舉了陝西法門寺地宮的例子。那為什麼應縣釋迦塔與他處的做法不同呢?黃先生猜測說:「將舍利裝入佛像的心中,很可能就是給佛像更多力量,讓他心臟跳動更加有力,因為在他們看來,佛像是有魂的,舍利也許就是佛像的魂」,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論述,我都想親睹這兩顆佛教聖物,可惜今天運氣不佳,只能去參觀釋迦塔。
登塔無望
從建築學角度來說,其實應縣木塔在世界範圍內的名聲,遠比佛牙舍利要有影響。據說此塔是當今世界上最為高大的木結構建築物,因塔高達近68米,總重超過了7400噸。這麼龐大的一座木塔,竟然完全不用鐵釘加固,當年的設計者真讓人佩服。站在院中仰望此塔,確實給人以震撼。
應縣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按照明萬曆《應州志》所載:「佛宮寺,初名寶宮寺,在州治西。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釋迦』,道宗皇帝賜額。元延祐二年,避御諱敕改『寶宮』為『佛宮』。」即此可知,該塔見到遼清寧二年。然而《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中卻說:「佛宮寺,寺在應州治西南隅,初名寶宮寺,五代晉天福間建,遼清寧二年重建。」
這間房屋像會議室
這就將此塔建造的時間又向前推了一個朝代,也正因如此,使得該塔的建造時間在學界引起了爭論。而廈門大學教授王榮國在《關於應縣釋迦塔的建造年代》一文中,給出了折中的說法:「總之,寶(佛)宮寺應是遼清二年在後晉天福間所建的寺院舊址上重建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其前天福年間。寶(佛)宮寺雖是以塔為中心的格局,釋迦塔是其主體建築,但晉天福年間建的寺院很可能不是以塔為中心的格局,所以作為釋迦塔的歷史沒有必要往上追溯,其創建年代始於遼清寧二年,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由此可知,這應縣的釋迦塔建造於遼代,基本上已經成為了業界的共識。
塔旁的石刻
我來的時候不巧,應縣木塔的入口處搭起了絞手架,塔兩側的迴廊也用欄杆封閉了起來,看來這裡要進行大的整修。在塔的入口處,有位工作人員倒坐在凳子上,其要求我出示門票。他看到我手持相機,很嚴厲地跟我說,塔內禁止照相。既然裡面不讓拍照,我準備調頭走下台階繼續尋找可拍之處。然而門內的一位婦女則跟我說,可以從這裡穿過去。我感謝她給我指路。
綻放的杏花
走進門內,看到旁邊的一張小辦公桌上擺放著幾份介紹材料,我順手翻看,感覺那些材料太過簡單。還沒等我說話,婦女又告訴我,還有更多的資料。而後她打開了側牆上的一個壁櫥,從裡面拿出了幾本書,同時跟我說:「這些書,字多圖少,不好賣,估計是你想要的。」隨手翻看了一下,每書中都有可看之文,於是選了其中三本。我問她價格,她說自己不會算帳,讓我自己算。於是,我一本書一本書地報給她上面所印定價。我報出16元,她就說15元;我再報出32元,她說30元。我理解為這是她給我的折扣,當我報出第三本書20元的價格時,折扣卻沒了。看來是我誤會了她的意思,原來是她用這些整數來算價比較容易。果真,她告訴我,收65元。我如數遞上款項,從她的臉上能看出欣喜之色。
賣書之後,婦女從抽屜里翻出了一個舊塑料袋,並讓我放在裡面。我感謝了她的體貼,而後說,為了環保,我可以不用此袋。於是她把那箇舊塑料袋又放回了抽屜內。我向她表示了謝意後,準備從塔內穿過,此時卻突然聽到她說:「你別動。」我站在原地,不知她有什麼囑託。此時有兩位遊客走進塔內,待這兩人穿到裡面後,婦女跟我說:「沒有人進來時,你就拍照。」這個結果我沒有預想到,於是跟她開玩笑,問她是不是因為買書而給我的額外開恩?她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眼光看著另一側,小聲地說了一句:「你人善。」
一層的釋迦牟尼佛
塔的正中端坐著釋迦牟尼佛,在此之前,我看到的資料上說,這尊主佛高達11米,可能是因為佛塔的高大,這座佛看上去比想像的小許多。塔的側旁有登塔的木樓梯,然而入口處卻上著鎖。婦女告訴我,此塔禁止攀登已經有了五年的時間。她對不能讓我上去一看錶示了遺憾。塔四圍的牆上滿繪著壁畫。
準備維修的藻頂
婦女說,這是遼代所繪。能夠看到這些,並且還能拍照,我已經感到很是滿足。於是,只要有遊客進來,我就站在那裡仔細端詳,等遊客穿過,我再接著拍照。塔一層的面積不大,難以看到樓上的珍寶,我覺得人不能有過多的貪念,能夠拍到這些,已然滿足。於是穿塔而過,進到了後面另一個院落。
遼代壁畫
這個院落在一個台地上,占地約三、四畝大小,正殿寫著「大雄寶殿」,然其體量跟木塔比起來,則顯得太過狹小,側殿旁還擺放著一些老的磚瓦。
不知這裡為什麼擺放這些舊磚瓦
站在這裡向後望去,院落之外又建起了新的宮殿,看來當地一定要把應縣木塔在世界的影響做大做強,但是我覺得,有這座寶塔在,即使沒有任何其他的建築物,也足以證明其在建築史上的地位無法撼動。
後面新建的宮殿
從建築學角度來說,應縣木塔的確有其神奇之處,這麼大的一座塔,完全不用鐵釘固定,為什麼還這麼結實呢?這確實讓人難以想得透。其實不僅如此,在它950多年的歷史上,經歷過數次的大地震,《應縣誌》上說:「元大德九年四月已酉,大同路地震,有聲如雷,壞廬舍五千八百,壓死者一千四百餘人。」在元代還有一次大地震,那一次的震級應當比元大德九年的還要強烈:「元順帝時,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盡皆傾頹,惟塔屹然不動。」
然而此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原址,它不僅抗擊了這些自然災害,同時人為的破壞也未曾將它毀掉。馬良在《應縣木塔史話》中說,1926年馮玉祥的部隊在此跟閻錫山的部隊開戰,這場戰爭讓木塔中彈200多發;1948年解放應縣時,國民黨軍隊在木塔上架起機槍抵抗,解放軍開炮攻打,木塔中彈12發,然而這些炮彈都穿塔而過,不知什麼原因,均未在塔內爆炸。
塔後的院落
此塔為什麼這麼堅固呢?按照建築學家的說法,釋迦塔在建造之時就改變了常用的中心立柱式的建塔方式,而是採用了雙層環形空間構架,每層都用內外兩圈八角形的支撐梁架。這種結構方式可以削減自然災害時所產生的振動。
參觀完後院,我還是覺得不過癮,又再次回到了塔內。因為我來此尋訪的目的,不主要是為了欣賞這座建築史上的奇蹟,更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曾出土過遼代的經卷,為此還在業界引起了大轟動。因為歷史的原因,遼代所刻之書無論是佛經還是四部書,流傳至今者極其稀見,然而卻在這裡意外地發現了一批,這個發現竟然是緣於紅衛兵的破壞。以前應縣的副縣長楊生淳寫過一篇《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遼代秘藏珍貴文獻的發現、轉移與回歸》,此文中稱:「『文革』浩劫之初,塔內塑像又遭紅衛兵的破壞。從佛像一層腹內掏出的大批珍貴文物,已遭焚毀流失,蕩然無存,難以計數。」
塔的背面
那次破壞之後,因為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件事並未在社會上引起關注。直到1974年,國家文物局才派人對此進行了考察和保護,楊生淳在文中稱:「7月28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所和省、地、縣的文物工作專業人員六人,在祁英濤同志的主持下,自上而下逐層檢查木塔塑像的殘破情況,研究保護措施。發現四層主像釋迦牟尼佛像胸背部開洞。以木棍探察,覺得有物深藏於內。經設法提取,得到捲軸兩件。一為刻經,一為繪畫《神農採藥圖》。後繼續進行清理,又發現一批捲軸文物和刻經、寫經碎片。」
這是他所說的第一次發現。而後在一次例行檢查中,又有了再次的發現:「1974年11月18日,縣公安局和文保所工作人員登塔檢查消防安全工作,在二層主佛像腹內取出佛經30卷,殘卷兩包,由文保所收藏。1977年9月10日,在國家文物局祁英濤、李竹君的建議下,在佛像補塑前,對一層釋迦牟尼佛像髒內進行了一次清理。清理出佛經30卷,殘卷12包,手抄本4包,交給文保所。這樣,經過前後五次發現清理,共得佛經75卷,佛畫4幅,七寶與舍利佛牙68件,殘卷15包,手抄本4包。」
粗壯而不玲瓏
對於這個重大發現,應以張暢耕、鄭恩淮和畢素娟合寫的《應縣木塔遼代秘藏考》更為詳實,因為這三位共同參與了當時的發現,而後寫出此文刊載在《文化交流》1994年第3期。三位中的張暢耕是大同市考古所所長,另兩位作者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我將此文中描寫發現經過的一個大的段落全部抄錄如下:
四層主像胸背部開洞。從殘破處發現,塑像系木構骨架,裝板纏繩,外敷薄泥,裝飾成型。木架中柱寬20厘米,厚15厘米。中柱上端相當塑像胸部,有一長、寬各15厘米、深10厘米的凹槽,槽外原有鐵皮罩板(部分鐵釘尚存)。凹槽內藏物已失。凹槽以下,前端有一與中柱略等、木板圍制的長方形豎槽。孟繁興以木棍探之,覺得內中有物,諸同仁再探亦然。但無法窺視,且伸手不及。為弄清究竟,取來當地自地爐中挾取炭火的特長柄鐵鉗,試挾之,出捲軸兩件,一為遼藏單卷《妙法蓮華經第二》,一為繪畫《採藥圖》。在場人員,群情振奮,本為檢查塑像,頓成清理四層塑像內秘藏。鑒於挾火鉗損傷文物,且愈向下愈難提取,經研究,揭開了豎槽外邊的部分塑泥、槽板。發現秘藏經卷分層立放於豎槽之內。豎槽下端與塑像盤膝部的木骨架相接,其間散亂放置經卷及碎片。並有黃鼠骨架一具。顯系經捲入藏後,受到黃鼠的擾亂,致豎槽下端破裂,槽內經卷被撕咬下沉,部分落入盤膝部位,倘非如此,秘藏出於動亂之初,定將毀於一炬,此亦不幸中之萬幸!
塔前廣場
這麼重大的一個發現,竟然是在這麼意外的情況下隨手探得者,而後這些殘破經卷被全部送到榮寶齋進行修補。在1982年的6月25日至30日,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再後來,這些珍寶就一直存在了歷博。直到1996年,這些珍寶在當地人不斷地努力下,最終運回了應縣文物所。可惜我還沒找到相應的關係,無法看到這些珍寶的原物,但好在20年前,我也意外地得到了其中的一件,這也就是我面對此塔時有著格外親切感的內在原因。
我突然想到剛才只顧著拍照,忘了細看那些佛經和珍寶究竟是從佛像的什麼部位掏出來的。於是又重新回到塔內,向賣書的那位婦女請教。她告訴我說,這些珍寶出自三層佛像,而其中以第一層出土最多。於是她指給我看當年紅衛兵砸洞的位置。果真,在釋迦佛的左胸前有修補過的痕跡,但那個修補之處未曾塗彩。她告訴我說,這是有意留下來讓人們可以看出當年的痕跡。但我覺得那個洞的位置距地面太高,婦女跟我說,當年的紅衛兵就是登著佛的手上去的,因為佛手是木胎泥制,一用力就登斷了。而後她又指給我看。果真,佛手的手指跟其他地方顏色不同。
在婦女的指點下,看到了佛身上所補之洞
我接著向婦女請教,當年究竟掏出了多少佛經?她說,數量很大,那些紅衛兵把佛經堆在了塔前,而後點火,整整燒了一上午。聞其所言,讓我在心中隱痛不止,而今剩餘的這些殘渣都已經成了一級文物,而當時的所燒,應該是總量的99%以上。近千年的珍寶,就這麼簡單地化為了灰燼,我不知道燒這些珍寶的紅衛兵們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婦女說,他們那些人什麼都不懂,而她自己也是後來才知道這些佛經是何等的珍貴。
我好奇於她為什麼了解的這麼多。她告訴我說,自己姓張,應縣木塔到1982年重新開放,而她是1983年就來到了這裡工作,從那時就當臨時工直到今天。做臨時工做了30多年,這樣的經歷讓我聽來匪夷所思。她說,這種情況在縣裡並不稀見。她還說,當時應縣木塔的門票是1毛錢,幾年後才漲到了2毛,而他當時的工資是30元,幾年後才漲到了1塊錢,而後沒過幾年就漲到了幾塊,直到現在,漲到了800元。她笑著說,掙的錢雖然少,但好在有事情可做。
從仿古街回望
從應縣木塔景區走出,又回到了塔前的仿古街。這個街道建成了十字形,兩側全是旅遊商鋪,從街中穿過,見到最多者是涼粉店,看來這是當地的名品,可惜我來到此處的時間是初春,再加上近兩日咳嗽不止,於是滅此食慾,但想到那麼多的珍寶化成了飛灰,瞬間讓我的咳嗽又加重了起來。
http://blog.udn.com/pharos01/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