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使組織能夠穩定持續地發展,就必須跳出對自己固有模式的執著,而是通過從別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 領導的做人智慧
咸豐十年,正當湘軍與太平軍對峙的緊要關頭,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換地自北京出奔前夕,下旨要曾國藩手下的大獎鮑超率兵北援。此舉便使曾國藩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北援“勤王”無可推諉,但此時正當與太平軍對峙的關鍵時刻,鮑超若立即北援,將使湘軍軍力大減,會錯失大捷良機,湘軍多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就這曾國藩舉棋不定之際,李鴻章向他做了精準的分析,英法聯軍進軍北京,結果一定是“金帛議和,斷無他便”。因此他提出一項大膽的主張:“按兵請旨,且無稍動。”
果然,曾國藩不久接到朝廷的“議和已成,毋庸北上”的旨令。湘軍沒多久就圍攻太平軍的大本營金陵,取得戰略優勢。許多聞旨北上的將領錯失一次封公的契機。
曾國藩是八股科舉考試出身,既不是軍事天才,在帶兵討伐太平軍過之前也沒有什麼軍旅生涯的實踐經驗。但他憑什麼消滅洪秀全的呢?
答案在於:曾國藩善於用別人的智慧,成就自己的事業。他的用戶也可以從空前繁盛的幕府人才中略見一斑,他的直屬幕僚最多曾高達400人,而可謂是人才濟濟,並且都提出過許多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建議。例如,幕僚容閎建議,派留學生出國,使曾國藩成為推動洋務運動的領袖;又如幕僚郭蒿燾建議,設立水師,成為戰勝太平洋的契機之一。
後人評析曾國藩以一介儒臣督師剿滅太平天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幕府多才,集思廣益所致”。而最可反映的幕僚作用的,莫過於上面這個故事中,李鴻章對曾國藩渡過“勤王” 危機事的出色謀劃。
石達開是太平提昂中少有的戰略頭腦的將領之一,他在評析曾國藩時指出:“曾氏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
很多領導都覺得自己已經具備了多年的管理經驗,或是擁有了深厚的基礎功底,因此就覺得沒有必要在聽取別人的意見了。領導者在成功的基礎上,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使組織能夠穩定的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跳出對自己固有模式的執著,完全不想自己,而是通過從別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
摘自《三分管人七分做人》作者:李偉,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