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Paddy Republic
市長:Pharos  副市長: Stupid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Paddy Republic】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開悟的次第
 瀏覽2,633|回應1推薦1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haros

一、前言

禪宗講開悟與證悟兩者有什麼不同:證悟與開悟同時,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夠稱得上,他一開悟等於證悟。一般人在開悟後,如果沒有在色陰魔相、受陰魔相裡面磨,是沒證得空相,根本沒解脫知見,更無果位可言。

修行者若打開心扉而開悟,是初地菩薩,心眼開了。從開悟到心清淨,能如如不動,是為八地菩薩,小乘行者即是羅漢果。修行時,從初發心修行,到成果地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很長久;從初發心開始修到開悟,需要一大阿僧祇劫。以禪宗來講,悟後開始修心清淨,煩惱、六結使慢慢的突破,至菩薩對法不執著,得不動地果位,又要另一大阿僧祇劫。阿羅漢可以得我空,還沒有辦法像八地菩薩那樣,可得法空智果,此是禪宗講的已到重關。

禪宗言「不到重關不閉關」,所謂重關,就是已經心入無礙、無惱的地步,到這時候才可閉關。閉關做什麼?就是求諸佛菩薩灌頂,去除善惡業異熟識,超出三界,永出輪迴。而諸菩薩得入金剛如來地後,還有十位階始能證得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者。金剛十地,由初地、二地、三地到金剛如來十地,才是真正成果地佛。所以不要常常講證悟,我們只能說開悟,不能講證悟什麼,若證得我空智,也只到羅漢境界。開悟後起修,能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若也具足圓滿這些,才能稱為果地佛。我們對開悟境已難以得到,何況是證悟什麼,故修行要有實證的體驗,不要迷頭認影,妄自錯認境界,自我肯定,以為成佛作祖,豈不成大妄語?

二、禪宗開悟的次第--色身上有變化,心地上也會有變化

行者用功法門不一,念佛、托缽、出坡都可進入,打坐而悟者亦有,但不多。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成就,不要輕視那一法門。末法時代眾生業障重,所以要修心中心法,要用大法成就。行者能見光仍未悟,只到二禪天境界,未到無色界空處定,還有四層才入空。無色界沒有身,只看到一個心念。雖能看到別人肚子裡面的東西,也未悟,還是用色根見性在觀。開悟是悟心,故入結使位,僅能用心感而不是以見相為主,故境界不同,如用五根在看,那是一禪、二禪、三禪的境界。二禪仍用眼睛,三禪以上才不用眼看,故若眼見有形有相,不能算真正的開悟,因沒進入心感的境界次第。

(一)、前言

開者打開心扉,悟者悟見心性、業識,了然悟知體性及業識習氣,行者開悟剎那,身、心都將起諸多的變化。器世界已銷殞,六根對六塵卻有些許的陌生,有如初生嬰兒,初次面對周遭的環境一般。又藏識種子和盤托出,一切種子如瀑流湧現,行者當發覺以往的修心養性成果,似毀於一旦,潛在的業識習氣毫無來由地於心中復現,此時又是一個修行的起點,亦是祖師大德所謂實修的開始。

我們法身被無明窠臼遮蓋住,現在把它打開來,就可以看到自性本心,好的(菩提自性)也有,壞的(遷流業識)也有,這兩個東西同一體現,有的人雖然有那個悟境,但為什麼會搞得神經兮兮的,就是智慧不俱足。自我修行開悟者,有靈知靈覺的心,智慧也具足;而某些因冤親魔境干擾者,亦有靈知靈覺心,對心的覺知來講,此兩者其實沒有二樣。

被冤親魔境搞得氣旺,因非正修行成就的,故會顯得神經兮兮,因非自己悟入,故般若智慧不起。而自我開悟的人,他有般若智慧,對於事情的對不對、該不該都很清楚,更有諸佛、菩薩護持,故言行都不會有問題,也不會以殊能而去造業。為什麼自行悟入者,會有世尊的法身加被?釋迦牟尼佛曾經發願,哪一個人如果到了入地菩薩的境界,世尊就要護持他,讓他能真正的成就,不為諸魔所害。世尊以清淨法身,加上身、語、意三化,就可以教導他走出來,不必到各個處所尋求個別傳授。

佛有身化、意化、語化三化的功夫,如果有必要現身時他才會現身,若應以菩薩身成就者,佛會現個菩薩來化導,沒有必要不現身。世尊會在虛空之間對我們發語,我們就知道該如何做。比如說現在你心起煩惱境,剛開悟的人,根本智慧不識,這個摩尼寶珠還不認識它,不大會用它,但是它會給我們某種程度的定力,八九不離十,不會差得太遠。此時,世尊就會以語化來提醒你:放下妄心的執著。當我們的習氣毛病慢慢轉滅後,我們的根本智慧才會完全現起來,如此再回過來修習世間一切的差別智慧。所以根本智慧先悟到後,也同時得根本定力,再學習差別智慧得神通妙用。差別智慧未起時,對世間一切神通、妙觀察智都起不來,所以正常開悟一定會有智慧,且受諸佛語化,甚至意化,意念會控制得好好地,根本不會去犯戒,干擾眾生,甚至走錯路。

此行者都有正知正見,行為中規中矩的。不管出家人、在家居士者,其行為都不會走錯路,講出來的話大家都認同,只是層次不同而已,最起碼十善道:身業不殺、不盜、不淫,口業不妄、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痴等十都沒有犯,有智慧能善觀因緣,不會隨緣去造業。

(二)、經典對開悟的描述

《楞嚴經》中說:破色陰行者身跟心都將起諸多的變化,器世間將銷殞。為什麼器世間會銷殞?因行者修到動、靜、根三結使破,故五根六塵滅,當然世界銷殞。如果還可以眼見山河大地,天宮之美,那是色界天神的修證。能看到天上哪一天界美麗莊觀,就是與那一天界的眾生有緣。而菩薩是要超三界,故世界會殞滅。修到四禪天時,雖能在禪定中見自性,對境不動、一如,謂一境性。但因還有身見,色身俱在,故住色界的境界中。

四禪行者要進一步修入無色界時,色身會破滅,無色界行者把身捨棄,破了色身,法身活起時,只會見一個心,無有色繫縛。無色界行者無色身、無世界空間,只有一個心,且心是無形無相,那世界是銷殞了,世間銷殞看不到有一個天宮或一個世界,只有心意念。證到無色界境界時,如果不走佛教的禪,修解脫知見,即會走體悟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天等四空處定的世間禪的非解脫路。

無色界行者有緣修佛禪時,就會在此階段修空觀智。為什麼要修空觀?因為動、靜、根此三塵執著的毛病,超越後就能法身活,在這時心眼開了,心開之後,就有覺知歷歷的靈通力,覺知歷歷不修入空,就不能超出三界,隨時還會隨業流轉。行者證得空之後,就能滅卻一切境,就能超越了劫濁、見濁、煩惱濁,只是眾生濁與命濁猶待破解。故動、靜、根、覺、空、滅等六,後面三個是在修心,所以覺入空後,始悟得空,證得解脫知見。

世間無色界天神不是這樣,它們在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到非想非非想處,但其壽命非常久遠,奈何定力會衰退,最後定力退盡,還再入輪迴之流。

無色界世間禪行者證到的空,是心量空如虛空,虛空有多大,心就可擴大至無邊大的空,而佛禪者所講的空,是對心法能無相應的空境。無色界天之空無邊處的天神,都在那裡觀我的身體沒有了,但我心可以擴大到虛空無量無邊,好大好大地在玩此心量,心可達三千大千世界( 3x10)。目前科學家對我們所居住的小銀河系世界都還搞不清楚,何況宇宙內有三千大千個世界。但無色界天神的心量,真的可以擴展到那麼大,但是擴得那麼大有什麼用?還是沒有解脫知見。佛禪是從心地裡去轉業,業能轉時,即是對境的執著,對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慢慢去空掉。

故世間禪定與佛禪定之境界不同處要搞清楚,為什麼修佛禪可以解脫?修世間禪同樣可以破色身,為什麼世界同樣銷殞,卻沒有辦法解脫?心只會觀空、觀心、觀所有、觀非想非非想等處,實沒有真正空掉我、空掉法的執著,當然就沒有解脫。

器世界─就像是乘載我們的這個地球,又比如說娑婆世界、須彌山、六欲天的天宮、色界十八天的天宮,這些在證到開悟行者心裡都幻滅了,沒有這些相,所以開悟以後,什麼境都會慢慢沒有了,如此者是登地菩薩,最後能修入無餘涅槃乘。有餘涅槃者是聲聞、緣覺乘這些聖人,此等聖眾身還沒有破,但心對我的執著已能滅了,無煩惱了。

佛的法身為什麼無所不在?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佛的空性,而空性與法身體同,所以叫做無所不在。當然佛世尊也是空掉身,沒有身存在,但佛悟得萬法唯心造,由空性中化起千萬億化身,每一尊佛像都具有佛的法身在內,所以供養佛、拜佛像時,其實在拜世尊的法身,因其空性是無所不在的。

世界銷殞以後,這些人看不到天宮,因與天界已無緣。若未破色身行者能看到天宮,表示此天是跟你有緣,你會升到那一天去的。破了色身以後,就看不到一切世界相,已進入無色界,所以什麼都會空。須菩提尊者悟空最強,出生一剎那,他家裡錢財、櫃子、什麼東西都化空掉。有相是世間法,悟了才能無相,沒有天上皇宮,沒有天上業緣,就不會生到那邊去。

六根面對六塵卻有些許陌生─修行其實要修到連接上一世,或未出生以前的本來樣子,有的人上一生修世間禪定,這一世禪定也在打坐修行,回復到上一世的境界連接起來,與以前所造的善業及修行境界連在一起。有些人氣機很旺盛,此是前世修密法,有大乘根基;有的人練了好久就是沒有氣,憑什麼接觸到正法法門,色身馬上就有氣感,那是潛意識裡所具有的,練習時很快三兩天就進去了。有的人練了一、二十年沒有辦法進去,因為以前沒有那種薰習留下來的影像,只有慢慢一世一世修,是急不來的。法不是學來的,有的人智慧很高,雖沒有上過學,但講出來的話就是不一樣,這是前世所熏。六祖也一樣沒有上過學,斗大字不識一個,但問他時,他都可以解說,甚至於會講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要出生為大乘菩薩的話,這一部經一定要讀的。世間智可以一學即出,但智慧與學歷無關,智慧只是對事情的看法而說話,此與以前藏識所薰習的有關。

回到原來講義的地方。對周圍之環境很陌生,活了幾十歲,為何突對此熟悉環境很感到陌生?因你的心已回到剛出生時的樣子,當然會對周圍環境覺得陌生,未投胎前樣子現出,祖師大德講的:悟到父母未生時的樣子。行者回到從前本來樣子後,若接著沒有體悟到一些光怪陸離的事,那還是沒有用,因沒真的再深入進去。

(三)、開悟的剎那

開悟是因緣時節到來,剎那間的事,而祖師大德說開悟事不能說,因為涉及遮戒,故無典藉可查,此處亦略而不述。所謂遮戒,就是在修行過程之間障礙理性的業,如嘴巴愛說是非,是德行不好,喝酒亦同,酒後講不該講的話,阻礙修行,此等是犯了遮戒。

色身沒有成就不可能開悟,色身成就而能悟心時,亦對開悟事講不出來,故悟後潛修是必然的事,六祖悟後尚雜混在獵人群中,觀照調理自心,花了十五年才出來弘法。

開悟時會看到什麼?自性光芒?自知本性覺知?或自家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諸佛有佛性,我們也有佛性。自家本來面目─就是個別的習氣、毛病,有的貪心很重,其他很好;有的瞋心重,其他還好;有的貪、瞋、痴、慢、疑一起,什麼都不好。「本地風光」與「自家」意思相同,表示看到的都是自己本來的習氣毛病,每個人習氣不一樣,所以要把它滅掉。

(四)、通達之境界

通達是開悟者必然的現象,心眼開時,心與虛空能夠相通連成一個境界。一般色身束縛著我們的心,沒有辦法跟虛空一體。通達是打開窠臼,自性會現出來,脫離窠臼之後法身活,通達後每一個人的感覺不見得一樣。有的人心會反應,認為脫困很舒服,到底心識現什麼相,每個人均不同。不管現什麼相,都是潛在的習氣反射。

通達以後,回念去住本是一如,如果脫困以後一去不還,就如道家所謂的「羽化」了。識神離開身體不回來的話,就是阿賴耶識不執取色身,人身就死亡了,神識去某一天界後,肉體慢慢就死了、腐爛了。開悟的行者這時應回念去住本是一如,天堂人間都是一樣,不要想入滅逃避。縱然是往生天上,卻未成就解脫道,天壽盡還是受輪迴的。此時行者一定要阿賴耶識執取此色身,留存色身來修解脫道,並一邊學習行菩薩道,利益有情眾生。留下來後,當下心身空寂,頓覺萬里晴空,了無一物,感覺十方如虛空,晴空萬里,也沒有一個心念,也沒有一個境,了無一物。

過了以上階段,心會覺知歷歷,事事物物了了分明。因為心脫困就跟十方一體,故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覺知中,佛、眾生沒有分別,自性眾生、外在眾生都是一如。

有如身處大圓鏡中,無所不照,無所不現。進一步體會到「天地本同根,眾生還同體」。行者的心與眾生心合一,行者的體與眾生同體,眾生的心煩,行者的心也煩,行者的心淨,眾生的心也會淨。既然是通達,萬事萬物都是同一體,眾生的心,行者的心都是同一個心量。因自性清淨現起根本菩提性的一面後,再下去會因妄習未盡,故隨後心就亂了,根本智現起後,煩惱就開始蠢蠢欲動地起來了。

(五)、通達後之茫然

行者心光剎那明照後,將是自性與業識習氣交戰、衝突,潛在的習氣毛病蓋過不成熟的法身(素法身)定力,故行者會現起煩惱境。法身現時,行者剛開始不認識它,業識習氣太強,所以蓋過自性的體空。剛開始煩惱心隨業起,人事物與自己習氣攪在一起,又像有那麼回事地與習氣相應,隨之煩惱心起,菩提雖同存在,但壓不住煩惱境,故菩提、煩惱,煩惱、菩提相互夾雜糾纏中,茫然不知所從,因潛在業力太強故。

行者般若智慧現出來,已是「登地菩薩」位階,定承諸佛菩薩的加持。雖然般若智慧不能很明確的啟用,但承受諸佛的體性空相,此時行者行為會中規中矩,調理將養後,煩惱可慢慢地拋開,再利用自己開發出來的般若智慧,逐漸轉去宿習。

般若智慧分成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般若智慧雖然不是一下子就會啟用,但世間智慧可以最先體驗,要學什麼就能成就什麼,世才辯聰樣樣通達。出世間的智慧是觀空智,這是要慢慢薰習,要慢慢的學習空、無相,斬掉業識習氣,不要讓它成就業障。要學習觀空智時,因為智慧已具,只要觀照此心的起滅,就能住入空境,是為禪宗的執杖牧牛時。不像未開發覺知出來的人,用起功來非常吃力,因都是土法煉鋼,學得非常辛苦,也沒有什麼大成就。

到圓滿菩提時,才進入最後要得的出出世間智,修成空有不二、中道觀的智慧知見。因智慧已具足,慢慢將養,潛默將養,法身雖然活了,摩尼寶珠還不能認識得很清楚,所以慢慢消業識習氣,滋養自性,讓其清淨,最後可以除去業識。業識離不開我執、法執,故破去我的執著、法的執著後,建立起諸法平等性智,一切諸法悉皆平等。

(六)、祖師大德的悟境

上月溪禪師是近代行者著作中,有述及悟後狀況行者之一。他寫著:「悟後明白是受熏染,悟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此時妄念根塵識俱變為佛性。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見性後,在本體一理平等,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無所謂眾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作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

在敘述悟後情況時,這段話可以用來印證一下,悟後看到自心,明白是受到薰染,善法、惡法、邪法都是以前受薰習而成,這些東西悟了以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此時妄念根塵識俱變為佛性覺知,感知過去、未來,五根六塵都是自性佛心所發,轉識成己智。未見性以前,妄想習氣一假皆假,因為都是妄識所支配,不能當真。見性後,一真皆真,因是真心所流露故。但一真皆真時,若不能無黏、無礙時,也不能當真,因為此時定力不夠,不能當真去執著,一執著就會隨業流轉,因為行者素法身定力不足,還沒有完全能脫困業識牽扯,故一真皆真卻不能執著,也不能否認體性、佛性所現一切法非真,都是自性所流露者。對認知的境要學習不執、空無、感召懸絕,始能悟入空相。

見性後在本體一理平等,不管是順逆情境,一切法都是一理平等,憂喜苦樂諸法平等。在本體來講一理平等,就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所以要告誡自己,要心念平凡,不要自以為已成聖、成佛,因還沒有果位,離果位覺者還遙遠故。不要認為自己是佛,也不要認別人是眾生,故沒有所謂佛,沒有所謂眾生,也沒有所謂眾生要成佛,也沒有所謂生死涅槃。如此一切都放下,抱著平常心、凡夫心,把生死、涅槃當作做夢一樣,不能去追逐,不執著諸法,不愛生死,也不愛涅槃。

此時,覺悟菩提跟未滅的微細業識牽扯,菩提、煩惱在心中隨業緣而時現時滅,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能當做真實。未通達時的色陰魔相現起,及已通達後的受陰魔相隨而現,有諸多的感情作用在運作,既然色陰魔相能控制,再來是受陰魔相現前,應是好好進行實修的階段了,盡力滅去諸感情作用而已。

(七)、實修的階段

上月溪禪師說,悟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如瀑流般的現出。此現象有如世尊在《解深密經》中所說,偈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賴耶識---藏識的種子和盤托出,阿賴耶識的法塵境沒有隱藏,這在色身變化上講,氣機掃到腦部,藏識裡的一切種子都被掃到了,整個窠臼都統通出來了,整盤子都托出,證到登地菩薩初位階時,全部種子端出是沒有保留的。世尊也說只有登地菩薩才有智慧來承受此境,故世尊對一般智慧不具足者,不說此大法。

一切種子如瀑流,一切種子像打開石門水庫閘門一樣,一瀉千里流出,到此境地,無菩提智慧怎能擺脫這些虛幻法塵的干擾,故需有無上的智慧。這般若智慧開發出來後,雖然不夠成熟,但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對境不亂,不會胡作非為,認假(前塵影事)為真,不會煩惱斷不了,煩惱起時有智慧可用來觀照。

阿陀那識是一個清淨行者所具有的藏識名,一般七地菩薩以下稱為阿賴耶識,因心未清淨故,八地以上的菩薩始稱藏識為阿陀那識。它是佛性的本來,貯藏無量無邊的種子在裡面,種子本是清淨的,無染污別,種子就是種子而已。什麼是清淨,是不執著諸法成為煩惱就是清淨。阿陀那識有善惡諸種子,但習氣毛病沒有時,不會與諸種子相應,不會起煩惱。這種境界稱為阿陀那識,否則就要稱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開發出來,是非常深細,無量無邊的種子像瀑流一樣流出。行者當發覺以往的修習毀於一旦,未悟以前的妄想好像沒有了,未悟以前看不開的事好像可看開,那種修行境界是假的,是隔鞋抓癢的表面功夫。未悟以前的修證,積很多善行、積德行製造以後要開悟的緣,跟心清淨無絕對關係,故其清淨是表面功夫。未悟前潛在的習氣被窠臼蓋住,悟後潛意識裡的東西會現出來了,此時又是一個修行的起點。開悟後是另段修行之開始,就對此心修,執杖牧牛似地修,對貪、瞋、痴、慢、疑等等的習氣要修正。其實是看住自己的心念,對境起什麼反應,而好好去轉,這就是在修行,即不修而修,不用任何法門,最後就能成就道業。


http://blog.udn.com/pharos01/article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5308919
 回應文章
禪宗傳心付法偈
推薦0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禪宗傳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出處:六祖壇經講記(97) - 一心一意 - udn城市https://city.udn.com/64941/4901357#ixzz3WKIjxXoi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530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