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Paddy Republic
市長:Pharos  副市長: Stupid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Paddy Republic】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戰後嬰兒潮 49∼67歲
 瀏覽55,098|回應1推薦0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廢墟中的新種子承先啟後重要世代

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戰後嬰兒潮(Post-World War II baby boom)」期間的定義,各國略有不同,普遍是以二次大戰後1946年作為開始的第一年,例如美國將戰後嬰兒潮定義在1946~1964年出生的人口,這十八年間美國的粗出生率(每千人新生人口數)統計曲線明顯跳升。也就是說截至2013年,「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年齡層為49∼67歲之間。

美國的嬰兒潮一般認為是落在1946到1964年,而就臺灣來說,較合理的戰後嬰兒潮應該是落在1951~1971年,或是1951~1984年間,前者每年新出生人口都未低於37萬人,後者則每年新出生人口未低於36萬人。不論何者,1951年,也就是民國40年出生的38萬人,是臺灣戰後嬰兒潮的第一波。

二戰後各國競相「增產報國」而爆發嬰兒潮,台灣也不例外,這批「戰後嬰兒潮」世代,正是台灣經濟和政治奇蹟的創造者,稱他們為「奇蹟世代」一點也不為過,他們是集所有榮耀於一身的「黃金世代」

「戰後嬰兒潮」世代 吃苦耐勞、能抗壓
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啟了台灣人口的高峰期,自1945年開始,台灣每年出生嬰兒數高達25萬人,連續20年屢創新高,一直到1950年代中期,嬰兒數還一度上達40萬/年以上。這世代早期因為戰後百廢待舉、物資缺乏,因此在成長時期多半生活貧窮,造成後來吃苦當吃補的獨特個性。

學識高 能力強 台灣各領域的翹楚
戰後因為教育普及,使得「嬰兒潮」世代的大學生人數與比例,普遍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不僅在台灣擁有大學學位,選擇出國留學再進修的更比比皆是。像晶華酒店人力資源部的李靖文副總經理,國內大學畢業選擇赴瑞士深造;台灣微軟公司法務暨公共事務處資深副總經理王秀芬自台大畢業後,則到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Tech)攻讀Computer Science學位;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則是台大醫學系畢業⋯⋯,這些人受到高等教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也構築了一整代青年學潮的社會基礎,他們在大時代的夾縫中,尋找發聲的管道及新世界的立足點。

「戰後嬰兒潮」世代在畢業後成為台灣各個領域的青年才俊,不管在產業、政治、文化上,均扮演創新改革的角色;步入中年之際,更是二十世紀末全球化過程的主要推手。台灣的民歌運動、民主運動、社會運動等,和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嚴、1988年報禁解除、1989天安門事件⋯⋯等息息相關,這些都可看到「戰後嬰兒潮」世代努力參與的軌跡,他們的成長過程經歷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與民主改革的風潮,也見證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化工業社會的過程。

熱衷公益 樂於分享 退休後放手追夢去
中區職訓局教務課長戴佳坦提醒,很多勞動力離開職場時,甚至不到65歲,例如公務員平均在56歲退休、教職人員約54歲,民間企業基層技術人員,迫於技術翻新,退休年齡可能更早。從55歲到65歲這段空檔,被他稱之為退休後黃金十年,個人如何另覓舞台,讓價值再發揮,對社會、個人都相當重要。

「戰後嬰兒潮」世代因為參與並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退休後終於可以放手追尋夢想。微軟公司副總裁王秀芬,帶著微軟的資源上山下海,致力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讓許多弱勢族群重拾信心與競爭力;中山大學管理教育基金會祕書長曾珊慧,則是以她的創投專業,積極鼓吹「社會企業公益創投」概念,希望影響台灣企業能認養、輔導一個非營利團體,讓公益成為普世價值。從事公益活動,成為這個世代「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最佳回饋。

他們不僅抗壓、耐操,同時也樂於分享,在即將步入退休的年齡,未來的規劃不論是投身公益或是另闢跑道,對這未知的變化,這批「戰後嬰兒潮」世代都樂觀以對,並期待有著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人生再出發。


http://blog.udn.com/pharos01/articl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4963609
 回應文章
全球總數超過2億人
推薦0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批在1945-1965年出生者是目前人數最多的一個世代,全球總數超過2億人。  

戰後嬰兒潮又被稱為「建造者」,是累積財富的一代。  

過去,隨著這批戰後嬰兒潮進入不同人生階段,與之相關的議題,

如政治、財經與社會現象等,都成為當時的主流話題,並牽動時代轉變脈動。 


像是六、七○年代,美國嬰兒潮人口帶動玩具、卡通、流行音樂成長;

七、八○年代,嬰兒潮人口進入結婚活躍期,帶動房地產、汽車業的成長;

八、九○年代,他們更帶動了個人電腦 和網際網路突飛猛進。


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年歲增長,這批為數眾多、創造財富也累積財富的退休人口,

成為消費實力雄厚的一群,也成為主宰未來經濟的強勢世代。
 

人口紅利期的成長動能
如果採用嚴謹的定義,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占總人口7成以上,其餘為被扶養人口(包括15歲以下幼年人口,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這就是最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考量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占總人口達14%)後,老人中的「老老人」(超過75或80歲者)比例大增,其所需之扶養程度加權計算,那麼台灣於2000年跨入「人口紅利期」,而將於2020年左右脫離(圖一)。薛承泰指出,「以勞動力發展的角度看,台灣只有這黃金20年,未來不可能再有。

因為接下來老人比例與數量會迅速增加,勞動力比例與數量均會減少。」

台灣地狹人稠,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近639人,在全球超過1,000萬人口地區的排名,僅次於孟加拉。有人因此認為,台灣人口若能減少一些,環境衝擊降低,生活品質也能提升。

這個說法固然言之成理,卻必須注意台灣在未來20年內,還是很難感受人口總數的減少。台灣雖然生育率低,但每年出生人數仍多於死亡人數,且淨遷移數是正數,估計至民國107年才會零成長,而且,107年之後的10年,每年減少的人數有限。

簡言之,20年後,台灣人口仍約是2300萬人,但在這段時間必然會面對「人口年齡結構」的明顯改變,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例將大幅增加,這個衝擊(退休潮、老人安養、各級學生數的緊縮、勞動力減少與老化等)不僅來勢洶洶而且影響深遠。

薛承泰強調,「即使產業政策等各方面條件完備,還需要足夠的勞動力釋放出來,才能看到成效。」換言之,如果做為經濟動力的「人口結構」因素出現失衡狀況,一國的總體經濟、勞動市場、金融及消費市場都會受到影響。

未來用能力與意願界定退休

     如果比較世代差異,嬰兒潮的上一代,生存心態是適應,不斷要應付戰亂與貧困,必須不斷累積,但卻一直匱乏,因此很失落。面對生命較為被動,也較無概念、能力去規劃退休生活。

     嬰兒潮下一代的生存心態,則是繼承,是最安定的一代,會去修正、繼承嬰兒潮世代的成果,因為大事都被嬰兒潮做過了!

     隨著社會轉型,老人認同觀也在轉變。以前農業社會,老人是經驗體,備受尊敬;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就以工具性的角度,定義老人是「非生產力」、是必須被照顧的一群人,因此對老人的態度較輕蔑,社會恐懼「老」這件事。

未來用能力與意願界定退休

     如果比較世代差異,嬰兒潮的上一代,生存心態是適應,不斷要應付戰亂與貧困,必須不斷累積,但卻一直匱乏,因此很失落。面對生命較為被動,也較無概念、能力去規劃退休生活。

     嬰兒潮下一代的生存心態,則是繼承,是最安定的一代,會去修正、繼承嬰兒潮世代的成果,因為大事都被嬰兒潮做過了!

     隨著社會轉型,老人認同觀也在轉變。以前農業社會,老人是經驗體,備受尊敬;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就以工具性的角度,定義老人是「非生產力」、是必須被照顧的一群人,因此對老人的態度較輕蔑,社會恐懼「老」這件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496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