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Paddy Republic
市長:Pharos  副市長: Stupid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Paddy Republic】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pharos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瀏覽3,505|回應1推薦2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山居的隱士
Pharos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禮記》中的服飾規定: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與禮有不可分的關係。古代典禮最重玉帛。《論語·陽貨》中寫道: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無論孔子本意如何,這裡都在說明玉帛是禮器的集中代表。在儒家思想及服飾觀中,以玉比德是十分重要的觀念,儒家有玉有五德的說法。《禮記》中所談到的關於玉的內容,主要是佩戴方法和君子佩玉的禮儀要求與意義。

   《禮記·玉藻》是說玉的專章: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聞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這一段說,古時候(古指商周)君子身上都佩玉,以體現出周禮的威嚴莊重;君子是有修養的士大夫階層。趨是走在寢門外至應門的路上,行是走在寢門內至堂的路上。行走時右邊的佩玉發出合於五音中徵、角的聲音,左邊的佩玉發出合于宮、羽的聲音。

    宮、商、角、徵、羽是中國古樂中的五個音級。這裡是說左右的佩玉在人行走時發出合於音階之美的聲音,而且玉佩碰撞的聲音要有韻律,趨走時與《采齊》之樂節相應,行走時則與《肆夏》之樂節相應。反轉身所走的路線要符合規,呈圓形,轉彎時所走的直線要符合矩,呈直角形。進前時,要將身體略俯,像作揖一樣;退後時要微微仰起身子,這樣,玉佩就會隨著著裝者體態的變化而發出鏗鏘並節奏的鳴聲。君子乘車的時候,聽到車上的鑾鈴、和鈴的猶如音樂一樣的聲音;步行的時候,應聽到身上玉佩碰撞的聲音,因此一切邪僻的雜念就不會進入君子心靈中了。

    接下來,是各個級別在各種場合佩玉時的規定。君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齋則綪結佩而爵韠。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瓃玟而縕組綬。

    這樣看來,雖說玉佩碰撞發出的聲音很美,可陶冶性情,但不是在所有場合都要沉浸在這種韻律之美當中,例如士大夫在國君面前就不能發出玉佩碰撞的聲音。所謂不佩玉,是把左邊的玉佩用絲帶結起來。在家居時可以兩邊的玉佩都懸掛著;上朝時卻一定要把左佩系結起來。祭祀時佩爵色的韠,這時不但要把玉用綬結住,而且要把綬帶向上折收起來,使玉佩不致碰擊發聲。平時,天子至士的革帶都系有玉佩,只有服喪時例外。

    成串佩玉的中間是一塊沖牙。君子沒有特殊的原因,玉佩不能離身,因為君子是以玉來象徵德行的。不同身份的人,儘管屬於君子士人,佩玉也是等級有差的,如天子佩白玉,用黑色絲帶為綬;公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紅絲帶為綬;大夫佩水蒼色的玉,用黑中帶紅的絲帶為綬;世子佩美玉,用五彩的絲帶為綬;士佩瓃玟(一種次於玉的石),用赤黃色的絲帶為綬。佩玉等級有差,才算貫徹了禮。

   《禮記·曲禮夏》中也說:立則磐折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就是說,站立時要像磐一樣彎著身子,讓身上掛的玉佩從兩邊垂於身前。如果君主站立時玉佩貼身,臣下就要身體前傾,讓玉佩垂掛在身前;如果君主身體前傾,玉佩不再貼身,那麼臣子就要深深彎腰弓身,使玉佩垂地。這就是儒家強調的尊卑殊等,告誡人們應當根據自身地位的高低,而格外注意適合自己身分的姿勢、動作和表情,下對上要極盡恭謹。

    為了使佩玉在走路時發出的聲音和行動舉止的節拍相合,臣子要經常練習自己的儀容、神態、舉止。聽一聽玉佩的碰撞之聲是否符合古樂節拍,那就是隨時檢點,不能離開禮的規範。

 

 


http://blog.udn.com/pharos01/articl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4869276
 回應文章
古雅飾品 放到現在 需要巧思 在現風華
推薦1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山居的隱士

  

  

     

玉佩,首飾的一種,人們用來掛在脖子或腰間的一種玉制配飾品。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裡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275&aid=486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