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二二八演義 陳儀真相館
市長: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二二八演義 陳儀真相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陳儀 维基百科
 瀏覽1,368|回應1推薦0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儀 性別 男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浙江省紹興縣
出生1883年  大清浙江紹興
逝世1950年6月18日 中華民國臺北市

學歷
日本士官學校中國學生隊砲兵科第五期
 日本陸軍大學校第一期
經歷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7.07-
 導淮委員會常務委員1929.01-
 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1929.01-
 軍政部兵工署署長1929.04-
 軍政部常務次長1929.05-1931.01-
 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1929.07-
 軍政部政務次長1931.01-
 福建省政府主席1934.01-1941.08
 福建全省保安司令1934.10-
 中國國民黨第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35.11-
 福建綏靖主任1934.11-
 行政院秘書長1941.12-1942.12
 陸軍大學(代)校長194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945.05-
 國民政府顧問1945.10-
 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06-1949.02

陳儀(1883年-1950年6月18日),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一字公洽,號退素。浙江紹興人。
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其任內發生了臺灣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
1949年元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嘗試策反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共,湯將此事呈報蔣介石
。陳儀在1949年初被免去的浙江省主席職務,後來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臺灣,後來被囚禁於基隆。
1950年5月,蔣介石指示臺灣軍事法庭判處陳儀死刑。同年6月,陳儀於臺北馬場町(今臺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被槍決。
 
 早年
陳儀早年娶同鄉的沈蕙為妻,陳儀父陳靜齋,母親王氏,育有2子2女。陳儀兄陳威曾於1912年至1925年擔任中國銀行副總裁。
 
陳儀早年接受私塾四書五經教育,曾入讀浙江求是書院。1902年到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光復會;日本士官學校五期畢業,1909年回中國。
1911年辛亥革命時參加浙江獨立運動。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
1917年陳儀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期畢業。在日期間,受到日本教官的賞識,許以女兒古月好子。後來好子隨陳儀回中國,並改名為陳月芳。
 
1920年陳儀回中國,在上海營商。
 
1925年孫傳芳主政浙江,委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之後轉任第一軍司令、浙江省長。
 
1926年,陳儀投向北伐中的中國國民黨,被任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但手下部隊再次倒戈,於是下台,出國到歐洲考察兵工。回中國後被蔣介石委以兵工署署長,頗獲賞識,之後轉任軍政部次長。
 
1934年閩變結束後,調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理福建軍政。
 
[編輯] 台灣
主條目:二二八事件
1935年日本在臺灣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曾經留日多年,對日本頗富瞭解的陳儀,奉命到台參觀,對日本統治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相對中國大陸多年戰亂下的停滯不前,令陳儀深省與反思。之後陳再派人到台灣考察。
 
1937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學習台灣經濟。
 
1943年美、英、中三國元首舉行開羅會議,聲言戰後台灣歸還中國。
 
1944年4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任陳儀為主任委員(委員有沈仲九、錢宗起、夏濤聲、周一鶚、胡福相、何孝怡等和臺灣半山籍的丘念台、謝南光、黃朝琴、游彌堅等)。調查委員會對台灣日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報告書長達四十餘萬字。之後提出的《台灣接管計劃綱要》,亦獲政府的接納。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於1945年8月29日委任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之後又獲委派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10月24日,陳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陳儀代表同盟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接受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兼台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
 
大戰戰敗之後,多數高層日本籍官員返回母國東瀛,無論是使用臺灣話(閩南語的方言)的閩南人,或客家話的客家人,甚至是漢人以外的臺灣原住民,在多年日語教育下,幾乎不曉中文書寫,亦不能使用官話溝通;原有的日本高層職位,多改由中國大陸能通國語的外省人擔任。但是大陸官吏,素質低莠,貪污詐欺情事時傳,例如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時與民眾衝突,更是常為新聞媒體報導。而暫駐台灣的國軍則毫無軍紀可言,多有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搶拐騙、強姦婦女、開槍謀殺等非法情事發生。此等缺點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官、軍的高行政效率、紀律嚴明形成強烈對比[1],也使得本省人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
 
此外,國民黨為支應剿共戰爭所需,以隨意印刷通貨鈔票的方式支撐國共內戰。[2](後來的幣制改革中,一元新台幣換四萬舊台幣)[3]在此大環境下,台灣也無可避免物質缺乏,民生困苦,工業、農業也出現巨幅倒退,大量印製鈔票的結果,經濟上亦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一日三漲,民不聊生。致使台灣人對陳儀主掌的長官公署,民怨沸騰。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葉得根、傅學通等六查緝員出門辦案,一名寡婦煙販林江邁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法主真君廟對面之天馬茶房販菸,走避不及,查緝員強欲沒收私菸,卻連已繳稅之菸品與林婦身上財物都不放過,林婦下跪哭求葉得根不放,葉竟以槍柄痛擊林婦,林婦頭部流血,圍觀民眾義憤包圍查緝員,其中查緝員傅學通跑至永樂町(今西寧北路一帶),情急開槍,卻誤擊站在自宅門口看熱鬧的市民陳文溪(20歲,胸部中彈,送醫次日死亡),更引發民眾不滿情緒,之後抗議群眾集結於長官公署門口請願示威。過程中公署衛兵竟然對市民無預警開槍掃射,當場造成民眾無數死傷,使民眾情緒更為憤慨。2月28日由臺北市而起,全台反抗事件風起雲湧,是為二二八事件。
 
政府與民眾衝突對抗之下,各地本省人及外省人傷亡者眾。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向南京國民政府求援,請求緊急派兵前來台灣。3月8日國軍廿一師基隆登陸,展開血腥鎮壓,造成許多無辜者罹難。有些共產主義者也在此次鎮壓中喪生。
 
1947年3月22日,陳儀被國民黨三中全會撤職。5月11日,陳儀改任國民政府顧問。5月16日,陳儀的長官公署亦撤銷,改為台灣省政府,主席為魏道明。
 
[編輯] 被捕
1948年8月6日,陳儀受湯恩伯的推薦,被蔣介石委任為浙江省主席。次年元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委託其外甥丁名楠將一封親筆信交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嘗試策動湯恩伯一同投降中國共產黨。湯恩伯恐於蔣介石威勢,遂將此事稟報蔣介石。但陳儀對湯恩伯而言是有提攜之恩的恩師,因此湯恩伯懇求蔣介石放陳儀一條生路。
 
1949年2月,陳儀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職,之後開始被軟禁。
 
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台灣,陳儀到台灣後,「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終日如老僧入定。」[4]後囚禁於基隆,蔣侍從室主任林蔚勸他向蔣介石認錯,寫悔過書,蔣允許恢復其自由。但遭到陳儀凜然拒絕,說:「我有何錯?我無錯可認,他不高興,可以殺我,我已年過半百,死得了。悔過書我不能寫。」林蔚說:「總得讓蔣先生下臺。」陳儀說:「下不下臺是他的事,我沒有要他把我抓起來。」
 
1950年5月19日,蔣介石親下手諭紙條「槍決可也」,指示台灣軍事法庭判決陳儀死刑。陳儀死前由福建共同推行過「新生活運動」的「五虎上將」蔣鼎文打理一切,6月18日在臺北市馬場町被槍決,抵刑場時,陳儀對行刑者說:「向我的頭部開槍!」便大步向前高呼:「人死,精神不死!」然後槍斃。
 
陳儀之妻為日本人,且兩人並無子嗣,故陳儀死後,由五弟陳錚收屍火葬,骨灰埋於今新北市五股區,立碑曰:「陳公退素之墓」。
 
當時,許多臺灣人誤以為,陳儀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有負於臺灣,而被蔣介石所誅。其實原因是他欲拉攏湯恩伯一起投奔中共。[5]。
 
陳儀「伏法」後,湯恩伯「在其臺北三峽寓所中,如喪考妣,終宵繞室徬徨,痛苦不堪,復在私宅堂屋設靈堂,一連自書輓幛多幅」[4]。
 
[編輯] 對陳儀的評價
 臺灣方面對陳儀的評價,大多數臺灣人對陳儀是批判的,並不分泛藍或泛綠。不論是其政治上的失策,引發省籍不平等的疑慮;經濟上的無能更是使本省人深覺得民不聊生。相較於二戰失敗,返回日本本土的日籍官、軍之紀律嚴明;陳儀的部屬官吏風氣卻是貪污腐化,在在都顯示陳儀治臺完全失敗[4][6]。許多國民黨黨員,不僅認為陳儀應替代蔣介石承接二二八事件的所有責任;更是對陳儀晚年為謀利而反蔣投共的行為,感到不齒。
 根據某人分析,即使陳儀後期親共,但若陳儀與湯恩伯一同投共,湯極可能被中共特赦,而陳依然不可避免被槍決的命運。其原因在於中共對於白色恐怖參與者和在情報秘密戰線上,捕殺地下共產黨員的戰犯幾乎都會處以極刑。而戰場上兵戎相見的將領、軍官,因各為其主如箭在弦,據說只要不涉及貪污、屠殺無辜等重大刑事罪名,則大多可以赦免。不過參與1927年清共的李濟深卻在中共建國後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
 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調查部追認陳儀先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7]
 
[編輯] 注釋
 
1.^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2.^ This Is the Shame. Time Magazine. 1946-06-10 (英文).
 3.^ Howard, Joshua H. Workers at War: Labor in Chinas Arsenals, 1937-1953. [2004] (200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0804748969. pg 363.
 4.^ 4.0 4.1 4.2 鄭文蔚《陳儀之死》
 5.^ 陳儀的本來面目.陳兆熙等.INK印刻文學出版社.2010年
 6.^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歷史的二二八《關鍵人物評析》
 7.^ 林文彪. 建議恢復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陳儀先生故居並建紀念堂(市政協五屆四次會議提案) [2011-05-25].
 
[編輯] 和陳儀相關的史料與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陳芳明,1988,陳儀與謝雪紅:二二八人物的再評價。台灣文化:13-19。
 陳景峰,2001,戰後陳儀與CC派在台灣電影產業上的爭奪。台灣風物51:95-125。
 古怡青,1994,陳儀治台與二二八事變。史苑:78-93。
 黃英哲,1998,台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 - 1947.5):陳儀政府台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見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頁93-118。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黃英哲,2001,台灣省行政長官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陳儀政府台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二。台灣歷史學會會訊:24-40。
 鄭士鎔,《鄭士鎔細說二二八與陳儀》,傳記文學2006年3月號,美國《僑報》2007年3月1日至9日連載。
 鄭衣德,《鄭士鎔還原真相初衷》,2007年3月22日,美國《僑報》。
 賴澤涵,1991,陳儀與閩、台、浙三省省政(一九二六 - 一九四九)。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會]。
 李筱峰,1992,「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陳儀的對策,見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頁167-94。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石弘毅,2000,陳儀的「悲劇性格」。歷史月刊:28-34。
 蘇嘉宏、王呈祥,2003,陳儀在台主政期間(1945-1947)的經濟政策: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實踐與背離。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55-70。
 王曉波編,2004,陳儀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翁嘉禧,1997,陳儀時期台灣經濟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月順,1998,陳儀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興廢。國史館館刊24:27-50。
 張富美,1992,陳儀與福建省政(1934-1941),見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頁9-26。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招麥漢,1947,陳儀大鬧台灣。香港:風雨書屋。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陳儀 戰後台灣史記

前任: 安藤利吉 (台灣總督)
台灣首長
繼任: 魏道明 (台灣省主席)
前任: 首任
 前一同性質職務:台灣總督
中華民國台灣省行政長官  1945年10月25日—1947年4月22日
繼任:
 末任 後一同性質職務:台灣省主席

19个分类: 1883年出生 | 1950年逝世 | 浙江省主席 | 中華民國地方首長 | 行政院秘書長 | 福建省主席 | 中華民國二級上將 | 中華民國陸軍將領 |
 二二八事件 | 國共戰爭人物 | 閩變人物 | 北伐人物 | 中國國民黨黨員 | 軍人出身的政治人物 | 中華民國被處決者 | 被中華民國處決者 | 台灣外省人 | 紹興人 | 陳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198&aid=4702838
 回應文章
陳儀改變ㄋ日本陸軍大學
推薦0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17年陳儀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名畢業。
日本教官,許以女兒古月好子。後來隨陳儀回中國,並改名為陳月芳。

此後日本陸軍大學將留學生與日本生, 分別排名 !


日本陸軍之陸大
1883年至1945年間,陸軍大學校創設於東京都,培養高階軍官及軍事研究為其主要任務。
設置的64年間共有3,485名畢業生。
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中尉、大尉軍官。
教育期間為步兵、騎兵三年,砲兵、工兵為兩年。
日本陸軍學校是教育總監部管轄,陸大卻是由參謀本部直轄,陸大畢業的人事排由參謀本部直接處理。
陸大畢業生可以獲授一枚「菊花與星」畢業徽章佩於胸前,陸大畢業生就以「天保錢組」自稱;
最優秀畢業生可以從日本天皇獲賜軍刀,則又稱「軍刀組」;
陸大畢業的軍官自視甚高,將「菊花與星」畢業徽章佩於胸前視為光榮,矮視非陸大出身軍官;往往以「無天組」蔑稱非陸大出身軍官,因為他們沒有此「菊花與星」畢業生徽章。


1882年 依據《陸軍大學校條例》及參謀養成之目的而設置。
1883年 位於現在港區北青山(現在港區立青山中學校)初期學生10人開校。
1933年 設置研究部與專科
1945年 4月、學校疏散到甲府。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命令廢除此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198&aid=544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