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二二八演義 陳儀真相館
市長: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二二八演義 陳儀真相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陳翠蓮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 二二八悲劇
 瀏覽1,269|回應1推薦0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
作者:陳翠蓮
出版社:時報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315788
裝訂:平裝

定價:400元 優惠價:9折360元
內容簡介top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CC派的台灣省黨部結合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蔣渭川等人,以圖主導事件處理委員會。
 軍統掌握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則運作情治人員、流氓分子擴大事端、製造混亂,又積極鼓動青年學生出面接管治安,
待國府軍隊增援,青年學生首當其衝,成為被捕被殺的對象…

規格:平裝 / 526頁 / 25 / 普級 / 單色印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9586

  陳翠蓮老師
電話: (02) 29393091轉分機63692
e-mail: tsui.lien@msa.hinet.net

學歷
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民國76年-83年)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民國73年-76年)
台灣大學政治學學士(民國69年-73年)
資歷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1995.8-2003.7)
自立晚報副總編輯
開設課程

研究方法與專題指導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
日治時期台灣政治史專題
日治時期台灣政治史
著作

一、專書
陳翠蓮*, 2008.08,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O-一九五O," 遠流出版公司. (*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7.10, "台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意機關篇," 台灣全志政治志, 台灣文獻館.
陳翠蓮, 2007.08, "坐擁書城: 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 遠流出版公司.
陳翠蓮, 2005.12, "二二八事件與青學生--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 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 檔案管理局.
陳翠蓮*, 1995.02,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 時報出版公司. (*為通訊作者)
 

二、專書篇章

陳翠蓮*, 2007.12, "歷史正義在台灣:兼論國民黨的二二八論述," 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6.02, "二二八事件史料評述," 認識二二八, 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 (*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6.02,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第四章,"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1998.07, "<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為通訊作者)

三、 期刊論文
陳翠蓮*, 2008.06, "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 國史館學術集刊, No.16, pp.179-222.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8.01, "二二八事件," 新活水, No.16, pp.82-88.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7.12, "戰後初期台灣人的認同轉變," 兩岸發展史研究, No.4, pp.81-124.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6.12, "宋文彬先生口述訪問紀錄," 台灣史料研究, No.29.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6.12, "戰後台灣菁英的憧憬與頓挫--延平學院創立始末," 台灣史研究, Vol.13, No.2, pp.123-167. (TSSCI)(*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6.08, "解讀許德輝<台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 台灣史料研究, No.27, pp.132-147.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黃麗芬, 2005.11, "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轉變:以外獨會為例," 法政學報, No.19, pp.1-40.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4.09, "劉衡慶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 No.12, pp.387-398.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4.03, "二二八事件史料評述," 台灣史料研究, No.22, pp.148-187.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4.02, "黨外書籍與黨外民主運動," 台灣文獻, Vol.55, No.1, pp.1-30.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3.06, "抵抗與屈從之外:以日治時期自治主義路線為主的探討," 政治科學論叢, No.18, pp.141-170. (TSSCI)(*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2.12, "我國之國家認同問題研究近況," 國史館館刊, No.33, pp.10-17. (國家圖書館中文論文期刊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2.12, "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台灣史研究, Vol.9, No.2, pp.145-201. (TSSCI)(*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2002.07, "第五屆立法院政治生態分析," 月旦法學雜誌, No.86, pp.62-72.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1997.08,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省政府人事," 法政學報, No.8, pp.33-62.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1996.07, "三民主義青年團與戰後台灣," 法政學報, No.7, pp.71-88.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陳翠蓮*, 1996.01, "二二八事件與美國," 法政學報, No.5, pp.1-42. (國家圖書館中文論文期刊索引系統)(*為通訊作者)

http://www.taiwan.nccu.edu.tw/teacher/tsuilien.ht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198&aid=4624416
 回應文章
武之璋 再評陳翠蓮博士「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
推薦0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武之璋 再評陳翠蓮博士「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
 
2008/06/25 14:50:40 瀏覽1037|回應0|推薦0 
 
本人與楊晨光先生曾經合寫一篇書評,指出陳翠蓮博士的「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書中作者對國民黨派系瞭解不夠深入,誇大了派系鬥爭對二二八問題惡化的影響;而忽略了當年台灣社會結構以及歷史背景的特殊性、複雜性。
另本人對二二八「官逼民反」一說也有專文討論。
在二○○六年元月二十一日,二二八增補小組的讀書會上,曾蒙許介鱗教授的謬許,認為我對陳翠蓮博士「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的書評言之有理,並且認為的「二二八是民逼官反而非官逼民反」一說理論成立。
許教授的發言使我大為感動,陳翠蓮博士是許教授的高足,又是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許教授與我毫無淵源,我為文批評陳博士,許教授非但不以為忤,而且認同我對許教授愛徙的批評。
這種學者風範,在台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感動之餘,謹再為文討論陳翠蓮博士書中所謂的「權謀政治」,並謹以此文獻給我敬佩的許介鱗教授。


陳翠蓮博士著作書名與內容不符,書名是「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
而實際上書中談到派系問題僅僅第四章──派系鬥爭與二二八事件[1]共計四十一頁,而該書共六章,五百二十六頁,佔整本書不到10%,
其他文字都在敘述二二八的原因、經過、結局等,至於「權謀政治」的問題著墨更少,沒有專門的篇章討論,只散見於其他章節之中,零星而沒有系統,故本書有嚴重的文不對題的缺點,假如書名改成「二二八事件始末」,或許更切題些,其實「權謀政治」確實是二二八問題惡化的重要原因,可惜陳博士對此一重要問題沒有深入討論,而且陳博士對「權謀政治」的評論對象也不周全。整個二二八事件那些問題可歸類於用「權謀」來處理,那些問題因權謀而惡化,並沒有仔細的、全面的分類討論,對這些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一、權謀的定義:
權謀的定義是政治領袖沒有依法處理問題,而用心機、謀略、政治藝術、個人威望等方式來處理問題,權謀可以解釋成任何人,當然也包括當年的民間領袖在內,只要不依法行政,不尊守法律規範處理問題都叫「權謀」。不應該單獨指責陳儀「權謀」、長官公署「權謀」,而不指責當時的民間領袖的「權謀」、處委會的「權謀」。

二、從不依法行政就叫「權謀」的標準來看,
我們不能只挑陳儀對台灣人不利的作為叫做「權謀」,對台灣人有利的作為就不叫「權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說陳儀派人參與處委會、分裂處委會、緩兵之計叫權謀,而不批評陳儀在開始就對暴徙太過寬鬆,對處委會一再讓步等作為不叫權謀。我們更不能不承認,台籍領袖鼓動民眾、利用民眾以及告洋狀不叫權謀、我們更不能不指出林茂生等人篡改三十二條,除掉「國軍繳械」這重要訴求,把沒有「國軍繳械」的三十二條給美國副領事柯爾,爭取美國及國際同情以達到台灣獨立[2]等等作為不叫權謀。假如我們不用雙重標準,我們發現二二八事件惡化的原因之一是你「權謀」,我也「權謀」,最後從「權」來「權」往變成「拳」來「拳」往。

三、「權謀政治」誰該負最大的責任,我認為是陳儀,陳儀在軍、政界歷練數十年,在當時中國的社會,他累積太多權謀、政治藝術、政治手腕等經驗,所以二二八事件一開始陳儀就沒打算依法處理。二二八發生動亂以後我們看陳儀的應變處置:

三月一日陳儀接見民眾代表黃朝琴、周延壽、王添灯、林忠等。答應民眾代表全部要求,包括:

立即解除戒嚴。
被捕之民眾應即開釋。
不准軍警開槍。
官民共同組織處理委員會。
請求長官對民眾廣播。


上述要求「被捕民眾立刻開釋」、「不准軍警開槍」、「官民共同組織處理委員會」,即使依當年最低標準,都不是依法行政有效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陳一開始就存著犧牲自己人,以平民怨,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等權謀考量。

到了三月二日陳儀對台人廣播:
凡是參加此次事件之人民,政府念其衝動,缺乏理性,准予從寬,一律不加追究。
被補之人民一律釋放,不必由里長保釋,以免手續麻煩。

三月三日,處委會代表黃國書、黃朝生、李仁貴,民眾代表盧輝木、方添登等前往軍法處調查肇事公務人員是否確已羈押,並由新生報記者一一照存證。

上述這些作為,即使使以當時的標準來看,都是很離譜的事,人犯是否在押,老百姓不相信,
而且陳儀居然接受民眾代表記者到獄中一一拍照存證,此舉置長官公署威信於何地?
置陳儀個人威信於何地?這種作法可謂「舉措乖張」來形容,這樣的軟弱,對於已經身歷日本人嚴刑峻法的台灣百姓而言,無疑是一種鼓勵、誤導了台灣人民,以為政府軟弱,以為中國部隊是叫化子兵,不堪一擊,
這種誤導讓事情急速惡化,最後如燎原之野火,終至不可收拾。

假如二二八發生以後陳儀一方面宣布戒嚴,一方面聲明依法處理失職公賣局人員,只收押打死葉根得的傅學通一人,以免妨礙其他人執行公務,但依法論事,連收押的必要都沒有,並且嚴辦鬧事民眾,同時光明磊落地告知民眾,如台灣亂事擴大,兵力不足,必要時要向中央要求派兵支援,如此亂事可能不會擴大。我們從事後處委會、以及許多自治團體、民軍等聽到大陸將有部隊增援台灣的消息以後即士無鬥志、一哄而散的情況看來。陳儀一開始就態度強硬的宣告依法處理,不給台人國府懦弱、怕事、國軍不堪一擊等錯誤判斷、二二八的問題不會惡化至此。

「權謀政治」是政治文化的一部份,不但遠遠流長,而且影響一直存在到今天,「權謀政治」的病毒不但存活在政治人物心中,同時也存活在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權謀政治」是文化問題,也是社會現象,權謀政治的病毒只有在進入一個充分透明的法治社會之後才能根除。

在西方有一個與二二八類似的事件,結果政府民間大家依法處理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那就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波士頓大屠殺。

一七七○年英國統治下的美國充滿仇英情緒,三月五日小隊英軍在波士頓街頭被暴民攻擊,英軍開槍還擊,結果三名市民死亡,八人受傷,經過渲染,變成英軍在波士頓街頭無故殘殺數百名百姓。
史稱波士頓大屠殺。
事發後英國公開審判英軍,抗英領袖律師亞當斯挺身而出為英軍辯護,當時被指為美奸。
但是亞當斯告訴民眾,即使敵人也有受公平審判的權力,後來英軍以執行公務為由無罪開釋,真相大白以後民眾反而佩服亞當斯的道德勇氣。波士頓大屠殺是一個與二二八類似而結果完全相反的歷史事件,前者完全依法處理,結局圓滿,亞當斯做了美國第二任總統。當然美國當時的民情、官吏水準、法治程度與當年的台灣不同。但是其中最大的差異在前者依法解決問題,後者訴諸權謀。波士頓大屠殺發生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夕,當時美國仇英情緒更甚於當年二二八台民對外省人的仇恨,結果因為政府、百姓都依法解決問題,大家都沒有權謀考量,結果波士頓大屠殺事件結束後成為美國歷史上的正面教材。拿波士頓大屠殺英政府的態度、美國民間領袖的態度、美國百姓的度量,對照我們對二二八的處理方式以及到今天還被政客操弄的事實看來,二二八應該令我們羞愧、反省之處甚多。

權謀政治確實是二二八惡化的主要原因,陳儀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
陳翠蓮博士點出問題所在,可惜陳博士對「權謀」的定義瞭解不夠深入,
「權謀」對二二八影響的分析不夠深入,也不夠全面,是很可惜的事。

http://blog.udn.com/jasonwu0211/1987825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198&aid=462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