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國首度以「台灣」的名義申請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會員國」,在5月14日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中,148票比17票否決將台灣入會案納入議程。
中國打壓,讓扁政府採取更高戰略
這是我國首度以最正式的規格「台灣」申請加入「會員國」,至今恰好10年。儘管當年提出的「三管齊下」策略沒達到最高目標,但當年一些思維、做法,以及整個國家社會「動起來」的狀況,在今年世衛又無理刁難我國參與,以及中國持續以「九二共識」打壓之下,在策略與運作上值得參考。
2007年當然不是台灣向世界衛生組織叩關首度碰壁。早在1997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即以「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名義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員」席次,但未能成功。
2000年政黨輪替,讓台灣的外交戰略有了新思維,改採較為主動積極的方式。先是在外交部設立了NGO委員會,結合官方與民間的力量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並以周邊組織為目標,不再困於過去國民黨時代「兩岸代表權」論述的老路。2002年8月2日,陳水扁首次提出「一邊一國」,更確認外交戰略框架。
2002年發生的SARS,給了台灣首度證明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防疫體系,以及完整的醫療團隊實力的機會。台灣的防疫經驗獲得國際好評,也讓世界衛生組織刮目相看。國際間了解區隔台灣和中國作為不同「疫區」的重要性,而SARS疫情也正是因為中國延誤通報使得台灣跟著遭殃。
這些情況使得台灣獲得國際間廣泛的同情與支持。而隔年(2003),中國代表吳儀在5月19日的世衛大會發言中提出:「我願嚴正指出,邀請台灣參加WHO是於法不符、於理不容、於情不合!」「WHO只允許主權國參與,台灣為中國一省,無權參與。這些國家提案是分裂中國、一中一台、傷害主權的做法」。會後,中國官員沙祖康斥台灣記者:「誰理你們!」
但台灣並沒有因此而挫敗,反而在策略上更加靈活。隔年,政府以「台灣衛生當局」(總統陳水扁)名義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員」席次,雖未成功,但美國及日本首度公開投票支持。而中國則是挾世衛簽諒解備忘錄,要求在一中架構下,世衛在知會台灣前必須先通知中國反制,等於出賣台灣權益。
也因為中國的打壓及美日態度的轉向,讓台灣意識到可以採取更高的戰略,因此在2007年以更加靈活的戰略「三管齊下」直接提出加入會員國的做法。4月11日,總統陳水扁正式致函世衛當時總幹事陳馮富珍,提出以台灣名義申請成為WHO的會員國,隔天更召開記者會昭告國內外,宣示參與決心。
當時的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表示,策略上除了維持過去追求希望成為WHA觀察員、有意義參加技術性會議外,以總統名義直接致函秘書,提出以「台灣」的名義正式申請成為WHO會員國。而三管齊下的新做法考量,包括:一、國內民意有非常高的要求,94.9%的民眾支持推動參與WHO會員案,「而且是以台灣名義加入」。
雖然5月14日第60屆世衛大會,台灣加入的議題在議程仍被否決,也是連續第11次將台灣參與世衛的提案擋掉。但國際間已聽見台灣想要參與的呼聲。
馬政府自甘矮化,靠中共施捨出席WHA
只可惜在2008年之後,由於連戰與中國胡錦濤「連胡會」的私下承諾,讓台灣在一中架構下參與及被世衛「通知」,以及之後馬政府奉行「一中政策」進行兩岸江陳會等來往之後,台灣參與世衛又分裂成兩種態度:執政的國民黨將之置於「兩岸」或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架構下參與,但民間只能透過宣達方式,對於我方的與會形式表達抗議,這也為台灣參與世衛組織帶來嚴重的後遺症。
等到2009年4月28日 陳馮富珍邀請當時的衛生署長葉金川,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義與觀察員身分出席參與第62屆的WHA大會,葉金川是進去了,但「一中」的形式已牢不可破。
而至今日,正值我國在WHA以最正式的名義「台灣」爭取加入失利剛好10年,當年九成以上的民意都表示應以台灣民意參與並未改變,中國打壓也未變,但卻在這幾年因前朝和對岸妥協而被加上了緊箍咒,以至於困難更甚。
對比當時的挫敗,當年國民黨立委還沒有如同今日一樣,大喇喇出來與北京唱和要求政府先接受「九二共識」、「一中」,但如今卻已倒退比10年前「三管齊下」的大膽嘗試還要不如,甚至國民黨連譴責中國的提案都不能提,或迴避不敢提,徒留國際笑柄。對蔡政府而言,也到了政府該硬起來,重新思考加入WHO、參與WHA戰略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