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中華救國論壇
市長:
關爺爺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中華救國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中國歷史與愛國教育
字體:
小
中
大
中華民國百年回顧(上)
瀏覽
612
|回應
0
|
推薦
0
關爺爺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時值
中華民國百年國慶前夕,但現在卻完全感受不到慶祝建國百年氣氛﹔自李登輝上任總統後,與縮國份子民進黨狼狽為奸,
四處散播將中華民國縮水成「台灣國」的毒素思想,政策上偷偷丟棄中華民國失土,企圖一步一步將中華民國縮水成「台灣國」﹔現在全台四處瀰漫將中華民國縮水成「台灣國」的縮國毒素思想,連中華民國政府都畏懼縮國份子惡勢力,竟不敢稱自己的國家為中華民國,而以「台灣」代替之,是以中華民國百年國慶都根本不像是中華民國國慶。
今日中華民國政府治下的中華民國國民,還有幾個認識中華民國歷史?特別是年輕一代,到底還知道不知道中華民國是怎麼建立的?知道不知道中華民國革命救國使命是什麼?李登輝和民進黨叛國統治雖已被推翻,但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何不恢復教導國民重新認識中華民國歷史?既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為何不帶領國人從國父開始領導革命至武昌起義建立民國以至今,整個中華民國的歷史進程作一番總回顧?中華民國政府既不教導大家重新認識中華民國歷史、回顧中華民國歷史,本篇文章就將中華民國全部歷史從頭敘述。
要敘述中華民國歷史,首先須從中華民國開創者國父孫中山先生(清同治
5
年
11
月
12
日~民國
14
年
3
月
12
日)生平開始說起﹔國父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後大家皆以此稱國父為「孫中山先生」。國父家居廣東省香山縣(今改名為中山縣)翠亨村,原為醫師,後為中國革命領導人,並為傑出的政治家、中華民族主義者,歷任首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今為大家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國父九歲時,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清光緒
4
年
5
月,
12
歲的國父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在當地,國父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
Alfred Willis
)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
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清光緒
8
年
7
月,國父畢業,並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清光緒
9
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
(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國父受洗為基督徒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支助,將
18
歲的國父送回家鄉。
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同年冬天,國父來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接受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
Charles Hager
)的洗禮,並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清光緒
10
年,國父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
5
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孫眉獲知弟弟受洗的消息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國父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的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的關係,國父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
清光緒
12
年國父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的前身),國父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由於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而當中提到的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院。民國
12
年
2
月
20
日,國父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國父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國父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清光緒
18
年
7
月,國父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
·
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國父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國父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
國父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而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
國父最初未言革命,嘗於清光緒
20
年
6
月《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惟李鴻章拒絕面會,請願書後來刊載於上海《萬國公報》。失望之餘,國父於
11
月
24
日赴夏威夷檀香山歐胡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言,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清光緒
21
年國父到香港,於
2
月
18
日召集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討論籌備「香港興中會總會」﹔時楊衢雲、謝纘泰等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國父以志業相近,與其接洽同操大業,然兩派人馬在領導權上相持不下,香港總會
2
月
21
日成立,卻直到
10
月
10
日始以楊衢雲任會長,國父獲起義指揮權,底定香港興中會總會與輔仁文社的合併案,租定總會所位於中環士丹頓街
13
號,外懸「乾亨行」商號招牌作掩護。
從清光緒
21
年香港興中會建立至清宣統
3
年辛亥革命成功的十六年間,國父發動的十次武裝起義中,有六次是香港興中會和同盟會香港分會,以香港為基地秘密發動的﹔香港既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的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避難場所。
清光緒
21
年
2
月
21
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利用傳統宗教信仰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時稱「伯理璽天德」,音譯自英文「
President
」),國父為秘書﹔同年
3
月
16
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國父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國父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
10
月
26
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國父則被清廷通緝,在清政府的壓迫下,港府頒發放逐令,不准國父進入香港,為期五年。國父於
11
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清光緒
22
年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獲得踴躍捐輸,佛洋、光緒龍洋、鷹洋各若干。
清光緒
22
年秋天,國父轉往英國倫敦,被清廷捕快暗中非法拘留,擬祕密押送回國處決,消息曝光後成為國際事件﹔經他的老師英國人康德黎營救脫險,國父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國父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
Kidnapped in London
)。清光緒
23
年國父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國父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寅藏及平山周,國父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
清光緒
26
年於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國父藉此機會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清廷的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庚子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
9
月,國父與日本友人及原香港興中會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台灣日據時期日本台灣總督府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稱惠州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國父亦返回日本。
清光緒
29
年夏,國父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
9
月,國父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清光緒
30
年初,國父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成為致公堂「紅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洪門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國父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清光緒
31
年再赴遠東,
7
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清光緒
31
年
8
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國父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上海蔡元培、章炳麟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國父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與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並預將未來創立之新中國定名為「中華民國」,再將未來中華民國成立後的建國步驟分成「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個階段。
國父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
10
次武裝起義,清光緒
33
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
15,000
元請國父離開日本,國父收款後於
3
月離開日本,先抵越南河內,繼續策劃革命起義,
5
月命余丑舉行潮州黃岡起義,歷
6
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
6
月國父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
10
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
7
月
6
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是第五次起義﹔同年
7
月,國父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是第六次起義﹔
12
月,國父被越南法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後,在胡漢民、汪兆銘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會總部,後搬遷到檳城。清光緒
34
年
3
月
27
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
4
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清宣統
2
年
2
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清宣統元年至
3
年期間,國父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清宣統
2
年
1
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清宣統
3
年
4
月
27
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清宣統
3
年
10
月
10
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擊退清軍,掌控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的革命黨咸起響應,終推翻清朝。據統計,自清光緒
20
年到清宣統
3
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
29
次之多﹔清宣統
3
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國父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典華」(今翻譯為丹佛)的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國父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清光緒
33
年起國父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國父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國父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
11
月
2
日國父從紐約出發,前往倫敦、巴黎活動,
11
月
24
日從法國馬賽啟程,乘「狄凡哈」號郵輪,經停檳城、新加坡,香港,於
12
月
25
日抵達上海,並於
29
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民國元年
1
月
1
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當時國父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國父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國父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最後國父與袁達成協議:國父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民國元年
2
月
12
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中華民國的成立取代中國過去的帝國體制,國父即於
13
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
15
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國父一直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織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4
月
1
日親自去參議院宣布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
民國元年
8
月
24
日,國父應袁世凱之邀到北京會見,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設中國鐵道。
8
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
25
日,國父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孫中山自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設總部於上海,他曾打算出賣鐵路經營權換取外國借款以完成其鐵路建設計劃。
民國
2
年
2
月,中國歷史上舉行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
3
月
20
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元勛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宋案的直接兇手武士英,在租界內的西捕房內安然無恙,剛轉到中國方面的監獄,還沒來得及仔細審訊,就「自殺」了﹔接着,民國
3
年
2
月前總理趙秉鈞出任直隸總督兼民政長,到任
9
天即被毒死在總督衙門﹔於是國父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國父於民國
2
年
8
月
2
日由上海乘德國船舶潛逃至福州,之後轉往台灣的基隆,隨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濃丸赴日本尋求援助。袁世凱即對國父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查帳,假藉修建鐵路的視察公帑開支巨大,與未有建成任何鐵路不成比例為由,以「貪污罪」名通緝國父。
在日本政府的默許下,國父經門司、神戶,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民國
3
年,國父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以實行民權、民生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制統制、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成員大部份都是原中國同盟會和國民黨成員,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黨旗。
民國
2
年
10
月
6
日,國會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10
月
14
日,由國會編製的《天壇憲法草案》脫稿,草案相當多地擴大了總統的權限﹔然而,袁世凱對《天壇憲法草案》並不滿意,他在《致眾議院咨請增修約法案文》中重申以前所提出的理由,要求國會擴大總統職權,以便總攬政務之統一,為國會所拒﹔袁世凱遂向全國各省軍民長官發出通電,公開陳述自己對憲法草案的意見,以製造擁袁聲勢﹔各省軍民長官在「條陳電復」中均附和袁世凱的意見,主張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議員的資格及《天壇憲法草案》。
11
月
4
日,袁世凱以「挽救國家之危亡,減輕國民之痛苦」為由非法下令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致使國會法定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制定憲法的工作陷入停頓狀態﹔民國
3
年
1
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
5
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對大總統的產生和任期都沒有任何明確的規定,《中華民國約法》使大總統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民國
4
年夏季,袁世凱仍不知足,更進而醞釀「共和不適於中國國情」之類的歪論不斷在社會上傳播﹔
8
月
3
日,由通曉中國事務的前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為袁世凱安排的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教授發表的《共和與君主論》稱:「……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結果……中國將來必因總統繼承問題『釀成禍亂』……如一時不即撲滅,或馴至敗壞中國之獨立……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
8
月
14
日,被稱為「十三太保」的楊度和孫毓筠等人以「學理討論」為理由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並發表各種支持實行君主立憲的文章。
8
月
23
日成立後的籌安會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會團體進京商討國體事宜,各文武官吏除少數表示擁護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須改變國體,許多北洋軍閥的首領也表示衷心﹔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亦偽造《順天時報》,營造日本帝國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
總之,以各種目的支持袁世凱稱帝的團體或個人愈來愈多,諸如意在封公封候的清廷舊官僚、意在促袁失敗以便復辟的滿清親臣、意在陷袁於不義使黎元洪能夠繼任大總統的黎之黨羽、意在促中國於分崩離析的日英俄三國,等等……。
9
月
1
日,代行立法院權限的參政院舉行開幕典禮,支持帝制的人組成請願團紛紛向參政院投遞請願書,掀起了請願實行君主的風潮﹔袁世凱於
6
日說:「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事宜。」﹔梁士詒於是在
19
日又組成「全國請願聯合會」取代籌安會,向參政院呈上第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次日,參政院開會議決並咨請政府,後定於
11
月
20
日召集國民會議,議決國體。
依據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的國民代表1993人於12月11日上午9時就國體變更進行投票,結果國民代表大會以絕對多數票批准了君主制。
當日,各省代表假民意第一次請求袁世凱就任中華帝國皇帝,袁以無德無能婉拒,但在第二天(即
12
月
12
日),他卻同意了代表們的第二次請求,就這樣,袁世凱接受了第二次推戴書,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並擬定《新皇室規範》,其中包括「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幷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制度;永廢宮女採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隨後準備登基稱帝,並改年號將中華民國五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總統府改為新華宮。
袁氏稱帝之舉受到大部份北洋軍人反對,包括袁氏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實已無以為繼。蔡鍔在藝妓小鳳仙協助下秘密逃出北京,聯同雲南的軍人於雲南組織護國軍,於民國
4
年
12
月
25
日起兵討袁﹔接著,各省接連宣佈獨立,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袁氏盡失人心,只得於民國
5
年
3
月
22
日召秘書張一麟起草撤銷帝制的文告宣佈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
83
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重大打擊及膀胱結石交煎之下,於
6
月
6
日還未及宣佈卸下大總統職務而病故。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民國六年
6
月
30
日,張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
7
月
1
月張勳與康有為等三百餘人正式擁立溥儀登基,出御太和殿,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消息傳出後,引發輿論反對復辟,黎元洪拒絕合作,逃入日本使館避難,段祺瑞組成「討逆軍」,於天津馬廠誓師討伐,進攻北京﹔
7
月
12
日「討逆軍」攻入北京,溥儀批准張勳辭職,並宣布退位﹔張勳在兩名德國人的幫助下逃進荷蘭使館,轉至天津德租界。
由於張勳復辟強迫黎元洪解散國會,引起國父在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時任廣東省長朱慶瀾邀國父赴粵,並派程璧光之獨立海軍載國父、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國會會員南下廣州﹔抵達廣州之時,段祺瑞「保護共和」已經成功驅逐張勳,但是拒絕恢復被張勳廢止的民國
2
年選出之國會,國父仍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繼續進行護法運動,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舊桂、滇系軍人控制,國父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國父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民國
7
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國父被架空,被迫去職。
民國
8
年
10
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民國
9
年
8
月,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國父重回廣州,
11
月
28
日國父從上海回到廣州。民國
10
年
4
月
2
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制為總統制,
4
月
7
日選國父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國父宣誓就職,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又稱作三次革命。
民國
11
年
5
月,直奉戰爭直系獲勝,恢復約法和國會,在粵國會議員紛紛北上,陳炯明主張停戰,實行聯省自治,而國父主張繼續軍事北伐,最終產生激烈衝突﹔
陳炯明暗中和湖北主張聯省自治的軍閥合作,並且派人暗殺了粵軍參謀長鄧鏗,使得國父不得不變更北伐計畫,退回廣州。民國11年,國父督師回粵,免除了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和粵軍總司令的職務後,繼續北伐並迭有斬獲﹔但是陳炯明的舊屬卻趁國父北伐的時候攻佔廣州,要脅恢復陳炯明所有的職務,並且電請國父和北洋政權總統徐世昌同時下野﹔6月初國父自前線回到廣州,14日陳炯明囚禁了國父重要幕僚廖仲愷,16日陳炯明命令部將葉舉包圍總統府,炮轟觀音山國父住所粵秀樓,而國父則在秘書林直勉等幫助下脫險﹔17日國父登上「永豐艦」作抵抗,但是最後終於因為孤軍無援而在8月9日改乘英艦「摩幹號」離開廣州,再次避居上海,廣東即全為陳炯明所據。
民國
12
年
1
月
16
日,陳炯明部被擁護國父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及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擊敗,退守東江,國父得以在
2
月
21
日回廣州,不再稱呼大總統,而是設立大元帥府,任大元帥。自此國父開始考慮與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可能,民國
12
年
1
月,國父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國父與越會面後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引入外援改造中國國民黨、建立黨軍的政策,孫越宣言俄方表示會從外蒙古撤軍,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承諾不在中國進行共產革命,認為共產主義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
在民國
12
年與共產國際合作後,蘇俄方面給予國父大量武器和財政援助,並派出軍事顧問幫助國父建軍北伐﹔隔年,黃埔軍校成立。在蘇聯的影響下,國父同意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
13
年
1
月
20
日至
30
日,國父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父致力消除國民黨內反共人士的疑慮,堅持「聯俄容共」,雖獲蘇俄大力支援而致完成北伐統一,但也為日後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埋下禍根,國父的「聯俄容共」政策究竟是得是失,祇有留待後世史家再作定論。
12
月
29
日,國父落實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國父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民國
13
年
1
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在蘇聯援助下,於
3
月組建黃埔軍校,並以蔣介石
(
領袖蔣公
)
為校長。
9
月
3
日江浙戰爭爆發,
9
月
4
日,國父在廣州組建北伐討賊軍,以譚延愷為總司令,聯合盧永祥、張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準備進行北伐﹔
10
月
10
日,廣州發生商團事變,
10
月
15
日國父率師回廣州,擊潰廣州商團武裝。
10
月
23
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推倒大總統曹錕,邀國父北上共襄國事,此時健康已急轉直下。
國父於民國
14
年
1
月
1
日抵北京後即開始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
1
月
20
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進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全肝已堅硬如木,癌細胞四處蔓延,無法割治﹔
2
月
18
日出院,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衚衕行轅,改以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情況有所好轉﹔
2
月
26
日,停止服用中藥,繼續用西醫治療﹔此期間湯爾和與汪兆銘對中西醫治療爆發爭論,湯爾和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對中醫治療加以指責。
3
月
11
日,國父在汪兆銘執筆的《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上簽字,
12
日上午病逝,享壽
60
歲。有關國父的確實死因,外界普遍認為是肝癌,而近年根據協和醫院存檔的病理檢查報告則認為國父原發膽囊癌,癌細胞轉移到肝部並救治無效。國父彌留之際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4
月
2
日,國父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國父靈柩於民國
18
年
6
月
1
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國父逝世後,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公繼承國父遺志,繼續領導國民革命﹔蔣公乃是國父之後影響中國政局的重要人物,於此特將蔣公身世和生平作一番敘述。
蔣公名介石、
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生前大家為避免呼其名諱而對其不敬,故以中正代稱之。祖籍江蘇宜興,清光緒
13
年
10
月
31
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鎮,民國
64
年
4
月
5
日逝世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官邸。歷任黃埔軍校(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乃中國建立共和政體以來第一個成功統一全中國,更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個戰勝侵華外敵
(
日本
)
、廢除對中國不平等條約的出色領袖!
蔣公父親為蔣肇聰,母親王采玉,為一孀居寡婦,後改嫁蔣肇聰﹔蔣公家自祖父蔣斯千開始經營鹽業,家境可謂富裕。五歲時先在家延師啟蒙,六歲起入私塾讀四書五經,接受科舉式教育;九歲時父親辭世;清光緒
28
年到奉化縣城(今浙江寧波奉化市)應童子試,未考取。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學習英文、算術等西學,惟傳統經史仍占很大比重,引起學生不滿,蔣被推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於「情態激烈」,幾乎被開除學籍。翌年轉學至縣城的龍津學堂,過了一年,再轉學到寧波箭金學堂,不到一年復返龍津學堂。
清光緒
32
年
4
月,蔣公首次東渡日本試圖學習軍事,因為日清協議,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所以不能習軍事。他雖未能入學,但結識了陳其美,同年冬天返國。翌年夏天,蔣入位於河北的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因不慎觸犯校規被開除。後被選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蔣公隨即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就讀,但後來未能畢業。
清光緒
34
年,蔣公在日本東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期間,接觸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經陳其美介紹加入由國父於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開始進入革命運動,當時他所用的假姓氏是中村(
Nakamura)
。清宣統元年至
3
年,蔣公入日軍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軍階為二等兵。
清宣統
3
年
10
月,武昌起義爆發,蔣公潛回上海參加辛亥革命,與陳其美於江浙起義,並以先鋒指揮官職位率百餘人進入浙江,攻打浙江巡撫衙門﹔時清兵多為革命黨支持者,遂不攻而下,
10
月
5
日即控制市區,
6
日抵抗結束,俘虜巡撫增韞﹔後陳其美在上海獲舉為滬軍都督,任命蔣公為滬軍第五團團長,隸屬黃郛的第二師,陳、黃、蔣三人遂換帖拜把,結為兄弟。
民國
2
年,因國民黨於國會議員選舉大勝,而將領導國會修訂《臨時約法》、出任閣揆並依法組閣的國民黨要員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國父見革命以文治不成,決意改以武力致之,遂號召各地護法討伐袁世凱,其中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公遂參與「二次革命」,於
7
月在上海攻江南製造局,作戰不利,敗退閘北,為英軍繳械,於
8
月
13
日徹底失敗﹔
9
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二次革命」失敗。後國父東渡日本,陳其美與蔣公則躲入租界,因袁政府追捕甚急,亦相繼逃往日本,蔣公於
9
月
1
日抵長崎。國父在日本召集東渡黨員重組中華革命黨,民國
2
年
10
月
29
日,由張靜江做監誓人,蔣公加入中華革命黨﹔蔣公於此第一次單獨與國父見了面,期間令蔣公主持滬寧討袁軍事兼任第一路司令,主攻滬西。自此以後,蔣公就一步一步逐漸成為國父革命的繼承領導人。
民國3年,蔣公奉命赴哈爾濱考察東三省,並書告國父,述說歐戰趨勢及倒袁計劃。夏天,蔣公抵滬從事進攻上海,但事機不密,遭淞滬鎮守使鄭汝成偵破,並遭追緝。此軍事行動失敗後,蔣公又奉陳其美之召再往日本,時風聞東北軍傾向革命,遂派蔣公由日本赴東三省。
民國
4
年
12
月
15
日,袁世凱推翻共和稱帝,年號洪憲,各地爆發反袁運動,陳其美回任淞滬司令長官,召蔣公回國襄助﹔蔣公協助楊虎攻擊「肇和艦」及襲取「應瑞艦」,且參與攻擊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敗,是為肇和艦起義。蔣公亦於民國
5
年初參與江陰戰鬥攻取江陰要塞,佔領五日後退出。
5
月,陳其美遭袁世凱遣人刺殺身亡,蔣於險地為之發喪。
民國
6
年,張勳復辟,北洋軍閥不承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國父率海軍南下廣州,籌組軍政府,並就任海陸軍大元帥,主持「護法」及「北伐」事宜﹔蔣公撰寫《對北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受國父讚許,後奉國父之命留上海主持黨務軍事。
民國7年,蔣公奉命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擬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戰計劃書,並於漳州戰鬥中親加督戰。同年夏天,他辭職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閩就粵軍第二支隊司令職。冬,蔣公參與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戰。後蔣公辭職回滬,並遊日本,不久後返國。
民國8年發生五四運動,當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與會國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不僅拒絕中國所提廢除外國在華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華駐軍等七項和取消日本強加的「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之一切要求,且還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只是歸還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德國掠去的天文儀器,並於4月30日簽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幾乎舉國一致憤慨﹔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院校三千餘名學生彙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
五四運動發生後,蔣公回上海向國父陳述留學歐美計畫,但國父不同意。同年,國父以「中華革命黨」為基礎,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蔣公亦加入。民國
9
年,蔣公再往福建參加作戰,陳炯明本任其為粵軍第二軍前總指揮官,蔣公婉拒之,回鄉侍母,隨後到上海股票交易場所當經紀人。
民國
10
年
6
月
14
日,蔣母王太夫人逝,享年
58
歲﹔蔣回鄉葬母,國父書「蔣母之墓」刻石建碑,豎於墓前。
民國
11
年,蔣公到廣西會見國父,商決「東征北伐」事宜,建議移大本營於韶州﹔後因陳炯明與國父交惡,阻礙北伐,蔣公兩難之下辭去職務。同年夏,國父自桂回粵,免陳炯明職,
6
月,陳炯明與國父決裂,炮擊廣州總統府,國父倉促避難於永豐艦,蔣公奉國父「事緊急,盼速來」電召,星夜自滬馳赴廣東,在永豐艦上協同指揮作戰
56
日,
8
月
9
日脫險,隨國父返滬,並將經過寫成《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請國父作序。後蔣公奉命為東路討賊軍參謀長,赴福建整頓各軍,伺機攻擊陳炯明所屬軍隊。
民國
12
年,國父將大本營遷回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對抗北洋政權﹔列強多不支持國父與國民革命軍,國父僅獲得表面上對華友好的蘇俄支持以因應此情勢﹔國父在改組國民黨的同時實行「聯俄容共」:聘請蘇俄軍事及政治顧問,力排眾議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
同年
9
月至
11
月間,國父派蔣公為代表率團赴蘇俄考察學習蘇維埃體制的政治及軍事系統﹔蔣公在蘇期間,發現蘇俄不欲兌現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諾並堅持認為蒙古不屬於中國,他還發現蘇俄當局對中國國民革命沒有真切認識,「其對中國社會,強分階級、講求鬥爭,他對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對付革命敵人的策略為更多」,並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與我們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蔣自此認定蘇俄乃「赤色帝國主義」,共產主義亦不適於中國。蔣公將其在蘇俄
3
個多月旅行、考察和會談所得資料和印象,寫成《遊俄報告書》,寄奉國父。
民國
13
年
1
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國民黨黨軍﹔國父任命蔣公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及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公回廣州後,對國父面陳其對於「國共合作」的意見,惟國父認為他對於中俄將來的關係顧慮過甚,不適於當時革命現實環境,蔣公因而力辭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並將籌備處交予廖仲愷後離粵返鄉。
同年
4
月,國父再三催促蔣公復出,蔣公乃重返廣州,接受黃埔軍校校長任命。冬,革命委員會成立,蔣公奉派為「革命委員會」全權委員,負責弭平廣州商團叛亂,在粵之警備軍、工團軍、農民自衛軍、飛機隊、甲車隊、兵工廠衛隊、陸軍講武學校、滇軍幹部學校均奉命歸蔣公指揮。民國
13
年末,國父離粵北上與段祺瑞籌開國民會議。
民國
14
年
3
月
12
日,國父在北京逝世,時蔣公率黃埔軍校學生與教導團官兵三千人東征,攻下東莞、石龍、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豐,直搗潮州、汕頭、梅縣﹔蔣公獲悉國父逝世後,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並回廣州祭奠國父。同月,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蔣公被任為黨軍司令官。
5
月,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
6
月,楊希閔、劉震寰叛亂,蔣公奉兼廣州衛戍司令,回師討叛平之。沙基慘案發生,蔣公憂憤成疾。
7
月,軍事委員會成立,蔣任委員,建議六大革命計劃。
8
月,廖仲愷遇害,人心激憤,國民黨中央組織特別委員會,任蔣公為委員,負責政治軍事及警察全權處理廖案,平定時局;胡漢民出國。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畢業後,黨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公任軍長。
10
月,蔣公指揮東征軍第二次東征,首戰惠州,連戰皆捷。
12
月,凱旋廣州。時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及軍隊政治部發展組織,國民黨內矛盾逐漸增加。
民國
15
年
3
月,「黃埔軍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蔣公仍任校長。後發生中山艦事件,蔣公相信此為中國共產黨有意策劃謀害自己的陰謀﹔事變平息後,汪兆銘避嫌離粵。
4
月,西山會議派在上海召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蔣公通電反對,並建議中央請整軍肅黨,準期北伐。
4
月
16
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聯席會議中蔣公被推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
6
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委任蔣公為中央組織部部長。
7
月
6
日中國國民黨二屆臨時全會,蔣公當選為「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袖,是乃國民黨繼國父之後,第一位真正全面繼承其地位的黨、政、軍統一最高領導人。國民黨中央全體執委及各省市海外黨部聯席會議開會決議,迅即出師北伐,並任蔣公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聯席會議還決議,中國共產黨應造送其加入國民黨之黨員名冊於中央組織部,俾消減猜疑,共同努力,完成革命,此決議為共產黨所拒。
民國
15
年
7
月
9
日,蔣公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誓師北伐。
8
月,北伐軍進駐長沙,蔣總司令發表討吳佩孚宣言,督令各軍進攻,先後大戰於汀泗橋、賀勝橋,並獲得勝利。
9
月,蔣總司令督攻漢口、漢陽;圍攻武昌等戰役,贛戰告急時,蔣總司令甚至親臨面授攻城機宜畢,移師入贛督師,令潮汕部隊進攻閩省,攻下閩浙後,接下於武昌戰鬥中,擊敗劉玉春、陳嘉謨等,至此吳佩孚在武漢軍力全部消滅。蔣總司令命入閩部隊在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赴贛參戰,先後攻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孫傳芳向蔣總司令求和,但遭拒絕。
11
月,攻克九江,南昌守軍負隅頑抗,蔣總司令親臨督戰,克之,孫傳芳在江西軍力於是消滅。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移設於南昌。蔣總司令通電各省促人民自決,先後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全境平定。
12
月,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
民國
16
年
1
月,東路軍敵前總指揮部成立。政府會議決議中央黨部與政府暫駐南昌,在鄂各左派委員於蘇俄顧問支持下對此堅持反對,蔣公努力斡旋,赴牯嶺邀各中委會晤,消弭隔閡。九江英兵殘殺國人,蔣公建議對外方針,以和平不辱國格為主,並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其時,蘇聯顧問鮑羅廷及中共決議「迎汪復職,以與蔣分權」,同時攻擊蔣公為「新軍閥」。國民政府自粵遷鄂後,汪兆銘出任國民政府主席。
3月,在攻下杭州、蘇州後,武漢國民政府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突然免除蔣公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位外的一切重要公職,蔣公乃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北伐軍繼而攻下上海、江寧﹔入江寧時,北伐軍中一些受共黨煽惑的魯莽士兵,竟以殺害外僑來為中國長期受列強欺凌之事洩憤,英美軍艦以此炮擊南京,遂形國際衝突,是為「南京事件」﹔蔣公嚴電阻止事態擴大,靜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決,在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舉發「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之後,蔣公所率的軍隊於4月12日在上海展開行動,解散上海總工會等組織,抓捕處決一批共產黨員,包括汪壽華、陳延年,趙世炎等,蔣公自此與共產黨決裂﹔4月17日,為左派份子把持的國民黨中央宣佈撤銷蔣公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並開除黨籍﹔4月18日,蔣公在南京重新建立國民黨中央,組織政府,發表《告民眾書》﹔4月21日,軍委會自粵遷南京辦公,蔣公發表《告全體將士書》﹔民國16年4月北伐軍攻佔上海,蔣公下令進行「清黨」(清除國民黨內有共產黨身分的黨員),並大規模捕殺共產黨黨員。民國16年7月武漢汪兆銘政府決定取締共產黨,汪兆銘在武漢進行分共(寧漢復合),國民黨與共產黨終於正式決裂,並展開了持續十年的武裝對立。
民國
16
年
5
月,蔣公繼續北伐,分全軍為三路進攻。同時組織「清黨委員會」,在全國各省厲行「清黨」,將中共黨員從各級政府、公家機構及軍隊中處決或禁錮。北伐軍先後克復揚州、泰州、滁州、蚌埠,鄭州、許昌﹔在清江浦克復後,孫傳芳通電下野。蔣公抵徐州,馮玉祥來會,舉行徐州會議,決定聯名通電北伐,並由馮勸請武漢政權剋期取消。張宗昌派員來談輸誠,雲南易幟,四川劉湘通電歸附。蔣公奉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
8
月,北伐軍反攻徐州失利,蔣公下令退卻,並電呈國府,自請處分。當時寧漢分裂益甚,蔣為免成爲目標,發表下野宣言,辭去各職,返鄉祭祖掃墓。南京成立特別委員會,並改組國民政府。
同月,武漢汪兆銘隨後也開始清黨,並驅逐了蘇聯顧問(中共官方稱之為寧漢合流)﹔廣西、廣東和湖南等省亦分別在李宗仁、李濟深、何鍵、朱培德等主持下開始清共,共產黨在幾次武裝暴動失敗後退到農村地區發展。民國
16
年
9
月,蔣公決定出國考察日本政府對華政策,
28
日,自滬東渡日本,
11
月,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會談,商以中日兩國相處之道。蔣公自日返國後,於
12
月
1
日與宋美齡於上海結婚。在汪兆銘於廣東成立政府後,國民政府發討伐廣東令。國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議決議請蔣公復職,並負責籌備四中全會,各方亦紛電促其再起,蔣公乃決定回南京。
民國
17
年
1
月
4
日,蔣公復職為北伐全軍總司令,迭電馮、閻及各將領準備北伐。
2
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推蔣公為軍事委員會主席。
9
日,扶病渡江視察前線。
15
日,赴開封與馮玉祥面決北伐大計,中政會決議蔣公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統歸蔣公指揮。
3
月,蔣公赴杭檢閱,過滬會商財政,迭令白崇禧早定湘局,合力北伐。軍官團開學,蔣公以團長親臨主持,蔣公並對日本記者坦白講演,盼日勿妨礙中國國民革命之進行。部署軍事畢,蔣公於
31
日渡江北伐。
4
月,北伐軍進駐徐州,蔣公手撰誓師詞,令駐兩湖各軍加入北伐,編入第四集團軍,以李宗仁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所向克捷,連克郯城、台兒莊、鄆城、韓莊、臨城、棗莊。第三軍團在魚台失利,蔣公電令各軍赴援。張宗昌下總退卻令,惟孫傳芳糾集餘部尚圖頑抗。下旬,迭克鋸野、嘉祥,經西關克濟寧、滕縣、界河、魚台、汶上、鄒縣、大名。
5
月,日本試圖阻礙中國統一,以「護僑」為名出兵山東,
5
月
3
日,日軍進入濟南,蓄意屠殺中國軍人與民眾六千餘人,連國民黨戰地政務委員會派遣濟南的外交處處長兼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東交涉員蔡公時及署內職員
17
人都被日軍虐殺,釀成駭人聽聞的「五
三慘案」!事後日軍還否認屠殺中國軍民,並要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賠償、懲凶,並於
5
月
11
日攻佔濟南。蔣公一面與日交涉,一面委朱培德為前敵總指揮,積極北進﹔蔣公在親赴界河督攻兗州,寧陽、曲阜、金鄉、萊蕪、平陰、泰安、肥城,後赴泰安督攻濟南,並決定濟南克復後,即渡河追擊,不使日本阻北伐軍行進。
5
月
1
日,北伐軍克濟南,日軍阻礙北伐軍,造成五三慘案,國民政府外交特派員蔡公時遇害﹔
3
日至
5
日,日軍在濟垣滋擾挑釁,向北伐軍襲擊,蔣公嚴戒北伐軍勿予還擊,並嚴令入濟南部隊,於三日夜退出城郊,並派員與日軍師團長福田商約束部隊,未得要領﹔日軍仍繼續放槍發炮,並引張宗昌以飛機炸北伐軍司令部,蔣公為完成北伐,忍辱勿較,限令北伐軍星夜渡河,僅飭留李延年步兵團駐守,日本阻礙北伐之陰謀於是粉碎。
6
日,蔣公繼續提兵北進,並籲召汪、胡回國,又切告奉系「早日覺悟」﹔在連克平陰、禹城、石家莊、臨沂、德州、定縣、張家口後,蔣公進駐石家莊督師,克復保定。
6
月,張作霖撤出北京,過山海關,於皇姑屯車站被日軍預埋炸藥炸死。
蔣公攻下平津後,以任務完成回京提請解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中央挽留﹔蔣公呈請設裁兵善後委員會,並迭電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徵求意見,以期協調一致,實施裁兵。
7
月,蔣赴北京,祭奠國父,並往南口追悼陣亡將士,發表整軍意見及裁兵方案,並決定由第一集團軍率先裁編,以為之倡﹔
8
月,蔣公主持舉行北伐全軍陣亡將士追悼會﹔籌開五中全會,糾紛迭起,蔣公赴滬斡旋,終於開幕,決議開始訓政,推行建設等要案,全會通過國民政府之組織,並推蔣公任國民政府主席。~~待續
撰
寫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140&aid=472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