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進口滿周年,行政院力推「產地標示」,但本報民意調查發現,僅六成五受訪者知悉「台灣豬標章」或「台灣豬標示貼紙」,三成五不清楚,五成六擔心吃到萊豬。記者侯永全/攝影
辨識來源 只能透過標示
今年被喻為萊豬開放元年,進口豬肉來源板塊劇烈挪移,原本美加為最大宗,現在已經明顯「歐化」,西班牙躍升為第一名,美豬進口量則大減八成六。
第一線稽查人員指出,進口豬肉最常用在加工品、串燒、燒烤,但民眾只能透過產地標示辨識來源;至於官方「非追不可」等系統,礙於商業機密,無法對外公開,標示真偽只能靠業者自律、衛生單位抽查,消費者只能自求多福。
進口豬歐化 西班牙最多
農委會資料顯示,去年一月到十一月進口豬肉國,以加拿大、美國為最大宗,但今年一到十一月進口數量,美國豬肉進口量大減,從一萬四千多公噸降至一千九百廿公噸,重量足足減少百分之八十六點八,西班牙則變成今年進口豬肉國的第一名,從去年同期九千多公噸增加至一萬六千多公噸。
至於豬內臟雜碎的進口量,去年一月到十一月最大宗是美國,其次為荷蘭,今年則是加拿大位居第一,其次為荷蘭。美國進口量從原本四千三百多公噸降至二千二百多公噸。
板塊挪移 進口商怕踩雷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林榮信表示,萊豬議題受到矚目,為了避免追查與麻煩,商人趨吉避凶,導致美國進口豬肉市場萎縮。
中華民國肉商公會聯合會秘書長袁仁琦表示,這一年廠商與消費者都還在試水溫,進口商怕踩雷,也怕麻煩,「板塊挪移不代表進口豬沒有萊劑」。
56%民眾 在乎吃到萊豬
蔡政府開放萊劑豬肉進口,將屆滿一年,行政院強調落實「產地標示」,供民眾選擇。但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三成五民眾迄今仍不清楚台灣豬標章或標示貼紙,而知道食藥署「豬肉儀表板」,且曾上網關注數字的比率更少,僅有百分之二受訪者。
被問到是否在乎吃到萊豬,五成六民眾表示介意,三成五不在意,百分之九無意見。
這次調查於十二月六日至十一日進行,成功訪問一○七○位成年民眾,另二八二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零個百分點以內。調查採用全國住宅及手機雙電話底冊為母體,作尾數隨機抽樣,藉由增補市話無法接觸的唯手機族樣本改善傳統市話抽樣的缺點,調查結果依廿歲以上性別、年齡及縣市人口結構進行加權。
豬肉進口國家板塊挪移 製表/陳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