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幹不到上將
軍購款就是保護費啦
怎麼能用來自製武器呢
國防軍購/跳脫硬碰硬 發展反制武器
【聯合報╱李貴發/備役空軍中將(台北市)】 2011.08.19 02:26 am
行政院前院長唐飛,在新書發表記者會中語出驚人,認為台灣發展「反制武器」有如「蚊子叮牛角」,不疼不癢,因此不需發展;筆者卻有不同看法。
目前兩岸戰力失衡是事實,但更讓人憂心的,並非解放軍數量的龐大,而是共軍現代化武器的發展。由於共軍太空能力及精準武器的進步,現在台灣已無前後方之分,試想,如台海發生戰爭,當年只能散落在金門、馬祖的砲彈,未來卻精準的落在台灣本島各地,將是何種情景?戰時如有數百枚導彈凌空對台而來,海空軍基地都成首攻目標,昂貴而數量有限的愛國者三型飛彈將如何攔截?海空軍基地如被癱瘓,沒有反制武器,國軍將如何反擊?屆時艦艇及戰機數量再多,對台灣的防衛也毫無助益。
台灣擁有反制武器固然無法改變戰爭的結果,但如能建構數量龐大,隱藏於地下或機動於台灣及外島各處,敵人難於全數殲滅的地對地導彈,於作戰初期用於攻擊敵導彈發射基地,較「愛國者三型」飛彈攔截,會有更大的效果。當敵軍意欲渡海攻台時,反制武器可在敵航渡階段,採「以陸制海」戰略,於本島或外島「百彈齊發」,對敵大型運兵艦攻擊,必能產生使敵憂慮的「嚇阻」效果。
台灣要的不是戰爭,而是免於戰爭的恐懼,不是嗎?惟有足夠的「嚇阻」實力,才能使欲發起戰爭的一方「三思而行」。發展反制武器與採購F-16C/D戰機或潛艦比較,能大幅節約國防經費,有更好的「嚇阻」效果,何樂不為?
國防最大的問題,是仍跳脫不出「硬碰硬」作戰思維,導致沈迷於F-16C/D戰機、愛國者三型飛彈等效果不大,卻無比昂貴的武器採購上;如今國軍能自力發展如雄三等反制武器,實在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