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與統音近
不可否認
這是蔡團隊的小聰明
會給人最大的想像空間
但是包裝並不是實質
內容遲早還是要接受檢驗的
台灣內部如何求同存異?
【聯合報╱趙春山/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台北市)】 2011.02.25 03:29 am
蔡英文主席提出「和而不同」的概念,可視為民進黨近年來最具「與時俱進」意義的一次論述。從戰略角度看,它的目的是要突破民進黨在當前兩岸關係中的困境,為民進黨未來兩岸政策找尋出路。
說「與時俱進」,是因為蔡主席領導下的民進黨,終於懂得「以敵為師」的道理,願意強化它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接班後,即不斷強調「和諧」的理念,從對內的建設「和諧社會」,引申為對外的建構「和諧世界」。對中共而言,「和諧」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其中蘊含著一種寬厚、包容和兼容並蓄的精神。
中共對內建設「和諧社會」,因為認識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內部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同樣地,中共對外建構「和諧世界」,是因為認識到在當前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中,國際社會也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從「矛盾論」觀點出發,認為這些「不和諧」因素形成的矛盾,都是具有「非對抗性」的,都有達到對立統一的最高境界可能。這是中共建構「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前提。
當前的兩岸關係,甚至於在台灣內部,也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的地方。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來建構兩岸的和諧關係,確實值得參考。但蔡主席把其中的「和」,侷限在「和平」的定義,卻忽略了「和諧」的重點所在,其結果可能造成目的與手段的混淆,最後即便是「不擇手段」,也無法達成預期的「和平」目標。
另一方面,我們不了解蔡英文口中的「和而求同」,究竟是要求什麼情況的「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民進黨的作法使兩岸關係存在的那些「不和諧」因素,質變為無法調和的「對抗性」矛盾,則既使處在「和平」的狀態,也無法達到「求同」的局面。
與民進黨比較,馬英九總統與國民黨最近的論述,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台灣內部的和諧和兩岸關係的和諧。一個和諧的台灣,才能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當中的一些不和諧問題,使兩岸關係真正達到「和而不同」的狀態。馬總統強調的遵守憲法體制、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等概念,增強了在「九二共識」下兩岸從事各項領域交流的地位,使台灣能夠站在「和平與發展」的戰略高度,處理與對岸的關係。
因為,「一中各表」可以消除對岸的台獨疑慮,也可以使對岸認識到台灣生存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以及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是一項龐大「資產」而非負債。如此一來,兩岸經濟往來就沒有所謂「讓利」的問題,兩岸在國際社會的和平共存,也有了正當性理由。無論如何,兩岸皆可站在民族利益的考量,以及老祖宗留下的眾多文化遺產中,找到解決兩岸分歧的辦法。
我們樂見民進黨能排除冷戰思維,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建立對兩岸發展關係的新思維。這是一個正面的態度,但達到這個目標前,民進黨應思考如何先在台灣內部建立一個「和而不同」關係,而不是處處站在反對的立場批評執政黨的大陸政策。除非台灣能夠從「求同存異」做到「存同化異」,否則很難期待兩岸關係能夠「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