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做不到的事
由民間做
國人做不到的事
由外人做
逆勢而為
一定吃力不討好
「錢力」無窮,佛法無邊?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1.31 02:25 am
大陸企業家陳光標來台濟貧,在各方關切下,從「高調」轉趨「低調」,但連日來仍不斷引發話題,激盪社會人心。馬政府處理此事的態度亦備受關切,其中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的一席話令人動容,他為低收入戶面對人性挑戰感到不捨,並建議陳光標多讀「金剛經」,破除「我執」「著相」。
在兩岸互動上,過去台灣是經濟強者,企業家在大陸行善者不計其數,但時移境遷,現在大陸巨富愈來愈多,倒過頭來到台灣濟貧;陳光標一出手就是幾億元新台幣,在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的台灣社會,確實引起很多慈善機構及弱勢者的熱烈回響,從而也反映出大陸「錢力」對台灣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大陸企業家來台行善,出發點總是好的,但陳光標高調行善風格惹出不少爭議。陳光標將行善當成辦事業,標榜行善就是要讓人知道,甚至偏好以堆疊現鈔的公開儀式,當場發錢給受施窮人,也讓個人名聲在大陸竄起,博得「中國首善」之稱。儘管高調行善在台灣水土不服,但相較吝於行善、為富不仁的富商巨賈,一擲千金的慷慨濟貧,當然還是受到歡迎。
佛家與人為善,鼓勵有能力者布施行善,認為可消業造福。陳光標將經營事業賺到的利潤大半捐出,是一般有錢人難以企及的善舉,就算風格有所爭議,佛家也會肯定其行善之舉。但是,佛法有其界限,布施行善,是求人天之福報,只有福德,不計解脫證道之功德。一般人難懂其中道理,自也不必苛求陳光標。
話說回來,陳光標拿現鈔當眾發放的行善方式,在台灣要行得通,還需有公權力配合,提供受贈貧戶的名單。數十年來,台灣不曾有此前例;究其原因,除台灣社會民情與大陸不同外,就算有企業家或富人提出類似請求,政府料必也不敢配合。但何以遇到陳光標,公權力的分際就守不住?或許責任是在窮怕的地方政府,但中央政府及執政黨沒有明確表態,又如何怪罪地方政府呢?何況,兩岸金融往來仍有管制,陳光標在台沒有事業,兩岸海關對攜帶現金進出又都有嚴格限制,但到台灣可以拿出幾億元現金濟貧,縱然可解釋是向台灣朋友合法借來的現金,但對政府公權力豈不也是一種嘲諷!
照顧中低收入者、中小企業及中南部地區的所謂「三中」,應該是政府的責任,但大陸企業家基於兩岸情感或受北京政策指導,有能力、也有意願向台灣伸出援手者愈來愈多。陳光標拿錢濟貧若非高調作風,爭議尚小,他如藉由參訪名義向弱勢農民及中小企業進行有組織的採購,雖是商業行為,但因其攸關弱勢者的就業機會,也算是廣義的善行義舉。對於這類行為,政府公權力的分際在那裡?絡繹不絕的大陸地方首長來台參訪,若組織企業進行類似「義助」台灣之舉,政府又該如何應對?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不久後將來台參訪,如果也有類似要求,政府所持態度又如何?
坦白講,大陸「錢力」正在台灣內部捲起威力強大的金錢風暴,冀望受到大陸「錢力」照顧的弱勢者不在少數,有意提供中介服務或協助大陸在台灣義舉的掮客或團體亦大有人在。若完全放任這等行為,將來一旦發生各種爭先恐後的醜態,恐怕會讓政府無地自容。
佛法可以淨化人心,但管不了世間眾人之事。要避免大陸「錢力」可能帶來的亂象,還是要靠主政者拿出辦法,把政府立場講清楚,將管理規則說明白,讓廣大的人民看到公權力的存在與有效運作,感受到經濟利益而不失尊嚴,則大陸「錢力」再大,在世間法之前,也必須服服貼貼,興不起大風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