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以對大陸多要求而少付出
對其他的國家可以這樣做嗎
有其他的國家會吃你這一套嗎
可見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特殊性
但是大陸也是有他的底限的
挑戰大陸的底限是不聰明的
突破兩岸投保協議的障礙
【經濟日報╱社論】 2010.12.24 02:11 am
第六次江陳會在各界不看好的情況下落幕,雖簽署了「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提高陸客來台人數上限到每日4,000人,但在高期待下,各界對於江陳六會的結果多不滿意;因為這是今年6月兩會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的第一次正式會議,大家原本對投保協議等重要協議的後續進展寄予厚望,但這次江陳會並沒有太多的突破性成果出來,其固然凸顯兩岸協商進入「後難」階段,也意味政府訂立兩岸經貿政策戰略的急迫性愈來愈高,讓兩岸協商進退有據。
依6月簽署的ECFA內容,本來兩岸就決議要在六個月內啟動多項協商,包括成立經合會、其他商品降稅,及一些重要的經貿議題等;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兩岸投保協議,因為台商企盼已久。不幸的是,雙方雖然經過多次協商,仍然無法達成共識,結果只在這次江陳會中獲得「希望在第七次江陳會中完成簽署」的成果。從法律、政治層面而言,兩岸投保協議具高度複雜性及敏感性,要完成簽署本不容易,我們也認為不應便宜行事;但如今六次江陳會已過,在免除時間壓力下,雙方仍應盡力突破投保協議的障礙,使其平穩上路。
從需求面而言,目前在大陸的台商超過7萬家,經常遇到經貿糾紛,需要雙方政府協助。雖然大陸訂有單邊的台商保護法,但對許多台商而言,在大陸遇到經貿糾紛時經常吃悶虧,非常需要我方政府力量的介入。另一方面,現在陸資也開始進入台灣投資,彼岸亦期望未來大陸企業在台灣遇到問題時,也能有大陸的官方代表協助他們,因此他們願意與台灣洽簽投保協議。
既然這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好處的協議,何以還會遇到這麼多的困難?官方的標準答案是,因為內容領域廣泛複雜,需要更多時間磋商。實際情況則是,台灣方面關切的是國際仲裁地點的選擇,雙方看法不一致;因為台灣希望依照世貿組織(WTO)模式,在世界銀行下的國際仲裁組織進行仲裁,但大陸認為這是兩岸問題,不應做為國際仲裁;即使台灣提出由位在巴黎的純民間「國際商會」進行仲裁,但仍被大陸視為國際組織。對大陸而言,最佳的第三地仲裁地點就是香港,但台灣方面當然不會同意,因為香港是大陸的一部分,我們則建議可折衷考慮新加坡。
除了國際仲裁地點的爭議,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雙方對「投資促進」的歧異。也就是說,大陸願意與台灣洽簽投保協議的主要理由,就是預見未來會有很多的陸資企業赴台。但是,台灣自去年開放陸資來台後,真正來台投資的陸資卻相當有限,主因即是台灣對陸資設下太多的限制。尤其是我們對陸資來台投資,採取的是嚴格的正面表列方式,只開放了195個投資項目。這對大陸來說自是難以接受,因為很多陸企想到台灣投資,但受到開放項目的限制而無法順利進行。我們可以想想,如果陸資企業不能來台投資,那麼大陸與台灣簽署投保協議的意義何在?
因此,在政府與大陸持續協商第三地的國際仲裁機制時,也應主動檢討陸資來台相關限制的鬆綁,最好的方式仍是比照現行一般外資來台投資的規定,採負面表列方式,對敏感性產業,例如金融、電信與高科技產業等,建立明確的限制性規定;至於非敏感性的其他產業,就應秉持無歧視原則開放。
因此,只要擴大對陸資開放、來台投資的陸資更多,大陸與台灣協商投保協議的意願就會提高,兩岸簽署投保協議的彈性調整空間也愈大,順利簽署的可能性也跟著愈高。當然,陸資鬆綁政策不是為了投保協議,還是基於產業發展需要,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