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談
可舉出一百個理由
不想談
也可舉出一百個理由
總之
一切都操在最高領導人手中
文化ECFA 留下一個謎…
2010/12/15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專題報導】
今年9月初,大陸文化部長蔡武抵台訪問,當時兩岸的ECFA已經簽兩個多月了,立法院審查過關,只等著生效,蔡武抓緊這個氣候,提出兩岸簽署「文化ECFA」的建議,蔡武終究離台返回北京,但這個文化ECFA,卻留下了一個謎團。
對岸拋出議題 台北態度冷淡
謎團何在?一者,它的內容很模糊,大陸也始終沒有拿出更具體方案。其次,台北態度冷淡,政府緊緊抓著一個調子,現在沒有研究,似乎沒有急迫要解決的文化議題。
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說,文化是交流的,民間去推就可以,不是政府之間簽一個協議,現在沒哪個急迫的問題要談,兩岸各大學間已簽了2400多個交流協議。
各部門提案 還躺在陸委會
這話其實只說對一半,因為,並不是沒有該談的議題,而是要談不容易,而且對岸的意圖並不明確,於是這頭就燒個冷灶,等對方出手。很多議題現在都已經由各部門丟到了陸委會,不只有題目,有的甚至已有協議文本,據了解,教育部已有教育交流合作協議文本,文建會有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文本,經濟部工業局提了兩個題目,一個是兩岸動畫產業合作,一個是兩岸遊戲產業合作。新聞局也有題目,兩岸頻道相互落地、兩岸雜誌對等發行、兩岸媒體互設辦事處。連體委會也有,他們希望談台灣爭取主辦國際賽事,故宮提出故宮名稱的載示問題 (即國立故宮博物院名稱等)。
這些案子,都是機密,靜靜地躺在陸委會的檔案中,不知到何時會被取出,撢一撢灰塵,整理整理,然後包裝成一個文化ECFA,或是仍然獨立成很多個小協議。
這些題目跨距很大,包山包海,電影、唱片可以在內,還有報紙對等發行,但每一個都很難,例如爭辦國際賽事,已經涉及國際空間了,報紙對等發行、頻道落地,碰觸對岸言論自由開放政策,跟它的政權本質都有關。
談「文化」 能不「政治」嗎?
這就是癥結所在,談文化,文化是抽象的,到底界限在哪兒?文化也是具體的,裡頭就有「政治」,談了文化,是不是等於開始談「政治」?陸委會與國安高層決策體系,都冷眉以對、三緘其口,能不作聲就不作聲,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之前很熱絡,一再主張經濟的ECFA簽了,不必立即過渡到政治議題,進入軍事、政治等高難度議題前,可以談文化議題。但了解高層想法後,他沈默了。
他接見蔡武時,本來正好可以順著蔡武的提議,大談中華文化,接著就可以搬出他的文化協議的見解,但後來明白陸委會的意思,稿子自動轉彎。問題是,大陸已經出招了,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10月下旬在美國紐約向僑社演講,提出兩岸協商雖然繼續本著「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精神,但不是機械與絕對的,其實是「易中有難、經中有政」。這話怎解?大陸私底下跟台灣說,「你們要會讀大陸領導人的談話」,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ECFA再來的那幾個貨品、服務業、投資等協議,都是有政治意涵的。
如果接著經濟的是文化議題,文化裡頭的「政治」,就更多了。蔡武來台之前兩岸過招,就充滿政治,本來是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要先登陸,但被高層擋下,要求對岸先來,於是才有蔡武,但接黃碧端位子的盛治仁,在蔡武來前就跟大陸放話,如果不稱他主委,蔡武來到台灣,他也不會見蔡。
大陸接受了,兩岸文化論壇的會議手冊上,雙方的頭銜都在,但盛治仁宴請蔡武,對方反悔了,前一天就要求口頭上避稱頭銜,於是就成了「蔡武兄」、「盛治仁兄」。
文化勢必是一個必須談的議題,內閣高層官員也同意,與其直接跳到政治,不如先談文化,文化起碼可以談很多年,談台灣文化雖承襲與保留最豐美的中華文化,但卻有西、荷、日本等西洋與東洋的文化元素,它的海洋性格與大陸的純粹性,有著深刻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