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禪宗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宗派,《壇經》是禪宗最重要的經典,是禪宗的奠基之作,對唐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開講《壇經》之前,談一下我對大家的希望。一是希望大家能認識禪宗,認識禪宗的思想體系;二是希望大家能在這次學習中得到一些正知正見;第三,說得高一些,希望能有同學在這次因緣中開悟。承擔佛法不是一件小事,沒有真正的力量是不行的。
當今的世界可不是古代社會,是科學昌明、文化發達、技術先進的時代,要在這樣的時代中振興佛法,沒有高於時代的眼界胸襟,沒有真正的見地和力量是不行的。這些力量必須從修行中來,從見地中來,而不應從煩惱、分別心的意氣中來。沒有澡雪過的精神,而用人欲產生的那些聰明,只會把人間越弄越糟。所以,我希望大家如法修行,要明白「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
自己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把自己充實了,完美了,改造現實世界就有極大的力量,能把自己改造得好,就一定能把自己的環境改造好。而賦予你最大力量的,就是開悟。
瞭解了《壇經》,悟出了其中的真趣,你就可以與歷代祖師暢所欲言,交朋結友;在現實生活中你會感到腳跟落地,並與環境融為一體。
請記住:在真理面前,釋迦也無可驕傲的,牧童桑女甚至盲、聾、喑、啞,也是無所退讓的。
【禪宗是中國文化的專題】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歷史階段。一是吸收階段,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共七八百年。這時中國主要是吸收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二是佛教中國化的階段,隋唐以來,天臺、華嚴、特別是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國已具特色,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從印度留學歸來後,標誌著中國向印度學習佛教的過程基本結束,並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十大宗派。中國從漢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國,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求同存異的寬廣胸懷,故有許多印度高僧都稱中國有「大乘氣象」,而當時的著名高僧都有深厚的儒道文化素養。就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大派而言,三論、唯識、律宗和密宗的印度文化氣息較為顯著,而天臺、華嚴、禪宗則中國文化的氣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難以找到這種文化氣息的。
雖傳說禪宗肇始於齊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師達摩把釋迦「拈花正宗」傳入中國,但真正的開山祖師應是六祖慧能。禪宗從分析名相、辯駁教理的百家爭鳴盛況中站出來,獨樹「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大旗,並與生活打成一片,從生活中體驗人生宇宙的真諦。在師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動靜的起心動念、嬉笑怒罵、激揚指點、殺活縱奪中實施。這雖然是馬祖之後才大見開展,但具體端倪,都為《壇經》所蘊涵。故使禪宗成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學而非哲學,似藝術而非藝術的法寶。不但對佛教具有革命性,對欲得解脫的人們創造了一個歷史上舉世全無的特殊思想體系。
雖然禪宗的許多特點都帶有儒道等中國文化的思想,而禪宗的根本目的——徹證「無生法忍」——卻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華所在,為中土文化所無。而禪宗內浸透了這一點,這無疑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開放出的璀燦之花。
有一些人對「中國化的佛教」不以為然,認為應以印度佛教為標準。其實禪宗乃至天臺、華嚴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如果抽取出禪宗的成分,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就講不下去。在唐代至五代之後,禪宗成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核心,就代表著佛教。不瞭解禪宗,就沒有資格說瞭解了中國文化。
在唐武宗掀起的遍及全國的滅法運動打擊下,除禪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軍覆沒了。失去了寺廟、寺廟經濟和經典文化的支撐,這些宗派就難以生存(印度後期佛教也是如此)。
唯識、三論、天臺、華嚴、律宗和密宗(不包括藏傳佛教)在那次打擊之後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遠消失了。只有六祖大師開創的禪宗,不僅安然度過了這一劫難,而且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滅法運動後的幾十年間遍佈全國,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主導地位。所以,如果沒有禪宗,佛教在中國的生命能否延續至今就成了問題。而歷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滅法後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發展主要就是禪宗的發展(不包括藏傳佛教)。正是由於禪宗結合了中國文化的實際,才有如此綿長、輝煌的發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歐美的能力。
諸宗消沈,禪宗獨盛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禪宗的方法簡捷可行,並能貫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為士大夫們接受,有普遍性;二是禪宗本身含攝了佛教的全部精義,有蓬勃的生命力。一個禪者本身就是一粒種籽,不論在何種環境中都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較其他諸宗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和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