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後好像沒有人關心。」這是故事主角彼得內心所道出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彼得一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青少年,不受同儕喜愛,老是被排擠的那一群中之一。這樣的人,在我們所熟悉的新聞報導中,總是扮演被「霸凌」的一方,無法為自己的無力所反抗,只能默默的承受汙辱。因此,只能越來越遠離人群,在不大眾發現的地方開闢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人生構築在選擇之上,不同的抉擇,通往截然不同的道路。彼得為反「霸凌」的決定,毀了他的一生,也粉碎了所有人的未來。就法律而言,他是個冷酷的殺手;但就人情方面,他只是個不安壓抑而爆發的青少年。我們無法用平常的角度評論他,因為我們沒有經歷相同的人生,沒有承受相同的痛苦,但他血洗校園,殺死十個人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他的人生卻是永遠的失敗了。 故事的鋪陳很精采,像拼圖般一塊塊拼湊出這場十九分鐘的悲劇發生的原因,更令我驚歎不已的就是意想不到的結局,原來彼得最痛恨的麥特並非他所殺,而是自己女友殺的,因為喬絲並非真愛麥特,而是為了保住「受歡迎的人物」的位置,就這樣赤裸裸的揭穿人性的虛偽與悲哀,毫不留情的放大這個社會的瘡疤。 如果校園裡充滿愛,或許每個學生都能毫無顧忌的快樂上學;倘若家庭裡多些傾聽,也許孩子和父母間便能減少衝突、減少代溝。可能你的一分關心,讓一個孩子得到肯定、得到支持;可能你的一個擁抱,消滅了無數個十九分鐘的危機。你可以用愛、用關懷、用包容來迎接嶄新的十九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