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後現代詩”。 其實,我不懂何謂後現代詩…… 這種過於學術性的論調,我其實乍聽下也不知是褒是貶…… 關於「後現代詩」,資料上顯示,列上的一些”特徵”,似乎確實跟我目前的筆法有點神似。
在孟樊著《後現代主義詩學》裡,曾提及其特徵: 一、文類界線的抿滅。 二、後段語言的嵌入。 三、博議的拼貼與混合。 四、意符的遊戲。 五、事件般的即興演出。 六、更新的圖像詩與字體的形式實驗。 七、諧擬的大量引用。
其實,我在寫《拖鞋。二高的轉角空軍一號房……》時,只是很單純的感嘆捷運又開一道新莊新線,讓生活在北部捷運旁的我,現在似乎到哪都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了…
最近很習慣用一種我不確定是不是我,陌生打出字的我,跟另一個很生活很平凡的我對話…發現兩種思維很特別的聯結在一起,所以才寫出這種我自己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詩”的文體…基本,我只是很想大家想像一種大環境的生活常態也已經被一種怎樣的想像包裹。
引文:
《拖鞋。二高的轉角空軍一號房……》 文/水影鳴煙
只有捷運 將拖鞋留在電扶梯 地標其實… ……都是你家 所有的匆忙, 都保持的很居家
第一段,拖鞋,通常給人一種”居家”的感覺,電扶梯,是捷運裡除了軌道與行人外最常見的,甚至有時,行人也淹沒了電扶梯。 地標就像另一次元的制式產物,走在台北或任一鬧區,似乎都丟棄不掉… “全家就是你家”,是一句經典便利超商的廣告台詞…許多時候我與朋友間的陶侃都是這種感覺…走到哪都可以”回家”的感覺… 所以,我想著,整座捷運城,可能以後都是”家居”的範圍了…… 這是一種原先在風花雪月的詩情裡,讓我真正更貼切”現實”與”生活習性”的暢快感…
我可以不飛花,可以不沉浮……
未來,風花雪月都將來得更少,身邊聽聞的大概都不是詩情畫意,而是”某某捷運又開新線”、”某某高速公路又開新交流道”、”決定一上高速公路就收費”、”高鐵又要新增站台”……多便利啊……但,真的這樣居家嗎?
(啊,學長 你不用出站啊……)
這第二段就是比較貼近我想像力洶湧的一面… “學長”通常給人一種保護與依靠的沉穩感,在學校,更是幾乎是非常安全的一環,不用擔心整個周遭範圍。 而捷運裡有時大家交流交貨或相約,常習慣說:”等會兒你就不出站了,我過去找你就能省一筆”… 這是很貼心的那種感覺…也表現出人民那種”我剛去菜園摘了些菜,自己種的,送你一點”那種溫溫的人情味,多可愛呢!
大廳很恢宏 裝璜許多茶餘飯後 可以將所有腳印都當同一屆 裝飾是精通的各國語言 一個轉角就是應屆
於是,接續所有溫暖,整座不只捷運的大城角落,都像自家角落了,大家的熟絡程度,如數家珍,就像已經在範圍裡搭起涼椅,相約閒嗑牙…… 也拉近大家像是同一屆一樣,距離很近很近。
捷運站裡其實很多觀光客背包族,他們也許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就像家裡的裝潢,所以…在現代化的時空裡,人山人海,有不同的新族群融合。
因為只是萍水相逢,過了這個店,也許明天就沒這間廟,所以…才會形容像應屆,大家等著一次就all pass畢業……
打火機、 火柴盒打出的是電 啊,那杯像咖啡的燈是學長的! 地下一樓是擺拖鞋的玄關啦 (換睡衣的寢室在地下二樓……) 指標這樣說。
因為捷運整體想像成”家”… 所以,過往的一些耗電情況,已不像農村時期,都用打火的傳統方式… 電,又給人帶來燈火通明的便利感,也一方面切合到生活的接觸,越來越多的24小時不打佯的感嘆…… 但因為裡頭的人潮實在太多太踴擠了… 燈火也像咖啡一樣暗,整座城市因為不夜,所以像飲了咖啡一樣亢奮激昂…… 地下一樓時常才是捷運月台,玄關則是讓我們換了鞋才進門真正家居與在家移動的動線過渡… 所以我就感覺那方僅只像玄關這樣…… 換了鞋,進家裡也代表上車、轉車…才會漫漫的等待列車駛向家門…… 而睡衣,是入寢室,也就是換一個空間轉場的意象,又更貼近家的感覺,我將大家的下一個到站目的地,想像成寢室…… 也有代表…例如在西門站,往永寧得再下一樓到地下二樓才行,地下一樓則是另個方向… 所以也在詩裡期許進行一種”力向”與”刻痕”……往左往右也呼應一種”指標”的捷運站具體感……. 另外,”啊,…”這種語法出現二次,主要也有意圖展現大家真的像在家一樣自在,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口語對話感”,那就是純粹的一種家居模式與自身與靈交流的觸動與溫馨……
於是,買魚的在天字一號房 夜市是五星級觀景套房 不眠的夜是頂級總統套房 而我…… (唉呀,我是隔壁的北二高轉角空軍一號房啦……)
魚,通常給人自在在大海遊的感覺…但這城裡往往是不夜的… 魚市到晚上也許都還找得到…… 而這樣多的人都在捷運站就像魚一樣游來游去好不自在…… 天字一號房就是一種比喻了…表示是某個路人的歸處。 夜市…大概士林還是這樣熱鬧吧?於是形容那間房是五星級觀景套房。 不眠的夜也是一套豪宅…… 現在五星級與總統級對於人們都是基本要求了…… 也有一點感嘆物質的康裕……
但回到自己一看…… 唉,我不住捷運附近啊…… 當然又是個過客…甚至比過客還過客…… 我常用的就是北二高… 但我還是很滿足…所以形容像”空軍一號”… 而且,空軍一號通常是”飛”天上的…… 也有代表一種”往下俯瞰”的旁觀者感覺…… 至於北二高對捷運或空軍一號而言,屬性都不太一樣,捷運是高速鐵路式,高速公路是車子的流動動線,空軍一號是空航…… 也有一種帶動詩裡的動線與切線感像一張大型地圖那樣…… 好像一個將軍指著地圖解說所有勢在必得的安排感……
是的,社會一直進步,也許未來,我也會是”應屆”,也許也改住天字一號房了……
以上是我寫所謂『後現代主義詩』的心境,其實並沒有那種要開創新文學體風格的意圖,運用的很多想像與實體,都是隨手拾得… 讓我說要如何對此授課…其實真的是有點為難的……
對於想像,我始終不帶心機,一種很快樂的天馬行空,也從未想過會給套入一些分析架構與模式,畢竟,那非我本意,一些因果是受限的,對於我,是因想像而果報出一種意象情境……這連我自己都有時偶會遇枯竭與無力感…… 靈感,創意,永遠很難授予講解與理解……
至於走進這種意象…… 其實我覺得…得先有個前提:”經歷”。 當確實的共體過捷運便捷後,也許有天就突然會理解到一些情境的營造。
但生活經歷不是另一個人能全然給就獲得的到,所以,只能自身不斷拓展、挖掘…… 再好的詩或文體,永遠頂多就是達到一個”引導”……
最後,附上一點參考出處:
資料來源:〈後現代主義詩學〉孟樊╱著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揚智, 1995。
後現代詩的特徵 文類界線的泯滅: 林群盛 〈沉默(POETRY-BASIC)〉 後設語言的嵌入: 丘緩 〈煮夜〉 博議(bricolage)的拼貼與混合: 林燿德 〈交通問題〉 意符(signifier)的遊戲: 夏宇 〈連連看〉 事件般的即興演出: 丘緩 〈不想睡的時候〉 更新的圖像詩與字體的形式實驗: 孟樊 〈城堡〉 諧擬(parody)的大量引用:
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postmodernism/examples/tw_pm_poetry.html
http://www.hgjh.hlc.edu.tw/~chenli/gu.htm
本文於 2012/01/18 12:19 修改第 1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