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 第二阿難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波毱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彌遮迦尊者
第七婆須蜜多尊者 第八佛馱難提尊者
第九伏馱蜜多尊者 第十脅尊者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馬鳴大士
十三迦毘摩羅尊者 十四龍樹大士。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闍耶多尊者
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師子尊者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
二十九慧可大師 三十僧璨大師
三十一道信大師 三十二弘忍大師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大師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七佛和三十三祖都有偈,你們去看《景德傳燈錄》就能找到,每個祖師都會講一首偈。【第二阿難尊者。】有時候到寺院去,你會看到西方三聖,或是華嚴三聖。有時候你會看到釋迦牟尼佛旁邊站兩個出家人,一老一少,老的就是摩訶迦葉,年輕的就是阿難尊者,這就是傳承。如果要講禪宗的,就是初祖跟二祖。【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我們一般稱他為〔馬鳴〕菩薩,他有一本論著很有名,叫《大乘起信論》,很重要。為什麼叫《大乘起信論》呢?因為小乘佛教的人認為大乘非佛所說,馬鳴菩薩為了說明大乘是佛所說,讓大家生起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論》。我們現在所學的一般都叫北傳佛教,中國佛教,漢傳佛教,又叫大乘佛法,這一本論有機會你可以看。【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龍樹〕菩薩很有名,他的著作甚至比馬鳴菩薩更重要,他被稱做八宗共祖,意思就是說大乘的宗派幾乎以龍樹菩薩為共同的祖師。龍樹菩薩有兩本著作相當的重要,一本叫做《中論》,又叫《中觀論》。為什麼叫這兩個名字?你要瞭解就必然要觀,「觀」事實上就是一種修行,所以我們常講觀照或是觀自在菩薩。一樣的道理,你要瞭解你自己,不是用腦袋來瞭解,而是要觀察你自己。為什麼要靜坐?要靜靜地觀察你自己,不是用腦袋,腦袋都是在胡思亂想。你應該去觀察你到底是什麼,《心經》不是叫你行深嗎?行深去觀察你的五蘊,去觀察你的身心,有一天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看到了,看到了真相是空。你現在就不空,所以有那麼多煩惱和困擾。空是什麼意思?我現在也不要講,你自己去看,去觀察自己,才能夠體會到什麼是空,空是有還是沒有?空是有形有相還是無形無相?是體還是作用?你沒有做,跟你講是沒有意義的。你就每天去觀察自己,你只負責做這一件事,這就是實修。你不這樣做,要瞭解自己是相當困難的。你真正去瞭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要好好地去研讀《中論》,這個也是大乘佛法的,叫做一法印,就是緣起性空。論的意思就是解釋,就是這些菩薩解釋佛所講的經。他還有一本論叫做《大智度論》,相當有名,它又被稱做佛教的百科全書。這本書不是只有論而已,它最主要是解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合起來有將近一百卷。我奉勸各位,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你可以先讀《中論》。你心有餘力有足,再看《大智度論》。如果你真的沒有時間,你好好地觀照自己就可以。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緣條件不一樣,你自己去安排,自己決定。有的人有事業、還工作,有的人已經退休,有多一點時間就可以多讀經論多觀照自己,萬一你時間不夠,好好地觀照自己。因為三藏十二部經典不離開你的心,最重要的目的還不是要你明心見性,不然要寫什麼?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般若多羅尊者〕是達摩祖師的老師。【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我們又稱他是東方的初祖。如果我們單純談初祖,就是摩訶迦葉。【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禪宗有很多故事,都會從達摩開始來談,這些都在《景德傳燈錄》裡有,有時間可以去讀。
【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這種心法,從佛一直到六祖惠能,都是有傳承。如果我們要講真正的傳承,比如說現在有禪宗有淨土宗,傳承最清楚的就是禪宗,它事實上是有資料的。為什麼最清楚呢?比如說五祖弘忍,親自傳給六祖,很清楚。但是其他的宗派不一定是這樣,譬如說淨土宗,並不是說「我這位祖師傳給他」,淨土宗最近的祖師是印光大師,是後人封的。我冒昧請教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印光大師傳給誰?如果後人都這樣講,他就順理成章接下去了。我並不是講其他宗不怎麼樣,我是講到底清楚或不清楚。六祖之後為什麼沒有七祖?因為六祖並沒有親口講說誰是七祖。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都講到六祖,後來就各自發展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如果你現在莫名其妙跑出來說:我是禪宗第幾代祖,你會被人家笑啦,連七祖都不知道,你那一祖從哪裡跑出來?後來的人傳承禪宗的法脈一般都不敢稱為祖。但是我們世間法都有這樣的傳承,比如說:我的老師是誰啦。比如說朱銘的老師是楊英風,這就是有個傳承。
【大師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三日,】就是六祖〔大師〕圓寂的日子。【於國恩寺】六祖大師的故鄉。葉落歸根,他回到他的故鄉圓寂。六祖大師一生都在三個地方活動,廣州、韶州、新州,這三州都在廣東省,就是六祖大師的故鄉。你只要到廣東省去,六祖大師的足跡你就可以全部都知道。【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你看這段很人性,他要走了,跟大家告別。一般人沒有辦法這麼清楚。【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好像重複一直問,六祖大師已經講經說法三十幾年,為什麼還要再問?原則上不是為自己問,而是為徒弟問,或是為後來的人再問。〔法海〕不是不懂,他是個開悟見性的人,豈會不懂?!【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後代迷人〕,就是我們這些人。請你把握今天的機會,法海替我們問,過去聽不懂沒有關係,你現在聽懂最重要。【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我們就是〔眾生〕,要瞭解你這個眾生,這樣,你就瞭解到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的佛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六祖大師跟你講得很清楚,學佛法不要離開你自己,離開自己,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你何不瞭解你自己呢?〔若識眾生〕,我們一開始就想到別人,你不認識你自己,你要認識誰?!我們不認識自己,我們想要去認識別人所講的話,別人所講的話就變成文字,文字之後又變成經典,你就喜歡看書,你卻不認識你自己,那不是很可惜嗎?【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你不瞭解你自己,多生累劫,無論你用多少時間,你要見性是了不可得的。面對你自己吧!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後面這八個字很清楚,很簡單,唯一的方式是:你去做吧,去認識自己吧,只有這個動作而已。現在是怕你不做,你只要願意認識你自己,總有一天會水到渠成,一定會見性。你不要東找西找,不要東問西問,你更不要懷疑。你心中一定有疑,為什麼?比如說,大家開車到高山上,一般高山上都會起霧。上坡,事實上是比較困難的,下坡,一下子就下來了。所以,人要墮落是很快的,人要上進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你開車上山,剛開始,你會覺得山路很不好走,但是至少會繼續走。你繼續開,當你看到起霧了,伸手不見五指,你就開始猶豫。你體會到什麼?你修行的過程中,修到一半就亂掉了,就像起霧了,你看不到了,前途茫茫。你開始起個疑惑:「我這樣修對嗎?」「我這樣念佛對嗎?」「我這樣靜靜地打坐對嗎?」但是如果你沒有打退堂鼓,你再慢慢開,奇怪,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你為什麼擔心害怕?因為這個地方你沒有來過,是陌生的。每個人都還沒有到過涅槃這個地方,所以內心會懷疑。你不要騙人說你沒有疑,有這個疑惑你就沒有辦法修行。所以佛法裡常講「信」,第一個字就是信,懷疑就是你的障礙,信就要破你的疑,你懷疑是不能修行的。六祖大師講,只要瞭解你自己,就可以見性成佛道。你不該懷疑,懷疑就沒有辦法前進,你就永遠是個不瞭解自己的眾生。什麼叫迷?不瞭解自己就是最大的迷。你一定會再問我:「師父,以後我們該怎麼修行?」這個問題事實上每節課都有談。但問題是,很多學佛很久的人也會問這個問題。比如說你去參加禪修,你參加禪修的目的是什麼?「我在家裡沒有時間修,所以我來這邊修。」不對,你參加禪修的目的不是來這邊修的,而是你來這裡學習修行的重點,重點學到了,回去就自己修,這就是禪修的重點。但是很多人參加禪修,他不知道重點,他以為他知道,回去前幾天好像會修,幾天後還是不會修。【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佛〕沒有耽誤我們。佛就是你自己,是你耽誤你自己。佛在哪裡?佛就在眼前,你就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你那個能運作的,你能吃飯,能拿東西,能夠見聞覺知,面對這一切清清楚楚,那個就是佛性的展現。【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我們現在就是〔迷〕,我們把這位〔自性〕佛變成煩惱的〔眾生〕。人生沒有那麼多煩惱,沒有那麼多不如意,那些煩惱、不如意都是虛幻不實,坦白地講,世間沒有如意跟不如意,世間也沒有「你得到什麼」,或是「你失去什麼」,也沒有說誰佔便宜,誰吃虧。觀察吧!你好好去觀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你說你是佛,憑什麼證明?〔平等〕就是〔佛〕。什麼是平等?「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平不就是平常心嗎?平等哪來的取捨?!所以六祖說不取不捨。看到順境跟逆境,平等嗎?坦白講,現象是不一樣,有順境有逆境,但是本體還不是緣起性空?!現象有現象的作用,平等是:「我不被現象所影響。」但是,現象對世間的人有用,世間人迷的時候,你要以差別的現象來指引他。比如說:「你很痛苦,我教你怎麼離開痛苦去找尋快樂。」這叫差別。你痛苦,我就講快樂,目的是要引度你而已,而不是在真理當中,真的有痛苦這件事,也不是真的有快樂這件事。你能夠體悟嗎?痛苦、快樂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現在說此岸,所以我告訴你彼岸,讓你有個方向和目標,是為了幫助你。當你到達了彼岸之後,你才發現到,此岸跟彼岸都是假的,都是權巧方便的,都是為了引導你而已。真理是為了讓我們去明白真理,你不要抓住,如果抓著真理就是障礙。〔自性平等〕對沒有修行的人是一句口頭禪,就像你們常講的「平常心就好」,那是口頭禪,你做不到,沒有那個功夫。你這一輩子都沒有體會過,談什麼平常心?「看破,放下」,這也是口頭禪。你要怎麼修才能修到平等?你自己去做,去修到這種境界。上課是解釋給你聽,但你沒有必要解釋給別人聽,好為人師也沒有效。你解釋給別人聽,兩個人都還是沒有辦法平等。你看著你的心吧,你的心為什麼不平等?啟發性的教育真的很好,符合禪,但是我們現在都不懂,我們不懂自己,不懂子女,也不懂員工。你啟發過你自己嗎?
有一個辟支佛,叫獨覺,他沒有聽聞佛法,但是他看自然界的現象他開悟了,就好像釋迦牟尼佛還沒有來這個世間之前,還是有人開悟。你看我們中國古老的那些聖人,老子,莊子不是開悟了嗎?他們沒有聽聞佛法。所以,有一個獨覺,他有一天在河邊打坐,河邊有很多的樹,他看到落葉飄到河中被水流走了,他就開悟了。樹葉就是他自己,河流就是輪迴,是他自己跳下去的,它被沖走了,它只要不跳下去,就可以解脫輪迴。辟支佛看到這個自然界的現象他就開悟了。大自然都在為我們說法,只是大家不明白。就像你看到蜜蜂採花蜜,蜜蜂採蜜不傷花,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蜜蜂採蜜就好像我們在教人家,但是我們常犯一個錯誤,我們想要去改變對方。我採蜜不傷花,「我告訴你,但是我不想改變你。」你知道這是多高的意境嗎?「沒有人可以讓別人改變的」,請你相信這句話,還是要靠你去啟發你自己。這些都不是經典寫的文字,這個自然界的現象。像那天我們去散步,在散步中,我們看到自然界的現象,我講了二、三十個譬喻。我是看到什麼就講什麼,唾手可得,不是打開佛經才有。一切都是佛法,是你自己看不到。我們為什麼沒有覺性?我們為什麼都活在慣性?「有人教我才聽得進去。」這叫慣性。你都不明白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教你,沒有一個地方不在教你。你只停留在:「什麼才能夠啟發我?」「怎麼才能夠懂?」這是你的陷阱,沒有那一回事!如果你不去觀察,你的心沒有辦法平等,「明明就是他欺負我,我怎麼可能原諒他?」「明明他就是比我富貴,這一口氣我怎麼忍得下來?」跟你講是沒有用的,你自己去體悟,〔平等〕就是平等。因為我們心不平等,我們自然就會〔邪險〕,〔邪〕就是起邪見,這個〔險〕,不但自己危險,別人也危險。我們對別人一起瞋心就危險,我們一起貪念就危險,我們一起癡就危險,所以我們說心安才能夠平安。心為何能安?因為有正見,清清楚楚。你沒有正見,心是不會安的。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在《六祖壇經》裡,他都沒有談「無我」,因為我們眾生剛開始都要抓一個東西,六祖大師隨順眾生的心態,用〔我〕心自有佛。如是我聞,也是用「我」。〔我心自有佛〕,〔佛〕就是覺知,就是覺性,就是生存的本能。你觸電,為什麼不用思考,手馬上縮回來?這叫本能。再來,一個女孩子平時搬不動冰箱,火災時馬上就搬出去。你說這叫本能也好,潛能也好,你有開發你的潛能嗎?你有發揮你的佛性嗎?這是你的問題。但是它確實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我心自有佛〕,你要相信。【自佛是真佛;】你這尊佛是真的佛,所以不需要往外求,好好地開發出這一尊真的佛。【自若無佛心,】假設你沒有成佛的種子,【何處求真佛?】你離開這個種子,離開你這顆心,你要到哪裡去求呢?假設全世界就只有一棵木瓜苗,你捨棄了這一棵苗,你要到哪裡去求木瓜呢?假設說全世界還有其他的木瓜,但是別人的木瓜也不是你的木瓜。事實上外面的世界沒有離開你的心。這句話,很多人只會口頭禪,我們常說「唯心所變,唯識所現」,我們又說「心外無境」,離開你的心之外是沒有任何境界的。你不相信,這樣你就沒有辦法修行,所以六祖大師講的這一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早上的重點。【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大家不要懷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現在不可以停留在理論,你要真懂才能夠修行。我們一般人沒有察覺自己的心。例如︰「那個人很差勁。」「那個人一天到晚講我的是非。」「那個人很可惡。」你說這個就是已經離開你的心,你已經心外求法,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說外面的東西,你不瞭解你自己,你不看你的心。我們追逐五欲六塵,已經離開我們的心。六祖說怎麼修行,已經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聽得很模糊,你不要以為你有觀察你的心。我們剛開始觀察我們的心要刻意,佛法的名詞就叫作意,你要刻意回歸觀察你的心,在禪宗裡就叫做「提話頭」。你把心拉回來就是提話頭,話頭就是心,就是念,念就是心。比如說你現在生起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這叫提話頭,當你看到那句佛號,就是把心拉回來了;或是當你開始靜下來數息,你就把心拉回來了;或是你開始持咒,你就把心拉回來了。這在佛法裡就叫「制心一處」,就是你刻意地提起那個念,就是把心拉回來的第一個動作,所以提話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念一句佛號,自己清楚你是在念佛號。拉回來之後,接著你的心跑掉了,又往外去攀緣了,如果你沒有提話頭,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心跑掉。如果你話頭都不提,你就是凡夫,就像一般人一樣,醉生夢死,一天到晚在攀緣,還以為自己在修行,那就很可憐,欺騙自己實在是罪不可赦。這個部分就是今天所講的心法,你提起話頭,你就看到你的心。所以,你可以比如說念個十分鐘、二十分鐘或半小時的佛號,看你自己的功夫。當你覺得可以比較穩定地看到你的心了,你就不需要特意地去提那個話頭。提話頭是刻意的,看話頭是自然的。提話頭就像:比如說你開快艇,剛開始馬達要轉,是刻意。但是這快艇快到碼頭時,馬達如果沒有停下來或是減速,快艇就會撞上碼頭。所以它差不多快到岸時,引擎就可以關掉,但這快艇還是繼續往前走,這叫做看話頭。所以,不是刻意不刻意的問題,它是自然發生的狀態。
我現在講實際的東西跟各位探討。你現在提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的人都會,你提個二十分鐘、半小時,你覺得你的心穩定了,就可以不用念,就可以看著你的心,這就是看話頭。但是,接著你就看到你的心胡思亂想,亂飄,等一下想東,等一下想西,等一下又想「不要坐了」。你們常常被「不要坐了」打敗,一起念說不要坐了,馬上就起來。事實上功夫下得最深的是這個地方。「看你的心」就是《六祖壇經》所講的「觀心」,你觀察你的心,你就是會被你的心打敗,常常第二關就被打敗了,你就過不了關卡了。你為什麼這麼害怕你的心?因為你一直把你的心當成你自己。心如果是永恆的,它就不應該變化,既然不是永恆的,豈是真的呢?!為什麼你一直把那個心當成是你自己呢?那顆心原則上就是妄心,妄想的心,執著的心,不安定的心,就是那顆心一直折磨你。但是,凡夫只看到他的心折磨他,修行的人有能力看到他的心怎麼變化。如果你認為是折磨,你就被它折磨了。事實上的說法是心一直在變化,這樣才對,這樣比較客觀。你的心在變化,我的心也在變化。但是你會講:「我的心好苦哦!」你會這樣講,就代表你被你的心折磨。你應該講:「哦,我的心好奇妙哦,太神了。」豈止太神,因為它本來是佛,佛法無邊。你的心太奇妙,甚至奇妙到它會自導自演,它會編劇,它還會演戲,它等一下還會扮丑角,變來變去,而且這一齣戲它高興演一個小時就演一個小時,高興演三分鐘就演三分鐘,它乾脆不想演就馬上不想演,它馬上想演下一齣戲就演下齣戲。你不覺得它就是佛嗎?你不覺得它比電腦還厲害嗎?它不需要任何演練就可以千變萬化,簡直是看電影,比八點檔連續劇還精彩、刺激、好看。你看到你的心是這種狀態,你能夠看著它的變化就是修行,你跳下去被它折磨就是凡夫,重點就在這裡而已。有修沒有修,那顆心都一樣,問題是有的人能夠靜靜地看那顆心在變什麼花樣,大部分的人都把心當成他們自己,所以他們苦不堪言,他們一直被折磨,所以到最後很多人都不敢面對自己的心。因為我們不敢面對自己,我們也不習慣看自己,所以我們就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們自然就會講人我是非,我們就會怪東怪西怪別人,這也是你不敢面對你心的原因。但是,你看你的心的時候,你要注意,有時候你看到你的心在打妄想,那是散亂,你看著看著在打瞌睡,那是昏沈。我建議各位,你寧可散亂也不要昏沉,坐在那邊打瞌睡,一點意義都沒有。我現在所講的,事實上你去面對它,你就察覺到真的不簡單。看著自己的心,這個心再怎麼變,我就是清清楚楚地看著你,但我不會因為你的變化,而起煩躁,起煩惱,不會生起不安,這就叫功夫,就叫定。所以,你就是看著它,你一直看,看到它的陷阱,它的假相,看到它根本就是一場戲,根本就是一場夢,根本是假的,要讓你自己去體會到,去把它看破、看穿。當你看得越清楚,能夠把它看破、看穿的那一刹那,你的心自然就會止息,它就會靜下來。止息不是你要用什麼方式,而是你看穿它的真相,它自然就靜下來。你沒有看穿它的真相,它靜下來是騙你的,它是動到最後會靜,那個靜不是真正的靜,而是從動的變成靜的,等一下它還會動,就代表那個靜是假的,是騙人的。很多人都停留在那個靜。它靜下來可能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你打瞌睡,一種是你覺得很舒服。但你能舒服多久?當心開始變化,你的舒服就消失了,舒服的感覺消失,就等於痛苦你知道嗎?!結果很多人打坐一直希望停留在舒服,那是騙人的,那是陷阱。所以我說你不要去求,你不要用你的腦袋去求什麼境界,那都是騙人的。
一切的境界都沒有離開你的心。何以能證明?如果你不能夠明白這種理論,你就沒有辦法看清楚你的心。比如說,別人罵你,你怎麼知道別人罵你?是不是心知道?那你說它是心內還是內外?心內。不然你怎麼知道?第二,「你罵我,我就很生氣。」還是心內。接著「我就想怎麼樣以牙還牙。」有離開心內嗎?接著我就想「冤冤相報何時了,還是放下吧。」這還不是心內?!你能體悟嗎?你能體悟心外沒有境界嗎?你現在所有的境界都是內心的境界,你不能體悟嗎?你今天心為什麼那麼多不安?都是你心內的境界,所以,離開你的心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談。那心內有那麼多東西,那麼多愛恨情仇,恩恩怨怨,你有那麼多思想、記憶、經驗,你有那麼多的挫折、創傷、內疚、仇恨…,你實在很厲害,垃圾車來你怎麼不把它倒掉,幹嘛把它保留呢?而且它並不是真實的呢!這真的是你空中生妙有,你的妙有是垃圾,心不會生蓮花,都是生一大堆垃圾。生那些垃圾,烏煙障氣,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你內心的世界你自己去看清楚,早點解決。有人對我講:「師父,我明明欠人家一萬塊,你怎麼說這一萬塊是我心外的境界?」你欠別人一萬塊,你就賺錢去還人家就好了,怎麼還需要把它藏在你心中?然後一直吃不下去也睡不著。我們說有跟沒有,它掛在你心中就有了,它不掛在你心中就不會礙到你了。執不執著嘛。說沒有,你事實上又會起煩惱;說有嘛,你又拿不出所以然,你只能夠拿出收據而已。但是各位,你要明白一種概念:事情是要做的,應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世間的智者說有,我就說有;世間的智者說沒有,我就說沒有,這句話是佛說的。這句話是什麼?世間的人,他們有共同的價值觀,我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只是我們內心世界不去掛礙這些事情,就是這樣而已。學佛本來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該賺錢去賺錢,該還人家的錢你就好好地去還人家的錢,該把子女好好地照顧長大,你就把他們好好地照顧長大,但是我們內心世界是不受影響的,就差在這裡而已。就是因為你內心世界不會受影響,你才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嘛!看話頭,看到你的心,你這一顆妄心是虛幻不實的,當你看清楚的時候,你的心就平靜下來。我們要用平靜的心,我還不敢跟你講清淨的心,因為你還沒有見性。但是利根的人在那一刹那會見性,每個人狀況不太一樣,所以《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當你的心一直看,看到心漸漸地平了,無論用平靜也好,用平常也好,用平等也好。心平了,這個時候,好好地照顧這一顆平靜的心吧。所以我們一般跟你講:「你好好地照顧這顆心。」事實上是你沒有那個功夫啦,坦白講,這在禪宗裡面就是說你開始保任你這一顆原本的心,清清淨淨的心。假設你沒有大徹大悟,你隨時又會繞回來,隨時會妄想執著,就像烏雲隨時會過來,因為你的功夫還不成熟。所以現在真正的重點就在看話頭,事實上時間用最久就是這個階段,這個大家都會,提起話頭。如果把話頭提起來了,已經可以了,好好地看話頭,看你那顆心。你今天被打敗了,就是在這裡被打敗,你今天會突破,也是在這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