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一心一意
市長:明心見性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一心一意】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六祖壇經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六祖壇經講記(97)
 瀏覽2,628|回應0推薦1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haros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禪宗傳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佛法談的是不二之法,現在六祖說〔其法無二〕,就是法無二法,唯只一法。【其心亦然;】心無二心。無論是真心還是妄心,不是兩顆心,還是自己的本心。只此一心,並無他法,這是個很重要的關鍵。【其道清淨,亦無諸相。】也就是說假設你悟到這個道理,就能夠悟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諸相〕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意思。六祖大師開始做結論,六祖大師已經要圓寂了,還要教育徒眾修行不要修錯。【汝等慎勿觀靜,】不要去執著你覺得很靜的那一個〔〕。【及空其心;】千萬不要放空。你們不要講放空這個名詞,那是錯誤的。有的人不是去執著境,就是什麼都不去想。假設你要修行,你不知不覺會執〔〕或執有,如果你要靜坐的話,最好萬緣放下,這叫不執有,然後提起修行的法門,比如說你提起佛號,這樣就不落空,這樣叫中道。萬緣放下就是「應無所住」,提起佛號就是「生其心」,生起念佛的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心本來就清〔〕,不需要斷煩惱,也不需要去除什麼。因為心本來就清淨,所以不需要在這個〔〕上產生一個取跟捨,所以才跟你說只管用你的功,不要多此一舉要去取什麼或去捨什麼。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各自努力,隨緣好去。】你要知道,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就是〔隨緣〕度眾,一切都是隨緣。你們〔各自努力〕,隨順因緣,度化眾生。【爾時,徒眾作禮而退。】事情交待完了,所以大眾〔〕謝〔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過一個禮拜。【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因為〔新州〕國恩寺的塔已經蓋好了,請大眾準備船隻。【大眾哀留甚堅。】看六祖大師要離開寺院回故鄉,大眾會不捨。【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諸佛〕都是這樣,應化來到這個世間,隨因緣已盡,〔〕現〔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葉落歸根。【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他們說:「六祖大師您回去,就快去快回來。」【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葉落歸根〕就是去,〔來時無口〕就是來,他在談什麼呢?葉落歸根,除了我們一般所講的人往生了就要回他的故鄉,六祖大師講得更深。〔〕就是萬法,〔〕就是根本,這個根就是心,萬法不離開心,所以要歸於心。所以萬法歸一,不離本心。〔來時無口〕,六祖大師對他這一輩子做一個交待,〔〕就是他來這個世上七十六年他並沒有說法,這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無一法可說的意思一樣。這是真話。為什麼?諸法本寂滅,諸法本空寂,豈有人說一法?如果有人說他說一法,那就是打妄語。大家要去體悟,有的東西是從現象講,這個東西是從本體上來講,說無一法,無一字可說,大家才會明白釋迦牟尼佛跟六祖現在所講的意思。【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這是第二次問,前面六祖大師已經回答,達摩祖師交待了,這個衣到他這兒就不傳。那個〔〕呢?就是汝等,「你們這些弟子善根純厚,已經堪任了。」事實上他已經講了,但是法海又問一遍,說:「這個真正清淨的法是要傳給誰呢?」【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能力的,他自會去辦事。明白我心意的自然不需要我解釋,〔有道者得〕,就是悟道了他自然能得,〔〕〔〕障礙,自然能〔〕達。【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六祖壇經》相當地傳奇,之前要來刺殺他是嫉妒他,但這次要來拿他的頭並不是嫉妒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意思就是說要來取首級的人是為了孝養父母,所以不得不來取六祖大師的首。真正的典故就是,在《傳法正宗記》裡記錄,就是在開元十年,新羅國,就是現今的韓國,久仰六祖大師的盛名,雖然六祖大師已經圓寂了,有一個出家人叫做金大悲,他希望把六祖大師的首級拿回去韓國供奉供養。六祖大師是肉身,他出錢請人家去盜六祖大師的首,盜回韓國去供奉。【遇滿之難,】那個人的名字有個〔滿〕字,他叫張敬滿,他因為沒有能力孝養自己的父母,剛好有這個因緣,對方出高價,他就答應,要去盜六祖大師的首級。但他沒有盜成,因為六祖大師早就交待好了。【楊柳為官。」】當時的政府官員,刺史姓〔〕,縣令姓〔〕,這都是真實的有考據的故事。你看到《六祖壇經》,會覺得佛法實在是不可思議,開悟的人知道過去和未來。以前有個刺客行昌來刺殺六祖,最後他也出家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他預告七十年之後,一個〔在家〕人,一個〔出家〕人。你們不要小看在家人,有很多都是示現的大菩薩。這兩位到底是誰呢?有兩種說法,我們都說一說。第一種說法,那個〔出家〕人就是馬祖道一,那個〔在家〕人就是龐蘊居士。馬祖道一的故事很多,你去看《景德傳燈錄》。他曾經講過一句話︰「學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這是針對出家人講的。現在出家人動不動就跑回家,對世間的人有掛礙。《景德傳燈錄》有很多的故事會讓你很感動,我們先講蓮池大師的故事。蓮池大師結婚之後才出家,他出家之後,經過三年,有一天突然想到,已經離開家三年了,就寫一封家書回去給他太太,說他什麼時候要回故鄉看一下。他太太也是了不起,她就在家門口挖一個土坑,上面鋪一些稻草。蓮池大師回到家,就掉入那個土坑裡。掉下去那一刹那,他太太就點火,茅草很乾,就燒了起來。他太太就跟蓮池大師說「三界如火宅,不要回來,去吧!」蓮池大師覺得很慚愧,他出家三年,他太太用這個來啟示他,難怪他會成為高僧!我們的學生已經有三個出家,說不定以後會有第四個、第五個,我先奉勸你,如果你已經出家,就要「學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你有決心就不要回來,出去就出去。龐蘊居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家財萬貫,最後駕一條船,把他的錢財丟到江中,也不捐出來,當然他的故事有很多爭議。有時候我錢捐給你,反而造成你的困擾;有時候我的錢捐太多,你本來好好的,反而會讓你起糾紛,有這個可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不會用錢,反而害了你。所以,你們要往生的時候,不一定要留給後輩。如果你往生時存款是零,高人,都沒有留什麼,只留德行給子女。不需要留下錢財,你留下可能是禍害,留下德行一定利益他們。

再來還有一個傳說。一個是黃檗禪師,一個是裴休居士。談到這兩個,也是大名鼎鼎。黃檗禪師很小,他母親就送他去出家,但日子一年一年的過,他母親相當地思念他,一想到兒子,她就哭,哭到眼睛瞎了。她為了找她的孩子,就發願為出家人洗腳,因為她兒子的腳有一個很明顯的胎記,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她的兒子。她為出家人洗腳,最主要就是要找她的兒子。這個事情傳到了黃檗禪師的耳中,他為了滿他母親的願,就讓他母親洗腳。但他的胎記比如在左邊,他就故意把右腳讓她洗,在洗的過程就為他母親開示,洗完,開示完就走了。結果隔壁鄰居認出他就是她要找的兒子,他們就跟她說。她一聽到,就急急忙忙從後面去追,但黃檗禪師坐的舟已經離開了。他母親走到江邊,她不小心就摔死了。黃檗禪師看到相當地難過,因為他已經為他母親開示,但是母親還是放不下心,母親為了追他,在他的面前摔死了。他為他母親超度,說:「一子得道,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講完這一句話,他的母親馬上超度升天。之後,他就為母親處理後事。他講一首偈:「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花開菩提林;當來三會若相止,歸命大悲觀世音。」如今因為這樣的因緣,他超度他的母親;若是未來再重逢,一定會遇到觀世音來成就他的母親的。有很多的故事實在是太不可思議,如果以世俗人的觀點,會以為黃檗禪師很殘忍,覺得他就和他母親相認就好。但如果他和他母親相認,他母親可能至今還迷自心,永遠沒有因緣覺醒。這就是你要明白,表面上是無情,事實上才是慈悲。

裴休是宰相,學問相當地好,佛法的境界也很高。有一天,裴休到一個寺院去參觀,寺院有掛一些高僧的相。既然宰相來了,一定是住持要招待,住持就跟他講這是某某高僧的相。裴休就直接問住持說:「高僧的相在此,但是高僧今在何處?」住持答不出來。這個時候,剛好寺院有一個人掛單,那個人就是黃檗禪師。當黃檗禪師聽到裴休宰相問住持這句話,住持答不出來,黃檗禪師就走出來,請裴休宰相再講一遍。他說:「高僧畫在此,高僧今在何處?」黃檗禪師就喊宰相的名字「裴休」兩個字,裴休就開悟了。所以裴休就拜黃檗為師。裴休宰相是個悟道的人,他的孩子學問也好,是翰林學士。他希望他的孩子好好地參究佛法,先到寺院去磨練才上京赴任。他孩子就到寺院去幹活、擔水。這個翰林學士就講一句話:「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麼消?」意思就是:「我這個翰林學士擔水給你們這些和尚吃,你們承受得起嗎?」住持聽到這句話,就回他一句︰「老僧一柱香,能消萬劫糧。」一句話就給他頂回去:「老僧只需要一柱香的功夫,就能夠抵得過萬劫的糧。」他們都是很有名、很有成就,對佛法的奉獻都很大的人。

六祖大師就開始預言。【同時興化,】就是出家在家都是同時,就好像一個是師父,一個是徒弟。【建立吾宗;】就是讓禪宗更加穩固。【締緝伽藍,】修建道場,〔伽藍〕就是道場的意思,有道場才能夠弘法。【昌隆法嗣。】讓禪宗的法脈流傳得更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這個法脈,〔從上〕以來,就是從以前到現在,這樣的傳承已經幾代?【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大家要注意到,事實上已經很多人成佛了,你們不用懷疑,只是你看不到。【今以七佛為始:】不要講太遠,我們就談最近的這七尊佛。【過去莊嚴劫,】也就是過去千佛的那個時代,他們的名號叫〔莊嚴劫〕。過去有一千尊佛,現在他講的是最後那三尊。【毘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第九百九十八尊、第九百九十九尊、第一千尊。【今賢劫,】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劫,叫賢劫。【拘留孫佛、】第一尊。【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第四位是〔釋迦〕牟尼佛。【是為七佛。】第五位將是彌勒佛。有時候你們在誦偈,每一尊佛都講一首偈,也就叫傳法偈。這是一佛傳一佛,用一首偈來傳,有禪宗的傳承。

禪宗傳心付法偈
毗婆屍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這七佛的偈你看起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這七首偈事實上都一樣,但看起來好像不一樣。文字不一樣,法怎麼會不一樣?事實上都一樣。這七首偈我不需要一偈一偈講,白板黑字,你已經上《六祖壇經》那麼久了,你應該一聽就懂。我把這七首偈串連起來。你看了偈就說:「師父,我罪孽深重。」「哎呀,我福報很好。」這就是你看到的結果。福報大,有時候上天,罪惡深重,有時候墮三惡道,有時候是三善道,這你也不用高興,還不是六道輪迴?!福跟罪從哪裡來?善跟惡,因為你行善,所以有福;因為你造惡、起惡念,所以有罪。但是,〔罪福皆空無所住〕,幻化之中無罪福。你不是要消業障嗎?就要體悟到空性。你不體悟到空性,你的內心世界一直在懲罰自己,天堂地獄就在你的內心。你現在要聽到真相嗎?罪福本空,這指的是一個開悟見性的人,他罪福本空。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罪福本空是理上說,因果不空是事上講。開悟的人也要受因果的報應,但是他不苦,所以報等於沒有報。為什麼他不苦?因為證悟到空性。你要會講,不要講到讓人家說你昧了因果。當你一直在這邊講這個問題時,是因為你沒有辦法體悟到空性。你行善也不要放在心中,你過去已經做錯了,也不要再內疚來懲罰自己,這叫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起諸善法本是幻,造作諸業亦是幻。〕不但善惡是空,善惡亦是幻化,所以六祖才會講「不思善、不思惡。」有善惡,還是會有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能夠體悟到嗎?為什麼說你在修行當中起惡念不要害怕?只要不要隨它去就好了,你生起一個善念,也不要抓著它不放,因為兩者皆是幻。誰在起善惡?誰在造罪福?就是你的身心,你的身心透過你的言行造罪。若是沒有身心,怎麼會起善惡?若是沒有善惡,怎麼會產生福跟罪?身心是什麼?〔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就是我們所講的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身心,你能照見你的身心皆空嗎?它們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但是凡夫不是執著他的身體生病了,甚至更糟糕,他愛美、愛漂亮,他抓著身體不放,不然就是活在一種內心的感覺,被精神的狀態所束縛,他不明白身心本是幻。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心本無生因境有〕,你說心在哪裡?因為那個境所以起那個心,所以你被境界轉。身心就是我們所稱的我,每一個人都有身心,但是身心亦是緣起性空,所以這個人是幻人,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什麼叫真什麼是假?永恆不變謂之真,會變化就不是真。道家常講真人,跟佛家所講的佛性意思是一樣的,真人不是這個人,指的是那一顆清淨的心。人就是身心假和,假設身心是空,這個人一定是幻。如果你沒有透過因緣法的分析跟觀察,也就是像我們早上所講的,以人性的角度,你一直在保護你自己,因為你不明白人是幻化的,所以你一直在保護這個幻化的人。但這個人在哪裡?古今的英雄好漢今在哪裡?現在答案出來了,這個人不成立,身心怎麼成立?身心不成立,善惡怎麼成立?善惡不成立,罪福怎麼成立?一道一道破,我們統稱它叫緣起法,因緣而起。

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事實上世尊說法本來沒有一個法,所以無一法可說。但是,〔無法法亦法〕,〔無法〕這個法還是法,又拉回來。〔今付無法時〕,就是傳法,傳什麼法?傳〔無法〕。你以為他在繞口令嗎?他講的是真實,因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講的。你讀《金剛經》,燃燈佛並沒有傳法給釋迦牟尼佛。所以達摩有幾個徒弟,一個個問:「你跟我那麼多年,一個個起來說。」到最後二祖慧可只是頂禮問訊,什麼都沒有講,就是他明白這個精髓。要講什麼?〔法法何曾法〕,諸法實相,何曾真的有一個法。所以說緣起法,只是一個假名叫緣起法。為什麼?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所以說實在並沒有一個法,連法都破了。這後面的系列是因為這個法所生起的,現在連這個法都破了,這時候你的自性才是真正的清淨,才會回歸「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七首偈貫連起來,就是在講這個。你去《景德傳燈錄》查三十三佛所講的偈,不離開這個概念。所以我列出這七首偈,就足以讓你開悟修行,也不用貪多。今天聽到這七首偈,好好回去悟就夠了,該滿足了。

假設過去你已經錯過了,也不要期待未來,好好地把握當下。六祖大師很慈悲,他連最後要圓寂了,還怕弟子不清楚,一再地為弟子們講,事實上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我們看《六祖壇經》,會覺得很感動。有什麼問題,把握當下,你們不要以為下一刻、下一秒還會有什麼機會。你的腦袋也不要告訴你:「我以後再慢慢學。」能夠領悟是刹那之間的,不能夠領悟,一輩子你也聽不懂。為什麼我們不能領悟?是因為我們當下的心不能夠放下。但你偏偏不放下,你一直用你的腦袋在生活,你一直覺得你可以慢慢來,實際上就是在障礙自己。所以我們讀《壇經》,你要把握住這個機會,重點你要學,不是學腦袋,學腦袋的東西我不教。什麼叫學腦袋的東西我不教?比如說:「我好想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或者你們現在好像知道《易經》在說什麼,你想要知道這個幹嘛?但是我們的潛意識想知道它在講什麼,這叫腦袋,叫知識,這個我不教。我們從以前到現在都犯這種毛病,我們一直希望所有的學問你都懂。比如說:「股票我不懂,我需要知道。」「投資理財我不懂,我想知道。」比如說:「我想成功,你可以教我怎麼成功嗎?知識份子喜歡知識性的東西,所以他猛讀書;商人喜歡錢,所以他猛賺錢;父母親的注意力就是擺在子女身上。但你想過一個問題嗎?事實上我們今天談《六祖壇經》,談佛法,只有一個重點,我是希望,我只教你如何瞭解你自己,而不是叫你去瞭解那本經在說什麼,那沒有意義,那叫知識。你想過這個問題了嗎?你很好學,一天到晚在研究很多東西,但你為什麼不研究你自己?!我們今天就是要研究你自己,徹底瞭解你自己。當你徹底瞭解自己的那一刻就叫做明心見性,六祖所講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我已經徹底地瞭解我自己了!

我真誠、坦白地跟各位講,我講的話你可以回去思考看看。天底下所有的問題都是出自你不瞭解你自己:「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升學?」「我到底要不要創業?」「我到底要不要去考公家機關?」「我到底要不要結婚?」「我到底要不要出家?」「我到底要不要修行?」「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你為什麼會這樣問?因為你不瞭解你自己。世間法跟佛法,沒有那麼狹隘,不要把佛法當成是想修行的人才要學的,沒有那麼狹隘。每個人都有生命,無論你是誰,如果你活著不瞭解你自己,你不覺得人生這一趟來是白來的嗎?就是因為你不瞭解你自己,所以你不知道你到底是要衝還是要守,到底是要為別人的價值觀而活,還是活出你自己呢?如果要活出你自己,你不瞭解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活出自己。你問我一百個一萬個問題都一樣,都源自你不瞭解自己,趕快從今天開始好好地瞭解你自己。你會說:「我瞭解我自己,再怎麼看都是這個樣子,心情就是起起伏伏,胡思亂想。」所以你就以為已經瞭解自己了,這樣是不對的。你不可以說觀察到自己是這個樣子,就認為你就是這樣,不是的。你不要以為你已經把自己看清楚了,你這是否認自己。你說:「人嘛,就一定有痛苦嘛,就一定有七情六欲嘛,就一定有憂悲苦惱嘛!」你為什麼下這個結論?沒有學的人就知道這個事情,你已經學了一段時間,但是你所得到的結論居然是跟沒有學的人一樣,你根本沒有瞭解你自己。你會說:「瞭解自己很困難呢!」不要這麼講,你講這種話對你沒有意義。

你們有沒有瞭解因果的?因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發明,因果是世間的定律,世間的真理,因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比如說,你看書很清楚,因為書白紙黑字,容易看。如果看你自己,反而不清楚,因為你的心沒有字。你說你的心有什麼?你說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又會胡思亂想,這就很奇妙。你看書跟看你的心還不是一樣?就是看。你要相信,看一遍有看一遍的認識,看一百遍有一百遍的認識,看一千遍有一千遍的認識,一定會認識更深。你觀你的心跟看書亦復如是,你這樣看書,也看你的心,有一天你一定會覺得很驚訝。你看得胡思亂想,沒有關係,你繼續看,看到最後它就會不一樣,你一定會看出端倪,一定會看出線索,一定會看到真相,除非你放棄。這個理論很單純,它並不抽象,因為它是你自己。所以今天不要談你的程度怎麼樣,你的腦袋不要管,不要在那邊猜想,你只管你到底有沒有每天好好地觀察自己。如果你沒有做,事實上你就沒有做,如果你有做,請你相信自然界的法則,你一定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直到看清那一刹那,就叫明心見性,就是這樣而已,很單純。所以我說今天這個課完了之後,以後你要用功也是這個樣子而已,無論你以後要去聽什麼課,無論你是市農工商,但是要瞭解你的自性,連一日你都不能夠錯過,因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假設你要徹底瞭解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還是人生的價值,你就要好好地去瞭解你自己。當你瞭解之後,事實上你就懂了,你就懂之前那些煩惱都是白煩惱了,你以前的那些恐懼跟不安都是多餘的。但是在你還沒有瞭解之前,你沒有辦法,因為你心不安。為什麼?因為你不瞭解你自己。我所講的自己就是心,我所講的心就是佛性,我所講的佛性就是空,我所講的空就是緣起,我所講的緣起就是整體。我好像是在繞口令,但如果你不懂這些口令,我就告訴你,就是你自己。我們佛法在講「諸法無我」,我怕跟你談「無我」,你會想到底有沒有我?去觀察。觀察到最後,這些名詞都叫做戲論,它自然會止息,你自然會看清楚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狀態。現在跟你講「空」也只是知識,沒有意義;跟你講「無我」也是知識,對你也沒有什麼幫助;跟你講眾生皆有佛性,但我們現在都是以人性看人生、看自己,所以大家都一樣自私醜陋,有七情六欲。用功的方向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9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