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唯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一日,】時間已經到了。經過好幾年,行昌行刺這件事情已經平息了,大家已經遺忘了,風聲已經沒有那麼緊了,他就來拜見六祖惠能。【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並不是沒有感情。我們常講的大愛慈悲,這一種的情誼才是真正的慈悲。【曰:昨】指以前。【蒙和尚捨罪,】別人犯罪,你願不願意寬恕別人?寬恕別人吧!以因緣來講,你過去對別人怎麼樣,所以別人才對你這樣。縱使你過去沒有對不起別人,別人對你這樣,你也應該寬恕別人。你的心不寬恕別人,就等於把恨放在你的心中。【今雖出家苦行,】什麼是〔苦行〕呢?是不是早上起來劈柴,然後煮飯、擔水,一天到晚工作,就像阿信一樣?這種苦還不苦。什麼叫苦行?你一天到晚被人家排斥、糟蹋、看輕,被折磨、刁難。今天我們最苦的就是我們的心,而不是身體。〔苦行〕,就是你要在逆境當中修行,在修行當中一定會遇到很多人來折磨你。苦是苦這裡,而不是說「我的工作這麼多」啦!如果我們身體不錯,做那麼多工作是不會累。如果別人都對我們很好,我們每天做很多工作也會很愉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於感覺好或不好。今天最苦的就是別人折磨你,這一關過不去,修行就不會成就,也就是說你被境界打敗啦,不管到哪裡,去公司、去參加團體、去出家也一樣,人與人都是彼此互相折磨,說彼此互相精進也對,互相折磨就是精進,頂得住才是精進,頂不住你就離開。不是這樣嗎?所以你們要好好修行,要在境界當中修行,境界一定會折磨你。你要注意聽,你休想會遇到什麼好的境界,你走到哪裡一定會有人折磨你。你對〔苦行〕真的能夠體悟,修行才能夠契入,不然沒有辦法。你悟到了,悟道的人承受得了,因為那個苦也不再是苦了,所以他也沒有受跟不受的問題。當一個人達到這樣的程度的時候,他不但不會被別人擊倒,他還會感動很多人,就像《法華經》裡面的常不經菩薩,見到別人都跟人禮拜,有些人尤其是出家人會排斥他,甚至拿石頭丟他,拿棍子打他。那些人跟常不輕菩薩結下因緣,因為他們傷害常不輕菩薩,所以到最後都墮地獄,但是在地獄受苦之後,又成為常不輕菩薩的弟子,常不輕菩薩最後就成釋迦牟尼佛。
【終難報德,其唯傳法度生乎!】這個〔報德〕以行昌來講是報六祖大師的恩,以佛弟子來講是報佛恩。我常說十二個字:「知過改過無過,知恩感恩報恩」,前面說的是懺悔,中間是正見,最後就是付出行動。你怎麼去報恩呢?我現在講一個最實在的:我們如何報父母恩?父母親生你養你,就是希望你做個有用的人,有用的人的定義就是對這個社會、國家、眾生有利益,所以上至總統,下至清道夫,都可以成為有用的人。這句話你懂了,人生這條路才不會難走。你們年輕人過得不快樂,跟你內在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成就,所以會受苦。有用的人,就是按照你的能力、實力,在各行各業好好地發展。上班是利益別人,創業也是利益別人,就這麼簡單。至於收入多少,是跟你的付出、跟你的條件成正比的。報父母恩,就是你要利益別人,這樣父母親才沒有白生你。一樣的道理,你要報師父的恩,報老師的恩,就是要〔傳法〕,就是將正確的觀念告訴世間的人。世間法和佛法都是一樣的。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有時候你聽他們在問問題,就覺得奇怪:「我沒有怎麼學我就懂,他學那麼久怎麼不懂?」這代表我們常常誤認我們懂,其實我們不懂。有時候你看公案常常有這樣的誤認,但事實上就是不知道你不懂,你誤會你懂,所以你不會去瞭解這個問題。因為你認為你懂了,你就不會再探討也不願意再深入。下面這個公案不好懂,我不知道看了幾百遍,也只是略知一二。六祖大師可以這樣講,你不敢這樣講,就好像我說,趙州和尚敢講「狗子沒有佛性」,你不敢講,你只敢照本宣科說眾生皆有佛性,所以連狗子也有佛性。換個角度你不會講,因為你沒有透徹;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回來是你不敢;再來,是你死板,經典那樣講,你就記下來,就認為你懂了。你被文字轉了,被經典轉了,不明白佛的意思。【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六祖大師這樣回答,很多人就混淆了。六祖大師說佛性是〔無常〕的,這樣跟我們的概念是相反的。六祖大師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後面才來講。【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我們的心,一看就是無常,為什麼六祖大師說〔常〕?就是我們這顆〔分別心〕,就是這顆妄心和生滅的心是〔常〕,這樣講我們聽不懂。【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就是:「六祖大師您現在所說的,跟《涅槃經》所講的剛好相反。」【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他是有傳承的,他傳承弘忍,是第六代祖,怎麼敢違背佛經,怎麼會違背佛的心意呢?【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講得越透徹越聽不懂。行昌先提出他的佐證。【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這是六祖大師提出的佐證,他曾經聽過無盡藏比丘尼誦《涅槃經》,他也曾經為無盡藏比丘尼講過《涅槃經》,「現在為你講也是一樣,不會講錯。」【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既然他能夠成為一代的祖師必有他的來歷。要注意〔委曲〕這個字,有時候有些道理已經講了好幾百遍,你都聽不懂,就請師父委屈開示。接下來要講的這一段就是重點。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佛經分明寫說〔佛性〕是〔常〕,但我們的心是無常,他是按照經文講的,但他不懂釋迦牟尼佛真正講的涵義。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只懂經典就是這樣講,佛講的就是對。佛講的當然是對,但你不明白佛講這句話啊。現在六祖大師講這一段的意思,就是他說他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因為他講的「無常」事實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常〕,相反地,他講的〔常〕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常」的意思。行昌聽不懂,我們也完全聽不懂,因為我們的腦袋就是邏輯思考,就是二分法。〔常〕是什麼?是本體,佛性是本體的意思,你的腦袋就是「佛性是本體」,所以叫〔常〕,所以才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那「無常」是什麼?就是現象跟作用,就是變化,就是無常。你的腦袋就會告訴你:假設常是體,無常就是用,假設常是性,無常就是相,你的腦袋就硬生生把它拆開。什麼叫〔常〕?「眾生皆有佛性」就是常,本體。什麼叫無常?我們每個人的長相、作用不一樣,叫無常。你的腦袋就只會想「常是體,無常是用」,這叫二分法、叫邏輯。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因為經典有這樣記載,你的思想就一定會堅持這樣的知見,這樣就是執著。比如說你認為讚美別人是對的,罵別人是不對的,從小你的老師、父母都這樣教你,當有一天你出社會之後,這樣的觀念很強,有一天,當有人違背了,你就不能夠接受。但是,讚美和責怪難道是不一樣的東西?難道是兩個嗎?體跟用你說可以拆開嗎?不能夠。性跟相豈能夠拆開!你現在看這個盆栽是現象還是作用?是現象?那有沒有本體?你會說它沒有本體嗎?它的本體就是空,有沒有空?空是什麼?空難道是空氣嗎?空就是佛性啊!這個盆栽有沒有佛性?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你的知見就只停留在:「我只看到現象和作用,我沒有看到本體。」所以你沒有辦法看到真相。作用就是本體,現象就是本體,作用也等於本體也等於現象,本體也等於作用也等於現象。你可能聽不懂,完全亂掉了,所以你們是初學者要跟你們說這兩者分開,比如說我們的肉體就是現象,佛性就是本體,因為這樣容易聽懂,但是深入講聽不懂。我講一個佛學重要的概念:「空」這個字,你說是現象,還是作用,還是本體?一般人的概念都會講本體。但是《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跟你們講這麼清楚,你們卻說是本體。它只有本體嗎?沒有包括現象嗎?它沒有作用嗎?這三個都是空,聽懂嗎?我現在解釋給你聽,空是本體,對。我現在從三個角度跟各位解釋「空」字:第一個,從本體的角度,空就是本體,本體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我從第二個角度,從現象的角度來解釋「空」,現象是從哪裡產生的?如果沒有空的變化,它怎麼能夠產生現象?所以有一句話就講,本體就是你們所講的性空,現象就是你們所講的緣起,就是「緣起性空」,這就是「體跟相」,就是「性跟相」的意思。再從現象來解釋空,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所以現象的當下有本體。所以,不可以說緣起是緣起,性空是性空,這樣講的話就不應該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們不是一天到晚在念《心經》嗎?空從作用的角度來講,空的意思就是沒有障礙,這才能夠變化,這就是起作用,這個用就是變化,就是我們所講的無常。「空」這個字可以包括體相用,但是一般在學佛的人不能夠這樣認知,一般人沒有辦法這麼體悟。空不可以拆開,它可以同時展現,如果這個概念你不懂,六祖大師講這一段你就完全聽不懂。
【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現在六祖大師講的是〔無常〕,事實上他要表達的是〔真常〕。〔無常〕是什麼?如果我們直接講〔真常〕就是從本體來講,但現在六祖大師是從作用來講,他是「由用歸體」。我們現在以現象界來講是凡夫,如果是常的話,凡夫永遠就是凡夫,我們何必學佛?!壞人永遠是壞人,好人永遠是好人,發菩提心的人永遠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永遠不發菩提心,那我們為何必學佛呢?這樣對嗎?若佛性是常,這個常就是死結,就是死常,它是固定的,是不變的,那糟糕了!換句話說,如果出生在卑賤的家庭,永遠是卑賤,就像印度過去的種性制度。所以六祖說〔無常〕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有機會成佛,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佛性,你怎麼會成佛?所以繞回來講眾生皆有佛性,你才能成佛嘛,這才是佛要講的真正的道理啊,所以他從作用回歸於本體。我講一個事實,從這個作用,這叫緣起,從緣起當中你領悟到空性,這叫做從用回歸於體。那換個角度,我也可以從體延伸到作用。比如說,父跟子難道永遠都是父跟子嗎?不對,父亦是子,子亦是父。比如說你有一個孩子,你的孩子有一天會當別人的父親,你現在是父親,事實上也同時是別人的孩子,哪裡是父就是父,子就是子?!他不是死的,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但我們的腦袋不是這樣,我們的腦袋認為:「我就是父,你就是子。」因為我們不懂從孫子的角度來講孩子,這樣孩子是父親。所以,父親跟孩子不能拆開,譬如:「我是別人的孩子。」和「這個孩子又是別人的父親。」這個「我」跟「孩子」是同一個人,所以才叫做不異。不異的意思就是不離,色不異空,就是現象不能夠離開空的本體,空的本體也不能夠離開這個現象,它們本身是不可以分開的,所以叫「即」,即就是即是的意思。
你不要以為這個概念很好懂,我們的腦袋就是有死結,我們認為怎麼樣就怎麼樣,不懂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闡述問題。那糟糕了,你會掉入一個陷阱,比如說,你跟你的兒子,你認為:「你是我生的,我一定比你懂,所以你一定要聽我的。」這樣的觀念是錯的,因為他執著自己是孩子的父親。我們兩個是朋友不行嗎?如果想成︰「我跟我的孩子是朋友。」相處、溝通的模式就不一樣,彼此的關係一定會更好。如果父親執著他是父親,孩子執著他是孩子,這兩個人都有病。當老闆的執著我是老闆,當員工的永遠是員工,這樣勞資就站在對立面。實際上,現象是假名,「我是老闆你是員工」,「我是父親你是我的孩子」,這都是暫時的,是假名。我們並不否認你們是父子關係,而是說你不要執著。學佛法,如果執著沒有破,你就不會悟。釋迦牟尼佛的法只有一個用意,就是破你的執著,所以東講西講,因材施教,善巧方便的目的就是要破你的執著,只要你不執著,懂得空的道理,就會有很高的智慧,就會有慈悲心。一個善解人意的人,一定能夠從各種角度為對方想。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這一段剛好是相反,這就是由體發用,現在從本體的角度來解釋產生作用。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的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就是說都是生滅的。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但這樣的佛性就不能夠遍一切處,就是不能夠普及所有的一切,意思是說假設一切都是〔無常〕的話,那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死輪迴的,那「眾生皆有佛性」怎麼成立呢?那是不能夠成立的。前面那一段六祖大師是鼓勵所有的人,你只要願意學習就能夠成佛。後面這句話就是說眾生皆有佛性,生死輪迴只是一場夢,只不過你的夢還沒有醒,所以你在輪迴。現在從這個角度,從體講用;從另外一個角度,從用講體。這樣的概念是千變萬化,以此類推,比如說一對夫妻吵架,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怎麼樣講才有理?對公說,要從婆的角度講給公聽;對婆說,要從公的角度講給婆聽,兩個人才能夠釋懷,這樣就有理了。不然,對公講公的理,對婆講婆的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老師跟學生發生爭執,對學生要從老師的立場分析給學生聽,對老師來講,要從學生的角度分析。現在家長跟老師的立場不是常常對立嗎?難道只有兩個角度嗎?不止啦,可以從教育的角度,或從社會的角度,觀點再大一點,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事情。你不要執著一種概念,但叫你不要執著那個概念,並不是說你那個概念是錯的。不要執著路見不平,但不代表路見不平是錯的。用什麼角度來講都對,只要你講的他能夠接受。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那麼善巧,太死板。他執著,執著「我只用這一招,我對我兒子、對我太太、對我爺爺奶奶,或做生意都用這一招。」要無招嘛!無招就是空,哪裡有什麼招?所以有的東西當理解了就是理解,當你不理解,你講的東西都是有障礙,有死角,有盲點的,因為你沒有通達。比如說,佛法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告訴你這本經在講什麼,比如說教《金剛經》不是教《金剛經》在講什麼,而是說《金剛經》可以幫助你嗎?縱使很會講,寫很多的書,但這經典根本不能夠幫助你,這有用嗎?你今天去看病,原則上就是要把你的病治好,剛開始可以先瞭解是什麼病?為什麼要開這個藥?你瞭解了之後就要按時乖乖地吃藥,不要迷失你的方向,因為你當初為什麼去看病?就是想把病治好嘛,這是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有一天我願意也當個醫生,換我來治別人的病。」你當初為什麼要研究佛法?你研讀佛法的方向,你認為你是正確,但事實上你可能是不正確的。你很認真地做早晚課,誦很多經,以為讀多少經典就可以有多少功德、消多少業障,有一天就會開智慧。照理講你應該很認真地破除你的執著,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從這裡下手?如果說《金剛經》誦一萬遍之後,智慧突然會打開。我告訴你:「我錯了,我認錯,我願意改!」這當下不是生智慧了嗎?換個角度來講,我不是說誦早晚課沒有效,而是說做早晚課之後何不直接了當地破你的執著?你現在做早晚課可能也是破你的執著,因為你懶惰,做早晚課讓你精進;或是做早晚課讓你修禪定;或是讓你更明白經中所講的正知正見,這樣就是對的,不然就是不對。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乃說偈言: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八倒〕就是八種顛倒,包括兩類人:第一類就是凡夫跟外道,像我們就是凡夫,有的是對佛法不瞭解的外道,就是對真理不瞭解的。這裡說執著於〔邪常〕,這個〔邪〕就是不正確,偏差的意思。在原始佛教當中,尤其是《阿含經》,常講的幾個名詞就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這就是原始佛教的觀念。我們眾生不明白世間是無常的,所以我們常常都是計〔常〕,就是執著,當作它是常在的,所以都會執著,不願意去面對種種〔無常〕變化。〔無常〕既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它是一個真實的現象,所以你不要付予無常任何的情緒。就像日升日落,你不需要付予它任何的情緒。苦即為樂,很多東西明明是痛苦的,欲望是痛苦的,但卻偏要去追逐欲望,因為你認為它是快樂的。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這個樣子,你沒有看穿,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應該去看穿它,不要再被它騙了。第三,無我即我,我們今天之所以有自尊心,有痛苦的來源,就是對「我」不瞭解,對這個生命不瞭解,所以我們潛意識會抓住一個我。六祖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對這個「我」不明白,我們認為有這樣一個不變的「我」,所以認為肉體藏著一個靈魂,認為我們有一個東西,這就是潛意識的執著。再來,佛講的不淨是叫你對你的身體不要執著,這個「我」,包括身心潛意識的概念,這個不淨就代表身體。事實上有的人一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為這個身體打拼,你要健康,你愛美、要保養、還要瘦身,甚至買衣服、化妝品,辛苦了一輩子,幾乎超過一半的金錢時間都是為了這個身體。但你不明白這個身體是不乾淨的,我們的身體會流汗、有味道,從外面到裡面,五臟六腑,有屎、尿、膿、血…之類的。佛講這個並不是叫你討厭你的身體,而是不要執著你的身體。我們不是叫你討厭別人,是叫你不要執著別人。我們總是會認為「這個身體是很乾淨,是我的。」這都是因為你沒有認識清楚,所以會執著,這是凡夫或對佛法不認識的人。二乘人跟眾生的觀念剛好是顛倒,因為他有進入佛法,佛跟二乘人說〔無常〕,所以二乘人就執著無常;佛說苦,他們就執著苦;佛說無我,他們就執著無我;佛說不淨他們又執著不淨,這都是執著一邊。對苦跟樂、美跟醜、好跟壞、生跟死、貧賤跟富貴,這些兩邊對應我都不執著,了然於心,就跳開了。兩邊都跳開不執著,這個「真」就是真相。完全不執著的狀態就是《涅槃經》講的「常樂我淨」,這是世尊在涅槃以前講出來的真相。不要我講這八倒你才懂,以此類推,世間所有的概念都一樣。你只要能夠不執著,怎麼應用都對。不需要去執著,就是佛要講的重點,當你徹底不執著的那一刹那就開悟了,徹底地把你內心的障礙放下了,你就「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就通達了。不是我形容它什麼狀態,而是你徹底地做了,你就到達了。所以〔八倒〕,倒就是顛倒,佛經常講顛倒的眾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六祖說,佛在《涅槃經》,這本經叫〔了義〕,也就是究竟,講得透徹。所以我們說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也就是:你所學的東西有沒有學得很透徹?你所學的理論是不是佛最圓滿的理念?還是你學到的是佛權巧方便的說法,就像二乘人的理論,有時候是權巧方便。但你也不可以說這樣的理論是錯的,而是針對層次還沒有到了義經典的人這樣講,他才聽得懂,他才受用。這裡講〔破彼偏見〕,這個〔彼〕並不是只有指二乘人而已。凡夫跟外道執著一邊,二乘人執著另一邊,他們都有各人的偏見。佛在涅槃時,就直接了當地講出真相,就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真常〕就是性空,〔真樂〕就是極樂,〔真我〕就是自在,〔真淨〕就是清淨,這叫極樂世界啦。【汝今依言背義,】人家這麼認真的人,都會誤會經典。像我們這種不認真的人是不會誤會經典,是根本不懂,所以連誤會的機會都沒有,人家拜就跟人家拜,人家說做什麼就跟人家做什麼。〔依言背義〕,佛所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變成經文,我們讀了這個經文反而違背了佛意,自己都不知道。【以斷滅無常】斷見。【及確定死常,】常見。這裡就只講一邊,把它說死了,不能夠〔無常〕跟〔常〕通,不能夠通達。體跟用不能通,性跟相不能通,體相用不能夠圓滿,所以才叫〔斷〕,才叫〔常〕,各執一邊,【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圓妙〕就是整體,就是彼此,它是既同又不同。哪裡同?從本體的角度談什麼都同。從現象跟作用來講,事實上是有它因緣變化的不同。但是這兩個本身又是交錯在一起的,所以是錯綜複雜的,但你都要瞭解,這叫〔圓妙〕。〔最後微言〕,因為是《遺教經》。【縱覽千遍,有何所益?】你若是不懂,縱使讀〔千遍〕,事實上也是不會懂的。我們今天講經,不是一句一句翻譯給你聽,而是跟你說佛法是講什麼,一點給你點開。就像前面所講的一個概念,你今天研究佛法就是要破你的執著,你不破執著就是在耽誤自己。
【行昌忽然大悟,乃說偈言:因守無常心,】關鍵在〔守〕,守就是執著,佛說〔無常〕,我就執著無常;佛說常,我就執著常;佛說既非無常既非常,我就執著既非無常既非常。釋迦牟尼佛靜靜地不說,你也聽不懂。這句話就是已經表現出:「我讀了佛法,結果我執著了這些名相;在我還沒有學佛法之前,我的內心充滿無限的執著。」【佛說有常性。】破執。佛不是只有說無常這個名詞,他也說心啦,空啦這些名詞。意思就是:「因為我執著無常,佛說〔有常〕來破我的無常。」重點就在這句話,佛所說的法就是要破我的執著。無論佛怎麼講,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經典,東講西講,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他用他的方式來破你的執著。這兩句話你要會解釋,否則你自己去看白話文,你也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兩句話已經把佛要表達的東西跟你講了。【不知方便者,】你不明白佛所講的權巧〔方便〕的法。什麼是佛所講的權巧方便法呢?一切都是權巧方便。大家不要以為二乘就叫權巧方便,大乘就叫做究竟了義。不對!佛告訴你,講大乘、小乘還不是權巧!講不了義跟了義還不是權巧!他講任何的概念都是權巧,難道你不明白嗎?就好像我教你招數是權巧,有一天告訴你無招勝有招也是權巧。〔不知方便者〕講的就是我們,我們不明白佛法真正的內涵,釋迦牟尼佛真正的苦心,祖師大德真正的用心跟智慧,他告訴你我們不明白他的〔方便〕。【猶春池拾礫。】〔春池〕就是春天的池塘,魚兒在其中悠游自在,就代表我們本來是自由自在。你不明白在這個悠遊的虛空大海當中,我們就像風像雲一樣地自在。我們不懂得這一種的觀自在,我們看不到〔春池〕,看不到極樂世界就在眼前,看不到處處都是善知識,處處都是佛菩薩,我們在忙著撿石頭。就好像有的人到馬爾代夫,一看到沙灘上的石頭很漂亮,就開始撿石頭,一顆顆撿,撿三個小時。奇怪,你是去那裡度假嗎?有的人去瑞士,就去購物。我們從一些觀光旅遊報導,就知道有些人的旅遊品質很差。東西買得到,大自然的景色買不到。你到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你買不到,你到西藏,西藏你買不到,但是你沒有看到這些景色。我們人生還不是一樣?!我們現在在撿石頭你不知道嗎?你這個月撿多少?「師父,我這個月撿三塊石頭,賺三萬塊。」我以前剛退伍時做業務,下午四、五點,想說這時候美術館人應該還很多,有人就有我的客戶,我就去推銷。但是我推銷了三個客戶之後,我就把皮箱擺在旁邊,坐在那邊覺得很落寞:為什麼這段時間別人可以帶著小孩在草地上慢跑?為什麼可以穿著短褲遛狗?為什麼那對老夫妻手牽手散步?他們為什麼可以享受此時此刻?而我現在要忙著賺錢,不懂得享受?錢不是這樣賺的,所以我很難過,覺得這不是我要的人生。該賺錢的時間你去賺,但是該度假、該休閒、該散步時你要好好地去享受。人生的狀態你現在看到什麼?春天的池塘你看得到嗎?你看到的都是煩惱,垃圾和障礙,你看到的都是你不想看的,這不是悲哀嗎?我們眾生就是這麼悲哀。〔春池〕是代表自在,〔拾礫〕是代表塵勞,在紅塵當中勞心勞力。人家開悟之後,講的偈都是很有名,很有意思的。
【我今不施功,】佛性不是修來的,是你悟就有。佛性本來就存在,是你過去遺忘它了,你現在知道就好了。他為什麼能夠〔不施功〕?因為他明白了,所以他能夠無為,能夠放下,所以當下就佛性現前。【佛性而現前。】這叫本來面目現前了,你看到你就是虛空,你看到本來無一物。【非師相授與,】雖然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雖然聽聞佛所說的法,但是我的佛性並不是別人給我的。【我亦無所得。】沒有因為你開悟你就得到什麼,因為那是你本來具足的。「唉呀,原來我本來是這麼幸福快樂的人!」幸福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你現在發現到的。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讀禪宗的東西?因為他一看到,就說:「啊,這個就是我想要的!」你想要什麼?你想要懶惰吧!不用修最好啊!要不要修?要。怎麼修?你不執著就好了。不執著是要修還是不要修?你自己想。何必再創造一個概念互相矛盾呢!你要知道,你一定要相信有人可以刹那開悟,你也一定要相信我們忙了幾輩子也沒有開悟。那有竅門,你真懂它嗎?你現在在執著,就代表你對真理沒有透徹。否則,你通達了,不用等,你當下就放下了。說是放下亦是騙你,放下本來就是假名;說夢真實亦是騙你,夢本來就是夢,哪有什麼真不真實的問題?所以夢醒不就好了嗎?所以不執著不就好了?說是這麼說,什麼時候做得到?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我們是多生累劫這樣若。你要看佛經寫的東西,它有它的道理,它不是亂寫的。有人講:「奇怪,翻譯的人怎麼翻?就若七日就好了,為什麼要從若一日,若二日…?」它的意思是有的人一天就開悟,有的人要兩天,有的人要三天…,根器比較差的,要七天。你看我們超過多少天了?所以你不要以為這樣翻譯很囉嗦,它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真的有人這樣就悟了。你看了《六祖壇經》,你看中國這麼多祖師大德、禪師,證明真的就有人悟了。【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六祖大師知道他開悟了。所以為他取法名。【徹禮謝而退。】讀公案就看你怎麼去讀,有時候你會越讀越有信心,有時候你會越讀越氣餒,「人家都這樣,就我沒有辦法,我不看了,我不是這塊料。」那你是哪塊料?「我還是老實就好。」你能夠老實得下去嗎?不要騙我啦。真理不徹,心要死很困難。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撿石頭,那不撿才不困難;如果你說我撿的是黃金,那你還是會執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