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一心一意
市長:明心見性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一心一意】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六祖壇經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六祖壇經講記(73)
 瀏覽545|回應0推薦0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沒有學佛的人會覺得不容易懂。一身就一身,還有〔一體三身〕?在原始佛教並沒有這樣談,到後面大乘佛教開始這樣講。但原則上不是一跟三的問題,而是從三個角度來談內涵的問題,就好像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談的意思,問題就只是一件事情。一樣的道理,眾生皆有佛性就是一件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就從三個角度去展現。

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清淨。【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慈悲。【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智慧。你要注意到六祖大師這樣的開示,他前面都說〔於自色身〕,這個〔色身〕就是我們,〔色身〕雖然是假的,但是有用,你要藉假修真。天生我材就必有我用,你要會用。我再講得更具體一點,你要借助這個色身來身體力行。你不要放任這個身體一天到晚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躺在床上睡覺什麼都不做,這樣太對不起你的身體了。身體為什麼長眼睛?為什麼有嘴巴、有手、有腳?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哪個地方沒有用?我們的眼睛都是拿來看別人的缺點,不然就看一些不該看的事情,非禮勿視嘛。這個耳朵,一天到晚聽一些有的沒有的,你為什麼要聽那些呢?嘴巴一天到晚講八卦,道人家是非,講一些長短,這樣有意義嗎?難怪常常都會有問題。生這兩隻手,不拿來幫助別人,生這兩條腿,不拿來跑腿,不拿來服務別人,你糟蹋你的身體,就是懈怠、懶惰。有的同學懈怠跟放逸分不清楚,放逸指的是心,懈怠指的是身。心放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理想,一天到晚不是胡思亂想,不然就發呆,這叫沒有好好用你的心。這個身體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懶洋洋的,這叫懈怠,大家要明辨它們的不同。你現在借助這個身體,從世間法的角度叫「自立立人」,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自覺覺他」。「自立立人」跟「自覺覺他」有程度的差別。要幫助別人比較快,但是你要幫助別人覺悟很慢。我們也常常把這八個字連起來說,但事實上是不太一樣的。我們雖然沒有辦法一開始就自覺,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不要傷害你自己。你要好好讀書利益自己,接著你要好好幫助別人、利益別人。做得到的你要從這裡開始做,你要先開始去自立立人,以後才可以自覺覺他,會做的先做,我們現在要用這個身體好好地來修行。

歸依清淨法身佛〕,就是透過這樣的修行,讓你體會到〔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但它要透過你的體悟。雖然金礦有黃金,但是金礦要透過提煉,雖然你有佛性,還是要透過修行,你才能夠清淨,要明白這種概念,不然會混為一談。一樣的道理,你的〔自性〕雖然是清淨的,但你現在都起煩惱、很執著,所以不能夠明白清淨,不能夠展現清淨,所以要透過這個色身來修行。再來,透過這個色身來修行,才能夠產生〔千百億化身〕,這就是慈悲。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他是慈悲的化身。透過這樣,把你的慈悲心生起、展現。再來,透過這樣的色身去展現你的〔圓滿報身〕,這就是智慧,讓般若智慧徹底地展現。簡單地講,〔自性〕你說它是清淨的沒有錯,它本來就是慈悲沒有錯,它本來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沒有錯,但你要去展現,所以我常常說,學佛這三項很重要,你要展現出來。舉個例子,你看到三尊佛像,假設中間擺釋迦牟尼佛,就代表清淨;左邊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右邊擺普賢菩薩,為什麼叫普賢?普就是普遍,遍一切,賢能夠利益別人,代表慈悲。如果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可以這樣解釋,那三個就是清淨、慈悲、智慧,這叫表法,這也代表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可以產生,但要透過你的身體力行才能夠悟道,才能夠去展現。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我們的身體就跟房子一樣,身體不是我們歸依處,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生老病死,房子也不是歸依處,因為有一天也會成住壞空。比如說,你嫁人的時候要有所歸宿,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歸依處,回娘家,娘家也不是你的歸依處。人有一天會走,這個家有一天也會因緣和合產生變化。有的人一出社會去公司上班,覺得公司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歸依處,但是當公司裁員或倒閉的時候,他會很痛苦。當你嫁人之後,終於找到你的歸宿了,但萬一有什麼意外,無論分手還是因為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你一定會很痛苦。古人講,夫在從夫,夫死就從子,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歸依處。歸依處,我們潛意識都想要靠別人,但是你要靠誰?靠別人有保障嗎?你靠佛,自己不努力,佛也沒有辦法救你。真正的歸依處不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不是會變化的,真正的歸依處你要找一個不生不滅之處,那就是你的自性。

我們探討問題,見深則深,見淺則淺,跟世間人講法、講現象就好,讓他去思考歸依處。家庭的歸依處在哪裡?在經營。你去公司上班的歸宿處是你自己的實力。要明白這樣的概念,有一天你才不會怪罪別人,否則你會落空、會痛苦,會覺得人生很無奈,因為你不瞭解人生。也不是你自己真的沒有能力,而是你沒有好學向上。你讀佛經也不要掉入一個陷阱,有時候你讀了十遍二十遍,你會氣自己習氣還是不能改。但你不要推翻過去讀的十遍二十遍,而是應該察覺到,就是因為受到的薰陶還不夠,你要不斷地薰陶。我曾經聽過淨空老法師講自己,他說:「一個人只要讀了佛經,剛開始做不到,我不相信一個人讀了十年的佛經,對他沒有影響。」一定有影響,你讀了十年的佛經都對你有影響,如果你再來教十年的佛經,影響就更大,這叫薰陶。大家不要有挫折感,給彼此空間,讓大家慢慢調整,你要明白六祖大師真正的意思。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你要歸依向你的〔自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每個人都會有成佛的機會,但要靠自己去精進。【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是汝心自迷,就這麼簡單。你的心不要迷,就看得很清楚了。我們看別人下棋,在旁邊看的人,很容易看到別人下錯。他一下錯,你馬上就說:「你怎麼這樣走?」為什麼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下棋的卻看得不清楚?因為下棋的人不知不覺就執著那個境界,看棋的人很輕鬆,所以整盤棋你都看得很清楚,但你走錯自己卻不知道,這叫當局者迷。眾生的佛性真的是一樣的,我們不可以妄自菲薄。再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經驗,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看佛經,看不懂的時候,千萬不要心浮氣躁,也不要一看不懂就馬上去看白話文,我知道很多人看佛經會掉入這個陷阱。縱使去看古文,也是古人的注解。說不定把心靜下來,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我自己在讀佛經這種感受很深,如果我的心比較亂,會覺得這一段怎麼看不懂?當我的心比較靜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意會。如果我們能夠二六時中,時時刻刻保持這樣的話,你不就越來越清楚了嗎?你不就可以漸漸地去看到了嗎?從日常生活中你要去悟到這樣的概念,你要去察覺到真的是汝心自迷,所以你才不見自性。不見〔自性〕的人,以為他內在沒有,他往外尋找,這樣就錯得離譜。

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清淨從你的佛性而生,因為佛性就是空性。誰能夠污染虛空?所以它真的是清淨。智慧也是從你的佛性而生,因為空沒有障礙,當然有智慧。慈悲也從你自性生,因為一個真正能夠見到自己本性的人,也能夠瞭解一切眾生事實上是跟他一模一樣的,他自然就會從佛性當中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所以皆是從自性生。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體。【萬法從自性生。】用。我們套《壇經》的一句話,「不識本心」,就是不明白本體。不明白本體,學法無益。你怎麼去展現?你如何去妙用你的智慧呢?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在做什麼?」但是你的知道不夠徹底,那是有問題的。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名利,當然不是讀書的真實義。一般來說,離開學校後有再學習的人比率很低,在學習的又學藝不精,你們今天來學《六祖壇經》想不想把它學精?一樣的道理,你來學佛,你願意好好學嗎?要找到這樣的人也很難呢!大家都在教,大家都是東學西學亂學,根本是在打發時間,很少有人願意把他所學的學問學好。不然,他所學的一定是跟名利有關,不然他幹嘛要學?我們是不是有真正好好地去學習?從法身的角度,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清淨〕的〔法身〕,一定要從見性下手,「不論禪定解脫,只論見性與否。」這樣才能夠展現一切萬法。八萬四千法門從〔自性〕而出,真正能夠見性的人,也就是能夠學八萬四千法門的人。你不要誤以為「我現在學淨土法門,明天學參禪法門,後天來學持咒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是這樣的,而是指見性。這樣你就可以具足法門,否則都是門外漢。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六祖大師所講的這個概念,我們以為自己都懂,只是做不到而已。你都懂,那幹嘛上《六祖壇經》呢?這段話在談什麼?你有沒有探討過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往壞的地方想呢?為什麼不要往好的地方想呢?比如,請問,你為什麼要賴床?賴床的人有沒有在睡覺?他躺在床上想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往壞的想?因為現實的人生很多事情你不敢做,現實人生不能滿足你,你透過幻想來滿足自己的內在。我們的內在有這樣的機制,一種是往壞的想來滿足自己,一種是往壞的想把罪過推給別人。「就是因為你那樣,我才這樣。」「就是因為你對我不好,我才不煮飯給你吃。」你為什麼要這樣想?你打坐可以思維這個問題:「為什麼我沒有力量往好的想?」因為你已經不太相信自己,縱使往好的想,你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甚至認為自己是個沒有恒心的人。我們的潛意識之所以糟糕,是因為否認自己也否認別人,所以常常容易生起〔〕的,〔〕的力量生不起來。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推廣「日行一善」,我當時是小學生,聽老師講解,我覺得很簡單。為什麼?因為老師說:「你只要看到地上有紙屑,揀起來,就是日行一善。」真是很簡單,但是你們現在有沒有日行一善?你們沒有做到。不然我們現在推行一個活動,叫「日行一惡」,你們不要笑,日行一惡簡單還是困難?很困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日行不止一惡。我有說錯嗎?真是不簡單,因為你超過,你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太可怕了。大家何不善用其心!你為什麼要把心用在思量惡的去造惡事呢?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心去思量善的去做善行呢?你說:「師父,我又沒有參加什麼公益團體,我怎麼做善事?」其實,你要隨時生善蠻簡單的,你現在願意振作起來看佛經,看一本經,那就是善,不會很困難。我看你還是從小學生的概念做起,揀一張紙屑算行一善,這樣也很不錯,慢慢地恢復你那個很單純的想法。你現在開車,在路上看到大石頭會停車下去搬開嗎?開車看到路中間有一個坑洞會停下來做一個指標嗎?你不要說「知道,但做不到。」請大家謹言慎行,講話不要這麼草率、輕浮,君子不重則不威,難怪學則不固。很多東西要去思考,要去想:「我為什麼要起惡思?我為什麼不起善思?」請你靜靜地去思維為什麼,找出答案,不要放任自己永遠是這個樣子。你懂得思維才有智慧,否則你的智慧從哪裡來?學,就要問,問了之後就要思,思了之後才能夠分辨,之後才能夠力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修行的次第。為什麼你沒有好好思考呢?學而不思則罔,你不思考,這樣學不是很惘然嗎?這個問題留給你,想清楚,你自己就會改變。想不清楚,坦白講,你不是想不清楚,你是放任自己懈怠,懶得去想。哪一個人是生而知之者?除了六祖以外,幾乎都是學而知之者。

如是諸法】善惡。【在自性中,】善惡還不都從你的自性生起的嗎?【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無明,煩惱。自性是清淨的,一點障礙都沒有,為什麼會有浮雲呢?因為有那個因緣,所以生起了浮雲。烏雲密佈,我們說它是惡的,下雨之後,天邊忽然出現一道彩虹,我們說它是善的。你們喜歡看烏雲還是喜歡看彩虹?烏雲就好像我們生起惡念,彩虹就好像生起善念。天空有一堆麻雀飛來飛去,麻雀飛走了,天空忽然出現一隻大鵬。麻雀代表小家子氣,自私自利。你的格局、心量為什麼這麼小?你為什麼不願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像大鵬鳥一樣。畫畫也能夠開悟,你知道嗎?這張圖畫,這張白紙就是你的心,你的本來面目,這張白紙隨便你畫,我們心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你現在心中這張紙畫的是什麼?一樣的一張圖畫紙,怎麼畫出來是這樣?!我們一樣的自性,為什麼生起來的概念居然不一樣?紅豆杉很貴,你不會拿它去起火,你會隨便拿一些樹枝或三夾板,否則你不是糟蹋了紅豆杉嗎?那你為什麼要糟蹋你的佛性?為什麼把紅豆杉當成三夾板呢?你靜靜地思維,你會發現到為何如此?

當烏雲生起,就代表我們煩惱生起,這個時候上明下暗,佛性不因為你烏雲密佈就沒有,它還是在,只是你自己沒有辦法見到,你看到的就是烏雲密佈。【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以般若破煩惱。這一陣風是智慧的風,吹散你內在的無明,吹散你的障礙。你想要有力量,就要好好地學習、力行。當烏雲散開之後,自然就能夠了然見性。【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間的一切瞭若指掌,清清楚楚。【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世間的人常常都是妄想執著,所以都是在晴朗的天空底下烏雲密佈,這就是世人所講的那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為什麼本無事?因為自性本空。庸人為什麼自擾之?他自起妄想。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六祖大師解釋佛法有個特色,他常常把兩個字拆開解釋,就像前面講的懺悔。〔〕跟〔〕也不太一樣,〔〕就是明於事,〔〕就是明於理。大家學佛法,一定要先從世間人的角度,對事情、現象很清楚,你才會處理事情。現在學佛的人就掉入一種陷阱,他對事相都不清楚。什麼叫對事相不清楚呢?孩子不聽話、跟另一半溝通不良、跟老闆相處不好、生意做不順、人際關係差…,都是個事相,從這裡開始做。行出來都偏向於事相,你豈能夠對這些事相不明白、不知道呢?若是你對事相不知道,你對道理也不會明白。佛在《涅槃經》裡講過一句話:「世人只知文字,卻不知其理。」你們讀經典,要明白經典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要這樣問?孔老夫子有個年輕的弟子,他問夫子說:「什麼叫仁?」孔老夫子就跟他講說「愛人」。按照白話文的翻譯,你會認為你懂了,但這個有用嗎?你到底悟到什麼?你要弄懂的是,他弟子什麼都不問,就偏偏問夫子這個字,為什麼夫子會用這兩個字來回答他?為什麼夫子對其他學生的問題卻不這樣回答?它有很多的內涵,這就是你讀經典要去明白它更深的理。

假設你對佛法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佛剛教弟子時,都是教「無常、苦、空、無我。」你懂你就可以開悟了。佛後來跟弟子這樣講:「你們這樣學無常、苦、空、無我,你們不懂我的意思,你們是把常當成無常,把樂當成苦,把我當成無我。」就是說,佛說「無常、苦、空、無我。」你只知道它表面的意思,你不知道佛之所以這樣教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要讓你悟到「常、樂、我、淨」。所以你們不要只有去聽表面,大家要去明白事、明白理,這樣就是有智慧。〔智慧常明〕就是明白事理,事理都通達了。

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你只要遇到境界,執著境界,自然就會被境界轉,你就是迷人,就會像浮雲一樣,生起煩惱,所以你就不得見性。【若遇善知識,】你為什麼可以遇到善知識?因為你過去有善根、有福德,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再來,〔善知識〕在哪裡?坦白講,你怎麼知道他是善知識?憑什麼來印證?憑「聞真正法」。現在誰是〔善知識〕?你應該好好地讀讀佛經,再來印證,你自然才能夠分辯,不然就很難。對你好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識,父母對我們最好,母親說:「女兒,媽媽很疼你,你不要像媽媽一樣沒有眼睛,嫁個像你爸爸那樣的。」父母親對我們好,但是有時候聽他們的觀念不太正確,所以不是對你好的就是善知識,你不要誤會。所以我才講,你要印證,你要看這個人講話有沒有符合經典。你不可以靠別人,你還是要去讀一讀佛經。【聞真正法,】你要好好讀佛經有兩種方式。〔〕就是學習的開始,就是要從「聞思修」下手。聞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他教,一種是自學,學東西有這兩種管道。比如說你們今天來上課叫他教,你自己在家裡讀書就叫自學。以我個人的學習模式,我只能夠自學,但是自學要以經典為老師。一樣的道理,你們今天聽,雖然是他教,我還是奉勸你,聽我講完之後,要自己看經典,看我講得對不對。假設你沒有透過〔聞真正法〕,事實上善知識是誰你也沒有辦法印證。如果真的你的福報很好,能夠遇到善知識,透過他的教導,能夠聽到真正的正法,那就恭喜你啦!【自除迷妄,】這種叫頓悟,一聞就見性,一聞當下就大悟。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所以一般人聞真正法,後面還要思,還是修。你要聞思修,最後才能夠〔自除迷妄〕。【內外明徹,】〔〕就是你自己,〔〕就是這個世界,對自己跟這個世界清清楚楚,了然於心,這真的是個大徹大悟的人。我們再來回過來早上談的概念,為什麼「知人者智」?為什麼知道別人的人是一個智者?因為知道別人的人,必然知道他自己,所以老子會講「自知者明,知人者知。」你要知道他講的順序,他是從自知開始講,先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能夠明白了,接著看別人不就清清楚楚了嗎?所以老子的那句話,自知者明,取個「明」,知人者智,取個「智」,就是「明智」,我們常常講「明智之舉」。聖人講話不囉嗦,那個字你仔細推敲,很有內涵。【於自性中萬法皆現。】內心的世界清清楚楚。【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六祖教你,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只要你沒有障礙,就可以見性。若是你不懂,要請教善知識,聞正法,自然就能見性。接下來的這一段你可以歸納到三歸依,我在讀《壇經》,總覺得這一段應該編在三歸依的後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89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