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一心一意
市長:明心見性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一心一意】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六祖壇經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六祖壇經講記(54)
 瀏覽788|回應0推薦0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繼續講〔無念〕,前面談般若時也談過無念,無念是《壇經》很重要的概念,重點擺在應用。為什麼要立〔無念為宗〕旨?有念即是妄。無論他講得多好聽,或寫很多的書,有的意涵是不容易察覺到的,對不對你不知道,有的是對跟錯雜染在一起,你沒有能力察覺。我們並不否定可以為別人說法,或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只是修行不可以騙別人,我們要老實面對自己。

迷人於境上有念〕,〔有念〕就是前面所講的染,就是心有染的意思。這個念本來沒有執著的時候叫清淨,一執著之後,這個念就不清淨了,我們就統稱它叫妄念,妄就不是真實的,你被虛幻的念頭所騙,你都不知道。這個妄念就不是無念,因為是境上有念,從妄念當中妄上加妄,所以〔便起邪見〕,你的觀念就完全錯了。我們從第一個角度來看,虛妄的念頭你沒有察覺,這是你的第一個錯。但虛妄的念頭從哪裡來?從前面來,因為有染,才有虛妄的念頭。因為有這個虛妄的念頭,在這個念頭當中,你自己胡思亂想,所以才產生了邪見。你看到了步驟了嗎?第一個是有染,二是妄念,三是產生了邪見,一個人只要觀念錯誤,那什麼都不用談了。你們家家戶戶都有一尊佛菩薩,但最重要是你們每個人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你們的家訓無論是什麼,你教導你的子女家人,都不能夠離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觀念偏差了,〔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塵勞就是煩惱,煩惱來自於執著,我們就是這樣折磨自己一輩子。你要斬草除根,就要往回推,推到你無念。你沒有辦法達到,必然有煩惱。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豈有得失?如果你能認同這句話,你的痛苦完全消失。為什麼?你苦在哪裡?苦在你的得失心。現在六祖明明跟你說:「無一法可得。」你為什麼有得失心?它是怎麼產生的?「有得必有失」這句話是不是真理?「無得無失」才是真理。「有得必有失」是勸人的話,有時候我勸你的話不是真理,你知道嗎?!因為你的程度是這樣,所以我不得不這麼說。如果我說:「無得無失。」你會想:「不是你的事,你才講那種風涼話。」你不可以一開口就跟人家講真理,因為一般人不見得能接受。領悟力很高的人說:「沒有錯!既然是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得有失呢?我過去就是誤會有一物,所以才會有得有失。」比如說,假設我認為有我這個人,我的錢丟掉了,這叫做失。這個失,憑什麼說失?是以這個人為主,本來是我的,失去了就叫失;本來不是我的,我撿到了就叫得,都是以這個人為主體。沒有主體,哪來的得失呢?你錢失掉緊張什麼?「錢丟掉好可惜!」我跟你打賭,你錢丟掉了一定不會可惜,一定有人拿去用,怎麼能說可惜呢?你說:「那是錢呢?雖然是兩三百塊,我可以去自助餐去吃一餐呢!」還好你丟掉,不然你吃了那一餐拉肚子怎麼辦?!丟得很好,太好啦!但我不是叫你錢都拿去丟掉。你要懂真理,不是看到人家就要講真理。你懂,你自然展現出一種很輕鬆的人生,別人都覺得很苦很累,看你一天到晚都笑咪咪的。我不是看到你就要講道理,你聽懂三分,我一定跟你講三分,你聽懂十分我一定講十分,我們不可以吝法,但是你要有能力聽,不然我一定害到你。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好還是兩杯好?也是要變通。一樣,你說:「羊奶對身體很好,尤其孩子有氣喘。」但是再怎麼好,也只能適量的喝啊!很多東西不是那麼困難,日常生活的道理你懂就懂了。我們一般人就只顧講,沒有看別人的程度。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若有所得,]如果你覺得你有所得。[妄說]大妄語。[]失。[,]得。你常常誤認你失去了就好像〔〕,得到就好像〔〕。你能夠從自性下手,根本人生沒有得失,哪裡來的〔禍福〕?得失和禍福都是你分別的,都是你的概念。順境跟逆境本來就是一個境,你卻偏偏要在一個境中把它切割。這是你個人掉入的陷阱,你創造了那個陷阱,接著你再問人家如何去擺脫那個逆境,如何去得到那個順境,吉凶禍福盡是無常。你這樣跑來跑去,等一下失去想得到,得到又失去,等一下由福轉禍,等一下又因禍轉福,你這樣累不累?塵勞![塵勞邪見,]是六法。我們在紅塵當中勞心勞力,還不是因為你的邪見!你觀念不正確,所以讓自己這麼累。佛法當中常講一些無來無去的概念,也就是要讓你真正體悟到「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就是因此,六祖才說以〔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這叫思維。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嗎?[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無相無念無住,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字。〔〕並不是沒有,〔〕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心不要起分別,不要起計較,這樣才不會產生敵對。我們世間法常講一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還是安慰別人的話,不是真理。怎麼樣講才是真理?「比較是一種心態,沒有上跟下的分別。」你這樣跟人家說,人家也不會信你,「明明你住十九樓,我住十八樓,你樓上漏水,我樓下遭殃。」假設你樓上的鄰居弄得呯呯響,真是吵,上去想跟他理論,門一打開,人家身上刺著龍跟鳳,你說:「對不起,弄錯了。」這要用平等心來看待,但是又要講出來。怎麼講?「你住樓上就是樓上,我住樓下就是樓下,但是我們樓上樓下都可以很幸福。」比如,神木就是神木,小草就是小草,神木看到小草,不會自傲,小草看到神木不會自卑。我們則是既自卑又自傲,你看人有夠無聊。自然界的現象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為什麼要自己創造很多概念來產生敵對的狀態?就像我們都是人類,人類當中要和平不要戰爭,不要有種族的分別,就不會有敵對的概念。你自己不懂真理,看看大自然的現象,一切都安好,都沒有事,也沒有人說大就怎麼樣,小就怎麼樣,但是有大跟小。為什麼說有大跟小?因為現象有。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不卑不亢呢?因為本質都是一樣的。有,只要是有現象,現象必然不太一樣,但是它的本質卻都一樣。你說:「既然相有大小有方圓,我要用大還是用小呢?要用方還是用圓呢?」該怎麼用就怎麼用啦。答案就出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嘛,你在比較什麼,胖就胖,瘦就瘦,高就高,矮就矮,美就美,醜就醜,又有什麼關係?「我就這個樣子,我就這樣用。你那個樣子,你就那樣用。」「我長得比較醜,就拿照相機。你長得比較美,就讓我照。」這樣人生還有什麼問題?你聽我講很簡單,但我問你,你又不知道怎麼回答。你的心不要有分別對待,真的去破除,反而讓一個人的生命變得很有價值。

我們人類的潛意識原則上是不尊重自己,你有沒有真正察覺到你的內在?一個人能夠尊重自己,必然有成就。你能夠突破〔二相〕,你的生命會呈現出價值,很有意義。我們不講我們是第一名,也不說是最後一名。說自己是第一名那叫潛能激發—「不要叫我的名,叫我第一名。」我也不談最後一名,每個生命都是很尊貴的、平等的,所以我們要禮敬諸佛,這樣才圓滿。當你〔二相〕的概念一破,就不會有塵勞的心了。此後無論你遇到什麼事,那就是你的功課,你要好好地珍惜,好好體悟,好好解決問題。

念者,念真如本性。〕前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能夠應用,這個〔〕就自然是無念,就能夠〔念真如本性〕,就能夠念念清淨,就能夠念念見到自己的自性。一個人心中已經沒有任何的障礙,你知道他多快樂嗎?你知道他的心多麼地清淨嗎?由於他的心清淨,他的念頭一生起就必然是智慧,就像六祖大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每個念頭都是智慧,這樣才可以〔念真如本性〕,不然你永遠都沒有辦法察覺到。你要注意前面的字,「無」是因,「念」是果,你就自然能夠達到這個結果。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真如,即是念之體;]定。[念,即是真如之用。]慧。定慧就是體用。你要同時體會到體跟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假設你沒有真如的佛性,你怎麼能夠去展現呢?並不是你的眼睛在看,耳朵在聽,因為人死了一樣有眼睛跟耳朵,為什麼不起作用?眼耳鼻舌不是主體,主體是我們講的佛性。[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首先分析給你聽,你這個人是怎麼作用的。你只看到自己的眼耳鼻舌,卻沒有辦法察覺到自性,也就是那個主人。你沒有辦法看到,就是沒有見性。見性的人,有很大的力量。見不到的人,力量發揮不起來就常常亂用,不然就只會顧著你自己的色身,其他都不知道,真的是可惜。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真如自性起念,]從〔真如自性〕產生的作用。[六根]身體的感官系統,眼耳鼻舌身意。[雖有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覺知。[萬境,]六塵。我們眼睛有看到,但是不要染。「我聽到有人在罵我,講我是非,但我不染。」對沒有學佛的人,不用說「不染」,你只要跟他說:「聽過就好,就沒有事了。」一般人都是聽過就收起來當寶貝,聽過收起來當然不好,放在內心的世界又臭又髒。這個你要訓練,你不要常常問怎麼修行,二十四小時都是修行。你每天眼睛在看,你不要花錢買電視,然後打開電視罵電視。當然可以看電視,但你不要罵,你就看,你就聽人家唱歌,不要邊聽邊說:「唱得這麼難聽!」那你為什麼要聽?聽就聽,覺得不怎麼樣你就轉臺就好了。透過這樣訓練,表面上這個理論很簡單,但我們的慣性很強,我們很難做到,因為你已經習慣聽了就糟糕了,看到就連上了,你太習慣這個動作了,所以你不自在,我們沒有辦法隨遇而安。

能善分別諸法相,]慧[於第一義而不動。]定。出自《維摩詰經》。前面六祖說「無者無二相」,不是叫你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分別。你要分別,但不起分別心。我分別大就是大,小就是小,男就是男,女就是女。假設你已經學到連現象都不分別,你吃飯為什麼不吃到鼻孔裡去?就代表你分別啊!你吃飯,為什麼夾菜?為什麼不夾盤子?分別,但不起那個心,因為起那個心就是有念,不起就是無念,這就是一種智慧。所有的東西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於第一義而不動〕,你的內在是如如不動的。這裡的〔第一義〕還是指自性,就是最徹底最究竟的意思。所以,我才講真正的定不是因為修而得來的,如果透過修的那是小定,不是你自性本來的定,六祖大師所說的是自性本來的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88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