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一心一意
市長:明心見性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一心一意】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六祖壇經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六祖壇經講記(20)
 瀏覽849|回應0推薦0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石頭比較大還是桌子比較大?我們一般人認為的「大」是對待的大,〔摩訶是大〕的〔〕,是超越一切的對待,這個〔〕就是佛性。我跟你談佛性,你一定會嚇一跳,我們感覺到「眾生皆有佛性」,好像佛性就只在身體的範圍內,如果是這樣,當然不叫大。你可以看得到北極星,也可以看得到月亮,不是你的佛性到北極星、月亮那邊,而是北極星、月亮都在你佛性裏面。根據科學雜誌的報導,你看到天上的星星閃一下,這一閃不是現在發生的,而是好幾百、幾千年前的事,佛性是突破時間跟空間限制的。佛說,開悟的人看這個世界,就好像他手中的一粒果實這麼清楚,這叫見性,要好好去體悟一下。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自性本空,我們今天心中就是不空,才沒有能力跟「空」相應,才有障礙,若你心中真空了,就能產生妙有。我常跟同學講:「你不要抓住任何一點概念。」你表面上聽得懂,但要做到很難。從你跟別人談話時最容易觀察得到,你時時刻刻用你的概念在批判對方,甚至輕視他、對他不屑、認為他說錯了,或時時刻刻在比高下,你既有的概念揮之不去。有同學看我在跟別人聊天,就問我:「師父,你那麼有耐性陪他講,如果是我早就走了。」他說「耐性」,好像是忍耐,要很有修養,我為什麼坐在那邊聽呢?我就說:「你們不是想要修行嗎?那何處不是修行?」你不需要刻意跑去樹下盤腿、打坐、看自己的心;你跟人家說話,就很容易看到你的心的樣子,你很想跟他辯、跟他講,你這樣是錯的,你為什麼不從這裏修呢?你如果能不抓住任何概念,你的心就像虛空,他的話就像微風,不會對你造成干擾,你的心不空,就要懺悔。不要去抓住你的概念,縱使它是正確的,也不要去抓,因為自性離開善惡對待;這樣子練習,漸漸的就跟「空」相應了,你就會有感觸,會有輕安的感覺。

 【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無有邊畔〕是沒有界限。〔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都是形象的概念。我們就是被形象拘鎖住,停留在色身,所以無法進入法身、佛性。《普門品》講「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如果不空,如何做得到?!但是你現在也可以試著去做,比如你遇到小孩子,應以小孩身得度,你就要化成小孩子;應以老人身、知識份子得度,你就要化成他們,這當下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空就是這麼妙不可言。

亦無瞋無喜,】喜歡的東西就想要取得,「取」和「貪」相應;如果得不到就生起瞋恨,「捨」跟「瞋」相應。六祖大師講的修行重點是「面對一切法不取不捨」。

無是無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常講:現在的政治人物怎麼樣,外面的情形怎麼樣…,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任何一個人,你的生命要交給自己,也不要將你的快樂交給別人,這並不是叫你自私,而是將你的概念回歸你的心,由自己決定你能不能快樂,由自己決定你要過怎樣的生活,不要去討論外面的是是非非。

無善無惡、無有頭尾。】經典這樣寫,並不只有這些概念,只要是任何相對的名詞,都是對待。《道德經》言:「名可名,非常名。」所有的人都是活在名詞當中,你的概念都是由名詞串連起來的,不然為什麼我罵你,你會生氣?如果你腦袋沒有那些名詞,我罵你,你不會生氣;你為什麼說:「你傷害我的自尊心。」又出現了「自尊心」這個名詞。你講任何一個字都是名詞,講佛就是眾生,講迷就是悟,講正就是邪,講修就是不修。那怎麼修?你能夠領悟到嗎?你要見性,要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還有意識,它並不抽象,問題是,你要做到這樣,需要下功夫;也許你覺得太難了,但是你也不要被「難」這個名相障礙住,把「難」跟「易」拿掉,佛性非難非易;那究竟是什麼?不要多此一問,因為你又要創造另一個名詞了。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看到你的概念就是名詞,都是名相,相續不斷,你的心怎麼會淨?!但是名相並不是罪過,你要會用,只是你不要執著它。不要自從學完佛之後,就說:我從今之後不再說「我」這個字;你表達意思需要借助某些名詞。你要在這裏去悟到這個概念,真正究竟的法門你才會看得懂。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諸佛剎土〕這個佛不是指其他的佛,是指你的心,你的佛性,佛土就是你的心地。我們一般人掉入一個陷阱,心中「有法可得」,你今天來聽課,不要想得到什麼,而是你什麼概念被我打破,你有什麼好得的?!所以這樣的概念,你要時時刻刻把它建立在你的內在,變成你的正見,有時候要很久,不是那麼容易的,你現在上課時清清楚楚,下課就迷迷糊糊。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我們現在講的「空」是〔真空〕,不是頑空,頑空是不清不楚,真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鏡子一塵不染。它若是不空,它就不能妙用,真空妙不可言。

舉個例子,如果我上課都是準備而來的,我一定很累很苦,上課不需要這樣準備,你們就是最佳的教材,什麼人來,發生什麼事,從你們身上談就好了,所以,你明白什麼概念,你只要相應就對了。你可以去體會看看,只要你是準備而來的,就不是「本來」,它一定會用盡;從外面學習而來的,就不是「本來」,你一定學不完。我還沒有出家前訓練一些心靈教育的講師,我常跟他們講:「你們既然是心靈教育的講師,你們要去體悟到那個『心』,而不要去準備什麼。準備的東西不生動、不活潑、不感人,從心講出來的最自然、最生動、最感動人。」但是這樣的概念能懂的人很少,因為講師如果什麼都沒有準備,上了臺就講不出來。我說:「那是因為你沒有體悟到,在你沒有體悟之前,我看你還是準備好了。但是你只要用心,不明白你問,然後再體會,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懂。」怎麼學會講話呢?不會講話的人就是想到什麼講什麼,想一句講一句,想兩句講兩句。講話要從內講到外,從上講到下,從左講到右,從遠講到近,從下講到上,從外講到內…,把握住核心,就可以左右逢源,你要講什麼就講什麼。比如講佛法,可以從凡夫一直講到成佛的過程,或從自己講出去,這叫一分鐘頓悟講話法門;不懂的話到卡耐基去漸修。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這是很傷腦筋的部分,他說「空」,怕你執著「空」,說「有」,又怕你執著「有」。就像去年,大陸的網友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你是禪師,為什麼叫人家念佛?」我回答說:「什麼叫禪?禪就是自在。念佛有礙到你嗎?如果礙到你就是禪廢啦!禪就是一切沒有障礙,就是平等。」你明白這個概念,什麼東西都不會障礙你。禪只能夠講禪話,那跟夏天那隻蟬差不多。所以,你現在聽我上課也一樣,我現在跟你說禪很好,並不是叫你改淨土為禪,反之亦然。我所講的東西你們每個人自己去受用,你讀佛經也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有的人抓著既有的概念不放?如果他第一次接觸佛法,法師跟他講你要持《大悲咒》,他就以為佛法就是《大悲咒》;如果叫他念佛,他以為念佛就是學佛;如果參加法會,他又以為法會是學佛…這就是先入為主的概念,大部分人都是這個樣子。有因緣的我能講多少就儘量講,我只跟你講平等,懂了你就受用;平等就要不執著,一執著就不平等,所以不要聽六祖大師說什麼你就執著什麼。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你的自性是本空的,但不要執著空,坐在那邊什麼都不想了,善惡都不分了,很多人〔著無記空〕,這樣打坐是不對的。有些人覺得這樣不錯,蠻舒服的,這個不需要人家教,這叫休息,坐在那邊休息,你的智慧沒有辦法生起來,有些人還會胡思亂想。你要讓一個人靜,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不斷的動、快速的動,突然靜下來,馬上有入禪定的感受,但你被生理的感覺騙了,那種「靜」是動靜的「靜」,它有生有滅,過一陣子這種感覺又變了。比如你有心事,找朋友或心理治療師、催眠師傾訴之後,你覺得壓力釋放掉了,輕鬆多了,這是轉換你的感覺,你不用太高興,既然能夠轉,等一下就再轉回來。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被感受騙,當六根接觸六塵,就會產生觸受,當你生起這個「受」,那糟糕了,你會有樂受,跟貪相應;或者產生苦受,跟瞋相應;或者產生不苦不樂受,跟愚癡相應;你的感覺就是貪瞋癡的來源。當你快樂的感受生起之後,你觀察它,它一定會消失;它消失之後,苦的感受就會生起;你再觀察它,苦的感受也會消失;當它消失後,不苦不樂的感受就會生起;當你繼續觀察,不苦不樂的感受也會消失,然後再周而復始地出現樂、苦、不苦不樂。

我們所有的人都掉入一個陷阱,都喜歡活在好的感受,實際上你是沒有辦法時時刻刻活在好的感受的,因為好的感受消失之後,苦的感受就會生起。為什麼會有苦呢?這個「苦」是針對那個「樂」生起的,跟前面的感受比較才產生「苦」跟「樂」的對待。所以你就一直在 「色、受、想、行、識」當中轉個不停,你什麼時候能夠察覺,你就能夠跳開。不要活在感受,要活在作用,活在作用,就跳開五蘊,我們今天就是被五蘊所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59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