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一心一意
市長:明心見性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一心一意】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六祖壇經/偈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六祖壇經/偈頌2
 瀏覽986|回應2推薦1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唐朝徵詔第八】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偈頌:名利如流水,權勢似雲煙;辭疾終林麓,隨緣度眾生。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偈頌:漸修有次第,持戒修諸善;由定而發慧,依此得解脫。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偈頌:心悟不拘相,著相豈能悟;諸法本空寂,無生亦無滅。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偈頌:道體無明暗,相對立假名;法本無比較,絕對無分別。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偈頌:二乘對治修,以智破煩惱;大乘無相對,煩惱即菩提。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偈頌:相有明暗分,其性本無別;迷時分智愚,悟了無增減。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偈頌:凡聖性實同,無二亦無別;性相本如如,常住不變遷。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

偈頌:外道所說法,相對生滅法;六祖言實性,本自無生滅。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

偈頌:修行之要訣,分別莫思量;心體常寂淨,妙用如恆沙。

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毘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鉢,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偈頌:師如維摩詰,托疾說不二;闡揚頓教法,傳佛之心要。

【法門對示第九】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偈頌:佛有十弟子,六祖亦如是;師在終身侍,滅度各一方。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偈頌:說法泯對待,出沒離二法;兩邊既不立,中道亦不存。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偈頌:三科含一切,身心及世界;八萬四千法,唯要人見性。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偈頌:自性生萬法,藏識含善惡;思量轉為識,莫思即成智。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偈頌:自性生邪見,惡用眾生用;自性起正見,善用即佛用。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偈頌:有此故有彼,有陰故陽生;無此故無彼,無陰故陽滅。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偈頌:法相本無言,說法借名相;無相亦無法,無人也無說。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偈頌:諸法無二相,分別有對待;凡愚有彼我,聖智相安然。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偈頌:自性生妙法,普化一切眾;離相並離空,執著兩不通。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偈頌:學禪莫執空,謗經不聞法;自誤又毀他,罪障深且重。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偈頌:學教勿著相,執有去求真;說有或言無,斷常不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偈頌:不執非不做,不染非不想;當作則應作,作時心不染。

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偈頌:為人演經義,無住行法施;不取於諸相,如如不動也。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偈頌:因緣所生法,何者不是空;彼此兩相因,何者真實有。

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偈頌:因有故緣有,因去緣無蹤;窮極因與緣,緣起即性空。

【付囑流通第十】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偈頌:六祖將入滅,法身實不滅;悲憫念眾人,斷疑生信心。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唯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

偈頌:弟子不捨師,悉皆涕淚泣;神會不動情,順逆心無礙。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偈頌:未知生何來,不知死何去;法身本常住,無來亦無去。

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偈頌:一切既不實,諸相同虛幻;若說見真如,此見亦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偈頌:欲要悟真如,離假即是真;自心不離假,何處覓此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偈頌:有情可解動,無情豈能動;坐禪身不動,如同草木石。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偈頌:若要真不動,隨緣心不動;不動又不起,焉能成佛道。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偈頌:善分一切相,離相性不動;若有此正見,真如自妙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偈頌:學道要精進,勤行須會意;有幸聞大乘,莫當門外漢。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偈頌:說法當契機,共論一佛乘;若人不堪受,隨順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偈頌:佛法無所諍,諍非佛法意;執意論對錯,自迷不能覺。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偈頌:師意若不懂,豈能悟佛意;法脈不可斷,永續佛慧命。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偈頌:此經是法寶,識者能得之;普願廣流通,以法度群生。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偈頌:今時機緣熟,傳法不傳衣;依法來修行,佛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偈頌:自心即是佛,切莫存狐疑;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偈頌:一相三昧者,於相不執著;一行三昧者,於行不動心。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偈頌:自迷不見性,聞法始覺醒;頓悟自本覺,究竟覺圓滿。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偈頌:法無二種相,心無兩樣情;此心本清淨,莫捨有取空。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橶。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偈頌:葉落終歸根,萬法源自性;來去本無言,一切總隨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偈頌:正法無有言,有道能悟之;眼藏一切智,無心自會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偈頌:有難亦有興,緣聚風雲起;在家及出家,依教果定成。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偈頌:古佛已無量,今我仍眾生;古今佛眾生,自性皆平等。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悞!

偈頌:西天二十八,中土有五祖;合為三十三,皆為釋迦子。

大師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偈頌:法海請師言,大師留遺教;不忍眾生苦,傳法度迷津。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

偈頌:眾緣所生法,當下即是空;若識自眾生,即見自家佛。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偈頌:心佛與眾生,本來無分別;諂曲佛眾生,平直眾生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頌:我心有佛種,無種何成果;心外無萬法,萬法由心生。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偈頌:真如是真佛,邪毒乃魔王;邪來即魔生,正來即佛在。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偈頌:魔佛同自性,邪正各不同;正見除三毒,此魔變成佛。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偈頌:一身說三身,體相自如用;若能見三身,即是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偈頌:心染化淨性,淨性在化中;性淨行自正,圓滿果報身。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偈頌:貪欲本淨因,離欲淨性身;性中離五欲,剎那即真佛。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偈頌:今生聞頓教,忽悟自性佛;若不趨向此,何處去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偈頌:心若見其真,即是成佛因;不見外覓佛,妄動是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偈頌:留此頓教法,度人須自悟;欲來學道者,不見枉修行。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偈頌:師雖將滅度,弟子各安住;莫著世間相,離此出世間。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偈頌:自性無動靜,本來無生滅;法身無來去,一切無對待。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偈頌:不動具諸善,無為念不惡;寂靜塵勞斷,心平任隨行。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偈頌:生公說妙法,頑石亦點頭;六祖遷化時,林白眾獸哀。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緇白,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鉢而回。

偈頌:聖哲雖已逝,法寶遺人間;百川入大海,五宗歸曹溪。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偈頌:立碑彰德行,昭示於後人;憲宗諡稱號,大鑒禪師也。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偈頌:祖祖皆單傳,六祖遍地開;誰媲釋迦佛,唯有能大師。

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偈頌:諸佛之秘要,藏於此心中;歷祖之心法,總歸在壇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578767
 回應文章
無所住
    回應給: 明心見性(20100617) 推薦0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把握當下而無所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783245
Re: 六祖壇經/偈頌2
推薦0


明心見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941&aid=473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