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5)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見性】是見什麼性?這是重點。我們常常講明心見性,或開悟見性,那要看見什麼性?即是空性,見到真相!《般若經》不用自性這個名詞,若用這個名相,你的潛意識裏會誤認有個「我」,本來就「諸法無我」。
在佛法的系統裡,分為兩大宗,性宗談「空」,相宗談「有」。近代,印順導師將大乘佛法分為三系:一個叫真常唯心系,一個叫虛妄唯識系,一個叫性空唯名系,《金剛經》屬於性空唯名系的經典,即是一切法畢竟空寂,唯有假名。但是《六祖壇經》是一本很特殊的經典,它本來就是繼承般若的思想,般若的思想就是性空唯名,即《金剛經》所講的「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大至世界、小至微塵,一切盡是假名。按理說六祖應該是繼承這個系統,但他的中心思想,是「眾生皆有佛性」,肯定有佛性,如來藏之義,則屬於真常唯心系。但又害怕你像一般人一樣抓住一個我不放,他也有談到唯識部分。分分合合還是一個,不管怎麼分析,整體的道理還是不變,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見性?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有你,受苦的是你,來這裡學習也是為了你要增長智慧。見性就是見到你自己的自性,那什麼是本性?本性就是本來有的,在你沒有見性之前你就有佛性,所以你本來就有。
本來就有的概念,很多人都不清楚。我說過你本來就很快樂,你本來就很幸福,很有智慧。你說:「為什麼呢?我明明不快樂…」你本來就很富貴,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讓你的人生過得很貧瘠。
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覺得你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人愛,你覺得在公司沒受到尊敬,在朋友中沒受到肯定,所以你快樂不起來,因為你掉入一個陷阱,你的自尊心在作祟!,自尊心是什麼?這叫妄想啦!救一個人很困難,要讓一個人自殺很簡單,只要你的觀念是錯誤的,我一直引發它,你就會承受不了,這是你掉入一個陷阱。你們每個人的內在幾乎都有這些問題,如果你真的沒有這些問題,那你今天的快樂指數會相當地高。
以上我所講的都是陷阱。為什麼?如果它是個事實,你必然每項都要去追逐,但你永遠都追逐不到,就像一條狗追牠後面的尾巴,永遠都追逐不到。這個概念假如你不能突破,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無論怎麼學都不會快樂,所以不要去欺騙你自己。
現在終於明白,並不因為擁有這些我才會快樂,因為有很多人有這些東西,但他還是不快樂。誰障礙你?誰折磨你?還不是你自己。明白這個概念,天啊!我只要能夠呼吸就是一種幸福,只要看到太陽就是一種快樂,每天能爬得起來就是一種滿足。
到底什麼是「本性」?本性就叫做佛性。佛性是什麼意思呢?佛是「覺」的意思,所以叫「覺性」。古人這麼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還有,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也會有良心發現的一天,所以才有那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就是因為我們都有覺性,所以總有一天會覺悟,只是快跟慢的問題。悟道如果慢,像佛經講的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快的話就像六祖大師一樣。
佛性就是空性,為什麼叫空性呢?因為不可以形容它是什麼。空是什麼意思?無形也無相,說它有,它在哪裡?說它沒有,它又能作用!你看到「空」,就要看到「不空」,看到「不空」,就要能看到「空」,這個概念這樣講並不抽象,所以你要從〔見性〕當中去體悟這空性。如果你能見到自己本性,按這個本性起修,就可以【直了成佛】。
你沒有開悟之前,不叫修,叫摸索,因為你都是刻意的,這就叫有為法。而自性是無為的,是渾然天成的,你現在做不到,但是要明白這個道理。悟後起修從哪裡修?從自性起修,那就是無為。故《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六祖壇經》不可等閒視之,看《六祖壇經》有一個特點,你覺得看得懂,但徹底思維後,你又會覺得你看不懂,這是真話。
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能聞說,宿昔有緣,】他跟誰有因緣?第一與《金剛經》,第二與客官,第三與五祖。任何一件事的形成,必然具備了很多的因素、條件,凡事皆有因緣,你明白這樣的道理,必然會感恩。
【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如果你沒有把家庭安頓好,自己就要去求法,這是不圓滿的。雖然我一個人要生活很容易,但是不要接觸了佛法之後,就只注重精神不重視物質,這是脫離現實。所以六祖必須先安置好老母的生活所需,這是「安家」,安他人的心,同時也安自己的心,這兩個都圓滿,叫理事無礙。凡事都要因緣具足,慢慢形成。
【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從這裡可以看到六祖「求法心切」的精神!求法或學習的心態是否堅定、迫切,會決定你學得好或不好。
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這裏面有多層意思,表面上是問:「哪裡人?」實際上是問:「你是誰啊?」就是問:「你認識你自己嗎?」、是問「你到底想追求什麼?」、「你這輩子想追求什麼?」、「你下輩子想追求什麼?」、「你生生世世想追求什麼?」這樣一直追問下去,我們會開始彷徨、心慌,會越來越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從今天起,要好好地去認識你自己: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什麼是生命的實相?什麼是人生的本體?你應該常常思維這些問題。如果你能夠確定你到底要什麼,那其他的概念就不會影響到你。為什麼?因為你確定你到底要什麼,你就一定不會走岔路,或是走錯路。
這個概念很簡單。我說我自己,我昨天開車下來,一路上走高速公路一直開到高雄,我連考慮都不必,因為目標就是這麼明確。我不會猶豫不決,因為我很清楚我要去哪裡。直了高雄,直了成佛,你明白嗎?開車都能夠悟到點什麼。
你做任何一件事時也是一樣,只有在確定目標之後心才會安定下來,你徹徹底底把自己的心靜下來,答案就會出現,就在那一剎那,你的妄心不需要你去降伏,它自己就降伏了。就這樣:我此生的方向已經確定,不僅如此,生生世世的方向也已經確定了。你本來就是佛,你不需要急著去成佛,你只要做一件事,從今之後,生生世世,不斷地去利益一切的眾生。只要明白這個概念,心就安住了,這樣不斷的去做,有一天必然能成佛。
〔欲求何物?〕我們只求個問心無愧,心安理得。理得心就安,不明理所以心才不安。一般人總是不斷被自己錯誤的概念影響,這個錯誤的概念就是不瞭解真理,佛學上說就是無明。
【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六祖大師就是清楚他要的是什麼!這樣堅定的口吻自古以來沒有幾人。我們一般人的內在都是懦弱的,要不然就是不清不楚,所以不敢直下承擔。六祖大師〔惟求作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要成佛,是為了要度化眾生。〔不求餘物〕則不會被其他欲望所蒙蔽。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嶺南〕是現在的廣東、廣西、海南一帶,當時是很偏僻的地方。〔獦獠〕是野蠻人的意思。五祖見六祖如此根器,故意以這種話來試探他。
【能曰:人雖有南北,】只要是現象的東西一定有不同,比如說我是台中人,你是高雄人;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你是女人…,當然可以這樣的分類,如果不可以分你就不用來學了,如果什麼都不用分,那你穿衣服做什麼?!有些人學到最後,什麼都不分,這就是不清楚,你要很清楚地看到各種現象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我喜歡這個人、討厭那個人,這是亂分別,因為這樣的分別是憑你個人的好惡,這不是真理。假如很清楚這是火,摸到就會被燙,這叫善分別。現象界當然要分別,只是在分別中,不要用你好惡的心起敵對的概念就好了。
【佛性本無南北;】本無南北就是平等的意思,為什麼美與醜的人平等,因為他們的佛性都是空性;為什麼我與這盆花是平等,道理也是相同。一個開悟的人看到這個世間是平等的,所以覺得美好。我們為什麼不是這樣?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平等,我們只是看到就生氣,看到他富、他貧、他很可憐…的現象,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呢?根本不會,因為你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
我們看任何事情,首先看到這是什麼現象?現象怎麼形成的?現象怎麼變化的?我都知道。什麼樣的「緣生」造成今天這個樣子,而怎麼樣的「緣滅」會造成什麼變化,我都清楚,這就是因緣條件的組成和消失,那你就會悟到:這些的本質都是空性。我清楚地瞭解了現象叫智慧,但是我願意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叫慈悲,慈悲與智慧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在家跟出家不一樣。
【佛性有何差別?】「人皆有佛性」的思想,這句話要好好研究,如果這句話你真正懂了,就很有智慧,相即事,性即理,對人性就不會失望,心中沒有冤親的差別,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就能化解,這才是用
佛性在過人生。(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