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882~954)。字可道,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中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出生“為農為儒,不恒其業”家庭。 唐末曾任河東節度掌書記。李存勗與後梁夾河對壘,郭崇韜要求裁減閑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廢之。令馮道草擬文告,馮道不寫。李存勗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不久,經馮道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皆佩服其膽量識見。李存勗稱帝後,馮道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晉梁交戰,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不設床席,睡覺用牧草。將屬們送他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他不占有,等她們找到親人便送回去。常救濟鄉裏,親自種田背柴。
李嗣源即帝位,任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盡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諷刺打擊,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河北定州,路過井陘地區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
李嗣源因得一刻有“傳國寶萬歲杯”的玉杯而高興,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並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他因勢利導地規勸明宗,既使對方樂於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
李嗣源死後,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州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為宰相。
後晉滅後唐時,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石重貴時,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
契丹滅晉,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德光問之:‘何以來朝?’答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自甘貶辱,反使耶律德光高興,被任為太傅。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說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
劉知遠建漢稱帝後,他以太師奉朝。後周滅後漢之後,馮道又被後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觀其一生,真正官場“不倒翁”也!
馮道在未發跡時曾寫過一首詩: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反映了他既潔身自好又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