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奇跡
市長:景寔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其他【奇跡】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資治通鑒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 貞觀十一年(丁酉、637)
 瀏覽708|回應0推薦0

景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  貞觀十一年(丁酉、637)

    唐紀十一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爲:「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時,聞過必改少虧于曩日,譴罰積多,威怒微厲。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且以隋之府庫、倉廩、戶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擬倫!然隋以富强動之而危,我以寡弱靜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昔隋之未亂也,自謂必無亂;其未亡也,自謂必無亡。故賦役無窮,征伐不息,以至禍將及身而尚未之寤也。夫鑒形莫如止水,鑒敗莫如亡國。伏願取鑒于隋,去奢從約,親忠遠佞,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固無得而稱焉。夫取之實難,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難,豈不能保其所易乎!」

    [1]五月,壬申(疑誤),魏徵上奏疏,認爲:「陛下從善如流、聞過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從前,譴責懲罰漸多,逞威發怒比過去嚴厲了。由此可知富貴時不希望引來驕橫奢侈,而驕橫奢侈却不期而至,這幷非虛妄之言。而且當年隋朝府庫倉廩的充實與戶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頻繁勞作以至國家危亡,我們自知貧弱與民清靜而使天下安定;安定與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從前隋朝未發生變亂時,自己認爲必然不會發生變亂;未滅亡時,自認爲必然沒有滅亡的危險。故而不停地征派賦稅勞役,不停地東征西伐,以致禍亂將及自身時還尚未知覺。所以說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靜止如鏡面,借鑒失敗莫如看國家的滅亡。深望陛下能够借鑒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儉約,親近忠良遠離邪佞,以現在的平靜無事,繼續施行過去的勤勉節儉,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無以復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誠屬困難,而守成則較爲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較難的一步,難道不能保全較容易的嗎?」

    [2]六月,右僕射虞恭公溫彥博薨。彥博久掌機務,知無不爲。上謂侍臣曰:「彥博以憂國之故,精神耗竭,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安逸,竟夭天年!」

    [2]六月,尚書右僕射虞恭公溫彥博去世。彥博長時間執掌機要,盡職盡責。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彥博因爲憂國憂民的緣故,耗盡心力,朕見其精力與體力不支,已有二年,只是遺憾不能讓他安逸清閑一段時間,竟致英年早逝!」

    [3]丁巳,上幸明德宮。

    [3]丁巳(初四),太宗巡幸明德宮。

    [4]己未,詔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孫世襲。戊辰,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爲刺史,亦令世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

    [4]己未(初六),太宗下詔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位親王所任的刺史職務,均由其子孫世襲。戊辰(十五日),又封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爲刺史,也令其子孫世襲;如沒有大的變故,不得黜免。

    [5]己巳,徙許王元祥爲江王。

    [5]己巳(十六日),改封許王李元祥爲江王。

    [6]秋,七月,癸未,大雨,穀、洛溢入洛陽宮,壞官寺、民居,溺死者六千餘人。

    [6]秋季,七月,癸未(初一),天降大雨,穀、洛二河水漲滿,溢出流入洛陽宮中,毀壞官家寺廟與百姓住房,溺死六千多人。

    [7]魏徵上疏,以爲:「《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自王道休明,十有餘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盡誠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訪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有敗,况內懷奸宄,其禍豈不深乎!夫雖君子不能無小過,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既謂之君子而復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誠能慎選君子,以禮信用之,何憂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賜手詔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位極台司,不能直諫,乃私語子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

    [7]魏徵上奏疏認爲:「《文子》說:『同樣的言語,有時能被信任,可見信任在言語之前;同樣的命令,有時被執行,可見真誠待人在命令之外。』自從大唐美善興旺,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盡人意,是因爲君王對待臣下未盡誠信的緣故。如今確立政策,達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時要詢訪小人。對待君子敬而遠之,對待小人輕佻而又親昵,親昵則言語表達得充分,疏遠則下情難以上達。智力中等的人,豈能沒有小聰明!然而幷沒有經國的才略,考慮問題不遠,即使竭盡誠意,也難免有敗績,更何况內心懷有奸詐的小人,對國家的禍患能不深嗎?雖然君子也不能沒有小過失,假如對于正道沒有太大的害處,就可以略去不計較。既然稱之爲君子而又懷疑其不真誠,這與立一根直木而又懷疑其影子歪斜有什麽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擇君子,禮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達到天下大治呢?否則的話,很難保證危亡不期而至呀。」太宗賜給魏徵手書詔令,誇贊道:「以前晋武帝平定東吳之後,意志驕傲懈怠,何曾身處三公高位,不能犯顔直諫,而是私下裏說與子孫們聽,自詡爲明智,此乃最大的不忠。如今得到你的諫言,朕已知錯了。當把你的箴言放在幾案上,猶如西門豹、董安于佩戴韋弦以自警。」

    [8]乙未,車駕還洛陽,詔:「洛陽宮爲水所毀者,少加修繕,才令可居。自外衆材,給城中壞廬舍者。令百官各上封事,極言朕過。」壬寅,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給遭水者。

    [8]乙未(十三日),太宗的車駕從明德宮回到洛陽宮,下詔說:「洛陽宮被水毀壞的部分,稍加修繕,便可以居住。從外面運來的修繕材料,都供給城中屋舍塌壞的人家。命令文武百官各上書言事,極力指出朕的過失。」壬寅(二十日),廢除明德宮以及飛山宮中的玄圃院,將其賜給遭受水灾的百姓。

    [9]八月,甲子,上謂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獵太頻。今天下無事,武備不可忘,朕時與左右獵于後苑,無一事煩民,夫亦何傷!」魏徵曰:「先王惟恐不聞其過。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陳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國;若其無取,亦無所損。」上曰:「公言是也。」皆勞而遣之。

    [9]八月,甲子(十二日),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上書奏事的人都說朕游獵太頻繁,如今天下無事,武備的事不能忘,朕時常與身邊的人到後苑射獵,沒有一件事煩擾了百姓,這有什麽害處呢?」魏徵說:「先王惟恐聽不到有人談論其過錯。陛下既然讓大臣們上書奏事,就應該聽任他們無拘束地陳述意見。如果他們的話可取,固然會對國家有利;假如不可取,聽聽也沒有損害。」太宗說:「你說得很對。」均予慰問,幷打發他們回去。

    [10]侍御史馬周上疏,以爲:「三代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餘年,皆無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爲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陛下雖加恩詔,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昔漢之文、景,恭儉養民,武帝承其豐富之資,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于亂。使高祖之後即傳武帝,漢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師及四方所造乘輿器用及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爲儉。夫昧爽丕顯,後世猶怠,陛下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尚復如此,况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臣觀自古以來,百姓愁怨,聚爲盜賊,其國未有不亡者,人主雖欲追改,不能復全。故當修于可修之時,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後也。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貞觀之初,天下饑歉,斗米直匹絹,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憂念不忘故也。今比年豐穰,匹絹得粟十餘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復念之,多營不急之務故也。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畜積多少,在于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資之,西京府庫亦爲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夫畜積固不可無,要當人有餘力,然後收之,不可强斂以資寇敵也。夫儉以息人,陛下已于貞觀之初親所履行,在于今日爲之,固不難也。陛下必欲爲久長之謀,不必遠求上古,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陛下寵遇諸王,頗有過厚者,萬代之後,不可不深思也。且魏武帝愛陳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諸王,但無縲紲耳。然則武帝愛之,適所以苦之也。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縣令,苟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爲。今朝廷唯重內官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任,邊遠之處,用人更輕。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疏奏,上稱善久之,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選;縣令,宜詔京官已上各舉一人。」

    [10]侍御史馬周上奏疏認爲:「夏商周三代以及漢代,歷經年代多者八百年,少者不少于四百年,這是因爲上古帝王以恩惠凝聚人心,人們不能忘懷的緣故。漢代以後歷代王朝,多者六十年,少者僅二十多年,均因對百姓不施恩惠,根基不牢固的緣故。陛下正應當發揚禹、湯、文、武的帝業,爲子孫確立千秋萬代的基業,豈能只維持當年的現狀!如今全國戶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服勞役的兄去弟歸,道路相斷。陛下雖然下了施恩的詔令,减損勞役,然而營繕之事無休無止,老百姓怎麽能得到休息呢!所以主管部門徒勞地發放文書,與實際毫不相干。從前漢文帝與漢景帝,謙恭節儉以養護百姓,武帝繼承豐富的資産,所以能够窮奢極欲而不至天下大亂。假使漢高祖之後即傳位給武帝,漢朝還能那麽長久嗎?再者,京都長安以及各地所製造的乘輿器物用具和衆位親王、妃嬪、公主的服飾,議論的人都認爲這幷非節儉。前代君王黎明即起以致力于聲名顯赫,後人還是有所倦怠,陛下年輕時居于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尚且如此,何况皇太子生長于深宮高院,不熟悉外部事物,陛下辭世後的事,固然是應當憂慮的。我觀察自古以來,百姓愁苦怨恨,便聚合爲盜賊,其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君主雖然想追悔改正,也難以恢復保全。所以修德行應當于可修之時,不可等到失去國家之後再去後悔。當年周幽王、周厲王曾取笑過桀、紂,隋煬帝也曾取笑過周、齊兩朝,不可讓後代人取笑現在如同現在我們取笑煬帝一樣。貞觀初年,全國欠收鬧饑荒,一斗米值一匹絹,而老百姓毫無怨言,是因爲知道陛下憂國憂民的緣故。如今連年豐收,一匹絹可換粟十餘斛,然而老百姓怨聲不斷,是知道陛下不再顧念百姓,多營繕宮殿,不操持國家急務的緣故。自古以來,國家的興亡,不在于積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樂。就以近代以來的歷史加以考察,隋朝廣貯洛口倉而李密加以利用,東都積存布帛而王世充得以借力,西京的府庫也爲我們大唐所用,至今仍未用完。積蓄儲備固然不可缺少,也要百姓有餘力,然後收稅,不可强加聚斂拱手供給敵方。節儉以使百姓休息,陛下已經在貞觀初年親身實踐,今日再這麽做,固然不是什麽難事。陛下如果想要謀劃長治久安的政策,不必遠求上古時代,只是像貞觀初年那樣,則是天下的幸事。陛下寵愛厚待諸王,頗有十分過分的,但不能不深思陛下身後的事情。從前魏武帝寵愛陳思王曹植,等到曹丕即位,便囚禁了諸王,只是沒有捆上繩索罷了。這樣看來魏武帝的過分寵愛,恰使他們倍受其苦。另外,百姓得以安定,惟在于刺史和縣令,如果挑選的人得力,則陛下可以清閑自在。如今朝廷只重中央的官吏而輕視州縣地方官的選拔,刺史多用武人,或者是朝官不稱職時才補選爲地方官,邊遠地區,用人更加輕視。所以說百姓不安定,大概的原因便在于此。」奏疏上奏後,太宗稱贊很久,對身邊的大臣說:「刺史應當由朕親自選拔,縣令應詔令朝官以上官員每人薦舉一人。」

    [11]冬,十月,癸丑,詔勛戚亡者皆陪葬山陵。

    [11]冬季,十月,癸丑(初二),詔令勛貴大臣死後均陪葬于皇陵。

    [12]上獵于洛陽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馬鐙;民部尚書唐儉投馬搏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邪,何懼之甚!」對曰:「漢高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上悅,爲之罷獵,尋加光祿大夫。

    [12]太宗狩獵于洛陽苑,有一群野猪跑出林中,太宗引弓連發四箭,射死四頭。有一頭野猪奔到馬前,將要咬到馬蹬;民部尚書唐儉下馬近前與猪搏鬥,太宗撥出劍砍死野猪,回頭對唐儉笑著說:「天策長史沒看見朕將要殺掉野獸嗎,爲什麽如此害怕呢?」唐儉答道:「漢高祖從馬上得天下,却不以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威聖武平定四方,怎麽能對一頭野獸再逞威風呢?」太宗高興,爲此停止捕獵,不久加封唐儉爲光祿大夫。

    [13]安州都督吳王恪數出畋獵,頗損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彈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戶三百。上曰:「長史權萬紀事吾兒,不能匡正,罪當死。」柳範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止畋獵,豈得獨罪萬紀!」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獨引範謂曰:「何面折我!」對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盡愚直。」上悅。

    [13]安州都督吳王李恪多次出外游獵,對當地居民造成危害,侍御史柳范上書彈劾他。丁丑(二十六日),李恪因此被免官職,削减食封三百戶。太宗說:「長史權萬紀事奉我的兒子,不能匡偏正訛,論罪當處死。」柳範說:「房玄齡事奉陛下,還不能阻止陛下狩獵,怎麽能只怪罪萬紀呢?」太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去。過了不久,太宗單獨召見柳範說:「你爲什麽當面羞辱朕?」答道:「陛下仁德明察,我不敢不盡愚忠直諫。」太宗高興了。

    [14]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

    [14]十一月,辛卯(十一月),太宗巡幸懷州,丙午(二十六日),回到洛陽宮。

    [15]故荊州都督武士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爲才人。

    [15]已故荊州都督武士的女兒,年方十四歲,太宗聽說她貌美,召入後宮,册封爲才人。

    十二年(戊戌、638)

    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

    [1]春,正月,乙未,禮部尚書王奏:「三品已上遇親王于路皆降乘,非禮。」上曰:「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特進魏徵曰:「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爲王降乘,誠非所宜當。」上曰:「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爲公輩之主!何得輕之!」對曰:「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此爲國者所深戒也。」上乃從奏。

    [1]春季,正月,乙未(十五日),禮部尚書王上奏稱:「三品以上官員遇見親王都要下車輿站立路旁,這不符合禮儀。」太宗說:「你們隨便自我尊貴,輕視諸位皇子。」特進魏徵說:「親王們地位幷列于三公,如今三品以上大臣均是九卿、八座,爲親王們下轎行禮,實在是不合適。」太宗說:「人的生命長短難以預料,萬一太子遇到不幸早亡,誰能知道哪個王子他日不能做爲你們的君主呢?怎麽能輕視他們呢?」答道:「自周代以來,都是子孫相承,不立兄弟即位,這是爲了杜絕庶子覬覦皇位,堵塞禍亂的根源,此是治國者應當深以爲戒的。」太宗于是聽從了王的啓奏。

    [2]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先是,山東人士崔、盧、李、鄭諸族,好自矜地望,雖累葉陵夷,苟他族欲與爲昏姻,必多責財幣,或舍其鄉里而妄稱名族,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上惡之,命士廉等遍責天下譜諜,質諸史籍,考其真僞,辯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公爲九等。士廉等以黃門侍郎崔民爲第一。上曰:「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閭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爲英賢,豈在世祿乎!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况其子孫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猶印然以門地自負,販鬻松,依托富貴,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爲貴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勛勞,或以文學,致位貴顯。彼衰世舊門,誠何足慕!而求與爲昏,雖多輸金帛,猶爲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訛謬,舍名取實,而卿曹猶以崔民爲第一,是輕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更命刊定,專以今朝品秩爲高下,于是以皇族爲首,外戚次之,降崔民爲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頒于天下。

    [2]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編撰《氏族志》,書成,上奏給太宗。這以前,山東崔、盧、李、鄭等世家大族,喜歡自我標榜門第族望,雖然好幾代已衰落,但如果非世族人家想與他們通婚,定要多索財物,導致當時的風俗有人丟弃原來的裏貫而冒稱名門士族,有的兄弟二人族望相等便以妻族背景相互比鬥。太宗非常厭惡這些,命高士廉等人普查全國的譜牒,質證于史籍,考辨其真僞,辨別其昭穆倫序,編排行次,褒揚獎進忠賢,貶斥奸逆,分做九等。士廉等人將黃門侍郎崔民列爲第一。太宗說:「漢高祖與蕭何、曹參、樊噲、灌嬰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們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認爲是一代英豪,難道在乎他們的世卿世祿地位嗎?高氏偏守山東,梁、陳二朝僻居江南,雖然也有個別英豪,又何足挂齒!何况他們的子孫才氣衰竭,德行澆薄,官爵降低,然而還很驕傲地以門第族望自負,挂羊頭賣狗肉,依賴高貴人家,寡廉鮮耻,不知道世上的人爲什麽要尊貴他們?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勛稱道,有的以文章練達,致身顯赫。那些衰微的世族們,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與世族們通婚的,即使多供給金銀財物,還爲他們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麽!如今想要厘正錯謬,捨弃虛名追求實際,而你們仍然將崔民列爲第一位,這是輕視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觀念。」于是下令重新刊正,專以當朝品秩高下訂定標準,于是便以皇族李姓爲首位,外戚次之,將崔民降爲第三。共定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頒行全國。

    [3]二月,乙卯,車駕西還;癸亥,幸河北,觀砥柱。

    [3]二月,己卯(初五),太宗車駕自洛陽向西行。癸亥(十三日),巡幸河北縣,觀看砥柱山。

    [4]甲子,巫州獠反,州都督齊善行敗之,俘男女三千餘口。

    [4]甲子(十四日),巫州獠民造反,州都督齊善行將其打敗,俘虜男女三千多人。

    [5]乙丑,上祀禹廟;丁卯,至柳穀,觀鹽池。庚午,至薄州,刺史趙元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車駕,盛飾廨舍樓觀,又飼羊百餘頭、魚數百頭以饋貴戚。上數之曰:「朕巡省河、洛,凡有所須,皆資庫物。卿所爲乃亡隋之弊俗也。」甲戌,幸長春宮。

    [5]乙丑(十五日),太宗祭祀禹廟;丁卯(十七日),到達柳穀,觀看鹽池。庚午(二十日),到達薄州,刺史趙元楷命令百姓們身穿紗單衣迎接車駕,裝飾廨舍樓臺觀宇,又養了一百多頭羊、數百條魚獻給貴族外戚。太宗責備他說:「朕巡行到黃河、洛水一帶,凡有所須,均從府庫中支取。你所做的乃是已滅亡的隋朝的老毛病了。」甲戌(二十四日),巡幸長春宮。

    [6]戊寅,詔曰:「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風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

    [6]戊寅(二十八日),太宗下詔說:「隋朝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然如同桀犬吠堯,與倒戈的情况相乖違,然而疾風識勁草,實表明其歲寒之心;可追贈爲蒲州刺史,另外再尋訪他的子孫上奏。」

    [7]閏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7]閏二月,庚辰朔(初一),出現日食。

    [8]丁未,車駕至京師。

    [8]丁未(二十八日),車駕回到京都長安。

    [9]三月,幸亥,著作佐郎鄧世隆表請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辭令,有益于民者,史皆書之,足爲不朽。若爲無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爲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爲!」遂不許。

    [9]三月,辛亥(初二),著作佐郎鄧世隆上表請求搜集太宗所寫文章。太宗說:「朕的言語命令,凡是有益于百姓的,史官都已記錄下來,足可以做爲不朽的文字。如果毫無益處,收集它又有什麽用呢?梁武帝蕭衍父子、陳後主、隋煬帝都有文集傳世,哪能挽救他們的滅亡呢?作爲君主憂慮的是不施德 政,文章有什麽用?」于是沒有應允。

    [10]丙子,以皇孫生,宴五品以上于東宮。上曰:「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皆賜之佩刀。上謂徵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對曰:「威德所加,比貞觀之初則遠矣;人悅服則不逮也。」上曰:「遠方畏威慕德,故來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對曰:「陛下往以未治爲憂,故德義日新;今以既治爲安,故不逮。」上曰:「今所爲,猶往年也,何以异?」對曰:「陛下貞觀之初,恐人不諫,常導之使言,中間悅而從之。今則不然,雖勉從之,猶有難色。所以异也。」上曰:「其事可聞?」對曰:「陛下昔欲殺元律師,孫伏伽以爲法不當死, 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或云:『賞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來,未有諫者,故賞之。』此導之使言也。司戶柳雄妄訴隋資,陛下欲誅之,納戴胄之諫而止。是悅而從之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諫修洛陽宮,陛下恚之,雖以臣言而罷,勉從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10]丙子(二十七日),太宗以皇孫降生,在東宮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太宗說:「貞觀年以前,跟隨朕奪取幷治理天下,以房玄齡的功勞最大。貞觀年以來,糾正朕的過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勞。」都賜給他們佩刀。太宗對魏徵說:「朕治理國政與往年相比如何?」魏徵答道:「威德加于四方,則遠超過貞觀初年;人心悅服則不如從前。」太宗說:「遠方民族畏懼皇威羡慕聖德,所以前來歸服,如果說不如以前,則何以致此?」答道:「陛下以前以天下未能大治爲憂慮,所以注意修德行義,每天都有新的作爲,如今既得到治理又較安定,所以說不如以前勤勉了。」太宗說:「如今所做的與往年相同,有什麽區別呢?」答道:「陛下在貞觀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諫,常常引導他們進諫,聽到進諫便樂而聽從。如今却不然,雖然勉强聽從,却面有難色。這便是區別。」太宗說:「可以舉例說明嗎?」答道:「陛下以前曾想殺掉元律師,孫伏伽認爲依法不當處死,陛下賜給他蘭陵公主的花園,價值一百萬。有人說:『賞賜太厚重了』,陛下說:『朕即皇位以來,未聽到行諫的人,所以要重賞』。這是爲了引導衆人行諫。司戶柳雄假冒隋朝所授官資,陛下想要殺掉他,又采納戴胄的諫言而作罷。這是樂而聽從的例子。貞觀八年皇甫德參上書諫阻修繕洛陽宮,陛下內心憤恨,雖然因爲我直言相勸而作罷,但只是勉强聽從啊。」太宗說:「不是您不能有這樣的見解。人苦于不能自知呀!」

    [11]夏,五月,壬申,弘文館學士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卒,上哭之慟。世南外和柔而內忠直,上嘗稱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

    [11]夏季,五月,壬申(二十五日),弘文館學士、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去世,太宗慟哭。虞世南外表溫和柔順而內裏忠正耿直,太宗曾稱贊他有五絕:一道德高尚,二忠正耿直,三知識廣博,四寫一手好文章,五擅長書法。

    [12]秋,七月,癸酉,以吏部尚書高士廉爲右僕射。

    [12]秋季,七月,癸酉(二十七日),任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爲尚書右僕射。

    [13]乙亥,吐蕃寇弘州。

    [13]乙亥(二十九日),吐蕃侵犯弘州。

    [14]八月,霸州山獠反。燒殺刺史向邵陵及吏民百餘家。

    [14]八月,霸州山獠族反叛。燒死刺史向邵陵以及官吏百姓一百多家。

    [15]初,上遣使者馮德遐撫慰吐蕃,吐蕃聞突厥、吐谷渾皆尚公主,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賫金寶,奉表求婚;上未之許。使者還,言于贊普弃宗弄贊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許尚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相離間,唐禮遂衰,亦不許婚。」弄贊遂發兵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爲吐蕃所掠。

    [15]起初,太宗派遣使者馮德遐安撫慰問吐蕃,吐蕃聽說突厥、吐谷渾都曾娶唐室公主爲妻,便派使節隨馮德遐到長安,帶著大量金銀財寶,上表請求通婚;太宗沒有答應。使者回到吐蕃,對其首領贊普弃宗弄贊說:「我初次到大唐,大唐待我禮遇甚厚,答應嫁公主。正趕上吐谷渾首領入朝,相與離間,唐朝禮節漸淡,也不答應通婚了。」弃宗弄贊于是發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軍隊抵抗不住,逃到青海北面,百姓的牲畜多被吐蕃掠走。

    吐蕃進破黨項、白蘭諸羌,帥衆二十余萬屯松州西境,遣使貢金帛,云來迎公主。尋進攻松州,敗都督韓威;羌酋閻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幷以州叛歸之。連兵不息,其大臣諫不聽而自縊者凡八輩。壬寅,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爲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甲辰,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爲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爲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簡爲洮河道行軍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

    吐蕃進而攻占黨項、白蘭等羌族,率兵二十多萬駐扎在松州西部邊境,派使節進獻金銀綢緞,聲稱前來迎接公主。不久進攻松州,打敗都督韓威;羌族首領閻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一同舉州投降吐蕃。吐蕃連年征戰不息,大臣勸諫不聽而自殺的總共有八個人。壬寅(二十七日),唐朝廷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爲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甲辰(二十九日),任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爲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爲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簡爲洮河道行軍總管,統率步、騎兵五萬人攻打吐蕃。

    吐蕃攻城十餘日,進達爲先鋒,九月,辛亥,掩其不備,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斬首千餘級。弄贊懼,引兵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上許之。

    吐蕃進攻松州城十多天,牛進達爲唐軍先鋒,九月,辛亥(初六),乘吐蕃軍毫無防備,大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殺死一千多人。弃宗弄贊害怕,率兵退回本地,派人到長安請罪,借此再次請求通婚。太宗應允。

    [16]甲寅,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幷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16]甲寅(初九),太宗問身邊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難?」房玄齡:「建國之前,與各路英雄一起角逐爭鬥而後使他們臣服,還是創業難!」魏徵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是從艱難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體會到創業的艱難。魏徵與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忘乎所以而産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爲過去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諸位慎重對待。」玄齡等人行禮道:「陛下說這一番話,是國家百姓的福氣呀!」

    [17]初,突厥頡利既亡,北方空虛,薛延陀真珠可汗帥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獨邏水南,勝兵二十萬,立其二子拔酌、頡利主南、北部。上以其强盛,恐後難制,癸亥,拜其二子皆爲小可汗,各賜鼓,外示優崇,實分其勢。

    [17]起初,突厥頡利可汗滅亡以後,北方地域空虛,薛延陀真珠可汗率其部落在都尉犍山北麓、獨邏水南岸建牙帳,兵馬二十多萬,立他的二個兒子拔酌、頡利分別統領南、北部。太宗看到他的强大,擔心以後難以制服,癸亥(十八日),封真珠可汗的兩個兒子爲小可汗,各賜給鼓和大旗,外示尊崇,實際是爲了分化其實力。

    [18]冬,十月,乙亥,巴州獠反。

    [18]冬季,十月,乙亥(初一),巴州獠民反叛。

    [19]己卯,畋于始平;乙未,還京師。

    [19]己卯(初五),太宗在始平畋獵;乙未(二十一日),回到長安。

    [20]鈞州獠反;遣桂州都督張寶德討平之。

    [20]鈞州獠民反叛;唐朝廷派桂州都督張寶德討伐平定。

    [21]十一月,丁未,初置左、右屯營飛騎于玄武門,以諸將軍領之。又簡飛騎才力驍健、善騎射者,號百騎,衣五色袍,乘駿馬,以虎皮爲韉,凡游幸則從焉。

    [21]十一月,丁未(初三),開始在玄武門設置左、右屯營飛騎,由各位將軍統領。又精選飛騎中身體驍健敏捷、善于騎射的,號稱一百名騎手,身披五色袍,乘駿馬,用虎皮做馬鞍和墊布,凡遇皇帝巡幸則爲護衛隨從。

    [22]己巳,明州獠反;遣交州都督李道彥討平之。

    [22]己巳(二十五日),明州獠民反叛,唐朝廷派交州都督李道彥討伐平定。

    [23]十二月,辛巳,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擊反獠于壁州,大破之,虜男女萬餘口。

    [23]十二月,辛巳(初七),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在壁州進攻反叛的獠民,取勝,俘獲其男女一萬多人。

    [24]是歲,以給事中馬周爲中書舍入。周有機辯,中書侍郎岑文本常稱:「馬君論事,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删煩,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增,亦不可减,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24]這一年,任命給事中馬周爲中書舍人。馬周機敏善辯,中書侍郎岑文本常常稱贊他:「馬君議論事情,旁徵博引縱橫古今,提綱挈領删繁就簡,用詞準確切中事理,一字不可增,也不可减,聽者心服,難以忘懷,全無倦意。」

    [25]霍王元軌好讀書,恭謹自守,舉措不妄。爲徐州刺史,與處士劉玄平爲布衣交。人問玄平王所長,玄平曰:「無長。」問者怪之。玄平曰:「夫人有所短乃見所長,至于霍王,無所短,吾何以稱其長哉!」

    [25]霍王李元軌喜歡讀書,謙恭謹慎,舉止合體。做徐州史,與處士劉玄平爲布衣之交。人們詢問劉玄平霍王的長處,玄平說:「沒什麽長處。」問的人覺得很奇怪。玄平說:「人有短處才能見到他的長處,至于說霍王,沒有短處,我怎麽能說出他的長處呢!」

    [26]初,西突厥利失可汗分其國爲十部,每部有酋長一人,仍各賜一箭,謂之十箭。又分左、右厢,左厢號五咄陸,置五大啜,居碎葉以東;右厢號五弩失畢,置五大俟斤,居碎葉以西;通謂之十姓。利失失衆心,爲其臣統吐屯所襲。利失兵敗,與其弟步利設走保焉耆。統吐屯等將立欲穀設爲大可汗,會統吐屯爲人所殺,欲穀設兵亦敗,利失復得故地。至是,西部竟立欲穀設爲乙毗咄陸可汗。乙毗咄陸既立,與利失大戰,殺傷甚衆。因中分其地,自伊列水以西屬乙咄陸,以東屬利失。

    [26]起初,西突厥利失可汗將其國土分爲十部,每部設首領一人,各賜給一支箭,稱爲十箭。又分左、右厢,左厢號稱五咄陸,設置五大啜,居處于碎葉以東地區;右厢號稱五弩失畢,設立五大俟斤,居住在碎葉以西;通稱爲十姓。利失失去民心,被他的臣下統吐屯襲擊。利失兵敗後,與他的弟弟步利設退守焉耆。統吐屯等人想要擁立欲古設爲大可汗,這時統吐屯被人殺死,欲穀設部隊也被打敗,利失收復舊地。到此時,西部終于擁立欲穀設爲乙毗咄陸可汗。乙吡咄陸即可汗位後,與利失發生激戰,殺傷甚多。于是便從中間分其領地爲二:自伊列水以西屬乙毗咄陸,以東屬于利失。

    [27]處月、處密與高昌共攻拔焉耆五城,掠男女一千五百人,焚其廬舍而去。

    [27]處月、處密與高昌一同攻占焉耆五座城池,掠走男女一千五百人,燒毀其房舍後離去。

    十三年(己亥、639)

    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

    [1]春,正月,乙巳,車駕謁獻陵;丁未,還宮。

    [1]春季,正月,乙巳(初一),太宗乘車駕謁見高祖獻陵。丁未(初三),回到宮中。

    [2]戊午,加左僕射房玄齡太子少師。玄齡自以居端揆十五年,男遺愛尚上女高陽公主,女爲韓王妃,深畏滿盈,上表請解機務;上不許。玄齡固請不已,詔斷表,乃就職。太子欲拜玄齡,設儀衛待之,玄齡不敢謁見而歸,時人美其有讓。玄齡以度支系天下利害,嘗有闕,求其人未得,乃自領之。

    [2]戊午(十四日),加封左僕射房玄齡爲太子少師。玄齡自己覺得身居尚書僕射的高位十五年,兒子房遺愛娶太宗女兒高陽公主,女兒爲韓王妃,深怕富貴至極反招灾禍,上表請求解除所任機要職務,太宗不應允。玄齡不停地執意請求,太宗下詔斷絕上表,玄齡只好就職。太子想向玄齡行弟子禮,設儀衛等待他,玄齡即不敢謁見太子轉身回到家中,當時人稱贊他有謙讓之風。玄齡認爲度支郎中一職關係國家利害,曾有空缺,未能訪求到合適人選,于是便自己兼領此職。

    [3]禮部尚書永寧懿公王薨。性寬裕,自奉養甚薄。于令,三品已上皆立家廟,通貴已久,獨祭于寢。爲法司所劾,上不問,命有司爲之立廟以愧之。

    [3]禮部尚書、永寧懿公王去世。王性情寬和大方,自己的奉養却很薄。依照唐代制度,三品以上大臣均可立家廟祭祀三代祖先,王致身顯貴已有很長時間,只在內室舉行祭祀事。被有關司法官署彈劾,太宗不予過問,只是命令有關官署爲之立家廟以羞愧他。

    [4]二月,庚辰,以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爲州都督。

    [4]二月,庚辰(初七),任命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爲廊州都督。

    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爲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太宗曾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要謀反,爲什麽?」尉遲敬德回答說:「我謀反是實!我跟隨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如今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鋒箭頭的痕迹。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便開始懷疑我要謀反嗎?」因而脫下衣服置之地上,展示身上的瘡疤。太宗見此流下眼泪,說:「你尉遲穿上衣服,朕絲毫不懷疑你,所以才跟你這麽說,何必這麽惱怒呢?」

    上又嘗謂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頭謝曰:「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上乃止。

    太宗又曾對尉遲敬德說:「朕想要將女兒許配給你,怎麽樣?」尉遲敬德叩頭辭謝說:「我的妻子雖然微賤,但與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雖然才疏學淺,聽說過古人富貴了不換妻子,此幷非我的本願。」太宗只好作罷。

    [5]戊戌,尚書奏:「近世掖庭之選,或微賤之族,禮訓蔑聞;或刑戮之家,憂怨所積。請自今,後宮及東宮內職有闕,皆選良家有才行者充,以禮聘納;其沒官口及素微賤之人,皆不得補用。」上從之。

    [5]戊戌(二十五日),尚書省奏稱:「近來掖庭女官的選拔,有的出身微賤,不知道禮儀訓教;有的是受刑遭戮之家,因獲罪而沒入宮中,心中鬱積憂怨。請求自今日起,後宮及東官的女宮有空缺,都應選擇有才行的良家女子充任,以禮聘納;那些沒入官府以及出身微賤的人,都不能再補充錄用。」太宗同意。

    [6]上既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寧以爲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爭之。侍御史馬周亦上疏,以爲:「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之惡已彰。與其毒害于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

    [6]太宗已下詔今宗室貴族大臣的子孫襲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寧認爲古今事理不同,恐怕不是長治久安之策,上疏諫諍。侍御史馬周也上奏疏認爲:「堯、舜這樣的父親,還有丹朱、商均那樣的兒子。倘若讓未成年的兒子承襲父職,萬一驕橫愚鈍,百姓們遭殃國家也因此受到損失。如果想取消他的襲職,則其先人功勞尚在;如欲保留襲封事,則他的罪惡已昭彰于世。與其毒害芸芸衆生,毋寧割捨皇恩于已經死去的一個大臣,這是很明顯的道理。這樣看來一向稱之爲愛護他們的作法,其實正是害他們。我認爲只應該賜給他們食邑封戶,如果真有才能,則量才授予官職,使他們得以尊奉皇恩而子子孫孫享受福祿。」

    會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皆不願之國,上表固讓,稱:「承恩以來,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族憂虞,如置湯火。緬惟三代封建,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樂節文,多非己出。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事宜。今因臣等,復有變更,恐紊聖朝綱紀;且後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更因延世之賞,致成剿絕之禍,良可哀湣。願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無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于上,且言「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柰何弃之外州,與遷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後嗣,輔朕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詔停世封刺史。

    適逢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人均不願意去就外職,上表執意辭讓,稱:「禀承皇恩以來,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宗族的人憂心忡忡,如同置身湯火之中。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是由于力量不能制衡諸侯,便施利于他們,禮樂作爲節制修飾,多非出自王朝。兩漢罷除侯國設置郡守,免除過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如今因爲我們這些人的緣故,又重新變更,恐怕搞亂了王朝綱紀;而且後代愚幼無知的不肖子孫,有人會觸犯國家法令,自取滅亡,更因襲封的賞賜,而遭致滅頂之灾,實在是可憐。願陛下停止賜封世襲刺史旨意,賜我等保全性命爲盼。」長孫無忌又讓其兒媳長樂公主極力向太宗請求,而且言道:「我披荊斬棘事奉陛下,如今海內升平,爲何又要將我弃置外州,與遷徙有什麽不同?」太宗說:「割地以分封功勛大臣,是古今的通義,朕的意思是想讓你的後代,輔佐朕的子孫,共同傳之久遠;然而你們却多次上言充滿怨言,難道是朕强迫給你們土地嗎?」庚子(二十七日),下詔停止世襲刺史。

    [7]高昌王文泰多遏絕西域朝貢,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內屬,文泰與西突厥共擊之。上下書切責,征其大臣阿史那矩,欲與議事,文泰不遣,遣其長史雍來謝罪。頡利之亡也,中國人在突厥者或奔高昌,詔文泰歸之,文泰蔽匿不遣。又與西突厥共擊破焉耆,焉耆訴之。上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問狀,且謂其使者曰:「高昌數年以來,朝貢脫略,無藩臣禮,所置官號,皆准天朝,築城掘溝,預備攻討。我使者至彼,文泰語之云:『鷹飛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穴,各得其所,豈不能自生邪!』又遣使謂薛延陀曰:「既爲可汗,則與天子匹敵,何爲拜其使者!』事人無禮,又間鄰國,爲惡不誅,善何以勸!明年當發兵擊汝。」三月,薛延陀可汗遣使上言:「奴受恩思報,請發所部爲軍導以擊高昌。」上遣民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賫繒帛賜薛延陀,與謀進取。

    [7]高昌王文泰多次阻止西域諸國向唐帝國進貢,伊吾先臣服西突厥,不久又歸附唐朝,文泰聯合西突厥一同討伐伊吾。太宗寄書責備他,又徵召其大臣阿史那矩,想與他議事,文泰不讓他出來,而派他的長史雍前來謝罪。頡利可汗滅亡後,在突厥的中原人多投奔高昌,太宗詔令文泰放他們回到唐朝,文泰將他們隱匿大放。又與西突厥一同進攻焉耆,焉耆上告唐朝。太宗派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詢問情狀,幷且對高昌來使說:「高昌這幾年以來,不向我大唐進獻貢品,不行藩臣的禮節,所設官職稱號,均與我大唐一樣,挖城掘溝,預備進攻。我大唐使者到那裏,文泰對他說:「鷹飛翔在天空,鶏伏窩于草蒿,猫戲游于廳堂,鼠嚼食于洞穴,各得其所,難道不能讓其自我發展嗎?』又派使者對薛延陀說:『你既然身爲可汗,就應與大唐天子平起平坐,爲什麽要拜他的使者呢?』待人無禮,又離間周圍鄰國作惡,不除掉他,怎麽能勸善止惡!將于明年發兵討伐你們高昌。」三月,薛延陀可汗派使者上言:「我等禀受隆恩想要回報,請求徵發我方軍隊爲先導進攻高昌。」太宗派民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携帶絲綢送給薛延陀,與他合謀共同出兵。

    [8]夏,四月,戊寅,上幸九成宮。

    [8]夏季,四月,戊寅(初五),太宗巡幸九成宮。

    初,突厥突利可汗之弟結社率從突利入朝,曆位中郎將。居家無賴,怨突利斥之,乃誣告其謀反,上由是薄之,久不進秩。結社率陰結故部落,得四十餘人,謀因晋王治四鼓出宮,開門辟仗,馳入宮門,直指禦帳,可有大功。甲申,擁突利之子賀邏鶻夜伏于宮外,會大風,晋王未出,結社率恐曉,遂犯行宮,逾四重幕,弓矢亂髮,衛士死者數十人。折沖孫武開等帥衆奮擊,久之,乃退,馳入禦厩,盜馬二十餘匹,北走,渡渭,欲奔其部落,追獲,斬之。原賀邏鶻,投于嶺表。

    起初,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結社率跟隨他入朝,被唐朝任命爲中郎將。他居家强橫,便埋怨突利對他斥責,于是誣告突利謀反,太宗因此輕視結社率,很久沒有晋級。結社率陰謀糾結舊部落,得四十多人,圖謀乘晋王李治四更出宮,開宮門出儀仗隊的時候,乘馬馳奔進宮門,直抵皇帝禦帳,可建立奪位大功。甲申(十一日),結社率等簇擁著突利的兒子賀邏鶻夜間潜伏在宮門外,趕上刮大風,晋王沒有出宮,結社率擔心天近拂曉,遂帶兵闖入行宮,穿過四道幕帳,胡亂射箭,宮廷衛士死幾十人。折沖都尉孫武開等率衆衛士拼死搏鬥,較長時間後,結社率終被擊退,馳入禦厩中,盜走馬二十多匹,向北逃走,渡過渭水,想要逃回到本部落,被唐兵追獲殺掉。太宗寬恕賀邏鶻將他流放嶺南。

    [9]庚寅,遣武候將軍上官懷仁擊巴、壁、洋、集四州反獠,平之,虜男女六千餘口。

    [9]庚寅(十七日),派遣武候將軍上官懷仁進攻巴、壁、洋、集四州謀反的獠民,予以平定,俘虜男女六千多人。

    [10]五月,旱。甲寅,詔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徵上疏,以爲:「陛下志業,比貞觀之初,漸不克終者凡十條。」其間一條,以爲:「頃年以來,輕用民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敗、勞而安者也。此恐非興邦之至言。」上深加獎嘆,云:『已列諸屏障,朝夕瞻仰,幷錄付史官。」仍賜徵黃金十斤,厩馬二匹。

    [10]五月,天下大旱。甲寅(十二日),詔令五品以上官員上書言事。魏徵上疏認爲:「陛下的治國大業,與貞觀初年相比,不能善始善終的總共有十條。」其中的一條認爲:「近年以來,輕易地動用民力。于是認爲:『百姓無事則産生驕逸之心,役使他們勞作則容易聽差。』自古以來沒有因百姓安逸而致敗亡,因勞苦而達到天下安定的。這恐怕不是振興國家的至理名言。」太宗大加贊揚,感嘆道:「已將你的奏疏挂在屏風上,早晚觀看,幷將你的諫言抄給史官。」仍賜給魏徵黃金十斤,禦馬二匹。

    [11]六月,渝州人侯弘仁自柯開道,經西趙,出邕州,以通交、桂,蠻、俚降者二萬八千餘戶。

    [11]六月,渝州人侯弘仁從柯開道,中經西趙,出邕州,溝通交、桂二

    州,蠻、俚族二萬八千多戶婦附。

    [12]丙申,立皇弟元嬰爲滕王。

    [12]丙申(二十五日),太宗立皇弟李元嬰爲滕王。

    [13]自結社率之反,言事者多云突厥留河南不便,秋,七月,庚戌,詔右武候大將軍、化州都督、懷化郡王李思摩爲乙彌泥孰俟利可汗,賜之鼓;突厥及胡在諸州安置者,幷令渡河,還其舊部,俾世作藩屏,長保邊塞。突厥咸憚薛延陀,不肯出塞。上遣司農卿郭嗣本賜薛延陀璽書,言「頡利既敗,其部落鹹來歸化,我略其舊過,嘉其後善,待其達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國貴尚禮義,不滅人國,前破突厥,止爲頡利一人爲百姓害,實不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戶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許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將遣突厥渡河,復其故國。爾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後,後者爲小,前者爲大。爾在磧北,突厥在磧南,各守土疆,鎮撫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則發兵,各問其罪。」薛延陀奉詔。于是遣思摩帥所部建牙于河北,上禦齊政殿餞之,思摩涕泣,奉觴上壽曰:「奴等破亡之餘,分爲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復立爲可汗,願萬世子孫恒事陛下。」又遣禮部尚書趙郡王孝恭等賫册書,就其種落,築壇于河上而立之。上謂侍臣曰:「中國,根幹也;四夷,枝葉也;割根幹以奉枝葉,木安得滋榮!朕不用魏徵言,幾致狼狽。」又以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爲左賢王,左武衛將軍阿史那泥熟爲右賢王。忠,蘇尼失之子也,上遇之甚厚,妻以宗女;及出塞,懷慕中國,見使者必泣涕請入侍;詔許之。 

    [13]自從結社率反叛後,上書言事者多說突厥留在北河之南有很多不便,秋季,七月,庚戌(初九),詔令右武候大將軍、化州都督、懷化郡王李思摩爲乙彌泥孰俟利可汗,賜給鼓和大旗;突厥以及安置在各州的胡族,均令他們渡過黃河,回到他們的舊部落,使他們世代爲唐帝國的屏障,長久地保衛邊塞。突厥人都懼怕薛延陀,不肯走出塞南。太宗派司農卿郭嗣本賜給薛延陀璽書,寫道:「頡利可汗已然敗亡,他們的部落都來歸附大唐,朕不計較他們舊的過失,嘉獎後來的善舉,待其官員皆如朕手下的百僚,視其部族民衆皆如朕之百姓。中原王朝崇尚禮義,不毀滅別人的國家,先前打敗突厥,只是因爲頡利一人有害于百姓,實在不是貪圖其土地,奪其牲畜,總想重立一個可汗,所以將投降的突厥各部落安置在河南一帶,聽任他們畜牧。如今人丁興旺,戶口滋生,朕內心非常高興。既然已答應另立一可汗,便不能失信。秋天將要派遣突厥渡黃河,恢復其故國。你們薛延陀受册封在前,突厥受册封在後,後者爲小,前者爲大。你們在磧北,突厥在磧南,各守疆土,鎮撫本族各部落。如有越境劫掠,我大唐就要發兵,各問其罪。」薛延陀接受此詔令。于是讓思摩率領所轄部落建牙帳于河北磧南一帶,太宗親臨齊政殿爲他們餞行,思摩泪流滿面,端酒杯祝壽說:「我等敗軍之旅,本當化爲塵壤,幸遇陛下保全我們,又立我爲可汗,願千秋萬代永遠侍奉陛下。」太宗又派禮部尚書趙郡王李孝恭等人携帶册封文書,就其部落聚居地,在黃河邊築立祭壇而册立他。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中原王朝是樹木的根基,四方民族乃是其枝葉;割斷樹根以奉養枝葉,樹怎麽能生長繁茂呢?朕不采用魏徵的諫言,差一點狼狽不堪。」又任命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爲左賢王,左武衛將軍阿史那泥孰爲右賢王。阿史那忠是蘇尼失的兒子,太宗待他甚厚,將宗室女許配給他。等到他奉職出塞,仍然懷戀唐朝,見到來使必定流泪請求入朝侍奉太宗,太宗下詔答應其請求。

    [14]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14]八月,辛未朔(初一),出現日食。

    [15]詔以「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比來訴訟者或自毀耳目,自今有犯,先笞四十,然後依法。」

    [15]太宗下詔說:「身體毛髮皮膚,是父母所給,不敢有絲毫損傷。近來上訴告狀的有人自毀耳目,從今往後再有此類事情,先鞭笞四十,然後再依法處置。」

    [16]冬,十月,甲申,車駕還京師。

    [16]冬季,十月,甲申(十五日),太宗車駕回到長安。

    [17]十一月,辛亥,以侍中楊師道爲中書令。

    [17]十一月,辛亥(十三日),任命侍中楊師道爲中書令。

    [18]戊辰,尚書左丞劉洎爲黃門侍郎、參知政事。

    [18]戊辰(三十日),任命尚書左丞劉洎爲黃門侍郎,參知政事。

    [19]上猶冀高昌王文泰悔過,復下璽書,示以禍福,片之入朝;文泰竟稱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交河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副總管兼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等將兵擊之。

    [19]太宗仍希望高昌王文泰能够悔過,又下璽書,曉示禍福利害,徵召他入朝;文泰竟稱病不去唐朝。十二月,壬申(初四),派交河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副總管兼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等領兵進攻高昌。

    [20]乙亥,立皇子福爲趙王。

    [20]乙亥(初七),太宗立皇子李福爲趙王。

    [21]己丑,吐谷渾王諾曷鉢來朝,以宗女爲弘化公主,妻之。

    [21]己丑(二十一日),吐谷渾王諾曷鉢來到唐朝,太宗册封宗室女爲弘化公主,嫁給他。

    [22]壬辰,上畋于咸陽,癸巳,還宮。

    [22]壬辰(二十四日),太宗到咸陽狩獵,癸巳(二十五日),回到宮中。

    [23]太子承乾頗以游畋廢學,右庶子張玄素諫,不聽。

    [23]太子承乾多次因游獵荒廢學業,右庶子張玄素勸諫,不聽從。

    [24]是歲,天下州府凡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24]這一年,全國有三百五十八個州府,一千五百五十一個縣。

    [25]太史令傅奕精究術數之書,而終不之信,遇病,不呼醫餌藥。有僧自西域來,善咒術,能令人立死,復咒之使蘇。上擇飛騎中壯者試之,皆如其言;以告奕,奕曰:「此邪術也。臣聞邪不幹正,請使咒臣,必不能行。」上命僧咒奕,奕初無所覺,須臾,僧忽僵僕,若爲物所擊,遂不復蘇。又有婆羅門僧,言得佛齒,所擊前無堅物。長安士女輻凑如市。奕時臥疾,謂其子曰:「吾聞有金剛石,性至堅,物莫能傷,唯羚羊角能破之,汝往試焉。」其子往見佛齒,出角叩之,應手而碎,觀者乃止。奕臨終,戒其子無得學佛書,時年八十五。又集魏、晋以來駁佛教者爲《高識傳》十卷,行于世。

    [25]太史令傅奕精心研究術數方面的書籍,最後還是不相信這些,自己有病,不找醫生不吃藥。有個從西域來的僧人,會念咒語,能讓人立刻死去,又念咒使之復活。太宗挑選强壯的飛騎衛士讓他試驗,均很靈驗。太宗將此事告訴傅奕,傅奕說:「這是妖邪之術。我聽說邪不壓正,請求讓他對我念咒語,必然不能靈驗。」太宗命和尚對傅奕念咒語,傅奕起初沒有感覺,過了一會兒,和尚忽然直挺挺倒下,像是被東西擊倒,再也沒有醒過來。又有一個印度婆羅門教和尚,自稱得到佛的牙齒,用它擊打任何東西都無堅不摧。長安城男男女女觀看熱鬧如同趕集一樣。傅奕當時正臥床養病,對他兒子說:「我聽說有金剛石,非常堅硬,沒有什麽東西能够損壞它,只有羚羊角能撞破它,你前去試一試。」傅奕兒子去見佛齒,拿出羚羊角叩打,隨手而破碎,觀看的人這才散去。傅奕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不得學佛教書籍,死時年八十五歲。又曾搜集魏晋以來駁斥佛教的言論編爲《高識傳》十卷,流傳于世。

    [26]西突厥利失可汗之臣俟利發與乙毗咄陸可汗通謀作亂,利失窮蹙,逃奔汗而死。弩失畢部落迎其弟子薄布特勒立之,是爲乙毗沙鉢羅葉的可汗。沙鉢羅葉護既立,建庭于雖合水北,謂之南庭,自龜茲、鄯善、且末、吐火羅、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國皆附之。咄陸建牙于鏃曷山西,謂之北庭,自厥越失、拔悉彌、駁馬、結骨、火、觸木昆等國皆附之,以伊列水爲境。

    [26]西突厥利失可汗的大臣俟利發與乙毗咄陸可汗合謀叛亂,利失倉皇出逃投奔汗,後死去。弩失畢部落迎接他的侄子薄布特勒立爲可汗,這便是乙毗沙鉢羅葉護可汗。沙鉢羅葉護即位後,建牙帳于雖合水北岸,稱之爲南庭,龜茲、鄯善、且末、吐火羅、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小國均歸附他。咄建牙帳于鏃曷山西麓,稱爲北庭,厥越失、拔悉彌、駁馬、結骨、火、觸木昆等國均依附他,以伊列水爲邊界。

    十四年(庚子、640)

    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

    [1]春,正月,甲寅,上幸魏王泰第,赦雍州長安系囚大辟以下,免延康裏今年租賦, 賜泰府僚屬及同裏老人有差。

    [1]夏季,正月,甲寅(十六日),太宗臨幸魏王李泰住處,大赦雍州長安城斬刑以下的囚犯,免除延康裏一帶當年的租賦,賞賜魏王府僚屬以及延康裏老年人大小不等的物品。

    [2]二月,丁丑,上幸國子監,觀釋奠,命祭酒孔穎達講《孝經》,賜祭酒以下至諸生高第帛有差。是時上大征天下名儒爲學官,數幸國子監,使之講論,學生能明一大經已上皆得補官。增築學舍千二百間,增學生滿二千二百六十員,自屯營飛騎,亦給博士,使授以經,有能通經者,聽得貢舉。于是四方學者云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升講筵者至八千餘人。上以師說多門,章句繁雜,命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疏,謂之《正義》,令學者習之。

    [2]二月,丁丑(初十),太宗臨幸國子監,觀看釋奠禮,命國子監祭酒孔穎達講解《孝經》,賞賜祭酒以下直至成績優异諸生多少不等的絹帛。此時太宗大量徵召全國名儒學者爲學官,幷多次親臨國子監,讓他們講論古代經典,學生中如有能够通曉《禮記》、《春秋左氏傳》中的一種或更多的均得補爲官員。又擴建學舍一千二百間,增加學生滿二千二百六十人,連屯營飛騎,也派去博士,給他們傳受經典,有能通曉經義的,便可入貢舉。于是全國各地學生云集長安,甚至高句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首領派他們的子弟請求入國子監學習,一時間就讀學生達八千多人。太宗認爲古書師出多門,注釋也較爲繁雜,便命孔穎達與其他學者共同撰定《五經》的注疏,稱之爲《正義》,令學生們研習。

    [3]壬午,上行幸驪山溫湯;辛卯,還宮。

    [3]壬午(十五日),太宗巡幸驪山溫湯;辛卯(二十五日),回到宮中。

    [4]乙未,詔求近世名儒梁皇甫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陳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何妥、劉炫等子孫以聞,當加引擢。

    [4]乙未(二十八日),太宗下詔訪求近代名儒學者梁朝皇甫侃、褚仲都,周朝熊安生、沈重,陳國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朝何妥、劉炫等人的後代,上報給朝廷,當加以重用。

    [5]三月,竇州道行軍總管党仁弘擊羅竇反獠,破之,俘七千餘口。

    [5]三月,竇州道行軍總管党仁弘進攻羅竇反叛的獠民,將其擊敗,俘虜七千多人。

    [6]辛丑,流鬼國遣使入貢。去京師萬五千里,濱于北海,南鄰,未嘗通中國,重三譯而來。上以其使者佘志爲騎都尉。

    [6]辛丑(初四),流鬼國派使節進獻貢品。該地距離長安一萬五千里,濱臨北海,南鄰,未曾與中原聯繫,通過三重的翻譯才來到唐朝。太宗任命其使者余志爲騎都尉。

    [7]丙辰,置寧朔大使以護突厥。

    [7]丙辰(十九日),設置寧朔寧朔大使以護衛突厥。

    [8]夏,五月,壬寅,徙燕王靈夔爲魯王。

    [8]夏季,五月,壬寅(初六),改封燕王李靈夔爲魯王。

    [9]上將幸洛陽,命將作大匠閻立德行清暑之地。秋,八月,庚午,作襄城宮于汝州西山。立德,立本之兄也。

    [9]太宗將要臨幸洛陽,命將作大匠閻立德先行在沿途巡視避暑之地。秋季,八月,庚午(初五),在汝州西山建襄城宮。立德是立本的兄長。

    [10]高昌王文泰聞唐兵起;謂其國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今來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三萬已下,吾力能制之。當以逸待勞,坐收其弊。若頓兵城下,不過二十日,食盡必走,然後從而虜之。何足憂也!」及聞唐兵臨磧口,憂懼不知所爲,發疾卒,子智盛立。

    [10]高昌王文泰聽說唐朝已發兵前來討伐,對其臣僚說:「唐朝距離我們有七千里,其中二千里是沙漠地帶,地無水草,寒風刮起來如同刀割一樣,熱風如同火燒一般,怎麽能派大部隊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見秦、隴北面一帶,城邑蕭條,人烟稀少,不能與隋朝時相比。如今唐朝派軍隊來攻伐,發兵多則糧草供應不上,三萬以內的兵力我們足能對付他們。應當以逸待勞,坐等他們疲弊。如果他們陳兵城下,不超過二十天,糧絕必然撤退,而後我們可以俘虜他們。有什麽值得憂慮的呢?」但等到聽說唐朝軍隊兵臨磧口,他又內心恐懼,不知怎麽辦才好,最後發病死去。他的兒子智盛即可汗位。

    軍至柳穀,者言文泰刻日將葬,國人咸集于彼,諸將請襲之,侯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無禮,故使吾討之,今襲人于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于是鼓行而進,至田城,諭之,不下,詰朝攻之,及午而克,虜男女七千餘口。以中郎將辛獠兒爲前鋒,夜,趨其都城,高昌逆戰而敗;大軍繼至,抵其城下。

    唐朝的軍隊到了柳谷,探馬禀報說文泰近日即將安葬,高昌國內人士都聚集在葬地,衆位將領請求襲擊他們,侯君集說:「不能這麽做,大唐天子認爲高昌怠慢無禮,所以派我們討伐他們,如今要是在安葬墓地襲擊他們,不是問罪的正義之師。」于是擂鼓進軍,到達田城,下書曉諭他,高昌不應,便于清晨發動進攻,到了中午便攻下城池,俘虜男女七千多人。又讓中郎將辛獠兒爲前鋒,當夜,直逼其都城,高昌人迎擊後被擊敗,唐朝大部隊趕到,直抵其城下。

    智盛致書于君集曰:「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襲位未幾,惟尚書憐察!」君集報曰:「苟能悔過,當束手軍門。」智盛猶不出。君集命填塹攻之,飛石雨下,城中人皆室處。又爲巢車,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飛石所中,皆唱言之。先是,文泰與西突厥可汗相結,約有急相助;可汗遣其葉護屯可汗浮圖城,爲文泰聲援。及君集至,可汗懼而西走千餘裏,葉護以城降。智盛窮蹙,癸酉,開門出降。君集分兵略地,下其二十二城,戶八千四十六,口一萬七千七百,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智盛給侯君集寫信說:「得罪大唐天子的是我的父親,由于上天的懲罰,已經死去。智盛剛剛即位不久,請尚書諒宥!」君集回信寫道:「如果你真的悔過,應當主動到營門投降。」智盛還是不出來。侯君集命令填土攻城,城上飛石如雨下,城內人均躲在房屋中。唐軍又造巢車,高十丈,可以俯瞰城內。城內行人走動以及飛石所中目標,在巢車上的人都大聲告知唐軍。先前,文泰與西突厥可汗相互勾結,約定一方遇急另一方相救援;西突厥可汗便派他的大臣駐守可汗浮圖城,做爲文泰的援助力量。等到侯君集兵臨城下,西突厥可汗害怕,西逃一千多裏,駐守大臣舉城投降。智盛處境狼狽,癸酉(初八),開門出城投降。侯君集分兵占據各地,共攻下城池二十二座,獲得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人,占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上欲以高昌爲州縣,魏徵諫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婦首來朝,其後稍驕倨,故王誅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撫其百姓,存其社稷,復立其子,則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悅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爲州縣,則常須千餘人鎮守,數年一易,往來死者什有三四,供辦衣資,違離親戚,十年之後,隴右虛耗矣。陛下終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國,所謂散有用以事無用,臣未見其可。」上不從,九月,以其地爲西州,以可汗浮圖城爲庭州,各置屬縣。乙卯,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留兵鎮之。

    太宗想將高昌改爲州縣建置,魏徵勸諫道:「陛下剛即位時,文泰夫婦首先來到朝中拜謁,此後逐漸驕傲自大,所以加以誅伐。只問罪文泰一人就可以了,應當安撫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立他的兒子爲可汗,則皇上的威德及于荒遠之地,四方民族都會心悅誠服的。如今要是將其地改置州縣,那麽還要經常有一千多人鎮守,幾年一換,來來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備衣物,遠離親人,十年以後,隴右一帶將耗費殆盡。陛下最終還是不能使高昌的糧食布匹供給大唐,正所謂分散有用資財以供奉無用之地,我覺得不可行。」太宗不聽從其意見,九月,將高昌所在地改置西州,改可汗浮圖城爲庭州,幷各設所轄縣。乙卯(二十一日),在交河城設立安西都護府,留下兵力鎮守。

    君集虜高昌王智盛及其群臣豪杰而還。于是唐地東極于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爲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

    侯君集俘虜高昌王智盛及其貴族大臣還朝。于是唐朝地域東到大海,西至焉耆,南達林邑,北抵大沙漠,均設立州縣,總共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

    侯君集之討高昌也,遣使約焉耆與之合勢,焉耆喜,聽命。及高昌破,焉耆王詣軍門謁見君集,且言焉耆三城先爲高昌所奪,君集奏幷高昌所掠焉耆民悉婦之。

    侯君集征討高昌時,曾派人約焉耆與他們合圍高昌,焉耆高興,願意聽命。等到高昌改亡後,焉耆王到唐朝軍隊營地拜見侯君集,而且說焉耆三座城曾先被高昌奪去,君集禀報朝廷將三座城連同高昌所掠的焉耆百姓如數歸還。

    [11]冬,十月,甲戌,荊王元景等復表請封禪,上不許。

    [11]冬季,十月,甲戌(初十),荊王李元景等人又上表請求行封禪禮,太宗不允。

    [12]初,陳倉折沖都尉魯寧坐事系獄,自恃高班,慢駡陳倉尉尉氏劉仁軌,仁軌杖殺之。州司以聞。上怒,命斬之,猶不解,曰:「何物縣尉,敢殺吾折沖!」命追至長安面詰之。仁軌曰:「魯寧對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實忿而殺之。」辭色自若。魏徵侍側,曰:「陛下知隋之所以亡乎?」上曰:「何也?」徵曰:「隋末,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魯寧之比是也。」上悅,擢仁軌爲櫟陽丞。

    [12]起初,陳倉折沖都尉魯寧獲罪被投入獄中,自恃品秩高,謾駡陳倉尉、尉氏人劉仁軌,仁軌命人將其亂杖打死。岐州的州官上報朝廷。太宗大怒,命令將劉仁軌斬首,但還不明白;「縣尉算得什麽,竟敢殺我的折沖都尉!」又命將劉仁軌押至長安當面質問他。劉仁軌說:「魯寧當著陳倉百姓却要如此羞辱我,我實在是忿恨之極,而將他殺掉。」神色自若。魏徵正在太宗身旁,說道:「陛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嗎?」太宗問:「什麽原因?」魏徵說:「隋朝末年,百姓恃强而侵淩官吏,就如同魯寧一樣。」太宗高興,提升劉仁軌爲櫟陽縣丞。

    上將幸同州校獵,仁軌上言:「今秋大稔,民收穫者什才一二,使之供承獵事,治道葺橋,動費一二萬功,實妨農事。願少留鑾輿旬日,俟其畢務,則公私俱濟。」上賜璽書嘉納之,尋遷新安令。閏月,乙未,行幸同州;庚戌,還宮。

    太宗將要去同州狩獵,劉仁軌上奏書說:「今年秋季糧食已成熟,百姓剛收割十分之一二,讓他們承擔狩獵事,築路修橋,耗費一二萬工力,實在是妨礙農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個月,等到糧食收割完畢,則對公對私都有好處。」太宗賜給璽書表示嘉獎他的意見,不久提升劉仁軌爲新安縣令。閏十月,乙未(初二),太宗行幸同州,庚戌(十七日),返回宮中。

    [13]丙辰,吐蕃贊普遣其相祿東贊獻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以請婚。上許以文成公主妻之。

    [13]丙辰(二十三日),吐蕃首領贊普派他的丞相祿東贊向唐朝進獻五千兩黃金以及幾百種珍玩器皿,請求通婚。太宗答應將文成公主許配給他。

    [14]十一月,甲子朔,冬至,上祀南郊。時《戊寅曆》以癸亥爲朔,宣義郎李淳風表稱:「古曆分日起于子半,今歲甲子朔旦冬至,而故太史令傅仁均减餘稍多,子初爲朔,遂差三刻,用乖天正,請更加考定。」衆議以仁均定朔微差,淳風推校精密,請如淳風議,從之。

    [14]十一月,甲子朔(初一),這一天冬至,太宗祭祀于南郊。當時的《戊寅曆》以癸亥爲朔日,宣義郎李淳風上表說:「古代曆法劃分日期確定在子時之半,今年甲子朔日早晨冬至,前太史令傅仁均减除時間稍多,子時初刻即爲朔日,所以相差三刻,違背周朝訂的天子正朔,請求重新加以考定。」衆人議論認爲傅仁均定的朔日有微差,李淳風推勘校定較爲精密,請求遵照李淳風的意見,太宗同意。

    [15]丁卯,禮官奏請加高祖父母服齊衰五月,嫡子歸服期,嫂、叔、弟妻、夫兄、舅皆服小功;從之。

    [15]丁卯(初四),禮官上奏請求將爲高祖父母服齊衰的儀制增爲五個月,爲嫡子媳婦服喪一年,爲嫂、叔、弟妻、夫兄、舅服喪五個月;太宗下詔依此辦理。

    [16]丙子,百官復表請封禪,詔許之。更命諸儒詳定儀注;以太常卿韋挺等爲封禪使。

    [16]丙子(十三日),文武百官又上表請求行封禪禮,太宗下詔准許。又命衆位儒師詳定禮儀;命太常寺卿韋挺等人爲封禪使。

    [17]司門員外郎韋元方給給使過所稽緩,給使奏之;上怒,出元方爲華陰令。魏徵諫曰:「帝王震怒,不可妄發。前爲給使,遂夜出敕書,事如軍機,誰不驚駭!况宦者之徒,古來難養,輕爲言語,易生患害,獨行遠使,深非事宜,漸不可長,所宜深慎。」上納其言。

    [17]司門員外郎韋元方沒有及時給外出宦發放過關憑證,宦官上奏給太宗;太宗大怒,將韋元方降爲華陰令。魏徵勸諫說:「自古帝王震怒,不可隨便發作。前幾天爲宦官事,連夜發出敕書,事如軍機要務,誰能不驚駭!何况宦官之流,自古以來很難侍候,往往說話輕率,容易造成禍患,單獨出使又行遠路,很不合事宜,此風不可長,應當慎重行事。」太宗聽從他的意見。

    [18]尚書左丞韋句司農木價貴于民間,奏其隱沒。上召大理卿孫伏伽書司農罪。伏伽曰:「司農無罪。」上怪,問其故,對曰:「只爲官貴,所以私賤。向使官賤,私無由賤矣。但見司農識大體,不知其過也。」上悟,屢稱其善;顧謂韋曰:「卿識用不逮伏伽遠矣。」

    [18]尚書左丞韋核查司農卿賣木頭比民間百姓貴,上奏太宗說他有隱瞞吞沒事。太宗召見大理寺卿孫伏伽書寫司農卿的罪狀。孫伏伽說:「司農卿沒有罪過。」太宗驚异,問他原因。孫伏伽答道:「只因爲官府木材貴,所以私人木材賤。假使官府木材賤,則私人木材無法再賤了。我只看見司農卿識大體,不知道他有什麽過錯。」太宗醒悟,多次稱贊孫伏伽;幷對韋說:「你的見識遠不如孫伏伽。」

    [19]十二月,丁酉,侯君集獻俘于觀德殿。行飲至禮,大三日。尋以智盛爲左武衛將軍、金城郡公。上得高昌樂工,以付太常,增九部樂爲十部。

    [19]十二月,丁酉(初五),侯君集將高昌俘虜帶到觀德殿。朝中大擺宴席,三日才散。不久,太宗任命智盛爲左武衛將軍、金城郡公。太宗得到高昌的樂工,讓他們行職于太常寺,幷增加九部樂爲十部樂。

    君集之破高昌也,私取其珍寶;將士知之,競爲盜竊,君集不能禁,爲有司所劾,詔下君集等獄。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以爲:「高昌昏迷,陛下命君集等討而克之,不逾旬日,幷付大理。雖君集等自挂網羅,恐海內之人疑陛下唯錄其過而遺其功也。臣聞命將出師,主于克敵,苟能克敵,雖貪可賞;若其敗績,雖廉可誅。是以漢之李廣利、陳湯,晋之王浚,隋之韓劾虎,皆負罪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賞。由是觀之,將帥之臣,廉慎者寡,貪求者衆。是以黃石公《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急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伏願錄其微勞,忘其大過,使君集等雖重升朝列,復備驅馳,雖非清貞之臣,猶得貪愚之將,斯則陛下雖屈法而德彌顯,君集蒙宥而過更彰矣。」上乃釋之。

    侯君集攻破高昌時,曾私自掠奪大量的珍奇寶物;手下的將士知道,競相偷盜,侯君集不能禁止,被有關官署彈,太宗下詔將侯君集等人拿入獄中。中書侍郎岑文本上奏疏,認爲:「高昌王昏庸腐敗,陛下命侯君集等人討伐幷攻克他們,沒過十天,又一幷宣付大理寺。即使君集等人自投羅網,也恐怕國內人懷疑陛下只知記錄其過錯而遺忘其功勞。我聽說受命出師的將領,主要是爲了戰勝敵人,如果能戰勝敵人,即使貪婪也可賞賜;如果戰敗,即使清廉也要懲罰。所以漢代的李廣利、陳湯,晋代的王浚,隋朝的韓擒虎,均身負罪過,君主以其有功于當朝,都給予封賞。由此看來,將帥等武臣,廉正謹慎的屬少數,貪婪不檢點的居多。所以黃石公《軍勢》中說:『用將士們的智慧,用他們的勇武,用他們的貪婪,用他們的愚鈍,故而有智慧的人樂于立功建業,勇武的人喜歡實現自己的志向,貪婪的人急于得到他的利益,愚鈍的人不考慮生死。』希望陛下能够記住他微小的功勞,忘記其大的過錯,使侯君集能够重新升列朝班,再次供陛下驅使,即使不是清正的大臣,也算得到了貪婪愚鈍的將領,這樣,陛下雖然有虧于法律却使德政更加顯明,君集等人雖然承蒙諒宥而其過失也更加明顯了。」太宗于是開釋了侯君集等人。

    又有告薛萬均私通高昌婦女者,萬均不服,內出高昌婦女付大理,與萬均對辯。魏徵諫曰:「臣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今遣大將軍與亡國婦女對辯帷箔之私,實則所得者輕,虛則所失者重。昔秦穆飲盜馬之士,楚莊赦絕纓之罪,况陛下道高堯、舜,而曾二君之不逮乎!」上遽釋之。

    又有人上告薛萬均私通高昌女人,薛萬均不服,太宗下令將高昌女人交付大理寺,與萬均當面對質。魏徵勸諫說:「我聽說過『君主對待臣下用禮節,臣下便會以忠誠事奉君主。』如今陛下讓大將軍與一個亡國的女子當堂對質男女私情,情况屬實的話則得到的很輕微,不屬實則失去的很嚴重。從前秦穆公給盜馬的野人喝酒,楚莊王赦免因調戲宮姬被扯斷帽纓的臣下,最後都得到加倍的回報,難道陛下道高于堯、舜,而却趕不上秦穆公、楚莊王二人嗎?」太宗急忙釋放了薛萬均及高昌女子。

    侯君集馬病顙,行軍總管趙元楷親以指沾其膿而之,禦史劾奏其諂,左遷栝州刺史。

    侯君集坐馬的前額被蟲子咬傷,行軍總管趙元楷用手指沾膿,用鼻子聞其臭味,禦史上奏彈劾趙元楷諂媚,降職爲栝州刺史。

    高昌之平也,諸將皆即受賞,行軍總管阿史那社爾以無敕旨,獨不受,及別敕既下,乃受之,所取唯老弱故弊而已。上嘉其廉慎,以高昌所得寶刀及雜彩千段賜之。

    高昌平定後,衆位將領均受到封賞,行軍總管阿史那社爾認爲沒有皇上敕旨,不接受封賞,等到另有敕文下來,才接受,領受的只是一些老弱僕戶和殘次物品。太宗誇獎他廉正,賜給他從高昌得來的寶刀及各色彩綢一千段。

    [20]癸卯,上獵于樊川;乙巳,還宮。

    [20]癸卯(十一日),太宗到樊川狩獵;乙巳(十三日),返回宮中。

    [21]魏徵上疏,以爲:「在朝群臣,當樞機之寄者,任之雖重,信之未篤,是以人或自疑,心懷苟且。陛下寬于大事,急于小罪,臨時責怒,未免愛憎。夫委大臣以大體,責小臣以小事,爲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職,則重大臣而輕小臣;至于有事,則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輕,疑其所重,將求致治,其可得乎!若任以大官,求其細過,刀筆之吏,順旨成風,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陳也,則以爲心不伏辜;不言也,則以爲所犯皆實;進退惟谷,莫能自明,則苟求免禍,矯僞成俗矣!」上納之。

    [21]魏徵上奏疏,認爲:「在朝的衆位大臣中,擔當掌管樞密機要的,雖委以重任,但對他們的信任還不够篤誠,所以有的心存猜疑,抱得過且過的應付態度。陛下對大的事情較爲寬容,却對小的過失不輕易放過,責怒下來,未免愛憎過于分明。委托大臣操持大事,責成小臣辦小事,這是爲政之道。如今各委托其職責,則不免重視大臣而輕慢小臣;遇到出了事,則又信任小臣而懷疑大臣。信任所輕慢的,懷疑所重視的,如此怎麽能使國家達到大治呢?假如委任做大的官職,却求其小的過失,必然導致那些刀筆吏,順從旨意誣告成風,舞文弄墨,百般構陷其罪。如果自己陳述呢,則認爲內心不服罪;不加說明吧,就會被認爲是所犯罪過屬實,進退兩難,不能辨明,這樣就會導致群臣只求免于灾禍,必然矯飾虛僞成爲風氣。」太宗采納他的意見

    [22]上謂侍臣曰:「朕雖平定天下,其守之甚難。」魏徵對曰:「臣聞戰勝易,守勝難,陛下之及此言,宗廟社稷之福也!」

    [22]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朕雖然平定了天下,但守成却很艱難。」魏徵答道:「我聽說取得勝利容易,守住勝利果實較難,陛下說這些話,這是宗廟社稷國人的福氣呀。」

    [23]上聞右庶子張玄素在東宮數諫爭,擢爲銀青光祿大夫,行左庶子。太子嘗于宮中擊鼓,玄素叩閣切諫;太子出其鼓,對玄素毀之。太子久不出見官屬,玄素諫曰:「朝廷選俊賢以輔至德,今動經時月,不見宮臣,將何以裨益萬一!且宮中唯有婦人,不知有能如樊姬者乎。」太子不聽。

    [23]太宗聽說右庶子張玄素在東宮多次行諫,便提升他爲銀青光祿大夫,行左庶子職。太子曾在宮中擊鼓,玄素叩門直言切諫;太子將鼓拿出來,當玄素的面毀掉。太子很久不出宮見屬下官吏,玄素勸諫說:「朝廷遴選非常有才能的人來輔佐殿下,如今動輒經過數月,不見宮中臣屬,這對將如何使他們對殿下有所裨益呢?而且宮中只有女人,不知是否有象樊姬待楚莊王那樣賢惠的呢?」太子不聽其諫言。

    玄素少爲刑部令史,上嘗對朝臣問之曰:「卿在隋何官?」對曰:「縣尉。」又問:「未爲尉時何官?」對曰:「流外。」又問:「何曹?」玄素耻之,出閣殆不能步,色如死灰。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以爲:「君能禮其臣,乃能盡其力。玄素雖出寒微,陛下重其才,擢至三品,翼贊皇儲,豈可復對群臣窮其門戶!弃宿昔之恩,成一朝之耻,使之鬱結于懷,何以責其伏節死義乎!」上曰:「朕亦悔此問,卿疏深會我心。」遂良,亮之子也。孫伏伽與玄素在隋皆爲令史,伏伽或于廣坐自陳往事,一無所隱。

    張玄素年輕時爲刑部令史,太宗曾當朝中大臣的面問他:「你在隋朝時官居何職?」張玄素答道:「縣尉。」又問:「縣尉之前做何官?」答道:「九品之外未入流。」又問:「是哪一曹的小吏?」張玄素感到羞耻,走出殿門不能邁步,面如死灰。諫議大夫褚遂良上奏疏說:「君主如果能以禮待臣下,臣下才能盡心竭力。張玄素雖然出身寒微,但陛下重視他的才能,擢升他到三品,輔佐太子,怎麽可以當著大臣們窮追他的出身呢?拋開往日的恩寵,造成一朝的羞耻,使他心懷不安憂慮,又怎麽能責成人家盡忠效節呢?」太宗說:「朕也深深後悔問這些話,你的奏疏正與我的心思契合。」遂良是褚亮的兒子。孫伏伽與張玄素在隋朝都做令史,孫伏伽有時在大庭廣衆之下自陳往事,絲毫無所隱諱。

    [24]戴州刺史賈崇以所部有犯十惡者,禦史劾之。上曰:「昔唐、虞大聖,貴爲天子,不能化其子;况崇爲刺史,獨能使其民比屋爲善乎!若坐是貶黜,則州縣互相掩蔽,縱舍罪人。自今諸州有犯十惡者,勿劾刺史,但令明加糾察,如法施罪,庶以肅清奸惡耳。」

    [24]戴州刺史賈崇所轄部下有犯十惡罪的,禦史彈劾賈崇。太宗說:「以前唐堯、虞舜聖王,貴爲天子,還不能感化他們的兒子;何况賈崇身爲刺史,能使其百姓個個行善嗎!如果因此事而貶職,就會造成州縣間相互掩蓋,放縱犯人。從今往後各州有犯十惡罪的,不要彈劾刺史,只是令他們明加糾察,依法治罪,也許這樣才可以肅清奸惡的發生。」

    [25]上自臨治兵,以部陳不整,命大將軍張士貴杖中郎將等;怒其杖輕,下士貴吏。魏徵諫曰:「將軍之職,爲國爪牙;使之執杖,已非後法,况以杖輕下吏乎!」上亟釋之。

    [25]太宗親自整治護衛士兵,見隊列不整齊,命大將軍張士貴杖打中郎將等人;又惱怒其杖打太輕,命拿下士貴送審。魏徵勸諫道:「將軍的職務,是國家的爪牙;讓他執杖打人,已經不足爲後世效法,何况只因爲杖打得輕就將他送審呢?」太宗急忙放了張士貴。

    [26]言事者多請上親覽表奏,以防壅蔽。上以問魏徵,對曰:「斯人不知大體,必使陛下一一親之,豈惟朝堂,州縣之事亦當親之矣。」

    [26]上書言事的人多請求太宗親自翻閱表章奏摺,以防止被蒙蔽。太宗將此事詢問魏徵,魏徵答道:「這些人不識大體,如果必定要陛下一一親自過目,那麽豈止朝堂奏章,各州縣的事也應當親自過問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745&aid=719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