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路村,位於嘉義縣番路鄉中段,東鄰民和村,南鄰新福村,西鄰下坑村,北鄰竹崎鄉昇平村。全村面積:4.004平方公里,人口:1,058人(2010年12月)。
清代屬嘉義縣嘉義東堡蕃仔路庄、石頭埔庄,1901年嘉義廳中埔支廳蕃仔路區蕃仔路庄,1920年10月臺南州嘉義郡蕃路庄蕃仔路(大字)蕃仔路、石頭埔(小字)。1946年設立番路鄉民和村,1953年由民和村西部劃出番路村。本村聚落有番路、頂番路(蕃仔路庄)、頂石頭埔、下石頭埔、對厝仔、坑底、後湖仔、石二崎(石頭埔庄)。
清代到1940年,番仔路是全鄉行政中心,之後番路庄役場遷移到菜公店,但1946年設鄉仍以番路為名。番路係因這裡原住民交易必經之路,住居最集中,全村以前交通不方便時,市集熱鬧,商家多,居民以種植水柿及柑桔類為多。現仍存有番仔厝的廢墟及番仔走的舊道,及一處以石頭砌成的石拱橋。
番路村的交通有,縣道159線,北往竹崎鄉昇平村,此地為縣道159線終點,從起點新港(連接縣道184線),共長31.6公里。縣道159線甲,在番路連接縣道159線,往西到下坑村,往東到民和村、大湖村。
番路,又稱番仔路,位於番路村東段,在清代屬蕃仔路庄,分為番路、頂番路,此地因可以直通阿里山之番地,為昔日通往阿里山族界之交通要路。1920年這裡簡稱為「番路」。
石頭埔,位於番路村西段,因該聚落所有土地都是大小不一的石頭堆,而稱為石頭埔。石頭埔分為上下兩段,以一小溝為界,上半段為頂石頭埔,下半段為下石頭埔,所有土地都是石頭,無法種植水稻,原以種植木薯為主,後改種香蕉及水柿。
坑底,位番路村北端,與竹崎鄉頂埔,以清水溪為界,在縣道159線未開闢前,山壁陡峭,形成一個坑道,坑道底有居戶,因稱為叫坑底。從坑底過清水溪,有一座石頭砌成的石拱門橋。在坑底的居民皆是廖姓。
瓦厝仔,位於番路村西北段,接鄰菜公店,清朝大陸盧姓先民到此聚居,盧姓族人居住在當時僅有的三合式屋宅,用石塊砌成屋基及台階,以瓦片蓋屋頂,在當時此地僅有之瓦片厝,三合庭院住有200多人,此地因稱瓦厝仔。
石二崎路,是一條由番仔路通往觸口的山道,從前鄉道未開闢,只有好漢能肩挑一石二斗米從觸口走到番仔路,因叫為石二崎路。這石路陡峭非常,上坡時一崁到肚臍,二崁到二眉,原住民要往返外面作交易,必須經過這段路程。現已非經濟要道,但仍留下人行步道。
妙法藏菩提寺,位番路村溪底,主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所有的聖密廟宇曼荼羅壇場,其要義在於:「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