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婦援會
近日青少年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尤其發生在校園,集體毆打或辱罵的事件讓人不禁思考我們的下一代到底怎麼了?其實,青少年暴力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社會現象,隨著媒體的報導,這個議題開始被社會大眾重視,也引起政府的關注。
在青少年暴力事件中,施暴的青少年通常都是校園的大哥或大姊頭,或「集體」對一個人施暴,從這些現象就可發現權力不對等是可能出現在青少年同儕關係中的,而這些青少年若沒有即時的介入幫忙,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很可能會變成一位施暴者,形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到時可能會耗費更多的社會資源。
★婦女救援基金會的發現
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87年成立,長期關注性別暴力議題,從一開始救援雛妓、慰安婦議題倡導、反人口販運,到1997年開始投入在家暴受暴婦女的服務,及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等,婦援會的核心議題都圍繞著反暴力,並倡導社會的愛與尊重。
本會長期服務發現,暴力受害人通常會有急性壓力反應,出現焦慮及恐懼症狀,嚴重者也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產生恐慌,憂鬱,對周遭的人不信任,喪失安全感,而擾亂生活功能。而施暴者雖然是社會所斥責的對象,然他們也是需要被幫助的一群,我們需要去思考,為何他們習慣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是什麼促使了他們使用暴力?
★受暴與施暴者同樣需要我們的協助
99年11月23日新聞報導指出,桃園縣北區某國小一名六年級學童,一年來受班上七、八名同學欺負,導致身心受創,目前正接受精神科治療。那時,有許多人提出具體喊話,遭受校園暴力時應立刻勇敢說不,勿讓對方再三欺壓,並在當下向周邊的人求助時。然而,當我們一再強調提升學生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被暴力對待的同時,是否會落入一個陷阱:何以將暴力防治的責任放在受暴者身上?
似乎,受暴者除了承受暴力的傷害、負起防治暴力的責任,而施暴者予以懲戒處分,這樣就能停止暴力的重複發生嗎? 因此我們也應該正視施暴者的輔導,並協助他們,而非只是輔導受暴者走過創傷。更往前端來看,我們或許應該思考如何推動一個反暴力的校園文化,主動地去禁止校園暴力,並積極對學生宣導暴力的防治概念,經營友善校園,在暴力事件發生前,有效預防。
★身教的重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驗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教育,不論是哪種教育都需要負起示範的責任,父母需示範良好的溝通,老師需經營友善的班級環境,社會風氣需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若社會傳遞出來的訊息都在允許暴力的發生,那我們可能需要去想想,成熟的大人都用暴力解決問題了,又怎能教孩子那是不對的解決方式呢?
我們自己身上沒有的,便給不出去。讓我們開始從自己身上做起,青少年暴力事件並非完全是青少年個人的錯,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家庭,學校及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一起來檢討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