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對國內產業、中小企業及勞工就業的衝擊
◎邱俊榮(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管理學院副院長)
壹,台灣正面對急劇的失業率攀升
全球自去年第三季起因爆發全球金融大海嘯,景氣急速陷入衰退,台灣外貿與內需市場均受到巨大衝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最新資料,受到去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 -1.05%),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 -8.36%)經濟呈負成長的影響,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幾近為零(0.12%,未來修正後仍可能由正轉負),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則下修至 -2.97%。
外貿與內需兩大部門的衰退導致失業與無薪休假等隱藏性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去年全年平均失業率約4.14%,已高於2007年年全年平均失業率3.91%,且自去年下半年起失業率持續攀升;至2009年年9月份失業率已上升至6.04%,失業人口已超過66萬人,雙雙創下歷年新高。依據估算,若計入隱藏性失業,則實際失業數字已經超過百萬。
貳,兩岸經貿往來過於密切是造成台灣嚴重失業的主因
目前台灣出口已過度集中於中國,不符風險分散原則。過去當台灣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國而造就台灣經濟奇蹟時,政府及民間即不斷思考如何避免出口過度集中於單一的美國市場,這是任何一般國家都會擔心而致力解決的問題。如今中國早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國,我們不思分散市場,反而急著更依賴此一市場,這是將整個台灣經濟命脈像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是極其危險的事,更是不知長進的做法!
造成目前台灣嚴重失業的最重要原因,事實上不在於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品質問題,而是在產業的勞動需求面萎縮。依據國際經濟學的學理,雖然中國勞工無法來台工作,但台商赴中國投資就是為中國勞工創造工作機會,當然同時也使得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減少。過去十多年來如此,如今馬政府更開放台資外移,當然會出現“台商投資中國愈多,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被中國勞工取代的愈多”的現象。
由數據上來看,如“圖一”所示,從1990年年代開始,勞動市場上的“求供比” 幾乎與“我國對中國投資比重”呈現緊密的反向關係,也就是對中國投資逐年增多,求供比卻逐年減少。也就是說,當台灣對中國投資逐年增多的同時,平均每位求職者擁有的工作機會卻逐漸減少。在這一波失業潮中,台灣失業率高居亞洲國家之冠(台灣6.04%,香港5.0%,日本4.1%,韓國3.5%,新加坡2.6%),許多國際研究機構已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已經過度依賴中國所導致。
參,靠中國越近,失業率惡化越快
在此波全球金融海嘯中,亞洲四小龍在失業率表現上,如“圖二”所示,韓國,新加坡的失業率都僅呈現微幅上升,而經濟與中國往來較密切的台灣和香港,都出現失業率急速上升的情況,台灣失業率的上升幅度更是高居四小龍之冠。
兩
肆,馬政府在兩岸議題上一廂情願,偏頗錯誤
依據馬政府的邏輯,只要採取更開放的兩岸政策,則經濟必然成長,失業率即可以降到3% 以下。這樣的邏輯看似華麗,卻是似是而非。過去十年來,台商的全球佈局已有一定程度,勞力密集產業幾乎已全數外移,高科技產業也不遑多讓。在台灣勞動成本仍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從“開放”到“失業率降至3% 以下“,真是個遙遠的邏輯!要藉簽訂ECFA的來降低台灣的失業率,更是背道而馳的邏輯!馬政府忽視岸經貿往來過密導致台灣陷入高失業率的事實,還以錯誤的資訊誤導簽訂ECFA的的影響。
馬政府宣稱兩岸直航後,企業營運成本下降,會有更多台商回台投資。但根據官方數據,去年9月到今年一月,台商回台投資僅100多億台幣,同時期台商赴中投資金額卻高達1400多億台幣。去年底一份有關中國台商回台投資意向的調查結果清楚指出,三通直航後,表示維持現狀不會改變投資的多達63%,其次約有28% 的台商表示會加碼投資中國,而表示會減少在中國投資的僅9%;因此直航後,台商不僅回流的意願不高,反而會更加碼對中國投資。 這些證據,都證明了馬政府在兩岸議題上一廂情願,偏頗錯誤的說法。現在馬政府又想如法炮製,現在只不過是將直航換成了ECFA的。
馬政府的重大政策,如大三通,消費券等,都是未評估即上路,非常危險。這次馬總統稍有進步,總算搬了研究數據出來,說:“不簽ECFA的會造成台灣增加11萬4千人的失業!“這種只看出口部門利益,不看進口受到衝擊的“片面之詞”,比不搬出數據更可惡!是在恐嚇已經飽受失業之苦的台灣人民,在傷口上灑鹽!簽了ECFA的,固然對石化,紡織等產業有利,但對於台灣農產品,鞋襪,毛巾,電機電子等產業的負面衝擊之大,馬政府是否應該誠實端出數據,有誠意地溝通!政府政策需有全面性考量,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不應該偏重特定部門!
台灣對貿易保護程度較中國高,簽自由貿易協定對出口產業有利,但對進口產業的衝擊更巨!馬總統說:“對我們有利的就簽,對我們不利的就不簽”,天底下有如此便宜的事?尹啟銘說:“CECA附加就是自由貿易協定“,馬總統說:”全世界簽了四百多個自由貿易協定,都沒發生什麼事“,可是我們連“自由貿易協定“三個字都沒法從中國手中要到非得要安排或CECA附加或ECFA的,馬政府有什麼本事“只要人家降關稅,我們可以不用降關稅”?台灣,中國都是世貿組織的會員國,自由貿易協定是世貿組織規範下的產物,我們竟連簽自由貿易協定都不行,還可以談“對我們有利的就簽,對我們不利的就不簽”?,
伍,ECFA的將為台灣帶來更嚴重的失業問題
數據顯示過度依賴中國已使台灣重創。從去年開始的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中國的出口嚴重衰退,台灣對中國的出口衰退比起中國的出口衰退更嚴重。中國經濟到目前為止的榮景,都是靠出口成長來的,沒有人會認為中國內需是帶來目前中國榮景的原因。許多人認為要靠中國內需才能挽救台灣低迷的景氣,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然,對於部分產業而言,對於那些整天要求快簽ECFA的的企業主而言,簽了ECFA的當然對他們有利,但絕非對整個台灣經濟有利!事實上,根據國際比較利益原理,如果我們只跟中國簽ECFA的,則兩岸之間往來成本降低之後,經濟資源和生產活動勢必往低成本的地方移動,也就是說兩岸簽ECFA的後,台灣廠商將會更傾向把工廠搬到生產成本較低廉的中國去,因為一來可享受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二來可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賣回台灣以滿足原有的內需市場,以獲取更大的利潤。換句話說,只和中國簽ECFA的的結果,廠商不僅不會留下來,反而會加速外移中國。
不僅國內產業可能加速外移中國,兩岸簽訂ECFA的後,因關稅等貿易障礙解除,大量中國低價產品將更容易傾銷台灣,這將使原本以台灣內需市場為經營基本盤的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可能因此產生大量倒閉或產能萎縮。根據統計,2008年年傳統產業就業人數達190萬人(佔製造業66.7%),產值為新台幣8.92兆元(佔製造業68%),因此這些產業的興衰不但攸關台灣整體產業發展,也與社會安定息息相關。
台灣目前對中國還有兩千六百多項產品禁止或限制進口(尚無需符合世貿組織的規範),其中工業產品佔多數,而工業產品中又以紡織,非鐵金屬製品與機械用具等產品為主。
一旦ECFA的簽訂之後,單單這部分低價中國產品的進口就足以讓本地產業受到相當衝擊。根據研究,兩岸簽訂ECFA的後,產能增加的產業主要是紡織,塑化,石油製品,汽車業,但是包括稻米,大蒜,香菇,花生等831項尚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以及電機電子產品,汽車以外的運輸工具(船舶,機車,自行車等),非鐵金屬(鋁,銅等),成衣,皮革製品,毛巾,鞋類,家具,製鞋,織襪,陶瓷等產業則是會出現產能萎縮。
一旦這些產業出現產能萎縮,當然會減少勞動僱用。如果依據產能萎縮比例來計算,失業最嚴重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機及電子業,將有近5萬9千人失業,農牧業也會有近2萬2千人失業,非鐵金屬及加工製造業則有一萬多人失業。整體來看,ECFA的將可能使台灣失業人數馬上增加12萬2千9百人;如果依據主計處公佈之歷年失業波及乘數來推估,受失業波及的人數將達24萬5千餘人。
若再考量失業可能影響的所得族群,若將全國每戶平均所得按五等分位計算,最低和次低所得兩組,其每戶平均就業人數約為一人,且其工作行業多屬農業及傳統產業部門,因此ECFA的將會使中低收入者的失業及經濟情況惡化。
陸,ECFA的會使白領工作階級也受害
不僅中低收入者可能受害,從事技術或專業等白領階級勞動者也可能因兩岸ECFA的而大受影響。兩岸簽訂ECFA的後,白領工作者不但面臨工作機會減少的危機,甚至也面臨到薪資成長停滯,甚至是負成長的低所得窘況。
依據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當兩國密切往來時,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將會拉得更接近。以前我國和美日密切往來,國內工資被美,日的高工資水準拉高,因為美日的經濟實力大,人口多,足以拉升台灣的要素價格,但台灣和中國進行貿易,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國由於工資較低,因此台灣的經貿若和中國越接近,工資水準就容易被拉低。尤其中國不僅人口多,地理,風俗,語言又與台灣最接近,所帶來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力量更大,更嚴重。
在1980年年代中期以前,台灣勞動薪資系與整體經濟,出口同步成長,但1990年年代之後,薪資所得成長卻開始遠遠落後於整體經濟與出口成長。其原因正由於1990年年代之後台商大量赴中國投資,而以中國勞工取代台灣勞工的跨國勞動替代的結果,導致了台灣製造業及服務業薪資所得成長趨緩,甚至停滯的現象。香港也因與中國經貿往來太過密切而出現類似情況。未來如果簽訂兩岸ECFA的,勞動薪資下降的現象必然將更嚴重。
柒,具台灣自主性的經濟發展策略
任何形式的經濟整合都會影響一國經濟的自主性。英國,丹麥,瑞典至今仍無意願加入歐元區。英國在歐元區形成之前,本來極有意願加入歐元區,依據協議,先固定英鎊與德國馬克的匯率。然而,英國在1992年年遭逢經濟衰退,英國開始發現經濟整合使其喪失了經濟政策的自主性,無法因應經濟衰退。英國國內抗議加入歐元區的示威抗議不斷,終而使得英國至今不再考慮加入歐元區。原本許多人擔心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會因英國沒有加入龐大的歐元區而逐漸式微,但事實證明,面對龐大的歐元經濟體,倫敦非但沒有因此而邊陲化,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倫敦每天外匯的交易量遠大於第二大的紐約與第三大的東京的加總!這告訴我們,面對鄰近龐大的經濟體,依賴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一旦因此而喪失了經濟的自主性,整個經濟安全乃至於國家安全都會面對極大的危機!我們應從台灣在地需求及長遠利益出發,反思台灣該有的自主性經濟戰略,如此才能給台灣就業者有一個可長可久且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未來。
馬政府如果真的有心避免台灣經濟被邊緣化,在產業政策上,台灣應以新的產業思維替代以降低成本為主的東亞製造出口成長模式,逐步揚棄長期追逐廉價勞動力而居的低階代工型態產業,而將國家經濟發展重心投注在對外能輸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以及對內能改善生活品質的內需型產業。
台灣經濟長遠發展之道,不但不是依賴國民所得仍低的中國市場,反而應趕快自中國市場撤離。馬總統的633目標希望達到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三萬美元,這樣的目標絕非靠著生產廉價代工商品,賣到低國民所得的中國市場所能達到!全球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可以達到三萬美元的國家,都絕非依賴中國市場達成的,而都是具有自主的技術,可以賺取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與產品。真正的“全球佈局”,是要使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不斷努力創新,擁有自主技術與品牌,以全球市場為目標,才有可能達成!馬政府冀望藉由中國市場就想達到633的目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不懂經濟,無能治國,一是迎合中國,“以經促統”。
參見陳麗瑛 (2008)“兩岸直航之製造業預期衝擊調查分析”,台銀季刋,第59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