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FA 與 CEPA 之比較,CEPA之後的香港現況
|
瀏覽7,824|回應13|推薦12 |
|
|
ECFA的的應向安排看齊此文於 1月19日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 |
|
內地與香港於2003年年6月成功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自2004年年以來,兩地共簽署了六個安排“補充協定”,為兩地的經濟緊密合作提供了無限的生機。CEPA原先也是大陸與台灣商談經貿合作的基本模式。當然,台灣當局一方面對大陸的經濟有所求,另一方面卻以政治掛帥,認為採用安排會“矮化”台灣地位,所以參照安排,先提出CECA附加(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名稱,後來又因CEPA與CECA表面相似而不得不於2009年年2月27日,將CECA附加為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一方面必須看到,ECFA提出是馬政府的一種無奈選擇:如果不簽署,則隨著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東盟10 +3的完成,台灣必然被邊緣化。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ECFA的的的提出又是馬政府的一種明智選擇,因為兩岸的經濟正常化對台灣民眾的福祉是有利的。
“十加三”即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合作機制的簡稱。成員國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和日本,韓國,中國。
雖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CEPA是兩個獨立的世貿組織成員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而ECFA的的也應該著眼於兩個獨立的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對等協議。
馬政府認為目前的ECFA不是自由貿易協定,本文也認為這不是一個成熟的自由貿易協定。如果我們以香港與內地的安排為參考,就可以看出ECFA,CEPA的重大差別。也就是說,如果CEPA本身是一個需要完善的自由貿易協定,那麼,ECFA離自由貿易協定還路途遙遠。以CEPA為參照,ECFA的的還可能存在這樣幾方面的重大不足:
第一,在貨物貿易方面,根據馬政府的“三不”原則之一:不進一步向大陸的農產品開放市場,到目前為止,台灣仍然限制進口63.4%的大陸農產品;
第二,在服務貿易方面,目前的ECFA的的尚未開放大陸的勞工去工作(這也是“三不”原則之一);
第三,在投資領域,2009年年,台灣在大陸的投資達到759億美元,但是陸資去台灣並不樂觀,兩岸投資失衡情況非常嚴重。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目前的ECFA的的只是一份片面優惠台灣而具有不對等性質的協議,充其量也只能被視為“走向自由貿易協定的過渡性(臨時)協議(臨時協定)“。比較ECFA與安排可以看出,ECFA的在現階段的貿易自由化程度不可能高於CEPA,也很難高於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這樣的界定在法律上具有意義。根據關貿總協定第24條第5(ç)款之規定,這種臨時協議具有10年的過渡期。兩岸可以充分利用這個過渡期,逐步完善協議所涵蓋的部門。馬政府應當利用這個良機,重新檢討“乙型台獨“立場(即學者們所說的馬英九”台灣主權“理論和”三不“立場,即”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和”不新增農產品開放項目“),放棄利用大陸的“民族情結”而尋求片面對台優惠的經貿協議。
應當看到,ECFA的協商與簽署,對構建兩岸三地四個獨立關稅區之間的經濟整合,並最終走向大中華經濟圈具有無可估量的重要意義。馬政府應當重視並把握好這個機遇,認認真真地修訂ECFA的目標和內容。
蕭萬長先生曾經指出:台灣可以採取“不要自由貿易協定之名,而用自由貿易協定之實“的策略,由此看出,台灣提出ECFA的的,也具有更多的政治考慮,為了獲取大陸給予台灣更多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然而,本文認為,既然台灣為了防止被邊緣化而提出ECFA的的,並要用自由貿易協定之實,就應當以CEPA為藍本,為兩岸進一步簽署完全的自由貿易協定展現出更大的誠意。
(感謝本院博士生王超先生對此文的幫助)
|
最後修改時間:2009 - 11 - 3 16時 36分00秒 |
以上文章不代表本城立場
ECFA後之香港勞工處境
安排後的香港勞工
香港工會幹部宋治德:香港經貿關係安排的僅對企業在中國投資有利就業環境惡化工資持續下降 2009/03/26 在台聯要聞 |
面對馬政府在未充分解釋 ECFA的的即採強推之勢,香港職工會聯盟組織幹事宋治德在研討會中分享安排的經驗,他表示,香港與中國簽定經貿關係安排的只是讓港商比外商早幾年進入中國市場,不僅沒有對香港製造業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反造成服務業外移,港人工作機會增加有限,而且薪資持續下跌,留下來的是低薪,低技術,彈性大不穩定的工作。簽署安排的只是對跨國企業,港資企業及少數專業人士到中國發展有利。
台灣團結聯盟,台灣勞工陣線聯盟,全國產業總工會上午共同舉辦“ECFA的的對台灣勞工的影響”研討會,邀請宋治德以香港簽署經貿關係安排的後是否有助產業環境,就業機會提出他的看法。
宋治德說,經貿關係安排的主要有三內容: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個人遊”計劃。貨物貿易部分享有貿易零關稅優惠,香港政府認為零關稅等等的優惠可以吸引港資廠商可以搬回部份回香港,也可以幫助香港的經濟。但2006年相比2005年,港產品出口貨值整體看來下跌1.1%,為 1,345億港元,2007年比2006年下跌19.1%,為 1073億元,顯見並未對香港製造業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
至於服務貿易部分,宋治德表示,香港製造業自80年代後基本上已完成北移,當2003年年簽署安排時,當時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預訂2007年年全面開放市場,因此安排是讓港商比其他外商早3年進入中國,現在安排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中國的市場已經全面開放了。安排的第二波開放是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中國開放法律,會計,醫務,電影,通訊等個人專業服務給港商,形成第二波服務業外移,像匯豐銀行的客戶服務中心(呼叫中心)搬到深圳或廣東。雖然如此,到了2007年年在中國內地創造的港人工作機會也只有1438個,且多數律師,會計師等是高層專業的人士,一般基層工人並未受惠。反而是香港本土服務進一步空洞化,而如同八○年代製造業北移會請港人去做管理的工作,但中國人學習管理技術之後,香港管理人員都裁掉了。
宋治德說,根據香港旅遊局公佈數據,估計2004-06年個人遊旅客帶來額外消費320億港元(台幣約1280億)。根據工商及科技局資料,創造職位2萬5千多個。但宋治德表示,“個人遊”雖可創造旅遊,酒店,飲食,零售等產業就業機會,但多是低工資及彈性化的職位,這些行業的薪資並沒有增加,以2006年年12月與2005年年12月相較,飲食,酒店業等實質工資跌幅是0.5%。
宋治德表示,整體來說,簽署安排的只是對跨國企業,港資企業及少數專業人士到中國投資發展有利。即使過去製造業產業轉移後在中國所獲利潤,亦只會回流在香港金融,地產等泡沫事業,一旦泡沫破滅,勞工又是第一個受害者。因此,每次經濟危機後貧富差距都拉大,97回歸後10年,住戶每月4000元以下收入的由6.7%上升至9.2%,40,000元以上的由15%上升至17%。他更指出,安排說穿亦只是鼓勵財團北上融資,然後再投資回本港的金融泡沫事業。
宋治德認為應該進一步思考,貿易額增加是否等同經濟復甦,而經濟復甦是否又等同就業環境改善?從香港經驗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經濟復甦時,勞工並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然而,不景氣時,勞工則成為第一個犧牲的。過去每次經濟危機發生後,都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今次金融海嘯亦不會例外。過去十年香港的勞工處境,可概括為“繁榮成果未分享,金融海嘯先遭殃“!所以工人不應再輕信所謂”共渡時艱“等論述,即使在經濟衰退時期,更要爭取勞工權益及立法保障。
|
兩岸簽訂CEPA須有前題
趙文衡
台灣日報,2004年1月9日
自今年1月1日起,中國與香港簽訂的CEPA正式實施,香港273項貨品在進入中國時將享有零關稅待遇,其他香港貨品則最遲至2006年給予零關稅優惠;而在服務業上,自今年元旦起中國亦將放寬香港金融保險等18種服務業進入中國市場。
香港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不大,因此CEPA的貨品零關稅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影響有限,比較受人矚目的是在放寬服務業進入中國的部分。以金融業來說,中國要到2007年才全面開放外銀承做外幣及人民幣業務與分行設置,但在CEPA下,香港銀行可提早進入中國市場,且港銀至中國申設分行僅需達到總資產60億美元的標準即可,其他外銀則需200億美元。
中國與香港訂立CEPA的目的之一是欲藉此提振香港的經濟發展。短期內,CEPA的確可以達到此一效果,但中長期而言,CEPA非但會加速香港競爭力的流失,並且也會使香港金融服務中心的地位不保。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崛起後,香港金融服務中心地位之存在與否繫於中國自由化的時程。也就是說,香港現在仍然繁榮,是因為中國服務業尚未完全自由化所致。一旦自由化後,上海將取代香港成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這是無可避免的趨勢。CEPA短期雖然吸引大批外資進駐香港,但中長期將使香港服務業提早出走中國。
香港與中國政治上已經結合,經濟上的結合也是理所當然。然而因為香港在某種程度上仍為獨立的經濟體,在許多方面都比中國開放,這樣的地位讓中國香港CEPA引起相當大的重視。在CEPA中,中國開放香港的服務業進入,這為其他苦無機會進入中國服務業市場的國家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一些已經在香港設立公司的外商,在一定的條件下得以進入中國市場,或者透過購買香港機構的方式取得中國市場的商機。在此情形下,CEPA的確也為服務業台商提供一個借道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與製造業不同,台灣的服務業競爭力不強,在國際上亦僅在華人市場才能有所發揮,如今中國與香港CEPA提供台灣服務業進入一個廣大華人市場的機會,對台灣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國內許多人士看見中國香港CEPA的簽訂,立刻聯想到是否台灣與中國間也需訂立類似的協定。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單就經濟角度來看,與中國簽訂CEPA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需要十分謹慎的評估。筆者認為與中國簽訂CEPA雖有種種利益,但可能對台灣相當不利的是,與中國簽訂CEPA將使台灣只能成為中國這個輪軸(hub)的一個輪柄(spoke),如此將損及台灣的投資貿易發展。
何謂輪軸與輪柄?如果美國分別與墨西哥及加拿大訂立FTA,而加拿大與墨西哥間並無協定,則美國為輪軸而加拿大與墨西哥分別為輪柄。此一輪軸與輪柄體系對於輪柄相當不利。因為佔據有利位置,多數的投資將投入輪軸。同時此一體系也不利於輪柄之間的貿易,輪柄所承受的不只是單純貿易移轉之失而需承受雙重移轉效果。
現在國際間簽訂FTA的新趨勢是,各國的目標已經不止在尋求FTA伙伴,尚且在競爭輪軸的位置。中國成為一個輪軸似乎已不可避免,台灣若與之簽訂CEPA,最多只能成為中國的一個輪柄,對台灣投資貿易發展未必有利。台灣欲排除此一不利益,需要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或包含在一個更大的FTA內,否則將會封閉在中國貿易區的深淵中而不可自拔。然而,不幸的是,可以預期的,中國將會阻饒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這個夢魘很可能成真。
所以,台灣與中國要簽訂CEPA需有前題。這個前題是,中國需不能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否則台灣將喪失與中國簽訂CEPA的經濟利益,如此兩岸CEPA對台灣而言也就沒有意義。當然,對台灣最好的選項是,台灣先與其他各國簽訂FTA後,再與中國簽訂CEPA。不論如何,筆者希望各界在討論兩岸CEPA都能謹慎的將筆者所提的因素考慮進去,並做深入的研究。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
CEPA 施行後對港人造成之影響
|
|
推薦9 |
|
|
ECFA後之香港勞工處境安排後的香港勞工 香港工會幹部宋治德:香港經貿關係安排的僅對企業在中國投資有利就業環境惡化工資持續下降 2009/03/26 在台聯要聞 |
面對馬政府在未充分解釋 ECFA的的即採強推之勢,香港職工會聯盟組織幹事宋治德在研討會中分享安排的經驗,他表示,香港與中國簽定經貿關係安排的只是讓港商比外商早幾年進入中國市場,不僅沒有對香港製造業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反造成服務業外移,港人工作機會增加有限,而且薪資持續下跌,留下來的是低薪,低技術,彈性大不穩定的工作。簽署安排的只是對跨國企業,港資企業及少數專業人士到中國發展有利。 台灣團結聯盟,台灣勞工陣線聯盟,全國產業總工會上午共同舉辦“ECFA的的對台灣勞工的影響”研討會,邀請宋治德以香港簽署經貿關係安排的後是否有助產業環境,就業機會提出他的看法。 宋治德說,經貿關係安排的主要有三內容: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個人遊”計劃。貨物貿易部分享有貿易零關稅優惠,香港政府認為零關稅等等的優惠可以吸引港資廠商可以搬回部份回香港,也可以幫助香港的經濟。但2006年相比2005年,港產品出口貨值整體看來下跌1.1%,為 1,345億港元,2007年比2006年下跌19.1%,為 1073億元,顯見並未對香港製造業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 至於服務貿易部分,宋治德表示,香港製造業自80年代後基本上已完成北移,當2003年年簽署安排時,當時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預訂2007年年全面開放市場,因此安排是讓港商比其他外商早3年進入中國,現在安排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中國的市場已經全面開放了。安排的第二波開放是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中國開放法律,會計,醫務,電影,通訊等個人專業服務給港商,形成第二波服務業外移,像匯豐銀行的客戶服務中心(呼叫中心)搬到深圳或廣東。雖然如此,到了2007年年在中國內地創造的港人工作機會也只有1438個,且多數律師,會計師等是高層專業的人士,一般基層工人並未受惠。反而是香港本土服務進一步空洞化,而如同八○年代製造業北移會請港人去做管理的工作,但中國人學習管理技術之後,香港管理人員都裁掉了。 宋治德說,根據香港旅遊局公佈數據,估計2004-06年個人遊旅客帶來額外消費320億港元(台幣約1280億)。根據工商及科技局資料,創造職位2萬5千多個。但宋治德表示,“個人遊”雖可創造旅遊,酒店,飲食,零售等產業就業機會,但多是低工資及彈性化的職位,這些行業的薪資並沒有增加,以2006年年12月與2005年年12月相較,飲食,酒店業等實質工資跌幅是0.5%。 宋治德表示,整體來說,簽署安排的只是對跨國企業,港資企業及少數專業人士到中國投資發展有利。即使過去製造業產業轉移後在中國所獲利潤,亦只會回流在香港金融,地產等泡沫事業,一旦泡沫破滅,勞工又是第一個受害者。因此,每次經濟危機後貧富差距都拉大,97回歸後10年,住戶每月4000元以下收入的由6.7%上升至9.2%,40,000元以上的由15%上升至17%。他更指出,安排說穿亦只是鼓勵財團北上融資,然後再投資回本港的金融泡沫事業。 宋治德認為應該進一步思考,貿易額增加是否等同經濟復甦,而經濟復甦是否又等同就業環境改善?從香港經驗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經濟復甦時,勞工並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然而,不景氣時,勞工則成為第一個犧牲的。過去每次經濟危機發生後,都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今次金融海嘯亦不會例外。過去十年香港的勞工處境,可概括為“繁榮成果未分享,金融海嘯先遭殃“!所以工人不應再輕信所謂”共渡時艱“等論述,即使在經濟衰退時期,更要爭取勞工權益及立法保障。 |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
兩岸簽訂CEPA須有前題,中國需不能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
|
|
推薦13 |
|
|
兩岸簽訂CEPA須有前題 趙文衡 台灣日報,2004年1月9日 自今年1月1日起,中國與香港簽訂的CEPA正式實施,香港273項貨品在進入中國時將享有零關稅待遇,其他香港貨品則最遲至2006年給予零關稅優惠;而在服務業上,自今年元旦起中國亦將放寬香港金融保險等18種服務業進入中國市場。 香港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不大,因此CEPA的貨品零關稅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影響有限,比較受人矚目的是在放寬服務業進入中國的部分。以金融業來說,中國要到2007年才全面開放外銀承做外幣及人民幣業務與分行設置,但在CEPA下,香港銀行可提早進入中國市場,且港銀至中國申設分行僅需達到總資產60億美元的標準即可,其他外銀則需200億美元。 中國與香港訂立CEPA的目的之一是欲藉此提振香港的經濟發展。短期內,CEPA的確可以達到此一效果,但中長期而言,CEPA非但會加速香港競爭力的流失,並且也會使香港金融服務中心的地位不保。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崛起後,香港金融服務中心地位之存在與否繫於中國自由化的時程。也就是說,香港現在仍然繁榮,是因為中國服務業尚未完全自由化所致。一旦自由化後,上海將取代香港成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這是無可避免的趨勢。CEPA短期雖然吸引大批外資進駐香港,但中長期將使香港服務業提早出走中國。 香港與中國政治上已經結合,經濟上的結合也是理所當然。然而因為香港在某種程度上仍為獨立的經濟體,在許多方面都比中國開放,這樣的地位讓中國香港CEPA引起相當大的重視。在CEPA中,中國開放香港的服務業進入,這為其他苦無機會進入中國服務業市場的國家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一些已經在香港設立公司的外商,在一定的條件下得以進入中國市場,或者透過購買香港機構的方式取得中國市場的商機。在此情形下,CEPA的確也為服務業台商提供一個借道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與製造業不同,台灣的服務業競爭力不強,在國際上亦僅在華人市場才能有所發揮,如今中國與香港CEPA提供台灣服務業進入一個廣大華人市場的機會,對台灣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國內許多人士看見中國香港CEPA的簽訂,立刻聯想到是否台灣與中國間也需訂立類似的協定。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單就經濟角度來看,與中國簽訂CEPA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需要十分謹慎的評估。筆者認為與中國簽訂CEPA雖有種種利益,但可能對台灣相當不利的是,與中國簽訂CEPA將使台灣只能成為中國這個輪軸(hub)的一個輪柄(spoke),如此將損及台灣的投資貿易發展。 何謂輪軸與輪柄?如果美國分別與墨西哥及加拿大訂立FTA,而加拿大與墨西哥間並無協定,則美國為輪軸而加拿大與墨西哥分別為輪柄。此一輪軸與輪柄體系對於輪柄相當不利。因為佔據有利位置,多數的投資將投入輪軸。同時此一體系也不利於輪柄之間的貿易,輪柄所承受的不只是單純貿易移轉之失而需承受雙重移轉效果。 現在國際間簽訂FTA的新趨勢是,各國的目標已經不止在尋求FTA伙伴,尚且在競爭輪軸的位置。中國成為一個輪軸似乎已不可避免,台灣若與之簽訂CEPA,最多只能成為中國的一個輪柄,對台灣投資貿易發展未必有利。台灣欲排除此一不利益,需要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或包含在一個更大的FTA內,否則將會封閉在中國貿易區的深淵中而不可自拔。然而,不幸的是,可以預期的,中國將會阻饒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這個夢魘很可能成真。 所以,台灣與中國要簽訂CEPA需有前題。這個前題是,中國需不能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否則台灣將喪失與中國簽訂CEPA的經濟利益,如此兩岸CEPA對台灣而言也就沒有意義。當然,對台灣最好的選項是,台灣先與其他各國簽訂FTA後,再與中國簽訂CEPA。不論如何,筆者希望各界在討論兩岸CEPA都能謹慎的將筆者所提的因素考慮進去,並做深入的研究。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