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人覺得我虛佔其位,腹笥甚窘,專做城主,把下一篇的詩文及剪影先曝光.其實最近為了下一篇揭弊作品,我在收集情報,突破疑點,工程甚巨.絞盡腦汁,搜索枯腸.
第一則:
孤臣孽子之心,自古皆然, 臺灣被清廷割讓出賣 ,丘逢甲之詩, 百餘年後 ,以古鑒今 ,竟如此貼切傳神 ,讓人浩歎其巧合, 人世的悲歡離合,成住壞空,緣起緣滅,一再上演.實是宿命難逃.
《離臺詩》六首 清.丘逢甲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宰相指吳金 孤臣指周及北縣民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虎韜豹略且收藏,休說承明執戟郎。
至竟虯髯成底事,宮中一炬類咸陽?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偉人指瑋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豎子:兒童,此 指愚弱無能。指金無珠.
從此中原恐陸沈,東周積弱又於今。指如今國事淍溏,自李登輝以降,民進黨掏空鎖國,國家不斷被齾喪, 早已民窮財盡.
入山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感慨深。民生凋敝,百姓乏食流離,襖寒無衣.只見一片蕭索.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昇天
亂世團圓骨肉難,弟兄離別正心酸。 周,我們的好兄弟,國家家道中落,讓我們留不下你.
奉親且作漁樵隱,到處名山可掛單。
宰相:日本邀求清帝派李鴻章議和,故親命李鴻章。此處指李鴻章。
割地:甲午戰爭,割讓台灣與日本。
孤臣:作者、丘逢甲。
回天:板回局勢。
扁舟:小船
鴟夷子:酒囊子,酒鬼。春秋時范蠡因自稱鴟夷子皮,故後人稱為「鴟夷」。
「鴟夷」是什麼﹖《史記.鄒陽傳》有注說﹕「以皮作鴟鳥形,名曰鴟夷。」
可見鴟夷是指皮袋。當年吳王夫差厭惡忠言逆耳的伍子胥,命他自殺,並「取
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史記.伍子胥傳》),可見用鴟夷載人沉
江,是吳越兩國處置「罪人」的共同手段。
范蠡為什麼號鴟夷﹖原來他知道句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助句踐復國
之後,就不辭而別,「乘舟泛海以行,終不反……自謂鴟夷子皮」(《史記.越
王句踐世家》)。《史記索隱》指出﹕范蠡以鴟夷子皮為號,就是說自己應獲罪
於句踐,受沉江之刑。
虎韜:兵法、兵書。
豹略:統兵之術。
承明:忠心有擔當。
執戟郎:握兵權的守衛官。
至竟:到底。
虯髯:蜷曲的鬚髯,指男子漢。
底事:何事,甚麼事。
類咸陽:好像咸陽城。
西楚霸王」項羽火燒秦王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2000年,不過大陸的考古學家卻在最近推翻了這項從未被人質疑的「事實」。專家考究發現,阿房宮還有許多部分還沒建成,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台基,被焚燒長達3個月的,應該是咸陽宮,而不是阿房宮
豎子:兒童,此指愚弱無能。
義旗:起義的軍隊。
中原:指國家。
陸沉:淪陷。
積弱:長期衰弱。
入山:古代隱士多居山林,因稱其出仕為「出山」,歸隱為「入山」。
荊棘銅駝:形容國土淪喪後殘破的景象。
退步:讓步,抽身引退。
編:創作,指書籍。
漁樵隱:隱居為漁夫、樵夫。
掛單:本指僧侶遊方投宿寄住,此指踏旅寄生。
丘逢甲何許人也, 臺灣民主國建立者 ,八歲能文, 十四歲稱天才, 是臺灣第一大文豪, 大革命家, 真正的理想家 .男子漢, 綠黨有心建設臺灣 ,當學丘逢甲, 勿學陳水扁.
其蓋世文彩,華人世界皆為傾倒連敵對的中共也無法不被他吸引,認真的收藏端詳他.
詳文見 革命鉅子 丘逢甲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OuIeLQNk5-kC&pg=PT274&lpg=PT274&dq=%E9%9B%A2%E8%87%BA%E8%A9%A9&source=bl&ots=_hDyM-ywsH&sig=gtDo0SLogKknZ5O5qSj56VSYRMs&hl=zh-TW&ei=ZHaZS8y0FIGe6gOwy_HLC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4&ved=0CBIQ6AEwAzgo#v=onepage&q=%E9%9B%A2%E8%87%BA%E8%A9%A9&f=false
另一則:可逼真傳遞北縣民惶恐.無奈.狼狽.絕望.背棄的心境
嘉萊義民》,青銅(BRONZE),208.5×239×190.5厘米,法雕塑家羅丹,1884-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
照片攝於日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為複製品,原作現存法國加萊市。
1884年,當羅丹正埋頭于《地獄之門》的創作時,加萊市當局邀請他制作一座忠魂碑。
義民赴難這一事件,源出于法國的歷史年鑒:
14世紀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裏,才可保全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歷史悲劇。
加萊市本要求羅丹制作義民中的一個,但羅丹了解到歷史後,答應只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六個雕像。
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髮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由於他的堅強,鼓動著其餘的人。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著悲憤,兩手緊握著城門鑰匙,他茫然望著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著。右邊第三個義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著的口似乎要說著什麼。他身邊的一個義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衝動,但由於想到轉瞬間將退出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別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後的一個義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面的三個義民沒有前面的那麼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關於羅丹的手的作品,我們還是應該先看看他花了三年時間凝鑄成的“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1884-1886)。在這組巨型的作品中,每一個形像都有他獨特的表情,羅丹刻畫出來的那種痛苦,無奈,絕望,憤恨與無助的表情,不僅寫在他們的臉上,而且刻在他們的手上。我們可以看到那雙伸向虛無的無助的手,那雙握?銅匙的緊張的手,那雙下垂無力的絕望的手,以及在悲憤中的顫慄的手,在這一組作品中,如果羅丹只刻下他們面部的表情,而沒有在手上下功夫,我們一定不會受到那樣強烈的感動,
“加萊的市民”的手,不但加強了他們面部的表情,更詮釋了他們內心的感受。
本文於 修改第 1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