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身邊的文友們,曾經叫我在文下面附註註釋、或是做文後導讀。早期我嘗試過,文沒寫幾行,注釋附註就三大篇四大篇。不好看。因為常喜歡用古字,而且多半都是一字多義之詞,即便附註了,也僅能就大家自己能貫通的去做挑選,怎解都好。
其實我寫文時,就順便讀書,一點不假,往常為了使用一個字/詞,連續要看好多相關聯的文章,一直到我確定這個字/詞可以比較融通我想灌注在文中的思想或意念。哪怕只是一個念頭的發想。
寫文的享受還不僅止於此,常常一個字/詞,又延伸出去更多的語出/典故出處,我就一單一單的往下看,常常就忘了時間。文反而就擱置住了。( "花慢"稱號其來有自的,呵~)
只能說我是,自得其樂吧。
寫詩詞,乃一時起興,純屬自娛。從來就不甚讀書,因此,開始寫文後
利用寫詩詞時,溫故知新,順便讀書,是個意外的收穫。
再加以生命經歷的磨煉,再拾書本時自當會有多一層的蘊思其中。
寫詩詞實乃抒情達意,沒有多餘想法。
《導讀發想》
其實我在完成一篇文作時,內蘊是有些龐然與混沌。要寫成導讀自己都有些無法下筆。這兩天在雲端偶遇有興致的文友來賞評解析,促發完成了一兩篇文的解鏡。
所以,正好可以拿來嘗試與大家分享文作的方式。
能不能一窺文章的全貌或是一探原意,應該不是最重要的了。
一首詩,應該不受限於背景一定得知道就能讀,
讀者,也會因各自的經歷去串思,而有不同的解讀。
文章寫完就死了,活著的是閱覽者的心。每個賞文者都在延續著詩的呼吸。
附註:
其實,新詩宜賞不宜解。都是種意象的延伸。
解了,就少了一份朦朧的美了
( 資料彙編中,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