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慕蓉
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全名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倫”的諧譯。1943年生於重慶,祖籍內蒙古察哈爾,外婆是王族公主,1949年隨家遷至香港,後定居台灣。198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七里香》,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後出版《芊芊芳草》、《時光九篇》、《我的家鄉在高原上》、《遠處的星光》、《生命的滋味》等多部詩集與散文集。
(記者姜妍)台灣詩人席慕蓉帶著她的第7部詩集《以詩之名》來到北京,這是她的先生去世後她出的第一部詩集。
新詩集收入了席慕蓉最新的50多首詩歌,其中大部分寫于2005年後,且大多數從未發表過。在新詩集中,席慕蓉還做了許多形式的創新和嘗試,比如在《描述巴爾虎草原》一詩中,她在詩句中植入了淺色的與詩文本身沒有關係且朝向各不同的一些文字。在詩集的扉頁,有著“獻給海北”四個字,因為這本詩集是席慕蓉在丈夫劉海北過世後出版的第一部詩集,離第一部詩集《七里香》的出版剛好間隔30年。
回顧自己的30年創作,席慕蓉說,是詩帶著人在走,作為創作者是心裏有渴望才寫出詩歌來。她回憶自己上學時讀古詩,儘管是情詩,但老師總會說,這些詩歌的真正含義是忠義愛國或者一個人懷才不遇。長大以後她很想問,情詩有什麼不好,如果按照兒時老師在課堂所講,就把情詩的真正力量減弱了。“世間遇見並且愛上一個人多麼難得,跟對方不在一起會想念,在一起則有幾十年婚姻。”席慕蓉認為這些都是值得被記錄的。她也講到自己的感情生活,她與先生劉海北,相識于比利時,如果兩個人都在台灣,也許反而不會遇見。
席慕蓉很喜歡小時候父親對她問題的一個回答,她說小時候她很好奇為什麼世間的人會喜歡另一個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父親就跟她說,一個女孩出生時,就會有一個男孩在等她。她說,這是遊牧文化傳下的感覺。
《以詩之名》的簡體版和繁體版是同時出版,繁體版上市兩周就躍居誠品排行榜第四名,簡體版由作家社出版。
■ 一“席”談
談衰老 理解力現在是最好的時候
在網路上曾經有人問我害不害怕衰老,我的確有點兒害怕,但是我很高興即使到現在,我依然保有好奇、想像和熱情。而且我的理解力現在也是最好的時候,比如我在寫的英雄史詩,年輕時也接觸過,但就沒進來。我在第四本詩集出版時寫過一個序言,談到蒙古高原和父親的過世,我很追懷父親也很愧疚。
我小時候從來沒有問過他這些年是怎麼過的,我卻在訪問別人的時候問過別人,但是父親再也回不來了。人跟著生命走,詩也不斷呈現。一生是太倉促的詩,只好用文字把悔恨不及的感覺寫下來。
談讀書
詩歌是要從小存在心裏面
讀書不應該功利的,不是讀到什麼馬上就得到什麼,尤其是讀詩更是相反,效果不是馬上看得見的。
葉嘉瑩在推廣兒童讀詩的時候講過,詩歌是要從小存在心裏面,然後在生命某刻突然出現與你狹路相逢,到大學才讀詩有點兒晚了,生命需要有詩歌存著。雖然老師開書單也是應該的,但書應該是從這本書中找到下一本,自己一本一本讀下來,這是曲折的路,但樂趣也更多,不要急著求看得見的東西。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靈魂的營養。
談文化
害怕遊牧文化瀕臨滅絕
以前我寫詩是為自己,但是到了蒙古高原之後,我覺得不一樣了。我們台灣有一種果樹叫蓮霧,果實很好吃,但是它經常不開花,不開花就不能結果。
有一次我們開一個詩歌研討會,大家就說到這個事情,有個詩人說植物本身有知曉的感覺,她在蓮霧果樹旁邊堆滿泥土,挖條溝。然後澆水,蓮霧以為水災要來,就開花了。還有一個詩人的辦法是用火把燎樹皮也很管用。我的方法是用柴刀砍樹根,然後澆鹽水。很簡單,蓮霧面臨死亡之前要繁衍,這是生活的本能。由此聯想到遊牧文化,我害怕這種文化瀕臨滅絕,所以我在寫一些作品的時候有了目的性。
談個性
戰爭經歷讓我常常說感謝
每個詩人的個性都不同,蔣勳給我的一本散文寫序時提到我雖然只比他大幾歲,但我對戰爭有記憶,他這樣一說提醒了我。我永遠忘不了碼頭上母親給我穿上一層又一層衣服,還給了我們每個孩子一枚金戒指。當時我們不懂,還姊妹幾個互相比誰的戒指大。後來我明白了,金戒指是希望一旦我們丟散,碰到我們的人可以看在戒指的份兒上帶給我們生活的可能。因為這樣的經歷,我對很多事情非常珍惜,我常常說感謝,我從朋友的眼裏看到了我自己。
談生活
喜歡出來 也需要安靜
我平時住在鄉下,方圓5公里沒有公共交通,我必須要開車,開到台北要1小時20分鐘。這樣的好處是躲起來比較方便,我是山頂洞人。我也喜歡出來,比如前陣子去蘇州和上海,但是還是需要安靜的日子。在家裏我生活蠻規律,一般10點開始創作,之前會喂好貓和澆花,大概可以工作到晚上11點。
■ 詩選
明鏡 ——寄齊邦媛
您曾經說過:時間深邃難測,
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
簡直是悲壯之舉。
而如今
文字加時間再乘以無盡的距離
遂成明鏡
如倒敘的影片
在瞬間
將一切反轉
才能含淚了然于所有的必然
以及 一生裏的
許多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縱使回到最初
面對的
仍是烽火漫天屍橫遍野的昨日
可是
鏡中與鏡前的這個人啊
卻怎麼也不能否認
係住靈魂免於漂泊的另有一根金線
如文學之貫穿在天堂與地獄之間
有些領會 日夜在心
何等幽靜 何等潔凈
或許有人會說
只因為在那時
生命曾經是
何等不可置信的美好與年輕
其實
明鏡既成
您就無須再作任何的回答
這一泓澄明如水的見照
正是沉默的宣示
向世界昭告
歷經歲月的反覆挫傷之後
生命的本質 如果依然無損
就應該是 近乎詩
——2009.10.6
寂靜的時刻
是完全的寂靜了
昨日遂紛至遝來
卻噤聲不語 不懷好意地等待
那淚水的遲遲出席
多年前寫下的詩句
如今都成了隱晦的夢境
恍如霧中的深海
細雨裏的連綿山脈
只記得幾句——
即使是再怎樣悠長的一生啊
其實也只能容下
非常非常有限的 愛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