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智慧城
市長:玄宇居  副市長: 馬不停蹄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智慧城】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學習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施受中的器與物
 瀏覽686|回應3推薦3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止善
d.d.
玄宇居

新學期伊始。已過中秋,清晨薄暮微涼。畢業數年的帥哥來訪,卻緣慳一面,留下沉甸甸的水果禮盒,說是行將赴某國出差,沒法如常於教師節時候來。

只好回他電郵,囑以後別再如此發神經……。

* * * *

連參四天的 Lesson 186 之後,終於隆重進入 Lesson 187。

I bless the world because I bless myself.
我祝福世界,只因我祝福自己。

唯自感豐盈富足,乃能祝福。若自感匱乏,只覺得受剝奪而只有被害意識,於是只會努力尋找足以支持其被害感的論證。這點已平淺易解。較有待咀嚼的,是本課的主題:

  • 決定豐足與匱乏的,從來不在於物。只因物的意義從來不在其自身。
  • 吾人真正在給出與收受的,從來不是物,而是理念、意義。

臭老九對物的符號義當然不算陌生。Marcel Mauss (1872-1950) 早已提過人類如何藉饋贈來維繫、拓展社會關係。「禮物不過是酬酢酬庸。蘊含某種牽扯施受雙方名望的 [精神機制]」。帶著社會學者慣看鄙吝人性的犀利,Mauss 鐵口道斷所有禮物交換,無非是基於「互惠」,給的一方總是期待回報的。

即或看出「物」的價值從來不在於「物」本身,Mauss 畢竟唯社會律馬首是瞻。而 J 此課,卻正是要擺脫這種牽絆。

唯「有」方能「給」,此殆無疑義。問題在於如何看待「施予」這回事。付出去了,似乎自己就短少了。這是吾人一般的感受。J 則明言,凡給出去的,都只是給自己的。施與受從來不是兩回事。是自羈於形質世界,以五感所及為真,才會覺得給了就沒了。其實給了才真正擁有,只因真正在交流的從來不是物。也因而,如果想獲得祝福,那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先給予祝福。……

為臭老九,這邏輯言之成理且早已不陌生,畢竟已沈浸 ACIM 多年。但不陌生並不代表熟悉,也不代表理解,更不代表心領神會甚至由衷悅納。隱隱深知……已來到該凜然以對的關鍵核心。或因如此,逐句讀完全篇,心情不覺然有些沉重。自感有待惕勵、深耕。

仍是關乎施與受:切記,凡你所施,皆你所受。不論給出什麼,最終都會回歸自己……這主題,前幾課即已不斷出現,原已熟悉。此課特別之處,在於點出此何以然。而個中奧義,確實深睿澄澈且深觸吾心。或該說,臭老九從沒在任何自己熟知的知識領域中聽聞過。其實是,此中奧義顛覆了平常慣聞的學術習尚……且顯然決非只因焦點不同:

Things but represent the thoughts that make them.
And you do not lack for proof that
when you give ideas away,
you strengthen them in your own mind.
Perhaps the form in which the thought
seems to appear is changed in giving.
Yet it must return to him who gives.
Nor can the form it takes be less acceptable.
It must be more.

物只是再現物所賴以肇始的創意
創意若給得出去
只會為自己增強信念
而這,從來不勞證明
理念呈現的形式
給出時或有變更
終將重又回歸
回歸時也不折舊,只會增多

這樣的識照算顛覆,是因為學界慣於談論「真實」 (reality) 的再現與建構。無論怎麼談,現象界中的「物」 (things, objects) 都像既定既有 (given),而「思(ideas, thoughts)沒法不以「物」為參照。語言符號是否決定或反映思維,則又是另一攻防點…。學界的討論很熱鬧,且起碼已討論兩千多年了。有時不免覺得無聊無謂,只因常像在兜圈子,扯不出所以然來。

如今 J 卻顛倒過來,以思維為既定既有,而物體物件這類吾人視為日常現實內容的東西,反而成為思維的映現。意思是說, 「思」才是參照點,不是「物」。果其然,則「言-物-思」的三角關係最終取決於「思」,該負責的也是「思」,而非「言」或「物」。所以,慣於視「思」為一中介歷程的學術慣習,自此等於當頭遭到一記棒喝。研究重點不該放在名與實,而該放在「思」!

觀念不離其源,而觀念並不畏給。只因觀念只會愈給愈多、愈盛愈壯。不論「物」或「言」,都只是觀念所採取的暫時形式。所以都不過是觀念的意象 (image)。世間真正在交流分享的,是觀念(思),其它一切皆只是器皿(形式)。如果把器皿視為視為既有,視為參照的核心,那只是倒果為因,愈搞愈匱乏。於是得失心來了。於是犧牲感來了。無他,覺得「給了就沒了」使然。

整個世界的謬誤,即在於此「倒果為因」,把形式誤認為內涵。人心要的從來都是內涵,也從來沒法僅僅以任何形式為足。但人間遊戲畢竟一直在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的器物(形式)中搞個沒完沒了。

No form endures......
形式從來不經久

靜靜咀嚼此言,想著困於物的形質色相而欲深谿壑,不知伊於胡底的人性,不禁喟然。

* * * *

打開帥哥送來的水梨禮盒。見者有份,連忙分享周遭。相信合乎帥哥的美意。

「……至於下次不要發神經,我想我會當耳邊風啦……anyway 老師,謝謝您!教師節快樂!」帥哥回郵如是說。

不禁想起詩經衛風:「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管它施受雙方是什麼關係,最起碼,「永以為好」暗示了超越互惠要求的可能性,更預許了相互學習、相互增益的善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多攝於「西湖渡假村」。聊解冗文之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290&aid=4736971
 回應文章
善哉斯言
    回應給: 沉潛有時(rading) 推薦1


玄宇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沉潛

沉潛兄不僅文字根底深厚

還是位謙虛之士

以您的表現

在思惟理解所到之處

即使不熟悉的辭彙  也是暢通無阻啊

因此  "當因緣俱足,吾心神會,則「妙有」即「真空」。"

"萬事萬物都在伺機宣說,對肯靜心傾聽的耳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290&aid=4748844
萬事萬物都在伺機宣說
推薦2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d.d.
玄宇居

感謝 玄兄 深刻精闢的分享。

雖然我們使用的語彙有別,的確,玄兄所言甚當,對拙文亦有增補。

有人說,「道術為天下裂」,究其因在於各自酣足於自己的語彙,以致彼此愈來愈互不可共量 (incommensurable)。
若欲求會通,相互學習彼此的語彙是唯一途徑。這也是相互增益的重要起步。所以,且容在下以有限的理解,嘗試自己並不嫻熟的語彙吧:

佛道人士常說不要著「相」。凡是形質之物,必有其相。如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其實一切形質色相,無妨視為「道」的某種示現。所以,一切有「相」之「物」必然都有足資引人證悟的潛質。這潛質一旦被確實體會,便意義俱足,成就了當下相會時刻的「妙有」。也因而不妨如是說,當因緣俱足,吾心神會,則「妙有」即「真空」。事實是,萬事萬物都在伺機宣說,對肯靜心傾聽的耳朵。

對人而言,透過物的交換無非希冀促進「心意」的交流。當這「心意」接近無私,所憑以交流的不論是什麼(物品物件也好、影音文字也好),必然都能讓雙方心靈更接近合一而並不虛幻,因為雙方得以貼近生命的實相,而非偏執的妄想。

>物質表像不的深層心念,在與物質的互動中為主動的一方,而心念形成的能量與磁場是愈形壯大的…

正是!也因此,吾人心思念慮間,焉得不善自警惕且善自珍重?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290&aid=4741016
施比受更有福
    回應給: 沉潛有時(rading) 推薦2


玄宇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d.d.
沉潛

"其實給了才真正擁有   只因交流的從來都不是物"

愚意以為是沉潛兄本文參悟的主旨精華  不知認同否?

常聽人說: '施比受更為有福'

身處二元化的物質世界的人類

短短一百年的人身

即使與地球的一百五十億年相比也是望塵莫及

如果一切行事均以物質為導向

終將走向物質幻滅的不歸路

而人生所以有意義及價值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具有一顆可大可小 可善可惡的心

人生真正的意義在身心的平衡

人生真正的價值在身心的圓滿

靈是身心之覺  也是最大關鍵

沉潛兄的課程深入淺出

點出物質表像下的深層心念

在與物質的互動中為主動之一方

而心念形成的能量與磁場是愈形壯大的

若不了解此理  在施與受的互動中

可就覺得越給越少了

這是頗珍貴的一課

我想 我們也都蒙受其益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290&aid=47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