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諾貝爾獎五日起陸續揭曉,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蘿.葛雷德(Carol Greider)與傑克.索斯塔克(Jack Szostak)共獲殊榮,得獎緣由是發現細胞分裂過程染色體如何完全複製與防範退化,對瞭解細胞、疾病、老化的機制及研發新療法貢獻卓著。
澳洲裔的布萊克本女士、英國裔的索斯塔克以及葛雷德女士,目前分別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美國波士頓市的麻州綜合醫院和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將分享一千萬瑞典克朗(約為台幣四千五百七十萬)。
布萊克本獲悉得獎後高興地說,當時她就確信那會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成果,如今獲頒諾貝爾獎,驗證了她的想法。葛雷德表示,開始進行研究時,純粹是對染色體完整複製的機制深感好奇,未料最終會促成該機制與癌症關聯性的後續研究。索斯塔克則說,他期望開個大型派對慶祝此事。三人的研究成果已在二○○六年,獲得有「美國諾貝爾獎」美譽的拉斯克獎的肯定。
布萊克本與索斯塔克於一九八二年發現,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位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一段特殊去氧核醣核酸(DNA)序列,具有保護染色體防其退化的作用。布萊克本也與葛雷德共同發現了端粒酶(telomerase),其主要生物學功能在透過其反轉錄酶活性複製端粒。
而受三位科學家啟迪的研究,揭開了端粒DNA的主要功能包括:一、保護染色體不被核酸酶降解;二、防止染色體末端相互融合;三、保障染色體的完整複製。端粒、著絲粒和複製原點是染色體保持完整和穩定的三大要素。
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也發現,端粒酶的活性與細胞老化有某種關聯。端粒會隨細胞分裂而損耗縮短,而端粒酶具修復延長端粒的能力,可將DNA複製機制的缺陷填補起來,但其活性會隨細胞年齡增長而降減。
人年輕時,端粒(酉每)的活性大,較容易延長端粒,這可能是年輕人不易顯老的原因。此外,男性端粒的縮短速度略快於女性,或與男性平均年齡低於女性有關。
另一方面,有關端粒酶的研究也試圖解開其與腫瘤之間的關係。人類腫瘤中廣泛地存在著較高的端粒酶活性,而惡性腫瘤細胞的端粒酶活性尤其高。有學者指出,找出端粒酶的抑制劑,將可助益治療癌症藥物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