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勞工組織研究,從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已有2000萬個工作蒸發。勞委會職訓局今天表示,台灣在金融危機時期,確實出現暫時性的工作減少與萎縮,但並沒有真正「蒸發」。
國際勞工組織(ILO)26日公布研究,從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共流失2000萬個工作,失業問題嚴重。國際勞工組織建議,各國政府應改變政策。
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資料,代表國內職場人力需求指標的「求供倍數」,在民國100年8月份出現今年單月新低1.07倍。勞委會說明,「求供倍數」是人力需求與人力供給比率,廠商求才多於求職人數時,求供倍數大於1,若遇景氣衰退,求供倍數可能小於1,求供倍數若高於1.5倍,代表景氣佳、民眾工作機會多。
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就業服務組長黃孟儒說明,台灣在金融危機期間,企業因訂單減少工作量減,透過留職停薪、放無薪假與減少加班的方式因應,沒有所謂的「工作消失」,而只是「暫時性的工作減少萎縮。」
黃孟儒表示,台灣今年8月份的失業率4.45%,較去年同期下降0.72個百分點;目前就業人口約有1078萬2000人,較上個月增加3萬人,廠商在今年第4季人力需求也有6.3萬的需求人力,國際分析的失業趨勢,暫時不會直接影響台灣,勞委會也會持續審慎樂觀評估國際情勢。
黃孟儒說,各國失業狀況會因型態與需求不同而有不同情況,而在台灣確實有「製造業與服務業缺工」問題,且發生在年輕族群狀況最多。年輕人對較粗重的製造業興致不高,對餐廳外場、門市超商這類的前端服務流動率也高,因此台灣失業問題是反映在「工作意願與工作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