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迫擊炮沒有瞄準鏡臺灣某些名嘴是無知還是別有居心
這幾天注意到網路上有一個臺灣電視節目的視頻。其中有名嘴宣稱大陸的迫擊炮沒有瞄準鏡,或者瞄準鏡不堪用,所以解放軍陸軍戰士使用目測距離、射向進行瞄準——同時播出解放軍演習畫面。然後就是典型的台獨巴拉巴拉,宣稱解放軍戰力低下...。
迫擊炮瞄準鏡不是什麼艱難的高技術,中國大陸早就能夠自製品質很好的產品。事實上,解放軍演習的內容是緊急狀態的射擊,就是假設只剩下炮管完好而且還有彈藥可用,那要怎麼辦。至於迫擊炮這種武器,其實本來就可以不使用瞄準鏡進行射擊。依照美軍的準則,在實施間接射擊(從炮位附近不能看見目標)的時候,在距離炮位某距離以上的適當位置插一根標杆(aiming stake,就是一根紅白相間的長棍),以標杆為參照,換算方位角找出射向,然後在瞄準鏡十字線中央對正標杆中軸的時候調整迫擊炮的方向機,讓炮管軸線對齊射向。試射之後,如果射向和距離有偏差,再進行修正,直到夾叉(bracket)目標,然後進行效力射(fire for effect)。美軍的準則也是這樣的。除非使用導引炮彈,否則在某種距離以上,基本不可能因為測距、測向精准而高或然率初發射彈就命中點目標。在炮手能夠直接看見目標的時候,如果地形條件不適合(沒地方插標杆),那就沒必要或者不能使用瞄準鏡。
台湾现在的主流号称台湾和日本一条心而且熟悉日本文化、历史...。好吧,来一点日本兵器历史。軍國主義日本在二戰期間有一種很著名的口徑50mm輕型迫擊炮(日文名稱擲彈筒,英文knee mortar)就是沒有瞄準鏡的。它是班(分隊)排(小隊)級自備的火力支援,填補手榴彈和較大口徑迫擊炮之間的空隙。該炮只能以固定仰角45度發射,射程調節是依靠炮管中軸線一根伸縮細杆改變炮彈在炮管內的高低位置,以改變炮膛的有效體積,進而改變膛壓,於是改變炮口速度,以便在固定仰角獲得不同射程(標準彈藥120公尺到650公尺,多用途彈藥40到190公尺)。擲彈筒仰角的測定,有的簡單使用鉛錘和細繩,有的配備了氣泡測角儀。解放軍演習畫面中顯示手持炮管的手柄上就有氣泡測角儀。擲彈筒的射向瞄準就是射手目測炮管上背面一條與炮膛軸線平行的凹線虛擬延伸對齊目標。美軍的戰鬥評估說日軍有經驗的擲彈筒射手能夠達到很高的精度,所以是一種很有威脅的武器。
在沒有裝甲支援,或者難以安全部署野戰炮等困難情況中,如果能夠解決擊發的問題(前膛裝填的迫擊炮需要炮彈足夠的滑落速度撞擊底火)還有減輕或消除後座運動,那麼可以在短射程使用迫擊炮平射打擊敵方工事。如果這時候手邊有107mm火箭彈之類的東西,即使沒有發射管,也可以像演習畫面顯示的那樣,用夠厚的土壤壓緊和墊底,來賦予火箭射向。以上兩種辦法都是應急的。
在那個節目引用的解放軍演習畫面其實有大約半秒鐘可以看見紅白相間的標杆(應該是讓瞄準鏡參照用的),顯然是正規的周到準備的射擊。當然,名嘴可以說畫面沒有拍攝到瞄準鏡,或者說就算有瞄準鏡也沒用處等blablabla。但是臺灣服兵役的人自己要懂迫擊炮,盤算一下自己被打中的概率和承受力。去查一查關於二戰日軍擲彈筒的情況,其實,在5或6百公尺以內,有經驗的射手依靠手感瞄準擲彈筒是能夠很精確的。名嘴上電視胡說八道,可能是因為真的無知,那麼,你不需要用自己的安危去驗證他們的無知。名嘴也可能是為了拿上節目的通告費,那麼,你不需要用自已的安危去幫他們賺錢。名嘴也可能就是要對你們洗腦,騙你們去送死,那麼你更不必聽他們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