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一篇官面媒體的通訊報道,或者《中學生作文選》中的範文,僅僅看這題目我就能把內容猜測的八九不離十。無非是改革春風春滿地、芝麻開花節節高、長輩老人笑開懷什麽的。如果這是大紀元什麽的文章,那無非是大法弟子受迫害、家破人亡橫禍生、天滅匪共不留情什麽的。
不過我要寫的既不是主旋律宣傳,也不是反共神棍文。我能做的,只客觀的描述中國北方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在經濟大潮中的變遷,試圖從一個微觀的視角觀察與反思中國農村發展中的艱辛與曲折。
這張拼接照片,是曾經非常熟悉的院落,我在此讀過了此生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光。這張照片拍攝於今年(2011)夏天,照片中的畫面讓我無所適從。我盡力榨取每一絲回憶,讓我記憶中的田園與此重合:
攝影者的視角是從院子的東北角向南,背後就是住宅。如果多年以前的某個夏天站在這裏,看到的將是一片青翠的葡萄藤。葡萄架大概從現在眼前斜靠在東墻的兩根鐵管處開始一直橫著延伸,與第二根廊柱齊平。葡萄架的北邊靠近房子一側是一個石頭外壁的人力壓水機,南邊是精心管理的小菜園。壓水機前還有微型的溝渠聯通菜園,只需要壓幾下,清澈甘洌的地下水就汩汩得冒出來,自動的順著溝渠灌溉各種蔬菜。
菜園中具體種得什麽大部分已經印象模糊了,只記得植株有高有矮,葉面有寬有窄。有的是深綠色的,有的是嫩綠的,有的開著黃澄澄的大花,有的點著紅彤彤的小燈籠。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種植在菜園西邊——同時充作籬笆——的西紅柿,特有的清香飄散開來。說道西紅柿,大大的鮮紅的也還罷了,偏偏還有一半鮮黃色沙瓤的。後來我偶然間才驚奇的知道,很多人不知道有黃色的西紅柿,而我再也沒再別處見過,市場中的紅色番茄也很少有那麽濃烈的清香了。
照片左側遠處那個紅色的柱子其實是一個煙囪,下邊是烤膠皮的鍋爐,被磚墻擋住了;那裏原來是一棵大楊樹。而之前也沒有那堵紅磚墻,原本是一個圓嘟嘟的土坯墻。這面墻其實起到一個照壁的作用,遮擋一下進入大門後的實現。於是小小的院子也有了些許曲徑通幽的感覺。原來的大門是木頭的,配著同樣是木頭的門閂,還有一個帶著飛檐門樓;現在已經是結實的、長著些許銹跡的鐵制大門啦,進門後的兩棵樹自然也無影無蹤了。
照片中間偏右一點那堆白色的方塊處,曾經是雞舍,每到晚上,十幾只雞就排隊在裏邊臥著,白天他們就出來散步。各種顏色的羽毛,甚至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勇敢有的多疑有的似乎總是很委屈。每天總有幾個溫溫的雞蛋留在窩裏。用蔥油一炒,焦黃的蛋花就炸了開來。
雞舍和菜園中間是黃土壓實的過道。道邊另有幾顆大樹錯落,一顆是楊樹,另外的已經記不得了。那時候可沒有這用來遮陽的黑色塑料網,一到夏天滿院子的綠蔭,一張蒲扇,一晚涼絲絲的井水,不事勞作的孩子不會覺得多麽熱。如果午夜夢回,擡眼看去窗外是映著繁星明月的樹影,和一陣陣波濤般的沙沙樹聲。
再眨眨眼,那一切都消失了。留在眼前的是支楞楞碼放在一起的廢舊電纜。這裏變成了一個廢品加工處理的半手工作坊。
每隔幾天,就有大車從城裏拉來整車的舊電纜。鄉親們把一捆捆粗細不同的電纜碼放成一堆。先是剪斷成一節節等長的短棍,然後經過烤、多次碾壓、分扒、歸類、顆粒多到不同的工序,生產出三種幹凈整齊的成品:黑色塑料顆粒、白色塑料皮、鋁片。每積攢到一定數量就會有大車過來再給運到城裏。
我總是很窮酸的想到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是一個吸收混亂輸出秩序的“神奇”作坊,其實它一點都不神奇,只不過它把更大的無序留給了自己。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空氣汙染。一說農村一般人總想的是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可這裏的空氣比城市惡劣十倍,到處彌漫著嗆人的味道。城市中的煙往往是路邊BBQ商販,這裏燒烤著的可是塑料、是膠皮!周圍十幾戶人家洗完衣服等到曬幹,就留下一層黑色的灰,只有抖抖再穿。
原子中的水井被用來抽水清洗電纜皮。水位越來越低,人力已經沒辦法打水,裝上了電動抽水機。而抽出來的水,除了工用已經沒人願意喝了,只好專門買水來喝。照片中的水缸恐怕失落的很。
黃土道路也變成了黑土。一下雨,黑色的泥濘配合五顏六色的塑料袋,讓人心聲怨念。而記憶中的黃泥湯從未讓人有過骯臟的感覺。
而最直接的,簡陋的機器無法給人提供必要的保護。人無法在枯燥的勞動中長期保持集中精力,稍不留神就會把手指卷入機器中。於是鮮見十指齊全的工人。
....
這個小院專註於廢舊電纜,還有的則是廢舊鞋底、舊輪胎、塑料桶.... 於是這一片被縣長自豪的稱為“塑料之鄉” .... 如果說加工廢電纜讀者還不直觀,不妨想一想燒烤未經清洗的幾萬雙二手鞋的味道。
不同種類的回收作坊:
可是我不想簡單的控訴“商品經濟對完美田園的摧毀”。事實上,環保部門曾經查封過這些小作坊。結果卻是,作坊主和工人都心急如焚,地方政府不慌不忙。不久之後一切恢復,皆大歡喜,連環保部門也由於不知名的原因高擡貴手啦。
事實是,一方面城市垃圾需要被清理、被回收;而工業需要廉價的原材料。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無法提供必要的利潤,而農民整體上欠缺知識和技能。一邊拉、一邊推,城市很不要臉地把骯臟的活計推給了農村,推給了農民。當你高高興興的分類垃圾並且自以為為保護環境盡力的時候,別忘了你很可能只是保護了一點點身邊的環境,造成了農村10倍的汙染。諷刺麽?殘酷麽?城市清潔了,工廠成本降低了,農村就沈浸在垃圾之中。農民們用自己的環境和健康換來了可憐的資金,換來了並不怎麽高明的新房子,換來了新電器和其他什麽時髦玩意。
是的,發達國家就是像這樣利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內部,也是如此。今天,中國大陸的經濟進步已經逐漸積累到一定實力,開始笨拙得反抗這種無恥壓榨。而中國農村(不算發達地區的農村)卻仍然遠遠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掙脫。
事實上,作為同一個國家的一部分,農村不應該去經歷國際鬥爭那樣的掙紮自救,國家有責任照顧自己的第一產業,有責任公證對待自己的國民。這個垃圾回收體系滿足了來自多方的需求,但現在農村承擔了其中不合理的過大比例的成本。解決之道不是硬性截斷回收鏈條,而是城市和工業主動付出更大的成本支撐這一體系,分擔農村的痛苦。
比如,政府出資研發新的、操作簡易的回收技術。最基本的,能不能生產一種分離電纜皮的機器或者工藝,可以取消燒烤這一步驟?僅此一項就能極大減少農村的汙染。然後政府以相當合理的優惠價格將技術和設備讓渡給城市周邊的農村,特別是已經從事這個行業的農民們要有更大程度的優惠。
政府還應該做的是嚴格管理回收業的利潤分配,遏制目前一線工人得利過少的局面。改善勞動保護的情況,投入合理的工商保險。
當然這麽一來工業的成本上升了,工業產品的價格將上升;垃圾處理的成本上升了,很可能以後收舊塑料不僅不能賣錢還得是義務性的。真正的環保是費錢的,不是大家撿起一個瓶子那麽輕松。
不過,換個角度,這也是公平的,憑什麽讓天下已富農民窮,天下已凈農民臟呢。而其,城市居民吃著高級商店中的農產品時,不妨想一想它們生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