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級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橫掃了日本相关沿海地區,造成了嚴重的財産與人員損失!最爲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地震使得日本福島核電站陷入了自切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人類面對過的最爲危險的核事故中!到目前爲止,這個核事故的真實情況與造成的後果還難以確切知曉。基于人道主義的立場,我們表達了對于日本災區人民的慰問,中國政府也給予了日本幫助!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政府在救災與處理核事故上的無能與冷漠使得這次天災順速的滑向了“人禍”的邊緣——特別是在救助災區災民的生活保障與核危機的處理上,日本政府與所謂“公民社會”的一些“神話”破滅了!
沒有死于地震海嘯的災民死于饑餓,寒冷和疾病!而醫生與軍隊抛棄了他們的病人和人民!日本民族性裏的負面因素在影響著這個國家的基礎!“優雅冷靜的秩序”不能代替面包與人性——後續的更多“失序”可能將更加考驗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民族!
相比,我們應該爲中國人在面對災害時候那種鬧哄哄的人情與直面生死的團結勇敢而驕傲!就在現在的日本,我們駐新瀉領館已經決定派人進入南相馬市接出60名仍在核放射源近處的中國同胞。中國派接中國公民的車輛,由于日本司機不願意進入核輻射區,只好停在安全區。中國外交官在簡單防護措施以後,徒步走入輻射區,尋找中國公民。
確實,這種對比與個例不能證明什麽。但是當這種千千萬萬個“對比”與“個例”汇集起來並在時間的長河裏淬煉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就是文明與文化的優越與高貴!
羅馬人在談論詩詞和美女的時候,心中永記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利益”。而我們在表達祝福日本災民的同時,却也應該檢點一下這個地震後帶來的經濟政治格局——也來思索下我們的利益所在!
本文將在經濟學角度簡單談論一些看法。
一,中日經濟關系近年發展的歷史簡況
今天梳理一下中日近年來經濟貿易基本面將有助于我們理解地震後的中日經濟形勢。
進入21世紀以後,中日雙邊貿易總額與年俱增,不斷刷新紀錄。從2001年的877.5億美元,2002年的1019.1億美元,2003年的1335.8億美元,一躍爲2004年的1678.9億美元,四年裏差不多翻了一番。截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2004年5月東擴後成爲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但日本仍然是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我國也是日本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日本企業的對華直接投資繼續增加,並出現了大型化、高科技化、本地化的趨勢,中國企業也開始向日本進行直接投資。
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對華投資項目達3.1萬個,協議金額 650億美元,實際投入461億美元。目前在華日資企業達到2.8萬家——占日本在海外企業總數4.5萬家的62%,直接雇了100萬中國員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華投資與企業在制造業領域的投資和技術合作占據很大的比重(2005年達到77.6%),這使兩國的産業結構、資源配置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此外,按實際投入金額排序,日本是僅次于香港特別行政區和美國的中國吸收外資的第三大來源地。日資企業成爲中國吸收日本先進技術的重要渠道。此外,日本政府累計向中國承諾提供30472億日元(1日元約合0.079元人民幣)貸款,用于224個項目;爲125個項目提供了1322億日元的無償援助。可以說,中日兩國的經濟交往之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中日關系“經濟熱”現象表明中日經濟優勢互補的特點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這典型的反應了中日經濟在産業鏈地位上的差異與地位!
基于對1995到2005年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的變化情況的分析,中日之間的經濟貿易規模在持續下降,而以中國爲産地的商品大量出口到歐美!歐盟在短短十年間由我們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上升爲第一,超過中日貿易額三百多億美元。從日本在華投資與中國出口市場區位變化可以看出,日本對華投資的增長與這種變化是正相關的!單純分析中日經濟的産業關系,顯然日本的這種投資逐漸不是以返銷日本本國市場或者滿足大陸本地市場爲核心,而是有日本産業界優化産業鏈布局,“借道中國出口世界”的戰略思考在其中!
事实上,日本長期以來是中國重要的FDI吸引國之一,日本對中國制造業的投資占全部投資的70%以上,而金融、保險業比率僅占1%都不到。
2006年後因爲中國市場政策與競爭的變化,日本在華直接投資有30%的降幅。這部分資本回流日本補充産能。這種投資的調整不意味著日本放棄了在中國大陸的戰略布局,而是表明日本開始調整其“中國政策”,消化2005年前高速投資帶來的勢能。實踐上,2003年左右日本對中國的投資有過非常快速的增長,諸如像豐田這樣的日本大企業基本上都已經在中國完成投資布局,日本在華制造業的投資高峰已經過去了,電子、電器、汽車等相關投資都需要有一個調整。
同時大陸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與歐美對于大陸産業的新布局使得日本保守的中國市場戰略面臨壓力。日本企業在華投資時,既不願歐美企業獨享不斷成長的中國市場,又擔心擴大在華生産會引發“技術流出”,矛盾心理最終將使其喪失很多市場機會。日本企業把重要的技術研發轉往日本國內,同時也進行了一些分散投資的嘗試——不過這種戰略因爲地震與市場雙重原因而面臨考驗!本文將分析這個部分。
此外,2007年後中國大陸慢慢開始了新一輪産業調整,日本在華投資有新的轉移與變化。一定意義上講日本開始高度依賴中國內需市場的“中國特需效益”拉擡經濟——“中國市場”因素開始超過“中國工廠”因素構成日本對華經濟思考的重要基础。
到2010年,中日兩國間的貿易總額爲3018.5億美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率爲30%。其中,日本的出口總額爲1490.9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6%,進口總額則爲1527.5億美元。在日本貿易總量中,對中國貿易額所占的比重,與2009年相比增加0.2%,高達20.7%,創下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對中國出口從2006年以來,連續逐年增長,在2011年中日兩國的貿易中,中國將極有可能從目前的貿易順差轉爲逆差,而日本將會有可能從對中國的貿易赤字轉爲黑字。
這其實上會強化中日貿易地位的變化趨勢——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對于日本越來越是關鍵的國家利益!
二,能源環境雙約束下的日本能源結構
日本是礦産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其國內煤炭、石油儲量很少。其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消費總量的5.2%,石油進口占世界的11.6%,天然氣占12.7%,居世界第三位。但日本堅持能源來源多樣化和能源利用節約化的路子,大力實施石油替代戰略。其石油對外依存度由20世紀70年代的77%降低到2001年的48%。1975年日本56%的電力來自石油,2002年爲19%。日本人原本期望到2012年降到16%。
據2001年度統計,日本太陽能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已達45萬kW,2003年又上升到88.7萬kW。在過去10年裏,太陽能發電的單位成本下降了90%。新能源被日本視爲“國産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力、廢棄物發電、海洋熱能、生物發電、綠色能源汽車、燃料電池等。1980年,日本推出《石油替代能源法》,設立了新能源綜合開發機構(NEDO),開始大規模推進石油替代能源的綜合技術開發。
日本2005年能源白皮書顯示,2004年日本共投入1.7億日元用于太陽能發電的開發和研究,投入1346萬日元用于風力發電的開發和研究,投入7190萬日元用于生物能源研究。日本政府制定的目標是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量和常規能源的節能量要占能源供應總量的10%,2030年分別達到34%。目前日本風力發電量居世界第三位,到2010年將達到200萬kW。
2004年6月日本新出台的《基本能源政策》強調,爲了更大程度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將進一步尋求能源多樣化:其核心是依靠核電,鼓勵使用天然氣,減少石油比重,到2010年將石油的消費比重降低到46%,天然氣提高到15%。到今天爲止,日本的工業電力中有超過30%以上來源于核電。這些核電由分布在日本的55座核電站提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核電站中有一部分是超期服役的,技術上采用的是與福島核電站相同的二代核電技術。日本在電力布局上分成10個大的電力公司。它們分別是東京電力公司、北陸電力公司、中部電力公司、關西電力公司、四國電力公司、中國電力公司、九州電力公司、東北電力公司、北海道電力公司,沖繩電力公司。
有趣的是日本的電力網是局域型的,互相聯系的很少,並且互相之間難以進行電力調度。比如關東和關西見的電壓一個是50HZ,別一個是60HZ。無論是工廠還是家庭,在跨越這兩個電網時都必須進行機械上的改造才能夠使用!
我想了半天也無法理解這種電力布局的合理性——大約只能歸結于日本獨特的地域文化差異了!
三,簡單盤點日本地震對于日本宏觀經濟的影響
1.日本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
這次日本地震影響地域廣,直接損失非常大。當年阪神大地震的受災面積是東西約26公里,南北約3公里,基本上呈線狀分布。而這次“3·11”大地震後,又發生的嚴重海嘯,使受災範圍波及東北和關東8縣和東京都,破壞力是前者的10倍。經過對Google地圖的測算,海嘯長度從岩手縣的大船渡到宮城縣的仙台市,寬度約爲岩手縣所在段島嶼寬度的6分之一,海嘯影響範圍約占日本面積的一百分之一,約3778平方公里!
並且此次災害持續時間長,次生災害多。海嘯對災區基礎性設施造成巨大破壞,使救災困難重重。加上余震不斷,核電站事故頻發,多家煉油廠關閉——日本電力、汽油、供水均出現困難,東京電力公司被迫采取了分區限電措施。震區核電站發電量約占日全國的6%,此次全部緊急停機,短期內無法重啓。雖然震後將進行全面檢修,但部分機組已確定報廢。今後相當一個時期,日本東北及關東地區將面臨電力緊張狀態。
根據現在的情況預計,這次地震災難造成損毀的建築、生産設施以及其他財産的總價值將在10萬億日元到16萬億日元(約合1250億到2000億美元)之間,這將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那次地震摧毀了神戶市)所造成損失的1.6倍。這將使得日本第2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萎縮。以2010年日本GDP54742億美元來衡量,地震消耗了日本GDP的3%。
而最悲觀的預計是,日本在這次地震中將損失10%的資本存量,相當于GDP的20%,即1萬億美元。
2.日本經濟的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地震的直接打擊並非最爲嚴重的事情。地震對于日本經濟的最大風險可能來自地震對市場和心理造成的系統性影響。
其一,從金融外汇角度看,日本經濟的安定性將經歷考驗!
自地震發生後,周一日經就下跌6.2%,日經225指數周二收盤再度下挫10.6%。這意味著,在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後的兩天裏,日本股市已經失掉了五分之一的市值。日本股市昨盤中一度下跌超過1300點。顯然日本金融系統面臨巨大的信心危機!同時,國際汇市恐慌情緒蔓延,機構紛紛套現離場觀望。受此影響,美元指數昨日亞市盤中上揚,歐元兌美元跌回1.4下方,國際金價不漲反跌,投機持倉縮水。在日本及全球將此次災難造成的損失量化之前,以及日本核災情與經濟前景的巨大不確定性,大型金融機構估計選擇將風險資産套現離場觀望,避險買盤因爲無法給“風險定價”而變成意義不大。
爲了穩定日本金融市場,安撫地震帶來的恐慌情緒,日本央行不得不向短期金融市場追加20萬億日元資金,包括立即實施的8萬億日元緊急公開市場操作。其余12萬億日元將在16日和17日投放。此前一天,日本央行已經向市場投放15萬億日元的資金。這使得日本政府在短期內投入市場的救市資金達到空前的規模!
同時,由于考慮到救災與災後重建的需求,日本政府極度渴求現金。這使得海外日元資本迅速回流日本,用于災後重建、保險賠付以及規避風險——日元也出現了明顯的升值,增一度達到80.67日元兌換一美元!由于災難的損失,預期重建需要與日本投入的巨額救市資金,這顯然將極大的加重日本的財政壓力,提高日本政府負債水平並使得日本國債風險顯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3月13日日本財務省表示,爲應對重建,2011年財政預算中只有2040億日元財政預算可動用。這樣種規模的預算還遠遠不夠,這將使日本政府不得不依靠發行新國債彌補。但日本的國債情況不容樂觀,截至去年底,日本包括國債、借款和政府短期證券在內的國家債務總額相當于日本GDP的2倍。由于國債規模過于龐大,新發國債的一半要用于還本付息,日本的主權評級剛因地震被降低,這意味著日發行新國債要付出更多利息。
不過與美國不同,日本機構投資者及其本國銀行持有日本國債總額的95%;同時與“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相比,日本經濟的一大特征是沒有大量來自海外的所謂“熱錢”。雖然這使得市場大規模抛售日元與日本國債的風險降低,但是日本政府市場融資能力將因爲這種特點而被削弱。這等于“自己欠自己錢”——事實上這相當于一種貨幣政策——典型的量化寬松方式來獲得流動性!
3.15日早晨,日本央行向貨幣市場注入了5萬億日元的同日基金,收到了來自金融機構的3.6608萬億資金需求。當天下午,日央行又增加了3萬億日元的同日基金,並收到銀行1.72萬億日元的需求。日本央行3月14日已宣布向短期貨幣市場注入18萬億日元的額外流動性,並將其資産購買計劃的規模擴大一倍至10萬億日元,以抑制中長期利率。同日基金必須能夠有效地向現金短缺的金融機構提供立刻所需資金,從而避免耽誤清算。由于資金需求強勁,在央行注資前的周二早晨,日本市場上的隔夜拆款利率曾一度跳升至0.13%左右,遠高于日本央行的政策目標範圍0.0%——0.1%。再次注資行動凸顯了日本央行正努力確保銀行有足夠流動性滿足災後企業和居民激增的現金需求。日本央行還宣布,將在3月17至18日通過反向回購協議回購2萬億日元國債。這已經是日本央行連續第二天宣布此項操作。日本現在對于貨幣與流動性的渴求幾乎是如大海一樣洶湧!
可以預期,隨著災後日本財政赤字可能進一步擴大,日本政府很可能會選擇將財政赤字“貨幣化”。要知道日本財政赤字目前約占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0%左右,其債務負擔則高達200%,居發達國家首位。截至2010年年底,日本國債余額已達到753.8萬億日元。在過去20多年裏,日本國債平均每年以40萬億日元的速度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擴大,但稅收缺口卻越來越大。
在2011財政年度(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預算案中,日本政府確定財政預算爲92.4萬億日元,成爲迄今爲止日本規模最大的國家預算。政府預計新財年的財政稅收約爲40.9萬億日元,比2010財年增加約3.5萬億日元收入。但與此同時,新發國債規模達44.3萬億日元——日本債券的發行總額將會連續第三年超過其稅收收入!地震所需的救援和重建支出的規模將極爲龐大,這對于原本就債台高築的日本政府而言顯然是雪上加霜!
在本次地震後,可以肯定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還將會擴大,日本央行非常有可能購買更多長期債券——這種情況下購買國債的舉措,其實質是“財政赤字貨幣化”!我們知道,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本身並不會導致貨幣擴張。但是一旦與貨幣政策結合,財政擴張也就轉變爲貨幣擴張,財政赤字的貨幣化相當于財政的救市成本由全體國民和持有本幣資産的其他國家共同承擔——而由于日元並非是一種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而更多的被運用在套利交易上,加上日本國債的國際認購水平較低——事實上這種成本更多的是轉嫁到了日本國民與日本大型企業身上!中長期來看,日幣面臨長期貶值壓力與日本國債收益率降低的趨勢,這些將在未來造成複雜的經濟問題——日本大型機構的結構性虧損!這將一步打擊民衆信心,最終遏制內需消費。不過按照日本過去的行業陋規,這種虧損可能會通過金融衍生工具“隱瞞挪移”一部分而不會馬上對市場公布。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經濟學家認爲日本國債風險被高估。其原因是日本私人部門的富余財力足以填補政府赤字和把大量資本輸往海外。日本是世界的頭號債主,其海外淨資産相當于GDP的60%。
簡而言之,日本私人部門的資産遠遠超過該國公共部門的負債。因此政府有能力通過加稅或者隱性稅收來使得政府財政具備持續性。這種看法事實上模糊了這兩者間的界限,也忽視了收稅的可行性與收稅成本和風險。事實上我們仔細考察日本收稅情況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
首先,日本的日本的法人稅很高:國稅30%,加上地方稅的法人住民稅和法人事業稅達到了40.69%。而歐洲各國的平均法人稅爲26.6%,亞洲太平洋各國的平均稅率爲25.4%——日本的法人稅是世界最高水平。但是同時通過對2003年到2009年日本收益率最高的100家企業的財務數據做比較,發現實際稅率平均只有33%。經團聯現任會長所在的住友化學的實際法人稅爲16.6%,前會長所在的佳能的實際法人稅爲34.6%,最低的是索尼,僅爲12.9%。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日本有研究開發和租稅特別措施的減稅制度。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越高享受的減稅措施越大,這條對大企業尤爲有利。享用這項減稅措施的9成企業都是資本金超過10億日元的大公司。另一個就是海外稅額減免制度。考慮到日本企業在海外活動要繳納當地法人稅的情況,爲了避免雙重征收,這一部分法人稅是可以從日本法人稅中扣掉的,而且不受當地法人稅減免措施的影響。
這兩者事實上表明很大一部分稅收轉嫁到了中小企業與民衆身上。
事實上,企業法人稅每削減5%,就需要消費稅增加1%來抵消——這是典型的殺貧濟富。這使得日本民間消費力萎縮。日本即使采取這種長期的稅收歧視來扶持大財團,但是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日本大企業平均利潤水平還是每況愈下。地震前日本經濟GDP反而出現了負增長——按照規劃,日本政府迫于産經聯的壓力原本還預備進行減稅刺激經濟的方案!而地震背景下,政府更是沒有加稅空間——相反政府應該減稅或者補貼企業和民衆。這個時候或者相當時期里,大幅度提高稅率將帶來企業與民衆極大的負擔!日本事實上根本不具備加稅的主客觀條件!我不知道靠增加收稅來維持國債是怎麽思考的——如果日本制造完蛋了,日本就完蛋了!
總的來說,日本金融與保險業的風險必須日本在未來投入更多國家信用來維持——這將加劇日本整體的風險水平!
其二,從能源環境角度看,這次地震的邊際影響可能是決定性的!
就能源而言,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2009年發電量爲9100億千瓦時,其中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火力發電占61%,核電站發電量約占日本國內電力供應的30%強,水力發電占8%。在大地震後,日本已經有約11座核電站停止發電,約占日本核反堆的20%。另外,至3月12日,有5座火力發電站共計10個火力發電機組停運,另外福島縣、栃木縣、山梨縣共計15座水力發電站停止運轉。除了上述發電設備受到破壞,還另有9座用于輸電的變電站也停止運轉。據經濟産業省下屬資源能源廳表示,日本最大的電力供應商東京電力公司到2011年底的供電能力將較正常水平下降約25%。而雅虎日本網站的數據顯示,3月12日大地震所影響的地區用電預計高峰爲3800萬千瓦,但只能供給3500千瓦的電能,300萬千瓦的缺口是非常極端的電力災難。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因地震及電力短缺導致零部件供應受阻,三菱、豐田、本田、尼桑等8家日本汽車制造商于3月14日起將暫時關閉日本工廠。包括東京在內的受大地震影響的地區占日本國內生産總值的近40%,地震對電力供應的影響而産生的連鎖反應可能會嚴重拖累經濟。爲了應對電力短缺,日本于3月13日開始采取了輪流限電措施,東京電力公司獲準在其供電區域內輪流拉閘限電。
在3月16日至18日,日本政府將除災區以外日本的東北地區分爲6組,計劃在每天的9-11點,17-19點進行限電,每次有兩組的城市或地區參加,停電的必要量均爲100萬千瓦。整個停電計劃所影響的區域約占整個東北地區的50%,日本領土面積的10%。日本還準備進一步擴大限電的規模,與受大地震影響地區接近的關西地區也準備限電,但由于關西地區電力頻率爲60Hz,而受大地震影響的地區電力頻率爲50Hz,因此還需等待轉換裝置的建立。此次是二戰結束以後,日本首次采取大規模限電措施。高度依賴電力進行作業的日本工業生産必將受到持續的影響。
更重要的問題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福島核電站的危機使得日本社會對于核電站的安全性不具備信心,核電政策難以獲得支持;其二,日本電力與能源將面臨較長時間的不足,並且能源價格還將不可避免的升高!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日本要不重新修建新的核電站代替老舊堆型的——這大約需要五年時間——要不放棄核電站的使用而回歸傳統能源來滿足需求!如果核反應堆在2012年以前維持關閉狀態,則日本的液化天然氣需求可能會每年增加最多120億立方米,約相當于日本年均天然氣消費量增加10%。這將大大提高日本制造的成本!
可以預期的是,我判斷日本不會放棄新能源的開發使用——日本無論如何都無法承擔30%的能源缺口必須長期由石油天然氣填補的壓力。日本估計會咬牙堅持既有核電站的規模而不擴大,同時加強生物能,太陽能,風能等能源的開發與投入!日本在這方面具備良好的社會基礎與技術基礎。上文的第二點談到的日本能源結構與戰略很典型的表明了這點!還有一個例子是,日本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太陽能、風能設備和産品的生産商之一,其中夏普的太陽能電池産量曾高居世界前三。但是這些新能源或者受地形氣候影響,或者面臨經濟效益與大規模産業化困難的掣肘——日本將在核與石油間艱難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還使得日本千葉等煉油廠關閉,影響了19%的日本國內煉油能力!
其三,如果電力缺口和能源政策的決策困難還可以接受的話,此次地震帶有的環境潛在風險可能是致命的!
現在就看福島核電廠會不會變成一個大髒彈了!現在可以確信的是這個核電事故已經被歐洲認爲是6級了——其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數量上,(等效放射性超過1015~1016BqI-131),這種釋放可能導致需要全面執行地方應急計劃的防護措施,以限制嚴重的健康影響。有消息稱如果其真正不可控,其直接影響範圍將起碼超過6萬多平方公里——等同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而其邊際影響還將大大高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如果是這樣,對于日本這樣高密度人口而國土狹小的國家,這種以國際貿易立國的國家,基本等于不用混了。經濟上,日本救無可救,生態上,日本也救無可救!這是滅國災難!
即使日本福島核電站最終被控制在5到6級的水平,這也將是對于日本的沈重打擊!比如日本的糧食主産區主要是在東日本,特別是北海道以及這次地震的東北地方占了全國産量的1/3左右。日本的最大的關東平原和仙台平原都在這次核汙染區域內,而這兩地農業都非常發達——但是現在已經可以宣布日本這些區域的農業與和與之相關産業鏈的食品工業死亡!此外,有消息稱日本有關地區的地下水已經檢測出輻射超標,而飛機與空氣都檢測出核汙染沾附——這種影響是很難消除的!如果考慮心理因素和必要的安全因素,整個出入日本的物流與商品都將面對高聳的檢測與貿易壁壘!
其四,地震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日本企業經營的危機。
由上面金融,能源與環境構成的不確定風險就已經嚴重打擊了日本經濟預期與國內市場消費力,這是日本企業經營危機中最嚴重,最核心和最不可量化的部分!某個意義上講,在日本本島範圍內,日本企業甚至難以作出有效避險動作。而電力短缺,物流問題與日元升值顯然構成了直接的巨大損失。有報道稱,地震導致的工廠關閉令日本汽車廠每天的損失將高達1.5億美元。其中豐田每天損失超過7300萬美元,本田、日産和鈴木分別損失2500萬美元。而日本最大汽車生産商豐田汽車公司關閉了位于日本本土的普銳斯和雷克薩斯裝配廠,每天損失的産能約爲11萬輛。同時,本田有超過100家供應商位于受災最爲嚴重的東北部地區,因此地震對本田的未來生産也將産生很大影響。此外被稱爲日本象征的索尼、夏普、松下、三洋、三菱等日本老牌家電企業也在這次大地震中無一幸免。從經營角度看,集中在日本本島的日本白色家電與電子消費品本身定位在價格高端。此次地震帶來的邊際影響將使得市場競爭對手有機可趁的發動一連串旨在産生價格排擠與品牌替代效益的市場攻勢。日本制造的高端形象與積累非常可能因爲這次能源環境影響而受到挑戰。
對于日本大型出口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噩夢一樣的年份。它們不僅要承受地震帶來的直接損失,經營狀況也將大受影響。生産的不連續與日元不穩定使得他們的海外市場份額被擠占。金融危機後,各國重新重視實體經濟——去年的豐田事件,暴露了美國對日本獨霸汽車市場的不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企業將面臨日益惡劣的競爭環境。另外,由于日海外工廠的核心部件多在本國生産,地震造成的停産和物流中斷,將影響海外工廠的生産。未來一段時間,其競爭對手將利用有利時機,爭搶日本企業海外市場份額。有資料顯示,許多日本大型企業新增利潤的80%來自海外市場,這種利潤損失帶來的沖擊不可小視。
此外受社會高齡化,少子化與經濟低迷的影響,日內需長期不振。年初,日政府本來考慮在新財年出台一系列補貼措施,以提振國內消費。但地震發生後,日政府財力將主要投向重建。與此同時,民衆除房屋修繕外,消費會更加謹慎。預計今年日本國內汽車、電子等消費品的銷售將陷入長期低谷。日本國內市場消費不足的症狀將在一定時期繼續惡化。這加劇了日本企業經營環境的惡性競爭。
其五,地震同時也帶來了政治危機。
日本政府救災上的無能與處理核事故上的喪失信用,使得現在的民主黨政府白白失去了利用地震鞏固領導核心的機會!可以想象,下次大選民主黨基本沒有勝選的希望!但是問題的關鍵不是在政黨利益上,而是日本式的民主政治體制帶來的政府失能和財閥官僚政治已經無力爲一個複雜工業體指明方向,也事實上陷入了事務性的混亂裏。可以說,日本政治已經得了中央麻痹的絕症!各個利益集團使得日本政治變成了媒體政治和“換首相”遊戲!並且,這個地震使得日本在國際政治格局裏的地位下降,面臨很大的權力損失風險!這個部分後面再簡述。
四,日本地震的全球意義
1.日本可能陷入深度衰退
日本此次地震的影響恐怕不亞于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那次地震加劇了日本的軍國化,這次地震可能會讓日本可能陷入深度衰退。從上面盤點的情況不難發現,日本經濟在失去的十年後,不得不面對一個更艱難的十年!有一種評論認爲日本二戰後複興歷史可以使得日本通過這次地震重新出發。我認爲這種看法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可笑判斷。假定日本具備再次快速發展的經濟要素與有利環境,怎麽會長期陷入結構性經濟困境呢?!難道日本只是缺少一次地震的大毀滅嗎?日本是受虐狂嗎?這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地震在任何意義上都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它沒有改變任何要素的配置,反而惡化了日本的經濟環境。“多難興邦”是有條件的——日本戰後崛起是有其特定的戰略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否則這種“興邦”的思維只會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陷阱里。當年日本得以崛起的冷戰背景,美國技術轉移與市場開放,全球化的不完全等等現在都已經完全改變。日本現在面臨的是非常嚴肅與嚴酷的國際競爭——在次貸危機後,連地主家都沒有余糧——還有誰會手下留情呢?!
2.日本地震凸顯産業鏈危機
這次地震帶來了全球産業鏈上的聯動影響。地震不但影響了日本本島的經濟與企業,事實上世界各個地區的有關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比如中國大陸出口日本的一些商品和進口日本電子消費品的經銷商就面臨壓力。但是最關鍵的影響是這次地震使得全球電子,汽車工業産業鏈受到嚴重的打擊。
根據研究咨詢公司IHS iSuppli數據,去年日本生産電腦、消費性電子和通信裝置占全球的14%。此外,日本在電視零部件供應占據重要地位,夏普液晶面板供應占全球8%,松下的等離子面板供應占全球約40%。除此,日本還是全球液晶面板原材料及設備的主要聚集地,世界三大液晶面板基板玻璃廠商之一日本旭硝子株式會社主要生産線集中在日本;而另一大玻璃基板廠商康甯玻璃基板則設在日本靜岡縣。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和北美對于日本液晶面板關鍵原材料和零配件,如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光學膜需求頗大——這些産業里日本屬于産業鏈上遊。日本爲下遊給生産基地或者代工基地提供的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術與元件——由于日海外工廠的核心部件多在本國生産,地震造成的停産和物流中斷——這使得下遊廠家只能動用戰略庫存或者幹脆開工不足!這凸顯了下遊廠家對于日本的依賴症是多麽嚴重!
消費電子産品也難以擺脫影響。日本索尼(Sony)與瑞典愛立信(Ericsson)合資建立的智能手機生産商索尼愛立信透露,地震可能會影響其供應鏈。索尼愛立信正在嘗試從日本以外的制造商處采購替代零部件。但索愛還面臨著另外一個悲劇,那就是日本也是其重要的銷售市場。諾基亞應該很高興愛立信的麻煩,但是身爲全球最大手機生産商的諾基亞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2010年該公司15%的手機零部件是用日元采購的。
而地震也波及美國的汽車廠商,令他們的生産部分受到影響。由于日本供貨商受地震影響嚴重,通用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什裏夫波特的工廠定于下周暫時停止生産。斯巴魯美國公司也因爲日本零件的配套問題已經停止了印第安納州拉斐特工廠的加班作業。這家工廠去年的産量爲15萬輛,約占斯巴魯在美國銷量的55%。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也宣布生産將受到直接影響——這家美國汽車制造商宣布,由于來自日本的零件短缺,一家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裝配工廠將從周一暫停生産。
而大衆汽車首席執行官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也表示該集團擔憂的是從日本采購的變速箱,因爲日本供應商的工廠將會頻繁停電。
此外,日本地區異氰酸酯(MDI)産能占全球産能的比重爲9.6%,占亞洲地區産能比重爲25.5%。日本地區MDI的停産將造成全球MDI供應緊張,亞洲地區將最爲嚴重!此外日本前幾大煉油廠JX、COSMO、出光興産以及三菱、三井等都關閉了當地的工廠,受影響的乙烯、丙烯以及芳烴産能超過100萬噸,這也將進一步推動推高乙烯、丙烯等化工産品的價格。
雖然多數供應鏈問題並非來自生産設施的實體破壞,而是交通問題和缺乏能源供給造成的——但是跨國公司的産業鏈安定在長時間段里的預期顯然是趨于負面。上面分析能源環境與金融就已經是很好的理由了!這種情況使得全球主要工業集團不得不思考如何擺脫對于日本工業零件的依賴,地震開始撬動産業鏈地緣格局的版塊遷移!
3.地震將推高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並帶來更多通脹壓力
地震本身在短期里消滅了一部分日本産能,也使得世界對于全球經濟的複蘇前景預期降低。這在一定時期裏降低了對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這徹底打亂了投資者先前對油價走勢的判斷,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雙雙下滑。不過,這只是爲不久將來的“全球能源市場的大地震”續集能量。毫無疑問,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或將由此進入調整時期。從長期來看,震後重建過程將刺激日本經濟恢複性增長,導致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加。石油消費占日本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高達42.6%,如果重建過程對石油消費需求增加,可能對國際油價産生上漲壓力。而核電站事故又會让世界對核能的利用也將更加謹慎,這無疑將增加包括石油在內的非核能源的利用。未來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量的進一步增加幾乎是確定的。加上作爲石油主要供應地的中東和北非政治動蕩不斷,複雜的“地緣政治”將加劇投資者對石油供給的擔憂。日本災後重建對石油的巨大需求以及中東在石油供給上的不確定性,將促使國際油價呈现震蕩上升的趨勢。
在煤價方面,日本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約20%,其中約90%來自進口(澳大利亞67.1%、印度尼西亞15.0%、加拿大6.1%、新西蘭3.9% 和中國2.7%),占全球貿易量的20%以上。震後受發電量的減少和鋼廠停産等影響,短期內國際煤價將小幅下跌。但隨著災後重建工作開展,預計日本鋼鐵電力等需求恢複也會較快,全球對于煤炭的需求也將因爲石油價格的升高而聯動升高——中長期煤炭需求将受到支撐。
糧食方面,日本將進口更多糧食用以代替被核汙染影響的農業與近海漁業空缺。並且全球因爲核電安全問題必將加大對于光伏與食物能源的研究與消耗。這相當于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時刻的情況,這種糧食價格的高啓本身也有投機與避險的需求。在2010年這種需求已經因爲期貨市場的炒作日趨嚴重,現在地震將使得這種高價格獲得某些“支撐”!
這次地震估計將加劇世界各國對于石油與天然氣的需求,新能源産業將面臨機遇和風險都加強的可能!我看這次地震會使得中東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石油價格將無可避免的升高!全球主要國家將爲爭奪石油與天然氣展開更激烈的鬥爭。世界因爲這次地震更加緊張,不安全與複雜化!
總的來看,全球通脹因爲美元的量化寬松,日元的量化寬松與全球經濟不穩定等因素成爲了一個主要的經濟威脅——現在加上日本地震因素將更加形成預期。
4.地震背景下的日本金融主權安全
上面分析日本經濟系統性風險時,我們已經發現日本金融貨幣風險因爲地震與核電泄露被推高了一個不可預期的水平!事實上,有消息表明美國有不少對沖基金在布局對賭日本無法頂住此次地震和核電危機帶來的系統風險,日本政府無力在金融與貨幣上維持日本經濟的穩定——假定這種市場預期被加劇,而日本真頂不住,此次日本地震真會帶來全球經濟的一次劇烈震蕩與投機潮——全球不知道多少“禿鹫”在等著這個巨大的日本倒下然後分食“屍體”。
日本的潛力在于其工業能力,技術水平,高儲蓄率的公民社會與布局全球的各種國家戰略投資——但是這些其一是控制在美國的刺刀下,其二是這些貌似不能防震!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日本虛弱的腹部已經暴露在世界面前。比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美國與西方的做法,我們有理由相信日本此刻將成爲被剪羊毛的對象。
偶在《貪食蛇》一文中認爲此次全球金融危機需要一個大型經濟體倒下才能夠真正走出來——那麽這個地震會成爲打翻賭桌的開始嗎?!假定世界可以通過在“日本的倒下”走出危機低谷——那麽全球資本主義的過剩産能被整編而消費低迷將因爲日本經濟的“陸沈”而出現再平衡——美國消費能力因爲日本的血液而恢複,填補日本産能空缺的真空將與美國市場的複蘇一起構成一波投資潮!這將又延續很長時間的經濟繁華——當然,除了日本。過去出現這種再平衡和消滅過剩産能一般需要戰爭,現在貌似地震將會帶來微妙影響。現在,日本經濟的整體被美國和其合夥人再次整編估計是一個現實威脅——這種整編理論上等于日本經濟獨立主權的進一步虛弱化!這樣可以認爲日本成了某種經濟“幹電池”——這可以被認爲是日本倒下了!
這樣美國主導下的全球貿易環流將再次注入能量而流動起來——這是我在《貪食蛇》一文中認爲的“倒下一個大經濟體將挽救這次危機”的原因!
不過日本過于龐大,也是美元霸權鏈條上的關鍵一環。日本經濟體擁有巨額美國國債。日本的倒下必須是可控的——否則這會使得全球金融,美元地位與貿易體系不能承受。雖然美國已經“認爲”日本無需抛售美國國債來獲得資金,但是美國也開始注入資本進入日本股市來幫助日本托市。這種幹預在最近幾天達到高潮——全球最強大的幾家央行聯手抛售巨額日元,與近日將日元推高至創紀錄高位的投機者展開較量。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和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等央行在18號清晨出手幹預,一共動用逾250億美元來進行這種幹涉。此前,這個聯合行動獲得了七國集團(G7)工業化國家的財長們的批準,這是逾10年來首次這樣的協同行動。日本副財務大臣五十岚文彥(Fumihiko Igarashi)警告汇市,投機者不應假設周五的幹預只是一次性的行動。現在看,G7采取行動的消息促使日元跌至1美元兌81日元,並引發日本股市反彈,進而提振歐美股市。美國標普500(S&P 500)股指在周五午後上升0.7%,此前日經指數(Nikkei)收盤上升2.7%,不過日本股市本周仍下跌逾10%。
我的看法,這種聯合行動是一種必要的避險措施,也是必要的“剪羊毛”投入。因爲對于世界來說,特別是對于美國來說,美元始終是一個主要的戰略包袱。怎麽利用地震帶來的形式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確保日本的情況不威脅到美元是一個很主要的考慮!日本需要現金的渴求是會使得美國國債走低的——美國肯定不期望這種事情的發生變得不可控。那麽,我認爲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夠在刺刀的保護下“控股”日本——美國注入資金幫助日本拖市是需要日本有償還能力與擔保的!
我不相信美國與西方會無償注入巨大資本去托這個系統性風險如此大的市(市場預期形成,再多錢也難以挽回。如果核電廠成了大髒彈,這個基本是致命的經濟毒藥),特別是長期如此支持日本是不可能的——日本能夠付出的代價只能是金融主權,日本核心企業的部分股權與海外優質資産的股權。這可以類比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的情況:韓國舉國獻黃金只是宣傳上的花絮,核心的利益交換是韓國同意開放本國金融市場,允許外資控股韓國主要銀行來換取金融危機的解決!由于美軍在韓國的刺刀,這種控股是很現實的權力。
日本本島的産能將因爲地震與能源不足或者成本太高等被消滅,如果搭配上金融上的風險,那麽日本主要戰略産能的出走是理性選擇。産業鏈的出走加上金融能源危機,這個“日本倒下”的過程是漫長而不可逆的!美國促成這種格局,吸收日本産能和巨大資産的利息是很有誘惑力的——其中怎麽平衡美元安全就需要美國聯合其他西方國家與中俄等主要力量中心進行桌面底下的交易和博弈了!
假定美國能夠整合中歐聯合來慢慢分食日本——我看日本本身的倒下只會強化美元的地位,也會強化其他力量中心的地位。不過世人看起來這種“日本的倒下”就像花旗高調表態的那樣:“這是我所見過的最透明的大規模幹預行動之一。沒有拐彎抹角,沒有神神秘秘!”,並且“這是拯救日本,同時也間接地拯救全球增長的勢頭。它將整天、整星期地繼續下去。”
不過,拜托,誰相信聯合國五常與歐盟“22歲以前是日本人”?!
因此地震不但帶來了一個全球列強的投機機會,也確實給日本的金融與産業主權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這種威脅不見得會是現實,日本也不必然會這樣“倒下”。但是大災難一定會有大危機卻是確實的——這個邊際影響顯然具備全球性,也具備巨大的不確定性!
五,中國的思考
事實上,行文到此中國的選擇幾乎是不言自明的!因爲其實我們別無選擇——“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這種思考因爲上文的鋪陳其實已經可以很簡單的幾句講明白了。
1.中國東北亞戰略出現“地震機遇期”
我在《朝鮮人 下》中表明,東北亞一體化是中國的“同心圓”經濟貿易圈里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基礎!事實上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持續用力,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松動了東北亞的地緣僵局。中日韓在一些經濟與地緣安排上進行了廣泛的接觸,而朝鮮也出現一些靈活的經濟姿態。但是這一切在2010年面臨了重大挫折。我認爲以天安號爲標志,美國在東北亞持續策動緊張是對于中國東北亞戰略的一次重大戰略打擊!毫無疑問美國是得分了的,北京前期經營的一些戰略利益與布局面臨嚴重的威脅!
但是,日本的地震打斷了美國在東北亞行爲的戰略節奏,這使得東北亞的戰略力量對比與形式變得複雜,也變得有利于我們從中騰挪和再布局!這也是開展“地震外交”與“地震合作”的大好機會!我確信這次地震同樣也是美國的機會:美國會利用日本地震後的困難來進一步控制日本——把“美日同盟”進化到“美日一體”大概是美國期望的最佳結果!這個部分上面談金融主權問題是點到了的!我們應該給予日本來“利用”我們來平衡美國的機會與明確信号——這也是我們不可放棄的利益所在!
2.中國經濟出現承接産業鏈轉移布局與升級的“地震機遇期”
這個部分基本是一種自然的經濟邏輯!考慮到爲了確保日本利益的保存與最大化,日本是需要在中美歐俄間進行廣泛利益交換與牽制平衡。由于地震及其後續效益,日本本島制造的不確定性與成本的必然升高,“日本制造”已經不再是優勢而是一種負擔!以日本人的理性來看,地震後進行全球範圍里的資源再配置和工業布局調整勢在必行!正如日本著名汽車制造商鈴木會長鈴木修說的:“在日本這樣的國家,到底誰能安心生活?這樣下去日本就要墮落了,日本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要去海外”。
這樣的觀點代表了很多制造企業的心聲,事實上日本已經有四成的制造業企業把主要據點放在了海外。這次地震中,凡是布局大陸的企業生産線基本就沒有受到影響。比如,索尼液晶電視的主要生産線早已移至大陸,所以地震對索尼家電的整體影響不大。同時,大陸本身的低成本和新興市場地位也是日本企業需要就近布局産業鏈的當然考慮!這種情況與趨勢其實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經有很好的歷史總結,這是我們的重要基礎,而歷史也常常昭示未來!
顯然,日本人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過大陸確實面臨了最佳條件下完善自己産業鏈地位的戰略機會!
3.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期
美元與日元的長期貶值趨勢是很強的,同時大陸的“自然屬性”與“經濟屬性”因爲日本地震因素——其“替代價值”被災難“升值”了!這種強勢地位與大陸現在的貿易格局將使得人民幣的堅挺具備更強的“信用”——地震後的中日對比是人民幣影響力的一個“倍增器”!
4.地緣政治上的“地震變局”
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地震使得封閉中國大陸的第一島鏈的含金量被考驗。而日本的戰爭潛力和應變力的軟弱暴露無遺!地緣上,這是中國大陸分解第一島鏈的一個政治機會,軍事上日本在相當時期里也喪失了積極幹涉的能力,政治經濟上日本需求中國大陸的地方更多!同時,日美海底的防潛網絡估計也損失頗大!這個與東北亞整體戰略配合起來完全有機會構建一個相對有利于我們的緩和局勢!這個“地震變局”將帶給我們更多寶貴時間來調整我們自身內部矛盾與吸收日本産能!這對于兩岸關系也會有正面的積極影響!原則上,中日關系的思考應該建立在百年基礎上去塑造!中國的崛起必須要使得中日之間構成一種合作穩定的國家關系!歷史的情節應該被我們運用爲國家民族利益所用,而不是簡單滿足于情緒的喧囂上——大聲叫嚷是不會帶來利益的——我們完全徹底的使得日本失去與我們政治軍事上對抗的客觀能力,使得他們只能選擇和我們合作,完全失去“大日本的野心”才是真正的報了仇!
六,結束語
本文胡亂的扯了很多線頭,也有個人的亂想與頭腦風暴。本文一切推斷與設想也僅僅是個人理性的遊戲,也是必須取決于日本現在災難的未來發展!但是我認爲這次地震是有歷史意義的!這不但是“大日本神話”在歷史里最後“幻像”的破滅,大概也是全球新秩序與格局的一個開始!
用毛澤東的話作爲結尾吧:“我們不但要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而“中華民族當然應該對全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願上天保佑中國!!!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本文於 修改第 15 次